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慈与《四库全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75
颗粒名称: 陈训慈与《四库全书》
分类号: K825.8
页数: 2
页码: 360-3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训慈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史学家,他潜心研究,博古通今,著有《世界大战史》和《近世欧洲革命史》等著作。他还用力甚勤地研究地方史,著有《晚清浙江文献概述》、《浙江省史略》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联络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等单位创办了《抗敌导报》,并带领馆员同仁将36000余册阁本库书和其他善本、外文书装入200多只大木箱,抢运至富阳,最终将库书运抵贵阳大后方,保住了国宝。陈训慈先生的一生功绩和追求深受人们的尊敬。
关键词: 慈城镇 陈训慈 《四库全书》

内容

著名爱国人士、史学家陈训慈,字叔谅,1901年7月5日生于浙江慈溪官桥村(今慈城西7公里)。陈氏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第四,其二哥是民国闻人陈布雷。陈训慈1915年从慈溪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入效实中学读书。1924年1月,他毕业于东南大学史学系,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陈训慈任浙江省政协委员、省博物馆顾问。
  陈先生潜心研究,博古通今,上世纪30年代就著有《世界大战史》和《近世欧洲革命史》,而后撰写出版过《甲午战争历史教训》、《浙江图书馆小史》、《五卅痛史》,翻译过《历史之价值》、《史之过去与将来》。而他用力甚勤的是地方史研究,这方面的著述择其重要的有《晚清浙江文献概述》、《浙江省史略》、《清代浙东之史学》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先生满怀爱国热情,联络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等单位创办了《抗敌导报》,呼吁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8月,为免遭日寇空袭,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等大量珍贵图书急需抢运转移。被士林仰为“典中之魁”、“治学之公器”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清乾隆时期先后集中4000余人,耗时15年才编成此书。这部含3500余种、7900多卷、36000余册的巨型丛书,是我国古代图书前所未有的大结集,曾先后共抄录7部,4部存北方,3部存江南。到民国时,江南库书仅有文澜阁一部了,且该部经过补校,较为完整齐全。作为历史学家,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认为,这样的国宝文物,誓不能遭毁或沦入敌手。他为此毅然变卖部分家产,向亲朋筹款,又集合一些有责任心的馆员同仁,决心靠自己的力量将书护送到安全境地。在兵荒马乱中,他们将36000余册阁本库书和其他善本、外文书装入200多只大木箱,由水路抢运至富阳。陈先生是在杭州沦陷前三天最后一个撤离图书馆的。鉴于日军进逼,为保住江南仅存的这一部《四库全书》,他们历尽艰险,先用车将书送至建德,又辗转运至龙泉山区。最后在竺可桢校长等有识之士帮助下,陈先生借得6辆大卡车,每车都有专人押运,万里迢迢、千辛万苦地将库书运抵贵阳大后方,先放在威西门外张家祠堂,为防空袭又转移到山上山洞里。陈先生派专人负责管理,自己亦多次去藏书处查阅,采用放生石灰吸潮、翻晒等法以防止库书受潮损坏,终于保住了国宝。其间,文弱的陈先生早已不堪劳累,曾大病一场,并因此落下了咯血遗症。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四库全书》由贵阳运回杭州,完好地保存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
  经过历年战争和变迁,原有的7部《四库全书》保存下来的现今只剩4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甘肃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陈训慈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江南仅存的这部国宝可能已不存于世。陈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深受人们的尊敬。1991年,陈先生因病与世长辞,其好友沙孟海写道:“双目难瞑,未及见家室团圆、宗邦统一;千秋佳话,主要是政协供稿、文澜保书。”这副挽联道出了陈训慈先生的一生功绩和追求。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振声
责任者
陈训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