二、浙东著名的三大佛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55
颗粒名称: 二、浙东著名的三大佛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064-06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浙东著名的三大佛寺的历史与传说。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佛寺

内容

普济寺,位于慈城东北一里慈湖北岸。汉末时佛教开始在今浙江省内传播,三国时句章县走出了一位宰相阚泽,字德润,家住慈湖边阚峰下,世代务农,家境贫寒。阚泽从小勤奋好学,常为人抄书,等书抄完,已把书中内容记住,并且经常访师求教。由于刻苦学习,“究览群籍,兼通历数”,名闻天下,被句章县地方官举为孝廉,任钱塘长,后官至中书令。吴嘉禾间(232—238),为中书令。赤乌五年(242),拜太子太傅兼中书令。阚泽又是位有仁政思想的学者,认为应该废除酷刑,强调以礼义治天下。孙权十分器重其治国的本领,采纳了其关于政局稳定、恢复经济的许多观点。当时名士虞翻称赞其“生矫杰,盖蜀之扬雄”,“阚子儒术德行,亦今之仲舒也”。阚泽晚年把慈湖阚峰下的旧居捐献出来,建起浙江省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佛寺,时在赤乌二年
  (239)。后历代有毁建,今存世有唐开成四年(839)的经幢(1983年被浙江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祐五年(1090)《普济寺罗汉殿碑记》碑石,及在原址上茁壮成长的四棵千年银杏树。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慈城人王休著有《游普济寺》诗:“排险凌空入磴斜,参差金碧倚烟霞。一山门里分三刹,万柳湖边带几家。世上无人吞栗棘,国中有佛吐莲花。凭栏凝望瑶天表,数点青山似乱鸦。”元时西域诗人丁鹤年曾在慈城旅居时撰有《普济寺》诗:“阚峰深隐梵王家,山色湖光引兴赊。石磴高盘松顶出,瓦沟低亚竹根斜。潮生沧海杂清梵,云净瑶空坠宝花。徙倚不知归路晚,满堤杨柳集昏鸦。”历代慈城人为纪念阚泽这位大儒捐宅建寺的贡献,建有专门纪念他的阚公祠、德润书院、阚峰和阚湖、德润湖等遗迹。明代江苏吴县人钱希言撰《阚峰普济寺》诗:“阚公山绕阚公湖,舍宅年犹记赤乌。寂寂寺门霜叶里,水禽飞上石浮屠。”
  慈城除了历史悠久的普济寺,还有稀世珍宝保国寺。保国寺在慈城东十四里灵山山腰上,深藏在山坳中,依山势而建。相传东汉初骠骑将军张意父子辞官后在此结茅隐居。唐初建寺,名灵山寺,会昌五年(845)被毁。广明元年(880)重建,赐名保国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德贤尊者重建。治平元年(1064)改称“精进院”,后又复名保国寺,沿用至今。现存建筑中,大雄宝殿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所建,乃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堪称中国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此寺虫不生,鸟不进,仿佛尘埃也远离。这是北宋慈溪县能工巧匠的杰作,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保国寺被发现的过程也充满传奇。据学者戚德耀先生回忆,1952年戚先生等一批年轻人被送到南京工学院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学习古建筑,他的老师是当时建筑史学界颇有名气的刘敦桢。两年后的1954年8月,戚德耀与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开始了暑期实习,由于老家在宁波鄞县,又为慈城人的准女婿,所以他们这一组顺理成章地负责浙东一带民居及古建筑调查。当时慈溪县城在慈城,在那里,他们偶然听说慈城东面有座规模甚大的“无梁殿”为唐时建筑,便心生疑惑。因为据他们所知,无梁殿的形制多为明清时采用,尚未听说过唐代就有这种建筑。三人环寺仔细地转了一圈之后,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无梁殿。最后,在后厢房见到了一个50多岁的和尚。询问后方知,老百姓口中的无梁殿其实是个误会,因为大殿的顶梁部分被天花板遮挡,群众误认为是无梁殿。而且,殿内原本供奉有“无量寿佛”,确有“无量殿”的称呼。三人原先的疑惑终于一扫而空。他们赶紧重返大殿,仔细察看殿内各个细节部位,发现斗拱用材很大,共66朵,枋隐刻“七朱八白”等古建筑特有的形式,九根花瓣柱、藻井等也让他们意识到,这座寺庙并非建于明清,至迟建于南宋,从有些部件推测,建造时间可能为更早的北宋。三人找到佛台后面,发现背面有“造石像座记”,镌刻有“......崇宁元年”字样,依此初步认定为宋构的可能性又大了。
  永明寺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再慈城城西,邑大夫吕珂捐献住宅为之。原号禅林院,唐高宗赐名大宝院。天宝中,改为大宝寺。唐文学家李华撰《左溪大师碑铭》云:“明州大宝寺僧道源,纯得醍醐,饱左溪之道味,道源乃此寺名僧也。”唐会昌中,永明寺遭毁废。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永明寺额。此后代有毁兴,至清同治四年(1865)又重修大殿、千佛殿,此时的永明寺达到了建寺以来的最大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建筑宏伟,古树参天,号称佛城。民国四年(1915),慈溪县第一届全运会在永明寺举行。民国二十八年(1939),永明寺部分建筑被日寇飞机炸毁,而寺中浸润书香的明代建筑聚奎堂,躲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袭,遗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毁,而今仅有堂前方池尚存。
  关于永明寺还有一段洪武帝赐诗的传说。明初时,慈城永明寺有当家和尚叫一觉,字性原,姓曹氏,本地人,后祝发于永明寺。善吟诗,著有《寒泓稿》。光绪《慈溪县志》卷四十一云:“(一觉)与邑太子正字桂彦良游。一日,彦良(回京)侍上(朱元璋)于文华殿,问在乡里时更与谁游,以僧觉对,因诵赠觉诗,上陈善,翌日,赐和诗。”朱元璋《赐永明寺僧一觉》诗:“上人侣影处幽林,紫竹寒潭映水森。草舍半间云外月,松窗一榻谷中心。元谈静夜风生石,顶礼清晨钟撞金。有客叩禅曾问道,昂昂寂寂悟机深。”桂彦良赠一觉原诗《为一觉上人赋薝卜室》:“南山有薝卜,有郁翠成阴。奇葩欺白绀,脆实羞黄金。上人爱兹植,辟室幽且深。凉风拂轩楹,幽芬散衣襟。薰然道气和,足以清禅心。朝夕此游憩,炎尘讵能侵。看花默无语,时复动新吟。”
  长期以来慈城人为何叫永明寺为圆明寺呢?据对佛学素有研究又自号半僧的浙东著名书画家凌近仁先生解释:永明寺的明字大有深意,取心如明镜,一尘不染之意。以前永明寺有个方丈,是个高僧,他在一次讲法中说,佛法有圆融、圆通、圆明、圆满之说,“圆”是修为的最高境界。当时座下有个弟子接话说,那何不把永明寺改为圆明寺?方丈笑而不答,众僧仰察师意,就把永明寺叫成圆明寺,渐渐就叫开了。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