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冯根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33
颗粒名称: 药王冯根生
分类号: K826.2
页数: 4
页码: 219-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药王冯根生是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的最后一位传人,他是新中国中药事业的开拓者。
关键词: 慈城 冯根生 药王

内容

一、缘起
  《千年望族》发表的那一年,有几位“老慈城”打电话说,《千》文漏写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药王冯根生。
  其实文稿谋篇布局时,我曾想到过冯根生很可能是慈城人,只是手头没有足够证明的资料,只好作罢。毕竟冯根生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不可乱高攀。一个人生于何地,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这是非常严肃的事。别说冯根生,就是平常人也不敢乱说,对于古城慈城,我更不敢造次。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地方与一个人一样,同样是怕出名的。现在慈城名声在外,如果将毫无依据的事与人都嫁接给慈城,既违背历史事实,又有损慈城的名声,因为如此,虽听说冯根生是慈城人,但我仍不敢轻易下笔。
  然而缘于那个电话,考证冯根生是哪儿人似乎成了我的义务。一次次走访老人,写信、打电话与青春宝集团公司联系,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功夫终究不负有心人,2001年底,我收到了寄自青春宝集团公司的《国药冯》一书,是一本介绍冯根生国药生涯五十年的传记文学作品。之后,青春宝公司定期寄来的《青春宝报》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药王冯根生的踪影与几百里外的我紧密相连了。
  尽管《国药冯》一书并没有提及冯根生是哪儿人,但书中的“祖父冯云生是胡庆余堂的第一批药工;父亲冯芝芳也是胡庆余堂药工..”短短的几行文字,让我看后为之振奋,“云生”与“芝芳”正好与慈城冯氏辈分排行相吻合…
  二、拜访
  2002年春天,杭州市政府表彰三位著名企业家,其中一位就是冯根生。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一生中的三个惊喜,第一个惊喜就是14岁那年进胡庆余堂当学徒。冯根生告诉记者他出生在杭州,5岁时逃难回故乡慈溪。哇,冯根生是宁波的冯氏后裔,而慈城又是冯氏发源的大本营,凭这一点,几位“老慈城”的话错不了。
  “冯根生有可能是慈城人。”我将这个猜测,告诉了慈城镇党委书记徐文华、镇长张银康,后又从杭州宁波经促会得到证实,徐文华、张银康决定要到杭州拜访冯根生。
  2002年腊月二十四,一辆面包车载着家乡人民的问候,载着慈城的年糕、冬笋,飞驶在杭甬高速公路上…
  在青春宝集团公司的会客室,老乡见老乡,虽不见泪汪汪,但乡音交谈,也格外亲切,特别是冯根生风趣地提议:阿拉是家乡人,不要用普通话,就用慈溪闲话讲勿。这一句话让我们未曾谋面的慈城人少了一份拘束。镇长介绍了家乡这几年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慈城保护与开发的情况。冯根生听后很高兴,连声说:“慈城,我有记忆,阿拉在家乡逃难时,来过。”“慈城是我祖籍,我的祖坟在苏冯(费市)。”“阿拉冯氏是个大家族,走到东西,都不会忘记。”一连串带着浓重乡音的慈城两字,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
  冯根生年近古稀,看起来却显得年轻。作为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的最后一位传人,他是新中国中药事业的开拓者,从他的经历能读到中国国有企业的创业史、国有企业的改革史。说实话,我不敢相信,我眼前的那位说着慈溪老话,思路敏捷而谈笑风生的男人,他的个人身价居然高达2.82亿元人民币。“2.82亿元”,我实在想象不出该怎么来形容这个数字,我愣住了,我忽然觉得:这种感觉几年前我曾有过。我想到了冯根生的一个先祖,那位在咸丰年间捐银子30万两的冯云濠,记得几年前的那一天,当我看到有关“30万两银子”记载时的那一天,我愣住了…同样的愣住,我为一个家族的不同时代的两个药王发愣。幸亏,大家的眼神都集中在药王冯根生的身上,谁也没察觉我的走神,但由于走神,我却错过了许多瞬间的精彩,以及谈话的内容。
  离开时,张银康向冯根生送上了慈城的年糕和冬笋。年糕、冬笋是慈城三宝中的两宝,年糕年糕年年高,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这是年末岁首吉祥的祝愿。而冬笋是根,从慈城的云湖山区来,留在杭州的桃源岭下,这条根不就把慈城与杭州给连接了吗?
  三、寻根
  据慈城多年研究冯氏家谱、现年87岁的冯涵才老人推测:冯根生是慈城五马桥冯家的后代,他是老慈溪(汉)忠贞公第五十三世孙(唐)忠安公第三十九世孙(排行尚字辈)。根据冯涵才回忆:冯根生的爷爷瞻来(族名,排行崇字辈)公是个留有白胡须、爱开玩笑的老顽童。他约在1934年还到慈城喝过冯涵才的喜酒。冯涵才还记得:瞻来公来慈城时,曾提到他儿子结婚多年没生育,害得一直难抱孙子,后来添了一个儿子,特别宝贝取名为毛儿。
  循着苏冯村的线索,我们找到苏冯村的冯姓村民,他们说是慈城冯家兵部尚书的后代。兵部尚书指的是明朝冯若愚的三个儿子元飏、元飚、元飂三兄弟,人称冯家三龙。崇祯十五年(1642),元飏被任为兵部尚书。
  据今年八旬的冯富生老人(苏冯村辈分最高)回忆:是其阿爷从慈城搬到苏冯的。另一位78岁的冯吉才老人回忆:过去经常去慈城拜祖,经常要走过县衙门。根据此分析,苏冯村的冯氏其中一支来自五马桥的冯家,与慈城的冯涵才老人回忆相同。
  由慈城迁移到城外的冯家农庄(现在的费市苏冯村),经100多年的繁衍,苏冯村的冯氏已是子孙鼎盛、族分三堂了,其中七堂是冯菊洲支族,乡人称冯家大屋;八堂是冯和洲支族,还有九堂支族居住在叫堂前的地方。冯云生、冯纪生和冯裕生应是五服嫡堂,都是九堂支族的子孙,按排行推算:他们是崇字辈,而冯根生是尚字辈,这与冯涵才老人推测的一样。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开始,慈城冯氏族人已有人偶染鸦片,有的冯家人离开慈城避毒。想必冯小赢是传说中“有的冯家人”中的一个,也许他感到鸦片对人、对家族的毒害,就选择了逃避,将一家大小迁居,远离养尊处优的县城,率子孙们过一个“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是啊,“农耕种养”是中华民族兴家繁族的传统。可万万没想到迁居在苏冯村的冯氏子孙仍有人继续吸食鸦片,有的竟将家业败得荡然无存。一些有见识的冯家人只得再度外出谋生,他们有的去杭州,有的去上海,还有的去天津,冯根生的祖父就是在那时去的杭州,成为胡庆余堂的第一代药工。
  现在苏冯村的乡人还记得冯云生的小名为野狗,其故居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据说与野狗一起去杭州的同乡人不少,大都在胡庆余堂当药工。慈城作为中国国药业的摇篮,慈城最早的国药业始于北宋(清道光年间的《溪上遗闻集录》),而慈城的冯氏又以药肆而闻名,因此冯家人去胡庆余堂自然备受欢迎。同一时期,从苏冯村去天津谋生的有冯崇超,字占祥,做五金生意的,后成为天津商界的领袖。
  苏冯村的老年协会现设在原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十五年的小庙,如今小庙已改作他用。但那块记载因兰盆会而建小庙的石碑倒是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为建这座小庙至少有六个冯姓族人捐款,其中三个传字辈的冯氏族人,不知他们是兄弟,还是堂兄弟,更不知这三个是不是现在冯姓传说中的冯菊洲、冯和洲和冯炜洲三人,但按年份分析很可能是的。
  岁月悠悠,世事茫茫,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即使能推算出一些眉目,也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慈城冯氏自从始祖忠贞公定居慈城后,祠堂已分为大宗祠、惠宗祠和统宗祠三祠堂,而支族也分西桥、大街、大桥、柽树和福聚等五支;到了明清时期,冯氏家族更为繁盛,本支、分支、旁支的名堂更多,好在冯氏先祖为冯氏子孙们排定96字辈分排行,这为庞大的家族后裔寻根提供了可寻的依据。
  四、药王
  1949年1月19日,冯根生的耳边回响着祖母“生意是学出来的,本领是做出来的,再苦再累也要挺住,不要做‘回汤豆腐干’(慈城方言:被老板辞退之意)”的叮咛,迈进了那座药香氤氲的石库门,在行了旧称为学徒的三步九叩的拜师礼之后,冯根生开始了童工的学业生涯。
  时值新旧制度交替,胡庆余堂一年一次的收徒制也宣告结束,这给冯根生将国药创出一片新天地带来机遇,三年学徒的磨炼,两年站柜的根基,几十度风雨几十载春秋,冯根生先将“苦大丑慢”的中药剂型改革成“甜小美快”,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跟上时代步伐;又将古老的秘方注入青春活力,青春宝、永真片让人返老还童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之后,冯根生以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身份,率全体职工以37万元资产起家,在国家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将一个作坊式中药加工场发展成为我国中药行业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实现了中药打出国门、跻身世界药业的愿望。
  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创业企业家”的荣誉称号既是对药王冯根生的奖励,又是冯根生作为从慈城——中药摇篮诞生的一代国药传人的见证。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静
责任者
冯根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