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清道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44
颗粒名称: 千古绝唱清道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262-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道观曾是江南道教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有过香客如云、游人如织的极其鼎盛时代,在漫漫千年的慈城变异史上,其因有着独特的地位而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关键词: 慈城 清道观 佛教

内容

清道观曾是江南道教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有过香客如云、游人如织的极其鼎盛时代,在漫漫千年的慈城变异史上,其因有着独特的地位而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清道观,创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后废,宋绍兴三十年(1160)道士叶景虚重建,尚书楼钥匾其入观之路曰“列仙游观”。它一直是慈城龙形山脉的镇山之观,至今犹存一二古柏。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它漫漫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清康熙二十年(1681)时最为壮观。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成群结队的信徒携被挈枕,都想在大殿前野宿求梦,以求得到神仙的庇佑。据传观内当年一只大型幢为国内一绝,还有一口含金大铜钟能音传数十里。有此两宝并添,为江南最大道观之一。难怪历代许多文人雅十会为其题诗吟咏,会有许多富商慷慨解囊,纳田扩观。
  从现存的民间藏图来看,昔年的清道观,可称得上中国较大的宏伟道观之一。单与古东门城楼相近的水河码头,便已足可令人流连忘返。沿着高高的八字码头石阶而上,一对丈二的旗杆斗,老远就能让人领略到道观的非凡气魄。东边一座秦氏“父子进士”牌坊,依次毗邻“俞庙”、“都神殿”、“老郎殿”、“东皋殿”、“草江亭”。高高的“城外三根桥”之一的“夹田桥”,则与鳞次栉比的殿堂寺庙浑然一体,使清道观的正南山下,显得格外的清雅有致;西首一座“状元及第”牌楼和从水路进入慈城的“水门”,并与码头正中的山门牌楼,形成和谐的三足鼎立之势。遗憾的是“文革”中连码头牌楼都已消失殆尽。
  一到道观牌坊,便是进山的石级之路,过去称之为“百步石级”。当时翠柏修竹郁郁葱葱,小桥流水迭落有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龙山福地”苍虬奇松,两旁还有一溜的黑瓦白墙逶迤曲折,一直延伸到半山腰的“云亭”之前,把进观的山道景区,优雅地造出一个与世隔断的宁静世界,也隐含了道教文化中人间仙境的“太清”之意。
  “云亭”当年应该是“坐看闲云”的极目远眺之亭,古时周遭环境美色自然,若从感觉上去体验,也应会比现在的山势高很多。过了云亭,便是院落式的过廊,第一道门匾书着“龙山第一门”,第二道门匾书着“句章第一山”。看来,现时的清道观山在当年曾经名为“龙山”,也证实了在很早的时候曾经是县治的慈城地区一直是以“句章”称谓的。
  清道观进门便是朱天君殿,后是王灵官殿(据传朱天君就是崇祯皇帝,故黄衣皇冠,是明末遗民所影射),是纪念明故国的。“仪门”石级宽而且高,中间并用荫墙隔开,人为分出左、中、右三条道路。按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历史来看,只有富商权贵才有资格从中间大路进入仪门,同时也体现了道教贵贱有别,不能一视同仁的世俗观念,体现了中国封建强权在宗教方面的渗透。但无论当初设计的初衷如何,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它避免了经常见到的三孔洞门设计,远远望去,另有一种长城陡坡般的气魄。
  进得仪门,方为正式进入了道观。在中国许多的文学描写中,神总是高高在上的。人神相比,人很渺小,所以神像都塑得很大。仪门与二十四间走马长楼同为一体,楼前有戏台,左有“关岳殿”。关帝的神化源于唐宋,但能进入神仙天庭,大概和宋徽宗加封关羽为“崇宁至道真君”有关。围楼组成的天并也很有艺术个性,依稀记得有块雕花石板极为华丽,故事性的画梁雕栋意趣横生,到处可见,可称得上是古建筑的天工艺苑。天井的东边为钟楼,西面为鼓楼,南面为戏楼,坐北面南的“三重四院”布局,由此展开了前奏曲。
  第一进大殿为“东岳殿”,从图中看东岳殿并不是高大主殿,主唱者应是楼上三匾并列的“宝藏兴焉”、“帝王平震”、“太乙殿”三座大殿。太乙是传说中统领诸神的帝王别称,级别较低的民俗众神,应该从这里开始一一排位。殿前栏杆长连,必是走廊,从屋柱的数隔来看,该钟楼横亘开去,大概有七进以上,以使后面东边的“十王殿”,仅占殿长的三分之一宽度。当年巨大的转幢木架就放在西边的“太乙殿”下,小时候爬上去十几个孩子,一个大人就能轻轻推动。在还没有发明轴承的年代,如此精巧的转动结构,确可称得上中国工匠史上的千古一绝。据说“文革”拆除时有人在主直轴木下仅见一粒所谓的“定风珠”而已,是否确有其事已难定断。但如果仅凭一粒宝珠便可让大转幢轻巧如飞是“全国唯一”的传闻,看来也不会空穴来风。
  第二进大殿为“东岳退居殿”,后楼殿则为“雷祖殿”,该殿也是一溜的长殿。由于东岳退居殿已处于递级山坡之一,故三面石级形成了高台。雷祖在道教中主“天之灾福”,并“司生司杀”,故在民俗神中地位不低。
  第三进大殿为“玉皇殿”,当然那是道教最高的境界所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灵霄宫,逼得太上老君火炼灵猴七七四十九天,反倒成全了孙悟空的一副火眼金睛。原道观中天兵天将塑像众多,像托塔李天王、三只眼杨戬等地位较高的神将,应该佐护在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旁边。玉皇殿的楼上则为“三清殿”,据说道教的“天上之天”分为“玉”、“上”、“太”三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真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太上老君是所有道众的祖师爷,是道教创始人。其实老君的化身是历史上著有传世名篇《道德经》的老子,有趣的是道书上说他托胎玄妙玉女体内七十二年,生下来时已是满头白发,故称“老子”。但从“道则有道”、“天外有天”的道教观念来看,似乎源于太白金星更为合理。三清殿是清道观中最高的大殿,也是道教天庭的最高象征,应该只能有元始尊者、上清真人和太上老君三尊神像。
  清道观历经千年扩建,故三重大殿的东边还有“小洞天”、“文昌阁”等从属建筑。据记载,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宫厅”,厅周遍植桂花,又称“桂花厅”。明万历二十年(1592),还建有因郡丞龙德孚扩观有功的“龙公祠”。当然还有行宫、法堂,那是道观广纳财源所必须有的地方。
  清道观的另一个特色是屋顶的“宝匣”样式,宝匣过去是藏宝的地方,也是修缮完毕的一种标志,或方或圆,五花八门。屋脊尖尖,挑沿也极似鹤颈长伸,远远望去,若配以绕绕烟云,一定更似天庭仙境。观外的后山则青松耸翠,与观前的如带江流,炊烟如雾,组成了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让人无法忘怀古时的“深秀拥天半,终绎奔远日”的极美景色,也使历代文人雅士多有题咏。宋代吏部尚书题额为“列仙游观”,清朝文人叶元阶则把清道观分出“灵坛古柏”、“杰阁飞帆”、“列仙游观”等八景。
  有关记载资料,清道观自唐天宝八年(749)建成以后,历经1200年的战乱,几度倾废,几度重建。炸弹落至山下道清庵,使清道观逃过一劫。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就彻底“革命”,使千年以上高龄的清道观,终于潸然寿终正寝,从此真正“仙逝”而去。幸运的是千古绝唱尚有余音。历史文化是抹之不尽的,民间还有古时清道观的样图,清道观也仍然留在慈城人民的心中。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士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