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山下朱贵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88
颗粒名称: 大宝山下朱贵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399-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宝山下朱贵祠以及朱贵将军的生平事迹简介。
关键词: 慈城镇 朱贵祠 宁波市

内容

火车途经杭甬线上的慈城站时,我们总会向北边巍巍群山,投去深情的一瞥,并会在心头泛起历史上的往事。那边,大宝山上下,在157年前的刀光剑影中,筑起了一道中华民族子孙抗击外族侵略的血肉长城,近千的“红夷”尸体横陈在大宝山下。朱贵将军及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名震古烁今,成为我们这个优秀民族的脊梁,大宝山下的朱贵祠,当然成为我们后人永远凭吊和纪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贵将军,又名天豹,出身将门,祖籍南京。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出生在甘肃临夏东川慈王村的朱贵,17岁时已是将门虎子,骑射刀枪无不精通,且勇猛过人,善于领兵作战。道光六年(1826),朱贵以军功卓著升为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浙东,
  舟山、镇海、宁波相继沦陷。当时慈溪贡生张淇的诗中写道:“狡焉红夷忽构乱,突入蛟门海道断,承平日久武备驰,浙东郡邑势披靡……”道光二十三年(1842)一月,当时已64岁的朱贵将军率900余名汉、回、藏族及东乡族军士屯兵于慈城西门大宝山,担负狙击英国侵略军继续西犯的使命。
  农历二月初四,曙色微明,全副洋枪洋炮装备的2000余英兵,分乘三艘小轮船,从姚江北岸登陆,进入慈溪县(今慈城)城内,烧杀抢掠后出西门径直扑向大宝山,自以为所向无敌的英军头目巴麦尊等400具尸体很快就横七竖八在大宝山下。英军恼羞成怒,继续增兵围攻,而朱贵将士们终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而陷入绝境。在浴血奋战的肉搏格斗中,朱贵身中数枪,仍手持大刀,沉着指挥杀敌。因寡不敌众,朱贵父子等215位将士血洒热土,壮烈殉国,其余军士趁夜朦胧突围而去。“孤军誓死相角犄,临阵义声动天地”。大宝山血战,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战争史上响彻云霄的凯歌。哀鸿传到英伦,朝野震惊,侵略者闻风丧胆,士气大消,不久终于退出了侵占的浙东土地。
  “将军之师,非败也,胜也!将军之身,非死也,生也!”战火熄后,慈溪县知县查勘战场,将阵亡将士葬于后山,并建墓立碑,而英军尸体用
  三艘小火轮运了数日。
  1848年秋,慈溪县士民捐资为朱贵将军建立的祠堂落成,林则徐欣然命笔,题写了“忠规孝矩”的匾额,至今仍悬在祠内正梁上。名士何绍基的楹联,礼部右侍郎的碑记,仍挂在柱前,嵌在祠内墙壁上。朱贵祠落成之日,慈溪贡生张淇写了一首200余字的长诗,其中结尾用了“生而为英死为灵,呜呼将军真人杰”之句。
  朱贵祠建立以后,民间祈求平安香火不绝,又有一位诗人途经朱贵祠时,写下了“是何感慨悲凉地,六十年前问劫灰。一角从祠遗恨地,夕阳无语下蒿莱”的怀旧诗。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61年,朱贵祠又经修缮,成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朱贵祠再次扩建,包括祠东的郑山庙在内。1985年4月,朱贵将军的第6代后裔从甘肃前来祭扫祖祠,赠送的“浩气长存”的四字已制成匾额。不久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挥毫,也为朱贵祠留下“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的楹联。
  如今,大宝山下,朱贵将军祠内又修缮一新,雄姿英发的朱贵像已新制落成,祠后的大宝山抗英英烈的墓也再次修葺。大宝山下朱贵祠,显示了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浩然正气,将受到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的崇仰和颂扬!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古城
责任者
曹厚德
责任者
朱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