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重教兴学薪火传——慈城的教育和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94
颗粒名称: 十一 重教兴学薪火传——慈城的教育和文化
分类号: G527.55;G127.55
页数: 30
页码: 419-44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的慈城三书院、汤山草堂、慈中等教育机构以及慈城与三大古典小说名著、慈城人创造的中国之最等文化事业情况。
关键词: 慈城镇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内容

慈城三书院
  金建楷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旧踪,到闻名遐迩的“慈城三书院”去寻迹:
  德润书院
  青山巍巍,绿水涟涟。那山,它叫“阚峰”,那湖,它叫“慈湖”,原名叫“阚湖”或“德润湖”,湖旁边有一所书院,原叫“德润院”,究其名,要从隐居在慈城的吴相阚泽说起。
  史载:“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今绍兴)人也!”但山阴史册无此记载。据《三国志·阚泽传》载,阚泽(约170~243)世代务农,清贫好学,他在年轻时,常向人借书来看,并为人抄书糊口。他看了一遍或等书抄完,便把内容记熟了。于是,他访师求教,“穷览群籍,兼通历数”,有口才,更有胆略。建安五年(200),地方官察举他为“孝廉”,孙权任他为钱塘长。可宁波学者周君根据阚泽出仕的经历和史上对他居宅的记载,认为他是地道的句章人。句章,乃越王勾践为了表彰自己受封伯爵之功,以示子孙而取的地名。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慈城镇西南十五里,今属慈城的城山渡。据当地史料记载,他少年时代曾在现慈城耕读……由是显名。孙权称帝时,任阚泽为尚书令,加侍中,进拜太子太傅。传说他死后,孙权有几天不进食,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所居背后的山,取名叫“阚峰”。
  《三国演义》将阚泽演化为小说人物,第四十六、四十七回写《献密计黄盖受刑》、《阚泽密献诈降书》的故事,说他与黄盖相善,孙权召为参谋。赤壁鏖战前,周瑜行苦肉计,阚泽一言道破这条苦肉计,并慨允前去曹营投诈降书,一场斗智之战,终于使曹操深信不疑,为周瑜火烧赤壁立下第一功。他还善识英才,以全家性命保荐陆逊,说服孙权重用陆逊并拜为大将,赢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胜利。这些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并无记载,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有呢?那是因为罗贯中在元末明初之间曾来宁波慈城,了解到当地许多关于阚泽的传说而进行小说人物塑造的。
  又据史载,阚泽晚年信佛,他不仅说服孙权也信佛,在建康(南京)首建“建初寺”,而且自己也在赤乌二年(239)舍献自己在慈城的住宅建“普济寺”,从此摒弃功名利禄。故后人在寺门两侧的楹联写道:“昔为吴相宅,今作法王城。”横额为“超然物外”。
  明代钱希言也留下一诗云:“阚公山绕阚公湖,舍宅年犹记‘赤乌’。寂寂山寺霜叶里,水禽飞上石浮屠。”“普济寺”是宁波第一座寺院,也是浙江最早建立的寺院之一。后阚泽又利用寺院里所设书屋,招收弟子。唐大中二年(848),县令李楚臣复立“德润院”。此举与唐代慈溪第一任县令房琯开渠造湖称之为“德润湖(或阚湖)”几乎同出一辙。
  “德润书院”屡兴屡废,最后建筑于北宋,明赵文华曾重修。书院约在乾隆年间迁至“学宫”(即孔庙),嘉庆二十年(1815)又迁到大东门处(清道山脚下)。
  据记载,明清时德润书院与慈湖书院竞争很厉害,事业办得颇兴旺,弟子考中举人、进士的数以百计。县志卷二十载,慈城明代选举举人600名,选举进士220名;清代选举举人450名,选举进士93名。真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慈城人”。
  清乾隆时知县戴椿歌曰:“富润屋,德润身,士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盖将澡身浴德,置己于古大儒之列,以树不朽焉。”
  原普济寺旧址由于年久失修,于1970年全部倒塌。现在遗址上,慈湖中学建造了学生宿舍和餐厅。
  如今在慈湖中学内,还有四棵高大的银杏,已有三百多年树龄了。
  阚泽于民,德润桑梓。德润书院和慈湖书院既有师承关系,又相互竞争。它们都是宁波市慈湖中学的前身。
  慈湖书院
  在中贯慈湖的长堤中,有一座飞檐斗拱、重檐六角的“师古亭”。“师古”嘛,还总得先“思古”,脉脉的风情,不由得叫人想起了“慈湖”的来历:
  “慈湖”姓“慈”,典出于东汉董孝子事。相传原郡县城(城山渡)的东北隅有一条溪流,水味十分甘洌。有个叫董黯(汉朝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六世孙)的人,每天到这里汲水供奉老母,并筑室于溪旁,艰辛所至,母病竟愈……日子一久,不但董黯成了出名的孝子,连这条溪水也被人们取下一个温顺善良的名字——“慈溪”(俗称“董孝子溪”)。到了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时,一位叫齐瀚的浙东采访史,在调整浙东部分州县建制时,把句章故地划为一个县,为了褒扬董黯的孝道,奏置“慈溪县”归明州管辖。
  “慈湖”系人造湖,其名因人而称。南宋时,这里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杨简(1141-1226),孝宗乾道年间进士,初官浙江富阳主簿。理学家陆九渊路过富阳与杨简相会,两人一见如故,问答甚相投机,遂定为师生之谊,为陆九渊入室四弟子之一。嗣后,杨简又出任温州知府。一到任,首先布告禁止娼妓,尊重贤士,郡县官尉有违者亦追究,纪律严明。有个当地土豪,建造宅第,障碍了官河,杨简亲自查看以后,当日即令拆掉,全城百姓为之欢踊,遂名此河为“杨公河”。后杨简又在绍兴等地为官,颇有政绩。理宗即位,进杨简为宝谟阁大学士,赐金带,诏入见,但他屡次以病退辞。以后,他索性隐居慈城,筑室湖上,宣讲性理之学,自署“慈湖书院”。从此,四方学者踵接影从,书院名声大震,世称杨简为“慈湖先生”,卒溢杨文元公。后人为纪念一代大儒,因改“阚湖”(或“德润湖”)为“慈湖”。南宋景定五年(1264),县令金昌年疏浚筑堤。
  清乾隆年间,县令胡观澜再疏并建亭于堤间,额曰:“师古亭”。
  从此,“慈湖”和“慈湖书院”联翩成了名。
  “慈湖书院”有老新之分:杨简原筑室于谈妙涧旁,因而称“谈妙书屋”。此屋经明清修缮后,可惜因未鉴定为文物于1989年被拆除,拆后隐壁内的碑文显露,为时已晚,悔之莫及,这就是“老慈湖书院”。据考,杨公殁后,在此建祠以作奉祀;“新慈湖书院”是指宋度宗咸淳(约1271)年间于普济寺东侧重建的“慈湖书院”。两处故址都在慈湖中学校园内。
  “慈湖书院”是“慈湖中学”的前身,每当谈起光辉校史的时候,人们往往追溯到“慈湖书院”和“慈湖先生”,赞扬其严谨的治学精神。
  “慈湖书院”在浙江教育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据光绪《慈溪县志》载:当时除宁波慈城外,在平乐县长乐坊、绍兴嵊县北门内都设有“慈湖书院”,均系“慈湖先生”杨简作宰时的讲学地。
  宝峰书院
  在元朝的时候,宁波慈城出了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姓赵名偕,字子永,人称“宝峰先生”。他为宋宗室,入元不仕,再传陆九渊入室子弟“慈湖先生”——杨简之学,就在离城西一里的大宝山麓创办宝峰书院,招徕了许多有识之士。
  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有《琵琶记》作者高明(则诚)、《三国演义》作者罗本(贯中)以及青史上留名的慈溪县尹陈麟(文昭)……他们在赵宝峰先生的指导下,晨读夕省,就学悟理,互学互勉,都有了一番作为。
  先说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原温州瑞安人。他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左右,解官隐居宁波栎社,闻赵宝峰先生大名,特来大宝山麓宝峰书院拜师学习。早年高明热衷功名,期望自己有所作为,“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游宝积寺》),但在官场得到的却是“数杵权势”,感到的是“忧患”……晚年避居宁波后,高明厌功名,事创作。“如此江山行足乐,莫将尘土污儒冠”(《送朱子昭赴都》),他思想的显著变化,主要是得益于赵宝峰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创作的不朽名篇《琵琶记》(被誉为“我国十大悲剧”之一),就是他“借戏曲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弹心源之音,抒治世之见”。高明作《琵琶记》深受赵偕的思想影响,虽无直接记载,但有旁引。光绪《慈溪县志》记有:至正十四年(1354),庆元路慈溪县尹陈麟(字文昭)同受业于宝峰书院,陈县尹礼贤下士,恭谦求教,在封建社会里实属难能可贵。他虚心地在赵偕(宝峰)老师的指导下“愿闻过,采公论,谨礼节、彰善、瘅恶……杜妄告、谨勾销”,制《论治县规条》有十,并以实际的政绩“以渎高明”,将辅成王化以教民……所以在《琵琶记》的情节中,还留有陈麟处理“杀人婚姻”的斑痕,在赵五娘这一人物身上留有慈溪表彰的贞烈女(有似于传说中“守三贞”赵贞女)的影子。
  《琵琶记》创作的动机,在开场“创作宣言式”的词中已明旨:“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这些都表明了《琵琶记》创作既如慈城有“地缘”又和宝峰书院有“师缘”呢。
  小说家罗本(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卷一载:元仁宗延祐年间,罗本出生在山西太原城东一个丝绸商人家里。又据《罗氏谱序》中称,其父叫罗五训,母刘氏,为了其独养子长大继承自己的事业,就将他取名叫罗本(罗家之本——独生子,一本万利、财源兴隆),字贯中(根据当地“水贯中而流畅,地毓秀而灵气”的地势而取),十四五岁时,母故,父带他到苏杭一带经商,可罗贯中毫无兴趣,一会儿窜到街上去听“魏蜀吴三分天下”、“梁山泊宋江起义”说唱,一会儿又在家里绘声绘色地说唱起来。后来他父亲听说宁波慈溪(今江北慈城)有位著名的学者赵偕(宝峰)先生,设帐授徒,讲习理学,就送罗贯中前去拜师入塾,继续读书。在宝峰书院学习期间,罗贯中不仅采集了有师承关系的德润书院可谓“师祖”的阚泽(德润)的事迹,写入《三国演义》中,而且稍后又和另一个老师施耐庵合力创作《水浒》,融进江南宁波风俗图画,甚至直接地将同窗好友——慈溪县尹陈麟(文昭)作为模特儿,塑造成正面人物形象,写入《水浒》二十七回书中。
  罗贯中在宝峰书院读书一说,不仅光绪《赵偕传》中有叙弟子罗本(贯中)之名,《四明丛书·赵宝峰集》附有《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记述至正二十六年岁次丙午(1366)“门人”三十一人参加祭奠赵偕(宝峰)活动,其中赫然有罗本的名字,传说祭文也出于他的手笔。
  饶有风趣的是:北作《水浒》,南续《琵琶》,高罗两杰,同出一师,两作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国演义》、《水浒》、《琵琶记》三书,均誉为“十大才子书”之一。
  宝峰书院里出了三位名弟子,这里既有赵宝峰的光荣,也为我们宁波市的文化教育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可惜是宁波慈城大宝山麓的宝峰书院旧址,年久失修,至明倾废。万历十七年(1589),宁波府同知龙德孚公改建“宝峰庵”,前供菩萨,后仍为书院,院址现已泯没,只留下当地书法家钱罕(太希)书写的“宝峰璅翠”的石碑,以示其迹。
  慈城的汤山草堂
  王静
  一直弄不明白慈城东门外的哪座山被古人称为汤山,一直在寻找史料记载中的那座汤山以及汤山上的那个汤山草堂,虽然草堂的主人冯元仲已故去了三百多年,但县志记载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冯元仲,字次牧,明代布政使冯叔吉嫡孙。不知元仲生于何年,也不知他年幼的事迹,只知道他的父亲因嗜酒贪杯而一命呜呼。那一年他才四岁,他的母亲陈氏闻得噩耗,痛不欲生,曾绝食欲要随丈夫同去,但幼儿的哭声震醒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她蓦然醒悟:儿子尚小,不能没人管教。于是,陈氏跪在丈夫的灵柩前,说:“愿儿成长成人,则夫虽死犹生,后继有人矣。”
  冯家是慈城的望族,自始祖冯叔和在吴越时南迁以后,冯氏的子孙们一直恪守着“以读书求功名”的传家之道。到了明朝,冯家已有“冠冕之家”称谓,元仲的一堂兄被任为尚书,另一堂兄连皇帝都称呼其先生。元仲在这种家学渊源和书香传世的环境长大,果然不负母望,他少为诸生,不仅精通诗文,而且专攻经史。后由检讨汪文传推荐到京应考。如果说被推荐到京城应考,这对不曾求得功名的次牧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么他可能会荣华富贵,然而作为文人的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当考官出题问平息蝗虫之对策时,他蔑视了一会儿,便历数了抚按、守令、大臣、中贯的一些贿赂、养寇、干政之弊端,回答:这些皆像蝗虫,国家的危害不是虫而是人。考官十分惊诧他的言语,斥责其“草野狂肆”之后,又以黜授县丞辱之。而此时的冯元仲仿佛也完成自己的使命,拂手而归了。
  这就是中国的文人,历史上有多少这样坚守情操、忧国忧民的文人,如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他们皆因厌恶官场污浊和政治,只得远离尘世,用那一管笔墨诉说心中的愤恨。慈城本是个商贾权贵云集的县城,虽然古城素有崇师尚学之风,但自嘉靖乙卯年倭寇侵扰之后,古城已渐趋侈靡了。面对世俗的繁华,人心的机巧与城市生活的放荡,元仲腻烦了,厌恨了,他萌生了隐居的念头,于是选择了汤山,开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改名为天益,筑堂采药,以卖草药为生,同时取前人未刻书及米、赵诸家墨迹,雕镂精刻,刻印《天益山志》、《复古堂诗文集》,一时“天益草堂书墨”名传浙东。
  “积翠微通径,流云澹满堂”。“淙淙涧底流寒玉,伴逐松声到枕边”。这是古人留下的汤山草堂诗。显然汤山草堂是一个世外桃源,而元仲又是个好客殷勤的主人,于是当时一些墨客骚人来到草堂饮酒谈天,还留下了不少的诗文。就连任南京尚宝卿的陈鲸也来了,他留下了《汤山草堂》诗有“览古心怡旷,探元思渺茫”之叹。
  据载:汤山草堂边有望烟楼,元仲每天早起就要登上楼向城里眺望,如无炊烟者,他都会施与银米。自古读书人多贫寒,于是汤山草堂常常成了穷秀才们的客栈。有一书生携母在草堂内借住了数年,一年除夕,他实在无颜再居,就悄悄陪着母亲下了山。元仲知道后,连夜追回这对母子,还烧了热气腾腾的腊肉年夜饭款待。
  也许是元仲淡泊名利,也许是元仲乐于助人,当时的古城人敬重他,尊称他为先生。在慈城街头,人们常见一身披箬笠,露胸坦腹的男人,他就是元仲。应该说元仲是个孝子,他成年后,于崇祯十三年(1640)为母亲陈氏旌表建坊。如今,残存的贞节坊还高高矗立在金家井巷口,然而他的博爱,竟使家业中落,自己的生活也一天天潦倒,最后是穷得只能取他人出具给他的债据纸来糊缀窗棂。据说,如今在太湖路上的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俞宅”,那些明代建筑原是冯家的,后由次牧冯元仲卖给他人的,为此“次牧公”在冯氏的后裔心目留下了败家子的臭名。即使如此,当时,邑人仍崇敬他。一次,一盗贼抢了他的一只草药篮逃走,后听说抢的是冯先生,便急忙赶来,叩头请罪……他故去时,康熙时的探花姜宸英为其撰墓志铭,以后他的事又被载入地方志书得以流传。
  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午后,我再次来到慈城,沿着城东的护城河,我寻寻觅觅,寻找着汤山,寻思着草堂,然而已找不到一丝汤山草堂的痕迹了。想想也是,世上有哪一间草房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腐朽呢?冯元仲到底住在什么样的草房里,也只能让现代人自己想象了。也许它与成都的杜甫草堂相似,当然我们寻找草堂,并非为了一间草房,而是在寻找已经逝去了三百多年的那个吒咤的时代,寻找离我们比较近的而又像那些中国古文化的天空中最灿烂的星星——屈原、杜甫一样闪光的,一个淡泊名利的高贵灵魂……
  千年学府百年慈中
  王静
  一千八百年前,一位老人回慈城定居时,捐献了自己的住宅并建造了普济寺,之后,这位老人又在普济寺内设书室,招收弟子,传授儒学。这位老人就是阚泽(字德润),他创办的学室就是唐大中二年(848)被县令李楚臣复立为“德润书院”的雏形。
  过了八百年,又有一位老人隐居慈湖北岸,谈妙涧旁,筑“谈妙书屋”,招收弟子,传授理学。谈妙书屋就是慈湖书院的前身,而这位老人就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杨简,人称“慈湖先生”。
  阚泽的书室(德润书院)已经延绵了一千多年了,杨简的书室也近一千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宁波市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许人们认同这个“老”字,但不认同“高等学府”。其实我们从两位创办人的来历就可以认同是“高等学府”了。德润与杨简虽不是同时代人,但他们都是儒学家。阚泽是三国时著名学者,曾任吴国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强调以礼治国,为孙权治国提供了不少理论依据。杨简是朱熹的学生,后又从师于陆九渊。朱熹与陆九渊并不是一个学派的,互相间观点甚至很对立。然而朱熹与陆九渊两人并没有因学术观点的不同而互相诬陷与攻击,朱熹反而请陆九渊到他的岳麓书院讲学。作为他们的学生,杨简吸取了两位先生的理论之精华,他教育弟子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这是朱熹倡导的读书方式。杨简还继承和发扬了陆九渊“心即理”的理学,提出“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的观点,对后世的唯心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杨简的心学观点像是架在陆九渊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的桥梁。
  阚泽与杨简都是在晚年用尽一生俸禄积蓄创办了学府,讲学授教。正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与丰厚的学识影响着邑人,于是求学者慕名而来,求教于他们的门下。
  在宁波文化教育史上,自从宁波府形成之后,文化教育就呈现了两个特色,其一就是以科举为目的的官方教育,其二就是私人讲学的学府(唐朝以后称书院)。而这些学府或者说书院,除教育外,还作学术研究。这样从南宋的杨简到明代王阳明、清初的黄宗羲,姚江两岸就像一只巨大的文化摇篮,哺育了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
  虽然没有教学课本,也没有教学大纲,这种学府的教育方式使我们无法想象,但慈城的书院之所以留存了千年,是因为学府提倡“转益多师”,把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师说”理论学活了。在这样的教学与学术的环境中,也许是受这种学习气氛的感染,慈溪县的县令陈麟走进了“宝峰书院”的大门,求学于赵偕先生。赵偕是杨简的再传弟子,他在慈城西门外的大宝山创办了宝峰书院。今书院已毁,但书院遗址还留有书法家钱罕所书的“宝峰璅翠”的石碑。宝峰书院与德润、慈湖号称慈城三书院。
  三书院既有师承关系,又各有特色,它们对慈城文化教育的贡献,不仅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学士,倡导了崇师尚学的风气,而且使小城有了千年学府的记载。虽然慈城三书院与中国最有名望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相比要逊色一点,但这里终究成了教育的圣地,这也是慈城古文化中让人赞叹的一点。
  应该说教育是投资巨大的公益事业,古人称之为善举。从茅棚的书屋到像模像样的书院,钱从哪儿来呢?依今思古:书院的开支不会太少,先生的费用,教学的费用,学生的笔墨纸砚,学生的伙食,学堂的修葺费用,如果说要造新的“教育楼”,那费用更多。是不是过去的学府,其教学费用来源于“学田”,我不得而知。我想慈城的书院教学的费用可能来源于学田。慈溪县志建置卷详尽记载了书院的沿革情况,每一介绍之后还罗列了田地的明细账,我想这大概就是书院“学田”吧。账目记载着地的大小,所在的位置,还分别注有姓氏。田的大小计量单位细到“忽”,这样的记录至少表明两点,其一是古人对钱不含糊,其二是学堂的费用窘迫。我们要感谢那些划田给书院的土地主,因为你们的默默奉献,为江北文化,为江北英才提供了滋养。因为有你们的春种秋收,才使慈城出了519位进士,其中有状元姚涞,他以经学、诗学、史学而成为当时翰林院三绝;其中有被明太祖尊称为“帝师”的桂彦良,还有聪明过人的赵文华。这些教学成果不正印证了“慈湖书院”是江北的“高等学府”吗?
  历史的是是非非,历史的功与过,人们心中有杆秤。慈城间曾有两个庙,其中的一庙联书有:“东庙阚,西庙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并座。”这一奇联直至千余年,才被一位在北京的慈城人对出下联:“南京河,北京城,双京水土平分,可成霸业。”原来将阚字拆开为门敢,而将房字拆开为户方,慈城的东庙是祀阚泽,西庙是祀房琯(房琯是慈溪县第一任县令,后官至宰相。他在任职期间,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其一就是发动民工开挖了慈湖)。人们为了纪念杨简先生,改原德润湖为慈湖。
  20世纪90年代初,又有一位老人捐资了1300多万元人民币重建了慈湖中学,这位老人就是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在慈湖学子的心目中,阚泽、杨简与应昌期是慈湖的三大贤。因为没有他们,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充其量只能构成山水风光,而如今,这里却成了治学圣地。
  “鱼戏慈湖水、鸟鸣师古亭”,慈城的山特灵,慈城的水特秀,慈湖中学是求知仙境、育人圣地,这些语句是慈湖学子对母校的赞美。
  四棵古银杏高高耸立着,它们是这块土地上的古书院向着现代学堂发展的见证。
  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德润、慈湖两书院的遗址上,创办了慈湖中学堂。之后,沧桑百年,学堂在风风雨雨的磨难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至今已发展成占地面积有134亩,建筑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拥有三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和办公楼、综合楼、体艺类等教学设施,健身房、体育场,多媒体电化教室,慈湖中学的学子们是在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校里学习着、生活着。
  古银杏高高耸立着,昔日的慈湖中学堂也是好事多磨。宣统元年(1909),县立中学堂一律停撤,至1934年又恢复中学堂,并委任陈谦夫先生为首任校长。应该说陈先生是位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老人,他为学堂的发展沥尽了心血。然而陈先生所碰到的一些事正如余秋雨所写的那样:“教育事业本想靠着自身特殊的温度带领人们设法摆脱一个怪圈,结果也陷于这个怪圈之中。”余秋雨所指的怪圈就是人们燥热的过程与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哀。
  陈先生到任后,他看到因校舍小,学生的操场是租用农地,学生的住宿又借宿普济寺的僧寮。于是他要兴建校舍,没有钱,陈先生奔波于沪甬两地,募捐筹建资金,可是等筹到了钱,校舍用地却又节外生枝了。
  中国的土地那么大,可以任其荒芜,可以沦为战场,可要一块搞一项事关子孙后代千秋大业的文明事业,常常就有人从中作梗了。这并不是我开玩笑,这是现实中随时可见的事实。原来,陈先生新建校舍要拆除几乎倒塌的寥寥庵,而老庵的老尼被人唆使,她从奉化溪口蒋氏家庵的摩诃殿借来一张蒋介石母亲的照片,悬挂在寥寥庵大殿佛龛正中,并诡称蒋母生前曾到此庵拜佛诵经,遗愿要将此庵原址整修扩大,还凭借教会的信件作证,扬言绝不能拆庵。陈先生无奈,只好亲自去南京寻找慈湖学堂的校友陈布雷先生。陈布雷当时任国民政府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他伺机将此事向蒋介石面陈后,才得以解决。
  新校舍竣工不久,日本人的几枚炸弹却又炸毁了新慈湖的校舍,之后,劫后残存的校址也被日寇、汪伪军拆毁成了一片废墟。陈先生多年的心血,特别是晚年的追求全部毁于一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老人因此郁郁而病,一病久久不起……
  如今湖光山色映衬着崭新的教学楼,喳喳鸟语伴随琅琅读书声,慈湖中学以“校风正,师资好,治学严,质量高”而著称四邑,沧桑百年,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且还培训了一批普通劳动者,从慈湖岸畔走向宁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16000多名学子中,有科学家、教授、工程师、文学家、实业家、企业家,还有劳动模范。
  千年学府,百年慈中,学府、书院、学堂、学校的兴兴衰衰和衰衰兴兴在美丽的慈湖湖畔绵延了一千多年。千余年来,虽然教育的辛劳、苦恼、委屈与无奈一直伴随着,但所有的一切都被一种力量战胜了。这种力量就是教育家的人格魅力,而教育家的这种人格魅力也浇铸了教育的灵魂。还是余秋雨先生说得对:“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慈城与三大古典小说名著
  戴松岳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和社会理想。在中国,这些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几乎妇孺皆知,几百年来,对于塑造我们民族的性格和丰富中华民族的智慧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这四大古典小说中,除了以虚构的神魔故事为主体的《西游记》外,慈城与其他三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或作者都有着悠远而独特的联系。这使这个历史文化极其深厚的千年古城拥有了其他文化名镇所难以企及的优势和文化吸引力。
  三国演义·罗贯中·阚泽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最著名的作品。清代宁波文学家徐时栋《烟屿楼》卷四曾评说:“史事演义,惟罗贯中之《三国志》(即《三国演义》)最佳。”这部最佳的历史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为人们熟知,然而这部巨著的作者罗贯中的身世和事迹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关于罗贯中的籍贯。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东原”说、“太原”说两种,其中“东原”说以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诸先生为代表。这些学者认定罗贯中为东原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因为罗贯中曾在慈城生活过。王利器先生指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认定罗贯中是东原人。又说,我之所以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原人,还是从《水浒传》中得到旁证,因为《水浒传》中的东平(即东原)太守陈文昭也是赵宝峰的学生,在慈城读过书,是罗贯中的同学。把好同学作为父母之邦东原的父母官是顺理成章的安排。
  然而我们最关心的却是罗贯中是否是赵宝峰的学生。
  赵宝峰名偕,字子永,为赵宋宗室。卒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享年70多岁。据其学生慈溪著名文人乌斯道等人的记载,他早年“尝习举业”,因感这种“富贵之梯”于身心无益,才弃科举而专心致力于理学。赵宝峰以南宋大儒慈湖先生杨简私淑弟子自居,隐居大宝山,设帐讲学,号为宝峰书院,是慈城著名的三大书院之一。
  在《赵宝峰文集》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门人名单中有叫“罗本”的,因明清两代编次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中,有“罗本贯中”、“贯中罗道本”和“贯中罗本”的署名。所以众多专家都认定罗贯中就是赵宝峰的弟子罗本。王利器先生指出:明代许自昌《檀斋漫录》、郎瑛《七修类稿》和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等都说罗本字贯中。李灵年先生通过考察赵宝峰的思想和赵、罗作品之间的血肉关系,也认为赵宝峰和罗贯中之间的师生关系是毋庸怀疑的。欧阳建先生结合王、李两先生的研究指出,迄今为止我们还不曾发现有另一个与罗本同姓名的人存在的材料。所以结合罗本的活动年代和地域,说罗本就是罗贯中,是有道理的。
  以上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专家的赞同,但仍有一些学者不同意此说。章培恒先生认为《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虽列有罗本之名,但既无字号,又无籍贯,安知这个罗本不是跟罗贯中同姓名的另一个人?还有人指出,明清《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本上罗贯中的不同题署,实际上是某些书商望文生义而有意附会,不能因此说明问题。
  对此,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罗本即为罗贯中的周楞伽先生在长期深入的研究中,以新的史料有力地支持了原来的说法。他认为《宋元学案》卷二十三《慈湖宝峰学案》的记载和清人王梓材增补《宋元学案》时在“罗本”条下加的小字按语,可以说明,罗本,字彦直,贯中乃是他作杂剧和小说时所用的别号,等于今人的笔名。周先生还考证指出,罗贯中还有个哥哥名罗彦威,也是赵宝峰的弟子。如此,罗本去慈溪投奔哥哥从而拜赵宝峰为师,赵氏爱屋及乌,收为门人,是完全可能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定伟大的小说家罗贯中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慈城是他一个重要的驿站,在这个驿站中,他获得了良师的教诲,也结识了众多的朋友如高则诚、乌斯道、陈文昭等。而山清水秀的慈城又给了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隐居于慈城城北的阚泽就是他精心描写的一个人物。
  阚泽(170-243),字德润,宁波慈城人(《三国志·吴书》载为会稽山阴人),三国时著名学者。
  阚泽自幼好学,因家境贫寒,无力深造。他就边种田边代人抄书,以微薄所得购买笔墨纸砚,攻读不倦。一书抄毕,诵读亦熟。他由此得以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孙权统辖江东诸州后,聘请阚泽为曹椽。孙权即皇帝位后,拜阚泽为尚书,嘉禾时任中书令,加侍中。赤乌五年(242)拜为太子太傅。在朝中,阚泽以学识渊博、见解深刻而获得君臣上下的信任和尊敬。朝廷每议大事,凡经典方面的疑问,都向阚泽请教。一次,孙权问阚泽:“书传篇赋,何者为美?”阚泽为让孙权明白治乱的重要,便回答说:“贾谊《过秦论》最善。”孙权便认真读了这篇文章。曹丕接位称帝后,孙权觉得自己比曹丕大5岁,非常忧虑,阚泽为解除孙权心病,就劝慰说:“不及十年,曹丕就会死去,大王不必忧虑。”孙权问:“卿何以知之?”阚泽回答:“以字言之。不十为丕,便是他的在位数。”恰巧曹丕接位七年后便死了。阚泽的同乡著名学者虞翻为此称赞阚泽说:“阚生矫杰,盖蜀之杨雄。”“阚子儒术德行,亦今之仲舒也。”
  这位风流儒雅、学识渊博的学者在罗贯中的笔下,却是以精明干练、英气勃发的谋士身份出场。《三国演义》最吸引人的战役是火烧赤壁,这次战役中最关键的部署是黄盖诈降,黄盖诈降中最难物色的人选是送降书给曹操的信使。于是罗贯中就将这一角色锁定为阚泽。《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面对奸诈过人的一世英雄曹操的盘问,阚泽从容作答,滴水不漏。当曹操下令要杀他时,阚泽面无惧色,据理嘲讽,使曹操不得不洗耳恭听。最后阚泽以“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一语作结,犹如石破天惊,使曹操翻然改色,下席而谢说:“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为此中了黄盖的诈降之计,酿成赤壁之败。可以说,影响历史发展的赤壁之战,吴蜀联军所以取胜,阚泽是立头功的英雄。
  这位影响历史的英雄,与三国众多豪杰相比声名不显。然而在其故乡慈城却是个家喻户晓的先贤。阚泽出仕前在慈城有旧居读书处。赤乌五年(242)他被拜为太子太傅时,把房舍和读书处舍为普济寺,这是浙江第一座佛教寺院。唐开元廿六年(738),房琯任慈溪县第一任县令时,在其旧居前开凿湖泊,以其姓名之为阚湖,又以其字称德润湖,南宋时改称慈湖。屋旁的小山也名为阚峰。宋皇祐二年(1050),县令林肇在普济寺里附设了阚泽的祠堂,称阚公祠。《三国演义》刊行后,慈城人更为阚泽这位乡贤自豪。嘉靖年间,知县陈褒改原五圣庙为阚相祠,民间仍称东庙。与城西祭祀慈溪第一任县令房琯的西庙房公祠遥相呼应。以二相姓氏为缘的绝对“东庙阚、西庙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并坐”因此名闻全国。五百年来,虽时有应对之作,但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妙对下联,成为中国浩瀚无际的楹联之海中无人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水浒传·宝峰书院·陈文昭
  以梁山108位好汉为主角的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的作者也是文学史上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历经多年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和施耐庵。其中关于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依据较多。传世的《水浒传》最早的刊本署名为“东原罗贯中编辑”。其他明人郎瑛、田汝成等人在著作中都明确无误地认为《水浒传》为罗贯中所著。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从作者著作和作品内在关系的分析中认定罗贯中既是《水浒传》的作者,也是山东东原人。他在《水浒原本及著者研究》一书中说:“从书的题署看,不但《水浒传》有两个本子署东原,而另一种著作《隋唐两朝志传》、《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也都同署东原。考《书经·禹贡》(东原底平)句,宋人蔡沈集传说:“东原,汉之东平国,今之郓州也。”“罗贯中当是山东东平州人。所以才熟悉(曾头市等)这些小地方。”“《水浒传》用山东方言五十九个,(作者)熟悉山东的事物风俗……”
  罗贯中作为山东东原人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水浒传》中唯一精心描写、大加赞赏的清官陈文昭是他在慈城宝峰书院学习时的同学。王利器先生指出《水浒全传》中有一个东平(即东原)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而陈文昭又是赵宝峰的门人,也即是罗贯中的同学,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的精心安排。
  赵宝峰是著名的心学大师、南宋心学大家杨简的私淑弟子。他上承南宋心学代表杨简文元之说,下启明代心学泰斗王阳明之门。其学生遍及大江南北,著名戏剧家高则诚、小说家罗贯中、清官陈文昭均出其门下。他所设的宝峰书院坐落在慈城西郊的大宝山麓,至今仍有著名书法家钱罕所书的石碑“宝峰璅翠”孤立在遗址之旁。大宝山雄壮秀美,为城西一大胜景。初春清风之日,深秋重阳之时,游人尤多,历来为书生登高临咏,浩歌放怀之地。如明代张铁的《游宝峰》:“郁葱佳气四时浮,春服初成惬胜游。九日牛山空涕泪,千年洛红自风流。熙熙百物含春意,嗥嗥群生荷帝休。濯罢溪泉坐松石,清风飒爽似深秋。”清朝的葛启文《九日偕同人登宝峰》:“放眼昔愁无阔处,置身今喜最高巅。万家鸡犬风声里,一线江河雁影边。云物重阳延客赏,姓名几辈藉诗传。兴怀不觉增迟暮,木落霜高岁晚天。”如此优美的环境、如此高洁的大师,自然使罗贯中和陈文昭把他乡当作故乡,在风云激荡的元明之际,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先贤的哲理,并在这种认识中提升自己的素养,提炼自己的思想,然后再把这种认识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之中。这便有了《水浒传》的成书和《水浒传》中的清官陈文昭。
  洋洋百万言的《水浒传》所写的府县官吏,几乎都是贪官污吏,无一好人,却恰恰浓笔大写了一个清官——东平太守陈文昭。这在以“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为主旨的“水浒”中是令人寻味的安排,也是罗贯中的精心安排。请看书中描写:众人得到府前,看的人轰动了衙门口。且说(东平)府尹陈文昭听得报来,随即升厅。那官人:平生正直,禀性贤明。幼曾雪案攻书,长向金銮对策。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德政胜龚黄。
  这位文欺李杜、德胜龚黄的清官陈文昭自是秉公断狱,几经上下,将教唆犯王婆凌迟处死,其余干系人犯何九叔、郓哥放回家中,为报兄仇杀死西门庆、潘金莲的武松从轻处置为脸上刺印,选配孟州牢城。见《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这看来与全书人物褒贬原则相悖的处理,恰恰表明了罗贯中思想深处的向往和他对知己同学的一片深情。在历史上,陈文昭是元代时慈溪县令,在任时很有政声,是受当地人民爱戴的清官。作为赵宝峰的入门弟子,罗贯中对老师认识问题的深刻和处世态度上的开明深得真传。对赵宝峰鲜明的民本思想和贤人政治思想也极为赞同。而作为赵宝峰的弟子,罗贯中的同学陈文昭则是在官场中实践其师民本思想和贤人政治的模范。这自然引起罗贯中的注意和敬佩,便把他作为小说人物写入书中。只是将元代做官的陈文昭提前到二百多年前的北宋了,把浙江慈溪县令提拔为山东东平知府。然而也因为这一点,使我们更为罗贯中、陈文昭和慈城宝峰书院的渊源,为赵宝峰先生和他的理想,更为《水浒传》与慈城的联系而感到高兴,并产生在这片破碎的遗迹中寻找先贤踪迹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罗贯中塑造的清官形象——陈文昭被明代四大奇书之一《金瓶梅》所继承。这部据传是宁波著名文学家屠隆所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虽然对武松杀嫂的故事已有改动。但陈文昭仍是清官形象,只是这个清官是“由聪明而转入糊涂”的清官了。小说写道清河县都头武松为了替兄报仇,误杀了县里的皂隶李外传。知县受了西门庆的贿赂,给武松加上故意杀人的罪名,武松被屈打成招。案件上报东平府,知府陈文昭决心将案件查个水落石出。他移文清河县,将西门庆、潘金莲及其他有关证人提解来府。西门庆得知后,动了手脚,他知道陈文昭是个清官,不敢去贿赂,便到京师去走蔡太师的门路。蔡太师一封书信给陈知府,要他免提西门庆与潘金莲,实际就是不要他去追究武大郎的死因。陈文昭碍于蔡太师的情面,无法依法断狱,秉公处理,只将武松免死,问了个充军的罪名了事。而武大郎的冤屈却无法昭雪了。陈文昭形象的变化,说明了在吏治腐败、清官难存的嘉靖时期(海瑞即是该时期清官),作者对草菅人命的黑暗社会和腐败官场的彻底失望,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陈文昭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在读者中的深远影响。
  红楼梦·妙玉·姜宸英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对于这位非贾府系统却非常人的少女,作者曹雪芹在安排中颇费心机,将其列于《金陵十二钗》中的正册题咏之五,上面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下题一诗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潭中。”暗示妙玉随着贾府的败落,不得守其初衷而流落风尘的悲剧命运。
  姜宸英则是康熙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史学家,浙江宁波慈溪(城)人,与秀水(今嘉兴)朱彝尊、无锡严绳孙并称为江南三布衣,以诗、古文、书法驰誉江南。有《姜先生文集》传世。但姜宸英虽以经学名于世,以文采行于时,却命运坎坷,屡遭困顿。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主考官见其年已七十又名重天下,才勉强将他入选,送给皇帝亲决。康熙皇帝一见姜宸英的笔迹,顿生怜意,即将他擢为该榜探花(殿试第三名)。两年后,姜宸英充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时慈溪籍贡生姚观于考前持文拜谒姜宸英,姜宸英对姚观文章极为赞赏。心无城府的姜宸英为家乡俊才自豪,自此逢人便夸。乡试揭榜,姚观列名榜中,于是落第士子哗然。御史鹿根据街谈巷议罗列罪名,上疏弹劾姜宸英。姜遂因之入狱,无辜受累。康熙帝不信姜宸英会作弊取士,遂于正月亲自对姚观考试。结果姚观才思敏捷,应答得体,被康熙皇帝钦定为顺天举人,并证明姜宸英入狱纯属冤案。但平反之书未达,姜宸英却以衰翁入狱,气急交加而自杀,死前作自挽联:
  这回算吃亏受苦,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是只说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
  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无以加之。
  上联自嘲,下联以死亡当乐事,在“豁达”的戏语中饱含无人理解的悲愤和对良莠不分的社会舆论的不满,于绝望中饮毒自杀于狱中。消息传出,朝野震惊,世人皆为深惜。
  作为一代名士,姜宸英的交游极广,他与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是忘年之交,与朱彝尊等是文坛宿友,与京师、江南的文臣学士、巨商大儒都有来往。曹雪芹的祖上曹寅自然也在他的交往之列。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姜宸英应张纯修之请,为曹寅的《楝亭图》题跋,名《楝亭记》,康熙三十一年(1692)二月,姜宸英又赠诗给曹寅,诗中说:“开府清风满洞庭,早衙人散阁常扃。多次典籍罗芸馆,尽结心思绕栋亭。鼓动密承黄纸诏,烛残贪写漆书经。不知公望遥相嘱,却道西山似画屏。”姜宸英与曹氏家族的这一交谊看来对曹雪芹也不无影响吧。
  正因为妙玉与姜宸英的命运有如此相似的悲剧因素,因此《红楼梦》问世未久,宁波学者徐时栋便将二人联为一体。光绪初年,鄞县文人陈康祺在《燕下乡脞录》中又重申此说。上世纪初,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红学索隐派更关注《红楼梦》人物与康熙时期文人的关系。姜宸英与妙玉的影射之谜也成为研究对象。蔡元培在其红学著作《石头记索隐》中对旧说大加发挥,以品性相类、轶事有征、姓名相关三法考证妙姜关系,认为妙玉之孤高与姜宸英品行相类,姜宸英热衷科第则以妙玉走火入魔影之,其瘐死狱中以妙玉被劫影之。其名则姜为少女,以妙代之,玉字影英字,宸英借神瑛之音。自然,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已证明蔡先生的观点有失牵强和偏颇。但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和“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等话仔细玩味,就会发觉,这是妙玉的悲剧,也是姜宸英的悲剧,同时也是封建时代一切渴望高洁却未能摆脱污浊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徐公之见和蔡公之言有理了。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为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其内容的博大精深,艺术的高超精妙是众多古典小说所难以企及的,因而对其人物命运的解读和内容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因此,索隐派的影射之说可以说为我们窥视这一艺术殿堂开了一个奇特的窗口,为我们解读这一辉煌巨著提供了另类的文本,因此她自有存在和流传的理由和价值。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小城何幸?竟与最富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的古典名著有缘。小城的人何幸?竟能久久体味这些先哲的遗泽和令行。
  学宫及学弄、学前的琐忆
  王伟臣
  慈城孔庙(文庙)亦称作学宫,它周围一带叫做学弄、学前、学前埠头。慈城人对学宫十分亲切,不只是因为它是至圣先师的殿宇,还因为它是中城小学原址。
  中城小学是慈城著名的小学,历史悠久,在中城小学读过书的人,有的兄弟姐妹同学,有的祖孙三代为校友,人数多得数不过来。我也曾是中城小学的一名学生。
  1936年,我在中城小学“开学”(慈城人把第一次上学叫“开学”),先由家长带入学宫的大成殿向至圣先师的牌位跪拜行礼,礼毕把随身挑去的一担定胜糕(松糕)和喜团(金团)分送给同学,表示团结友好。然后由老师起“学名”。我的家名叫“伟臣”,老师起的“学名”叫“济民”,意思是做了官不能忘记老百姓,要为老百姓办事。“以民为本”的思想很明确。
  中城小学不但师资优秀,课程设置也很齐全。小学一年级就有体育课,教体育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后来她是应校长的儿媳妇。她穿着露胳膊的短衫,紧腰的西式裤,吹着口哨,带领孩子们跨过竺巷东路到对面中城操场去上课,在当时也可说是新潮的了,常有行人围观。
  中城小学在学宫西侧的配祠,与学宫正殿(大成门、大成殿等),隔着一条长长的弄堂,虽然配祠与正殿有栅门相通,但平时门是紧闭的,不让学生进殿,所以正殿始终是那么宁静与肃穆。只是有一次是校庆纪念,才让学生列队进入,排立在大成殿前。老师在殿前平台上演讲,演讲完了还有“余兴”。当一位老师将一杯白水倒入一杯黄水、黄水立即变蓝时,学生啧啧称奇。
  学宫的东侧配祠曾由国民党县党部借用。在“儒学门”前面照壁上写了“礼义廉耻”等大字标语。无论是作学校还是作党部,慈城人对学宫都极力保护,从不作践。可是日本飞机却把炸弹扔在它的头上,炸毁了大成殿的东后角。
  学宫东边有一条狭长的过路,从竺巷东路一直通到东横街,这条过路就叫“学弄”。
  学弄的东侧是秦润卿先生的住宅群连着“秦家祠堂”,西侧是秦氏的抹云楼图书馆。抗战胜利后,抹云楼图书对外开放,聘请管理员,收拾得整齐干净,每天有许多人来此阅读报刊。阅览室里的书本杂志也很多,有一套完整的《鲁迅全集》,当时颇觉珍贵。
  学宫棂星门前有一条深广的柏道,直通学前埠头。柏道两旁古柏耸峙,翠绿成荫,鸟雀飞鸣,野花斑斓,环境十分幽美。柏道南北都有牌楼式的石柱仪门。北门开在竺巷东路,南门开在东横街,东横街这一带就叫“学前”。学前有一块空地连着一个广大的河埠头,就是“学前埠头”。
  这条古朴高雅的柏道一直关闭,从未见开放过。据老一辈的人讲:清朝的官员来慈城上任当县令的,所乘官船在学前埠头停下来后,这柏道的仪门才打开,官员下船步行,走过柏道,过棂星门、大成门,才进大成殿祭祀先师。
  后来,这些仪式没有了,学前埠头也成为各类货船的停靠地,船夫、脚夫、挑夫、行贩等都来此聚合,学前一带也开起了菜馆、理发店、酱油店、米店、漆匠作坊等,一时十分热闹。
  茶馆的生意很好,每天喝剩的茶渣铺了一地,晒干了,买去可以充填枕头。
  茶馆前有一个肉骨头粥摊,洁白晶润的白粥,泛着油光,冒着热气,再洒上几颗嫩绿的细葱,浇上几滴鲜红的酱油,更加香味诱人,一碗下肚,寒气全消。不过要想喝粥,必须天蒙蒙亮就起床去排队,若等天放光了再去,那就连镬底也舔不着了。不过也不必懊丧,邻近大饼摊的新鲜大饼已经出炉,有一个铜板一个的咸光饼、两个铜板一个的甜光饼和三个铜板一付的大饼油条,真是价廉物美。大饼到下午三四点钟“点心时”还要再做一次,这次不只零售,还批发给提篮小贩。于是,即使在偏弄僻巷也可听到“火热啦,大饼油炸桧”的吆喝叫卖声了。
  1936年学前曾搭台唱戏,演出大戏十来天。戏台搭在学前空地上,背靠学前埠头,面对柏道,遥向学宫。看戏的人山人海,路为之塞。我外婆家住在学前,我们得地利之优势,将长凳、椅子等高高地绑在柏道仪门的石柱子上,人坐在上面,高高地边吃闲食边看戏,简直是“高级包厢”了。每天午饭后开戏,开场锣鼓要敲上老半天,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声鼎沸,直把人等得不耐烦了,才出来一个跳加官的,左作一个揖,右拂一个袖,台下才安定下来,总算演出开始了。
  至今已是六十多年过去了,演些什么戏,当然渺无踪影,但是看戏时那种祥和欢庆、热烈兴奋的情景仍留在我心底。
  慈城人创造的中国之最
  谢振声
  千年古县城——慈城,是一个文人荟萃、人才辈出的读书城。慈溪县自唐以来出过进士519名,其中明清两代出举人近1100名,进士313名。在现当代,慈城人对宁波两所著名中学(效实和宁中)的创设发展贡献颇多。设在慈城的保黎医院是国内最早引进并使用X线诊断机的医院之一。著名人士陈布雷、陈训慈兄弟俩,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的中国土壤学泰斗李庆逵院士,历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主任委员、国际戊型肝炎研究会副主席的庄辉院士都曾在百年慈湖就读。诸多学子从慈溪县城(慈城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不少中国之最。
  帖学书家的典范——梅调鼎(1839—1906),以高尚的品德,卓绝的毅力,矢志研究书法艺术,开创了以“圆”、“断”取胜的新径,在士林中有“梅开岭上,香飘千里”之誉。书法大师沙孟海在《近三百的书学》一文中极口称赞:“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恐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
  中国企业银行的发起人——孙衡甫(1875—1945),是著名金融家、实业家,为四明银行的振兴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地方公益事业相当热心,曾为宁波灵桥重建捐款5万元,在家乡兴建半浦小学的校舍,还独资修筑半浦7华里长的石板路及沿线桥梁。
  中国钱业界元老——秦润卿(1877—1966),曾任上海钱业同业公会主席长达18年之久。这位金融巨子在上海乃至全国银钱界均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一生奉行的信条,就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曾为发展故乡宁波市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做出许多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何育杰(1882—1939),是我国第一位物理学硕士。在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首任系主任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大学用物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届(1916)大学物理学毕业生。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称颂他是我国最早的且最好的物理大师。为纪念他而设立的“何育杰教授物理学纪念奖金”,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为物理学设立的奖金。
  麒派的创始人——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代表作有《四进士》、《徐策跑城》、《清风亭》等。他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是当代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
  我国新诗创作中最早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应修人(1900—1933),他与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在西湖孤山西泠印社夕照阁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新诗社——“湖畔诗社”,先后出版四人合刊的诗集《湖畔》和《春的歌集》。应修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为中国革命事业壮烈献身,是著名的烈士诗人。
  最早提出为珠穆朗玛峰正名的人——王鞠侯(1902—1951),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著译有:《地球与地面》、《气象学讲话》、《世界一周》、《满洲问题》、《内蒙问题》、《西藏问题》、《地质学浅说》、《近代地理学》、《地球进化之历史》等,编有《宁波谜语》。
  最受欢迎的理论读物之一—《—平凡的真理》一书的作者冯定(1902—1983),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副校长。著有《青年应当怎样修养》、《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革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人生漫谈》等。
  中国的“摩尔根”——谈家桢院士(1909—2006),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院。一颗国际编号为“3542”的闪亮星辰已在1999年9月命名为“谈家桢星”。
  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冯宾符(1914—1966),曾长期主持我国首屈一指的国际时事刊物——《世界知识》杂志的工作。著译有《飞机翼下的世界》、《世界新形势》、《战后苏联印象记》、《动荡中的欧洲》等近20部。
  第一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的农学家——朱祖祥(1916—1996),曾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和名誉校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慈湖中学首届校友会的名誉会长。他曾先后编写出全国最早的《土壤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教材,培养出第一批土壤学研究生,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专家、中科院院士。
  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昌期(1916—1997),这位台湾著名实业家、银行家、金融学教授,发明了精妙绝伦的计点制围棋新棋规——“应氏棋规”,是迄今为止最合理、完备、符合时代需求的围棋规则。他还捐巨款资助重建了家乡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
  我国航空材料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颜鸣皋院士(1920—),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钛合金研究室,率先系统开展高温合金、钛合金及其他新型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航空用钛合金系列,曾荣获航空航天部最高奖励——航空金奖”
  “。
  著名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家——王义遒教授(1932—)20世纪60年代曾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原子钟——光抽运铯汽泡原,子频标,在激光冷却和囚禁原子方面取得许多国内领先成果。合著的《量子频标原理》是我国时间频率标准领域首部奠基性著作,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另著有《谈学论教集》两集。
  首创电子计算机软件汉字处理系统的著名学者——柳维长教授(1935一),是我国第一批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专家之一,担任过北京市计算机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1983年研制成功的BCT-4微型电脑汉字处理系统,开创中国出口微型电脑之历史,在国际上被誉为“柳氏速成编码法”,曾荣获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以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双绝”而闻名遐迩的作家、画家——冯骥才(1942一),他任教授兼院长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在理工科大学建立的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个用尚健在的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机构;第一个由作家在高等学府建立的工作基地。
  以上所列,只是分布在天南地北的慈城人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在祖国各地的慈城人,正在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这座读书城增光添彩。
  王鞠侯先生与《宁波谜语》
  谢振声
  王鞠侯先生(1902—1951),名勤堉,出生于慈城镇黄山村。他的父亲王宾于先生自学理化、生物,并购置仪器进行实验,曾在乡间主持一所小学,主张启迪民智,维新自强。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热爱自然科学,学业精进。1917年,王鞠侯先生毕业于慈溪县立高小(今慈湖中学),1921年在效实中学毕业,次年考入东南大学,师从竺可桢先生学习地学。毕业后他曾在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执教,投身于培养我国地学人才的教育事业。1935年,他曾兼任崇本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回家乡执教,并任慈溪县立初中(今慈湖中学)西区黄山崇本补习班负责人。
  王鞠侯先生潜心著述,译有《地质学浅说》、《近代地理学》、《地球进化之历史》、《世界大战与地理》、《地理学史》、《自然地理学概论》、《从法兰西到斯堪的那维亚》和《世界气候志》,合编有《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他还撰写了多部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和科普读物:《地球与地面》、《气象学讲话》(后改名为《青年气象学》)、《世界一周》、《满洲问题》、《内蒙问题》和《西藏问题》。
  举世闻名的珠峰,在新中国成立前曾被称为“额菲尔士峰”或“埃佛勒斯峰”,这是因为当时任印度测量局局长的英国人埃佛勒斯(Everest)在1852年自认为是该峰的发现者,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理教科书和地图上都用了这个名称。1951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在《伟大的祖国》专栏中刊出珠峰照片说明时也沿用了这一名称。时任开明书店编审、自然编辑室主任的王鞠侯先生,在研究地图沿革中,查得1717年清廷测绘全国地图时,已发现这座山峰,并采用藏族人民所定之名标上“珠穆朗玛”(意为“圣母”),这比英国人早135年。他为此撰写了为珠峰正名的《大小高低》一文,发表在1951年2月16日出版的《开明少年》二月号上。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一字不改地转载了其中的一大段,并加了编者按。当时已身患肺癌的王先生又抱病去北京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查找第一手资料,找到了木版精印的康熙时代地图。在西藏的那一幅上,喜马拉雅山的各个高峰均标明名称,而珠峰与所谓的“额菲尔士峰”从经度和纬度上看是在同一位置上。这就确认无疑,铁证如山了。1952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的联合通报,正式把“额菲尔士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有趣的是,这位著名地理学家曾编有《宁波谜语》,1929年12月作为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第20辑印行。笔者存有鞠侯先生的《青年气象学》和《地球进化之历史》,但多方找寻,一直未见《宁波谜语》一书。年前台北宁波同乡会张行舟先生来甬时,相赠由其编辑的《宁波艺文什志》一书,一翻目录,见载有录自《宁波谜语》一书的40则谜语,真是高兴。鞠侯先生编印的《宁波谜语》,搜集了当时在鄞县、慈溪、镇海、奉化非常流行的一些谜语。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像杀猪、剃头、钉碗、耕田、织布、磨剪刀等工作和行业,有的已技术改进,有的已被淘汰,故对了解20世纪初家乡的风俗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台湾学者洪伍雄曾以《谜语及其在语文教学上之应用》作为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并著有《谜语的理论与应用》(台湾天工书局出版)。其所撰《谜宫世界》一文,分条列述了谜语与修辞辞格的配合,在举例时就收入了鞠侯先生所编《宁波谜语》中的五则。如:
  (1)镶嵌:一貌堂堂,两眼无光,三餐弗进,四肢无力,五毛不齐,六亲无靠,七窍无通,八面威风,九九归原,实在无用。(打寺庙用品一:神像)
  (2)层递:半天里一个筛子,筛子里一个碟子,碟子里一个粟子。(打动物一:蜘蛛)
  (3)类迭:半边进,半边出;半边燥,半边湿。(打用物一:屋上瓦片)
  (4)矛盾:老和尚楼上念经,小生员楼下读书;只见和尚念经,弗见生员读书;若见生员读书,弗见和尚念经。(打字一:赏)
  (5)引用:一代军师诸葛亮,三战吕布刘关张,口说无凭苏季子,十大功劳汉张良。(打字一:计)
  台北市东方文化出版社曾在1971年据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版本印行过鞠侯先生编印的《宁波谜语》,共128页。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于1927年,发行民俗学丛书是民俗学会主要发起人顾颉刚先生一直的心愿。该丛书自上世纪20年代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一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崇高地位的经典丛书。现经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研究中心师生搜集整理注疏,这套中国民俗学的珍贵史料,作为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已在2004年5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内中第34辑就是王鞠侯先生编印的《宁波谜语》。
  附录:宁波谜语四十则(王鞠侯先生编印,原载《宁波艺文什志》)
  (1)三头六耳,八脚一尾,四脚朝天,四脚落地。——抬猪
  (2)头一出万家青看相,第二出周瑜起解,第三出刺杀阎婆惜,第四出拷打红娘。——杀猪
  (3)第一出水漫金山,第二出单刀赴会,第三出乡下人爬垃圾。——剃头
  (4)头一出打扫花园,第二出捆束吕布,第三出赵五操琴,第四出双老团圆。钉碗
  (5)双弓牵直线,哑子领上前。——耕田
  (6)兴葱葱,矮蓬蓬,洗洗屁股嫁老公。——插秧
  (7)高高山,低低山,鲤鱼逃过白沙滩。——织布
  (8)天白,地白,乌鲤鱼乱射(射读作闸,突然穿过也)。织布
  (9)金漆架子木搭台,红粉姑娘坐起来,红花绿叶徐徐开。——刺绣
  (10)紫竹栏杆木搭台,一位姑娘请出来,只听台上的卜响,一朵鲜花缓缓开。——刺绣
  (11)杨梅开花无人见,石榴结子在里面,十月芙蓉花开吹落地,四亲八眷送贺礼。——生儿子
  (12)肉嘴对肉孔,抱拉(“了”字之意)阁阁(音G)松(抖动也),弄拉白浆出,两下弗肯歇。——吃奶
  (13)三指弹弦两子听,自讲自话自听明。——诊脉
  (14)悉索悉索,骑马(磨剪刀者,都随带长凳,磨时即骑马坐于凳子上)坐落,你叫我弄弄,我有得用。——磨剪刀
  (15)远看青山一座,近看美人两个,并无说话讲过,巴掌掴烂两箩。对镜施粉
  (16)张生落在花园内,莺莺行到花园中,小生被小姐一把拿住,拷打一顿,陪宿一夜,赶出门外。——凤仙花染指
  (17)东边出日头,西边雨湫湫。知了树上叫,鸭蛋河里游。——抽丝
  (18)四角方方一座城,城里兵马闹营营,两个将军对头坐,弗费刀枪比输赢。——着棋
  (19)竹做一座城,城里兵士一百名,一个兵士打出城,快问是个第几名?——求签
  (20)金鸡叫,雪花飘,二个老大(船夫也)同船摇。——磨粉
  (21)四个进场四个考,一个考中三个懊。——打牌
  (22)乌船载白米,载到城里去,城门的笃(声也)开,乌船打转来。——吃瓜子
  (23)穷人攀高亲,皇帝做媒人,三年弗来抬,四年要赖亲。——当物
  (24)青石板,白铜钉,打花鼓,放流星。——天,星,雷,电
  (25)四四散散,重重叠叠,弗削会尖,弗漂会白。——星,云,月,天
  (26)红祭盘,白铜刀,长干面,白鹅毛。——日,月,雨,雪
  (27)高厅大屋按头(即低头之意)进,官塘大途踏弗平,点灯灯弗亮,敲鼓鼓弗响。——驼背,跷脚,瞎子,聋子
  (28)大哥哥山上坐,二哥哥桥下摸田螺,三哥哥买鸡弗带称,四哥哥籴谷弗带箩。——虎,鸭,黄鼠狼,鼠
  (29)天上高桥走弗得,地下棍子捏弗得,倒挂莲蓬摘弗得,花花枕头困弗得。——虹,蛇,蜂窝,杨辣
  (30)高高斗,低低斗,热热斗,冷冷斗。——棋杆斗,畚斗,熨斗,拗斗
  (31)里圆外方,外圆里方,上圆下方,下圆上方。——膏药,铜钱,竹篱,筷子
  (32)天生疥痨地生锈,河生耳朵水生骨。——星,坟,河埠,冰
  (33)是绳(绳、塍同音)打弗来结,是油点不来亮(亮即灯也),是树剖弗来板,是竹劈弗来篾田塍,酱油,茄树,天竹
  (34)大姑娘走路慢吞吞,二姑娘走路跳过墙,三姑娘走路头碰地,四姑娘走路哭爹娘。——蚤,虱,苍蝇,蚊
  (35)大姊棱角巧,二姊树里叫,三姊灯笼照,四姊无人要。——蝶,蝉,萤,杨辣
  (36)有柴呒没(没有)火,有火呒没柴,有针呒没线,有线呒没针。(猜物四种)——乌窠,萤,蜂刺,蛛网
  (37)稀奇稀奇真稀奇,三样果子呒没皮;奇怪奇怪真奇怪,三样果子呒没核。(猜果子六种)——杨梅,草莓,桑葚,荸荠,栗子(原文缺一样)
  (38)红窗门,白格子,里面有个癫娘子。(猜人身一部分)——嘴
  (39)东一片,西一片,隔座茅山不见面。(猜人身一部分)——耳朵
  (40)上有毛,下有毛,当中嵌个紫葡萄。(猜人身一部分)——眼睛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