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为和谐的宗教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54
颗粒名称: 一、互为和谐的宗教文化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6
页码: 059-064
摘要: 本文讲述了慈城镇的宗教文化与喜闹节庆、游乐郊外,多项发展、社团组织,定时定点活动等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宗教文化

内容

据慈城地方志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千里迢迢渡过钱塘江来到浙东,在句章县城边(今慈城西南王家坝村)筑高台设千人坛,祭拜沧海。并委派术士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去句章外海,寻找梦想中的长生不老之药。慈城道教徒活动的出现,不晚于汉末至三国间。当时的代表人物为葛玄,人称葛仙翁(164—244),江苏句容人。他先后多次来到句章县炼丹化仙,至今史志和民间都有许多传说。而慈城道教对外产生巨大影响则在唐天宝八年(749),创建于慈溪城外3里龙山上的清道观。它历史上尽管屡遭兵火,屡建屡毁,但明清随着慈溪人文鼎盛,财富充实,道观越建越大,越来越富丽堂皇。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光绪年间,由慈溪县百姓捐资而成,华楼重叠,海市浮现,景象甚是繁华。
  慈城清道观从宋元以来一跃成为江南的著名道观,香客如云,游人如织。而明清时,大凡浙东地区庙宇道观开光都要到清道观请灵,否则不合道规,得不到神灵保佑。每年雷公生日(农历六月二十四)与冬至夜,托梦求财测功名,更是万人空巷,场面十分宏大。除清道观外,慈城城内及周边地区还有许多道教建筑,如县城内的太阳殿、火神殿、城隍庙、大关圣殿、小关圣殿、土地祠、财神殿、文昌阁、先农坛、山川坛等数十处,县城外有明德观、崇仁观等一百多处。
  佛教在汉末传入浙东,开始未引起广泛的影响。慈城出现佛教建筑是三国时期,当时孙吴政权统治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基础已逐步厚实,加上吴主孙权等帝王对佛教的支持,不久佛教就在江东地区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譬如,东吴中书令阚泽是慈城人,在告老还乡后的赤乌二年(239)他舍宅建寺。在他的故乡慈城城北阚峰下,建起了浙江省有史以来第一座寺院——普济寺。原有山门对联是:“昔为吴相宅,今作法王城。”普济寺历经毁废。咸通元年(860),慈溪县令李楚臣复立为德润院,以阚泽字德润故取名之。至唐乾符年间(874—879)赐应天德润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普济寺额。此后普济寺名一直使用至今。这座在浙江佛教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佛寺,经过1700多年风雨洗礼,最终在“文革”晚期被拆毁。
  位于慈城东南7公里马鞍山腰的保国寺,它的大殿经历千年风雨吹打巍然屹立,是北宋慈溪县能工巧匠的杰作,也佐证了当地百姓对佛教的崇敬和虔诚。1954年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调查员首次在慈城听说东乡有保国寺的古建筑,就直奔而去,既而惊动世界。1957年保国寺大殿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共有三处文物入选,另两处分别为杭州六和塔和岳飞墓)。
  位于城西的永明寺始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北宋时建有浙东首屈一指、可藏大量佛经的藏经殿。至民国年间佛寺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千佛殿、罗汉殿加附属用房一百多间,是慈溪县佛寺中以规模宏大著称的。慈城城外还有宝峰寺、护龙寺、白龙王寺、饭佛寺、东皋寺等寺院数十座,另有幽远经堂、隐幽经堂、观音堂、元宝庵、报德庵、乐善庵、吉祥庵、晓月庵等一百多座庵堂。
  慈城是浙东佛道两教最深入人心的区域,不但寺庙庵堂多,而且宗教活动频繁。久而久之,慈城百姓将宗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也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慈城的宗教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
  其一是见神就拜。慈城人自称信佛,却不专一拜佛。反正出门行走“见庙门道观就进,逢菩萨神仙就拜”,从不区分自己拜的是佛教的菩萨还是道教的神仙,甚至是耶稣教的上帝,也不问他是哪路神仙。只是稀里糊涂把菩萨都当成是法力无边且又善良亲和、能庇护全家平安的保护神。
  其二是喜闹节庆,蔚为壮观。慈城历史上每年都要定时定点地举行各种各样的庙会。如清道观每年的六月二十四雷公生日和冬至夜托梦详梦,山上山下,人头攒动,香烟缭绕,极为壮观。慈溪县城隍庙四月举行赛神会,卜吉日,舁神像,道以仪仗,金鼓台阁巡城。县城外乡都神殿每年要举行四月半花会,热闹非凡,场面宏大。慈北乡村祠庙举行龙神会,台阁尤盛,有的高至三丈,俗称高台阁。另外,永明寺六月六为礼佛日,民间七月三十为地藏王生日,八月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九月在慈城各坊要组织社火节,抬着祠庙神像游行,道以兵仗、彩亭金鼓、杂剧各相竞赛,观看人多而经常拥堵。正月元宵里社组织的弄歌巷舞,往来如织。
  其三是游乐郊外,多项发展。清道观原是单一的道观,明清以后开始朝游乐化方向发展,人们去清道观不像是拜神,更像是去城外郊游。每到大年夜,周边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总能听到清道观传来的新年钟声,悠然而浑厚。城里城外的红男绿女成群结队,蜂拥而上,争拜庙岁。四季来客,首推上清道观游玩,犹如上海人带乡下客人去城隍庙,北京人带外地客人去故宫。其实慈城人心目中也不只是把它当作一座道观,而是从建筑上和精神上早已融进许多迷人的色彩,构筑成画境诗意里理想的圣殿,设计有许多引人入胜且老少皆宜的玩具和机关。清道观不但规模恢宏、建筑壮丽、木雕精美、古柏参天,而且殿前廊下挂满了名人的对联短匾,还有许多是书法精品。在后庭的僻静处筑有一座桂花厅,挂满历代名人字画。厅前有棵硕大的桂花树,枝叶茂盛,每当秋风乍起,黄花满枝,香气四溢。慈城的文人雅士都喜欢每年的此时此刻,用佳肴美酒宴亲会友,吟诗作画,唱歌舞蹈。至今,慈城人手中留有多张清末民初人们游玩清道观时的老照片。有大户人家为八十岁老人做寿,几十个亲人聚在大殿前合照;有慈溪县立商科第一届、第二届学生在百步阶上所拍毕业照;有慈城青年去广东参加北伐前与朋友作别的留影;有英俊青年去美国留学前与父母子女及亲朋的合影。
  其四是有社团组织,定时定点活动。慈城不但大的寺庙有固定的社团组织,每年都定期举行如行会、祭拜等组织活动,而且有些只有两三个小尼道姑的庙宇庵堂都设有专门的经堂,供左邻右舍的信女定时定期念佛咏经。经堂窗明几净,环境优雅安宁,念佛婆婆三人一团,五人一帮围坐在桌前,一边数着佛珠,一边窃窃私语,各自述说家事。慈城历史上每个街坊都有经堂,有些地方还有好几座。由于大家说得来,日久生情,变成街坊邻居、同人聚会、交友等极为重要的社交场所。她们因爱好念佛而相识相知,免除了寂寞与孤独,结为佛友、佛伴,甚至成为至交,好多还结为儿女亲家。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