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和慈溪竹江袁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60
颗粒名称: 袁枚和慈溪竹江袁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312-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慈溪竹江袁氏宗族以及文学家袁枚等人物的简介。
关键词: 慈城镇 家族史 袁氏

内容

袁枚(1716—1797),生于钱塘(今杭州),字子才,号简斋,是我国清代的大文学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溧阳、江宁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定居江宁(今南京市),筑室小仓山下,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袁枚著有《随园全书》,包括《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及《子不语》等。其著作流传海内外。其中《子不语》一书是志怪小说,幽默地借鬼怪异象来反对封建礼教,讽刺时弊,故曾被清代列为禁书。此书与当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是钱塘人,几乎尽人皆知,即在其脍炙人口的《祭妹文》中亦有“先茔在杭”等语句。然而袁枚先生世家竟亦为吾浙东人文荟萃、文风昌炽之乡的慈溪,则当代已鲜为人知。慈溪西乡祝家渡(又称竹江)是沿慈江(慈水)的一个主要渡口,北距原金川乡的三七市8华里。慈江西流至丈亭与姚江相会,东邻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河姆渡(罗江渡),经方家渡与慈城的三桥(太平、三板、夹田桥)相接,是原慈溪县境内的主要水道。抗日战争初期曾有机动船航班从三板桥通至丈亭,也有乌篷船航班通西南的陆家埠入四明山山区。吾幼时语文课里,亦有关于祝家渡的民间故事,如《芋老人传》所述“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据《慈溪竹江袁氏宗谱》载:南宋末,有袁燮(1144—1224,字和叔,宋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著有《絜斋集》)的五世孙袁惟一(名仲周)从会稽奉川迁至慈溪竹江(即祝家渡),而袁枚为惟一公之十五世孙,按竹江始编行次列为福行。据方浚师编《随园先生年谱》载,“先世家慈溪,后徙钱塘”,“槐眉先生(属正行,明崇祯年间高官)即先生高祖也”,“槐眉与其父(清行)竹英方伯有《竹江诗集》行世,槐眉有子是为象春(显行)府君,象春子曰‘琦’(贤行),《诗话》中所称旦釜公者,旦釜之子曰‘滨’(良行),先生父也”。又据姚鼎著《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载有:“……祖讳琦,考讳滨,叔讳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又云,“乾隆二十八年,先生四十八岁,香亭(弟)会试,成进士,出宰正阳”;“乾隆四十年,先生六十岁,嗣(即吾甬人称‘过继’)弟香亭子为己子,取名通”。按先生另有子名迟。孙袁祖志,字翔甫,咸丰时曾官同知,后寓沪,曾为《新闻报》初期编辑。孙袁祖惠,字少兰,官四川夔州府,工书法。
  又据《随园轶事》(蒋敦复撰,王英志校点)中《祖茔宗祠》载:“先生祖茔在杭州,解组之后,岁必亲往扫祭,及至晚年,不得年年到茔奠一滴酒,盖钟阜、吴山(指南京、杭州)相距因非近过。……宗祠在慈溪祝家渡,路途遥远,即中年时亦不能常到,然乙卯年犹一至也,时年八十岁。祠中悬两匾:一为‘清华世胄’,先生入翰林院时所上也;一为‘兄弟科甲’,香亭太守成进士时所上也。”据上可以推测,袁枚先生家约在明末清初,距先生二三世时,由慈溪祝家渡迁钱塘。前几年笔者据族中老人谈起,“当时宗祠内曾设别室,专门奉祀随园先生”。现该宗祠已于“文革”时期拆去,易地改建,为竹江村粮站之用。
  竹江袁氏曾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编《慈溪竹江袁氏宗谱》一部共28册,记载《世次编记》有周始封,始迁阳夏,再迁河南(汉袁安,三国袁绍、袁术之后),三迁会稽奉川简况,并详细编续四迁慈溪竹江以来至当时为止的后裔、分支情况。此书当时共印30部,时代变迁,现已大多数散佚,很难觅全。
  竹江袁氏在慈城有一主要分支(五迁慈溪城中,称为“城中支”),笔者即出于此系。大约于清康熙年间,当时曾任云南省藩台的布政使袁文海(清行)茂英方伯由祝家渡迁来(文海墓在祝家渡叶家小岙),始居“袁府门头”(约在西横街东段)。“历正行宏羔公直之,显行若孙公象祖,贤行容士公鋡,良行渭川公学瀚至福行思亭公召棠。袁思亭与袁枚、袁香亭同为福行,应属同宗、同谱、同辈。袁思亭乾隆年间曾为师爷,后定居于慈城大桥头(今尚志路东段),家道渐衰,然秉以先世文化风雅,后代亦不乏文人逸士。思亭次子士炯(承行),号竹江先生(笔者之高祖),在宅内筑简陋小园,曰“九果园”,由当时(嘉庆年间)知县贺瑷(善化)题额。当代名书法家钱罕的祖父钱铭曾为撰楹联一副:“半亩田种竹种花种草种药;数椽屋闲人闲事闲坐闲谈。”其实园中除九种果树各有一棵外,权作小竹园、菜园和柴房。后来乡贤秦润卿先生倡导发展蚕桑事业,增引植桑树十株。笔者幼时曾随长辈在此挖笋、种菜、采桑、养蚕,然后将蚕茧售给太平桥南堍之“一大茧行”,以增补家庭收入,此亦润卿先生之功绩。近年园已湮没,唯独庭中竹江先生所植之牡丹花一株经历二百余年,仍能年年盛开。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古代宗族聚居、耕作种田的生活方式陆续发生变化。清代中叶慈溪钱树田(钱罕之曾祖)在广东(广州)首先创立驰名中外的敬修堂药号。上述笔者的高祖竹江先生系其妹夫,而曾祖袁德玉(庆行)又为其女婿。德玉于是受命出任敬修堂经理。自此以后,祖辈(祥行)、父辈(瑞行)除个别考中秀才及贡生在家课塾、治学之外,大多随吾甬人传统特色,奔向四方,成为后来的工薪阶层或经营商人。族兄(敦行)袁步规、袁步开年轻时分别于上世纪20年代中、大革命时期及30年代初即投身革命事业。而今竹江袁氏本支族人,除祝家渡当地尚有不少同姓者外,后裔亦多散居全国和世界各地。例如十几年前,在上海报纸曾传为美谈的袁敦梓(敦行)、毛惠琴夫妇双双达103岁高龄。袁即祝家渡人,中年时曾任上海统益纺织公司经理,其子袁伦奂曾任《大美晚报》主编,后代多在国外。
  虽然现在人们对于宗族观念、家族观念早已淡化,然而爱国爱乡之心人皆有之,吾甬人秉受先世深厚文化熏陶,对此传统之继承尤为突出。如前几年听说有任香港三菱洋行高职之袁完白者,曾来内地不惜以高价渴求复印祝家渡袁氏宗谱。由此追溯袁枚当年以80岁高龄还千里迢迢从南京(当时只有帆船、轿子可以代步)到祝家渡一行,前辈用意之深于此可见。袁枚世史为吾浙人、甬人、慈溪人的重要文化遗产,足以显吾浙东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也可以为挖掘慈溪古县城的潜在文化内涵增添一页内容,亦借以供吾甬人通过思乡、怀旧、观光、沟通,弘扬历史文化,为宁波的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爰不嫌浅陋,撰文用意在此。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上岳
责任者
袁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