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之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38
颗粒名称: 慈湖之访
分类号: K295.5
页数: 4
页码: 234-237
摘要: 本文是作者杨东标清明过后,阳光开始灼热起来,约了几位朋友去访慈湖。
关键词: 慈城 柔石 普迪小学

内容

清明过后,阳光开始灼热起来,约了几位朋友去访慈湖。
  慈湖在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镇。1924年,柔石在慈城的普迪小学教书,他常常喜欢去慈湖。他的书声、歌声、笑声,还有叹气声都撒落在那泓清碧绿的湖水里。我去访慈湖,当然也想去访访当年的柔石。
  柔石其实是讨厌做小学教师的,他甚至一听到上课的钟声,脑袋就会发胀,胀得如同磨盘一样。但是,为生计所驱,为食物所迫,他只能从非所愿。“早餐后,心头就发闷了,就厌烦了,朝会的叫子、〓、〓、〓…一声声叫来,竟似粗大的索子,来捆绑我的灵魂一样;上课钟一打,意念就完全灰了,无谓的纠缠,不美化的孩子们的胡闹,不自然的功课,简直这半天似监狱里被鞭挞一样。”柔石如此描述教师生涯,可见心底之苦了。那一年,他的日记涂满心灰意懒,处处是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我堕落到这地步!我料定有大难临身,重重的病症的羽翼仿佛在我周身扇闪着!一垅新坟,我也明白的在梦中安睡过了!..该死的我,真该死了罢!”(1924年6月12日《日记》)心情真是坏到了极点。
  但是,也有使柔石舒心惬意的事,那就是去游慈湖。有一天,他又心烦意乱了,不知所措,这时候他忽然想到了慈湖,顿时心境如云散开,“好了,平复,安心,不要说罢!明天可到北门外慈湖去一趟,伊是人们的镜子,你可瞻你自己的容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向秋子长空去看看鸢飞鱼跃罢”,他安慰着自己。
  慈湖是慈城的一双明亮的眸子。一条长堤把全湖划成东西两半,春水盈盈,微波杳杳,映照着慈城的青山绿树,蕴蓄着慈城悠久的文化历史。说起它的来历,就要说到南宋哲学家杨简,他于慈湖,恰如白居易、苏东坡于杭州一般,有着一段难解难分的情结。
  杨简(1141—1226),名文元,字敬仲,慈城人。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富阳县尉、绍兴府司理、国子监博士、宝谟阁学士等职,一生博学,著述丰厚,自成心学理论。从政期间,他在湖畔筑室讲学,弟子如云,蔚成风气。他借汉时孝子董黯汲大隐溪之水侍奉其母的典故,称大隐溪为慈溪,改原来的普济湖为慈湖,并以自号,慈湖之名,由此改定。
  慈湖曾名阚湖,这与三国时期,东吴太傅阚泽曾在阚峰之下建室讲学有关。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县令房琯开始挖湖,便是现在的水色潋滟之慈湖了。杨简对慈湖情有独钟,曾有多篇咏湖诗作,77岁时,他写了那首《丁亥咏春偶成》(二首之二),很为后人传诵:“天造慈湖迥出尘,无冬无夏只长春。四山桃李围新锦,一邑风光让绝伦。涧水檐旁谈妙理,山禽柳外说天真。杏坛无限难传意,付与凭栏寓目人。”
  柔石虽不愿教书,但他对如此有名的慈湖却是心驰神往的。
  他在1924年7月10日日记中记叙道:“夜间七人去游慈湖,——我因为半载不知水月之味,所以虽半圆明月,也愿去享受一点。带去的有白酒和茴香豆。出小北门绕转小路,见萤光点点,深草丛丛。至师古亭边的桥上,清风从东边吹来,白云飞向西边去。溷杂的顾念,也漂流殆尽。我默默地仰看半月,隐隐里好似嫦娥姐姐招呼我。我想飞,但没有插着翅。呀,嫦娥姐姐呀!我愿赴水底而抱吻你。九时,向大北门返校。此后决愿破功夫,夜夜早些来。”
  他又在自传体的作品《生日》里这样描写慈湖:“苍穹更展开它宽阔的怀抱,大地吐着媚人的颜色——绿的水,青翠的山,疏散的堤边杨柳,金黄色待割的禾。”他走向翠桥底石栏杆边,坐下。口子吮吸着好像鱼吸水一样,这时他好像和阳光接吻。他回首望望城墙的危圯,耳又听到隔岸的捣衣声,想象他自己是一个落魂的英雄,一边就记起了数日前读了陆放翁作的一首《秋思》来。他不觉低声咏吟道:“日落江城闻捣衣,长空杳杳雁南飞。桑枝空后醅初熟,豆荚成时兔正肥。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一幅又一幅优美的慈湖山水就如画图一样,出现在他的笔下。旧文人寄情于山水的情调在柔石的身上同样体现得十分突出。一瓶白酒,几粒茴香豆,边吃边聊,品水月之味,听天籁之声,便是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境界了。
  我和几位朋友穿过湖中的长堤,跨过彩虹桥,来到师古亭前。这师古亭位于湖心,恰如一颗明珠,招四方游客到此小憩。清风徐来,四野悦目,真是休闲的好去处。当年柔石他们也曾坐在这里的吗?就在这里喝白酒吃茴香豆的吗?想来是的。只是这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古亭,现在已修缮一新了。当时的县令叫胡观澜,他疏浚慈湖,建亭湖上,取名“师古亭”,为的是缅怀杨简那些先人,为慈湖,也为慈城书写了一页页灿烂的文化。师古,既是“思古”,又是“师于古”,实在是个蕴意深长、韵味十足的好名字。难怪这块风水宝地历代以来,竟会涌出519名进士,堪称江南一绝。由此想到,杨简老先生的精神真是不朽了。现在,慈城人正在全力做着提炼慈城的文化精神,建设独具特色的新慈城的事业,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与慈湖一般闪光。柔石也应算作一个吧。
  从柔石现在保存着的日记来看,他是非常熟悉了解慈城的。日记里多处留着他在慈城各地游访之踪迹。除了慈湖还有普济寺、永明寺、孔庙、西悬岭等处。慈城四周有山,盛产杨梅,杨梅成熟季节,柔石便和同事一起翻过西悬岭去摘杨梅。这一路山野自然之景便被柔石描写得极具趣味。“我们购得三十四个铜子的杨梅,放在路穿流水的遗道上,大嚼起来。天气荡吾心魂,一丝尘俗不染,个个都手舞足蹈了。”
  我们也沿着西悬岭走了一番。灌木丛丛,满眼青绿。石阶很干净,风雨的侵蚀,岁月的搓揉,光滑处显出亮色来,只有那一道道深深的裂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里面一定嵌着很多故事。比如,当年柔石坐在这里,与同事们大嚼杨梅,谈笑风生,而此时来了一过路丐妇,同情之余,施以铜子的轶事…
  普迪小学现在已做了一个什么农技学校的学生宿舍了。走进校门,可见当年学校之格局依然尚存。教室、寝室、办公室,有几排平房,花圃、操场、院落,显得宽宽敞敞。岁月沧桑,几度更迭,消失了好多当年的旧貌,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历史的残迹,比如屋檐的雕饰,木柱的石磉,天花板的条子,而最使我为之寻找的那个院落中的牵牛棚,绿叶树下红花畔,大概是无法对号入座了。记得柔石于教学之余,最愿意与同事坐在这里了。7月3日的日记有记:“乐极了!晚餐后,牵牛棚下,十位同事聚坐着,自由的谈,任情的唱,互相了解地说些个人经历的不平,真是小学教师最高的清福。大大小小的星辰,从隐隐里的天空,一颗一颗的明现出来。我们所坐之四周的房里,点起荧荧的膏火,光从窗中出来,穿过牵牛绿叶,影映缤纷的在我们身上跳舞,微风动荡着白衣,演现出我们如绰约的仙子。神不自主的嚼着杨梅,喝着白酒——杂陈在狭长案子(的)白布上。杨梅呈珍珠的色光,白酒翻琼浆的馥郁,身正悠悠然羽化,在翱翔缥缈乎八荒之外,流览四极之所穷。舒哉!畅哉!不知道乎此而为者为何事,后乎此而来者为何物?清清净净浩浩茫茫,真美乐哉!忽闻寺里钟声起,不知黄昏之二更。”
  生性喜爱自由的柔石只有这个时候,才是他最轻松最舒意的时候。他用优美抒情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闲恬静的消夜图。花圃、灯光、杨梅、白酒,自由地说,任情地唱,可谓舒心惬意之极。更有明月之夜,一经出现在柔石的笔下,如诗如画,如歌如舞,简直美妙极了:“我不愿有白天,我单愿有明月的深夜。在白天,我只觉得是一团的紊乱所吹发的烦恼郁闷之热气,使气昏,使心乱;使我唯一要怔忡而返后。在夜哟!如今夜般明月的光辉万表,绿荫树下红花畔,情意阑珊地眠着,忘记了过去,想不到将来,只简简单单的咀嚼着舒适清凉之眼前花月之美味,纯纯粹粹的一个‘我’,何等痛快哟!”
  此时的柔石,真的把灵魂的烦躁和灼热,转化为清凉了。就这样,柔石半是痛苦于小学教师的琐碎,半是纵情于慈城的水光山色,在普迪小学生活下来了。
  普迪小学,原是乡贤秦润卿办的。秦润卿,名祖泽,号“抹云老人”。据说,这是老先生为追念远祖秦观,取其《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樵门…”而成的。如今慈湖中学内还有“抹云楼”藏书之馆,沾染的是宋代大词人秦观的文气。秦润卿出身贫寒,艰苦创业。后来竟成了享名上海的金融巨子。1915年,他创办普迪小学,意在普及文化,启迪民智,故名“普迪”,学校办得很有规模。但他自己大多在上海经营,很少回家,这学校就聘他人执管了。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东标
责任者
柔石
相关人物
杨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