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永乐帝改名的慈溪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45
颗粒名称: 二、永乐帝改名的慈溪县城
分类号: G127
页数: 6
页码: 022-02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永乐帝改名的慈溪县城的历史。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历史

内容

明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知县不慎丢了县印,怕被歹徒获得而冒用,就上奏朝廷,永乐帝下诏改“溪”为“谿”,遂改“慈溪”为“慈谿”。按明天启《慈溪县志》云:“令有失印者,请于朝,诏更铸。恐滋奸利,故更印文从谷,而名‘慈谿’。”“慈溪”和“慈谿”在民间则通用,本书详述中也不再区分。
  慈城为慈溪县城,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从明正德年间开始,慈溪县多次标进全国和省府地图,如现存世的正德八年(1513)《全国舆图》,绘图作者不可知,唯存图作跋者,为明成化进士慈溪县慈城人杨子器,图中标有“慈溪县”。此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浙江舆图》中也标有“慈溪县”,还标出慈城城北石刺岭及县北观海卫等地名。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宁波府志》绘有一幅《郡境图》,图中标有慈溪县境内三十余处山岭、湖桥、渡坝等重要地名,其中有早在元末明初就被填没的永明湖和花屿湖。这幅郡图中另标有重要数字,即府下面每个县都计有里数,即当时基层居民的组织机构。当时黄册制度规定,以110户为1里,里数越多说明该县人丁越兴旺,相对也说明该县经济实力越强。此图唯一明显失误是慈溪县城方形框内却标为“慈溪县”,当时“慈溪”改为“慈谿”已逾140多年,作为官方所出的《宁波府志》竟会一时疏忽。好在后面一幅《慈溪县境图》中所标“慈溪县城”用“慈谿”标注,才纠正前面府图的疏忽。另一幅《慈溪县治图》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一次把慈溪县城绘成一口铜钟的样子,绘得是那么坚实、厚重、精美,是那么让人感到踏实和欣慰,并把新建的城墙和濠河,都完整绘进此图中。
  明天启四年(1624)刻印完成的《慈溪县志》,是慈溪县至今存世的最早的一部县志,此志前面绘有县境图和县治图,而此二图完全照搬嘉靖三十九年《宁波府志》中的附图,倒是清同治年间慈城冯氏耕余楼重刻明天启《慈溪县志》,对两幅地图有许多“创新”,绘得更加精美细致。但这两幅图中,把大量清代才出现的历史地名和建筑,都画蛇添足地绘了进去。如:县境图中,天启本为“东至定海县八十里为界”,而重刻本改为“东至镇海县八十里为界”,定海县改镇海县是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县治图》中,把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南门钱孝子祠、天后宫、药王庙,嘉庆年间建于抱珠山下的冯氏启承祠,道光年间建于城东北角的慈溪县校士馆、竺巷东路的俞氏宗祠,都一一添加进去。所以看古地图千万要擦亮眼睛,别被美丽的表象蒙住了眼睛,而丧失了自己辨别真伪的睿智。
  1644年清王朝建立,慈溪县属浙江布政使司,不久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省县之间设道,慈溪县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慈城为慈溪县城。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曾改宁波府为宁波署。
  清代慈溪县境域依旧按明朝,但根据光绪年间所编《慈溪县志》,虽县域未变,但所选“八至”不同,按照工部尺重新测量核算,与旧述有异。清初慈溪县隅图之数,仍悉明代旧图,则随时可增加或减掉。图改为以田为准,3000亩为一图。雍正年间(1723—1735),慈溪县计有177图。光绪年间(1875—1908),慈溪县计为5乡、30都、161图。
  清康熙《宁波府志》中,载有慈溪县境图和县治图,但遗憾的是都照搬照抄明代府志的附图。而另一部雍正《宁波府志》中,载有慈溪县境图和县治图,尽管也照搬前府志所绘,存在许多不足,但明显感觉绘得更加科学、精细。特别是县境图中,位置非常科学地标出古句章县治城山在姚江北面、赭山西面、慈江南面、芦山东面的位置图,这是历史性的突破。而县治图中慈溪县城墙、城楼绘得栩栩如生,城内外的标志性建筑都采用实物摹状,一看就知道该建筑的类型。
  其他存世的县境图、县治图都没有署作者名,唯有此二图签着作者的大名冯弘,可见当时作者用心绘就时的那种得意和兴奋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废府,三年置道,原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合并为会稽道,慈溪县属会稽道,慈城为慈溪县城。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直属浙江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因第五行政督察区调整为第六行政督察区(1935—1946),慈溪县仍为其所辖。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日寇陷慈溪,慈溪县政府流亡至慈南及与奉化、鄞县相交的山区。日伪在慈溪成立乡镇联合会,后改名为“慈溪县政府”,但其势力仅在靠近县城附近的几个据点,而慈溪县广大乡村仍为国民党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管辖。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慈溪仍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第六行政督察区调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解放。
  民国时期慈溪县境域沿袭之前的规定,但改旧志“八至”定界,为多方位定界,记述更为不同。正南至正北33公里,极南至极北52公里,正东至正西34公里,极东至极西46公里。
  民国初仍沿用清制。民国十七年(1928)南京政府成立后,公布县组织法,推行村里制。规定县以下设区、村、里。民国十九年(1930)又将村里制改为乡镇制,乡村以百户以上之村庄为乡,百户以上街市为镇。民国二十二年(1933),慈溪县划分为6区、103乡、21镇、2656闾。民国二十三年(1934),撤区废闾、邻,编保、甲。民国二十五年(1936)复设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复调整区划,更改乡镇名,仍25乡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慈溪县划分4区、42乡镇、547保、5950甲。民国三十五年(1946),慈溪县撤区,将42乡镇并为25乡镇。
  1949年5月24日上午9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慈溪县城慈城。6月初,中共慈溪县委员会在慈城成立。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慈溪县属宁波专员公署,慈城为慈溪县城。慈溪县解放之初,建立区公所4个,1950年6月区公所由4个析置为7个,划分76个乡镇。
  慈溪县除1951年6月17日东乡骆驼镇划给镇海县外,其他境域与民国时期相同。1954年10月将原慈溪、镇海、余姚3县北部划为新设置的慈溪县,县治置在原属余姚县北乡的浒山镇。
  自远古无余于越以后,历1700余年而始有句章,又历千年而始有慈溪,中间虽尝割据于孙(三国孙吴)、于钱(吴越钱镠)、于方(元末方国珍),不通中原有百余年。然而从1954年10月起,使用了一千多年的慈溪县名被另一个地方替代,旧有县域被拆分给相关邻县,慈溪县城,被剥离了慈城,且渐渐远去。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