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慈城)国药业补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24
颗粒名称: 慈溪(慈城)国药业补遗
分类号: R28
页数: 3
页码: 181-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慈城)国药业补遗,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特殊贡献。钱文华先生在《古镇慈城》第六期曾发表《慈城——中国国药业的摇篮》一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慈城(老慈溪)中药业的起源、发展、昌盛的历史。本文只是对他的文章作些补遗,使慈城国药业的历史更加完整。
关键词: 慈城 国药业 钱文华

内容

钱文华先生在《古镇慈城》第六期曾发表《慈城——中国国药业的摇篮》一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慈城(老慈溪)中药业的起源、发展、昌盛的历史。本文只是对他的文章作些补遗,使慈城国药业的历史更加完整。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特殊贡献。神农氏尝百草救人治病,被誉为药王而传颂千古,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泽被万代,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圣手名医,代代而有,中医药有“百药医百病”的神效。然慈城弹丸之地也,既不产名贵药材,也不闻出过国手神医,怎与医药业结了缘?原来慈溪文教事业发达,自古以来人民重视读书,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不能仕便“悬壶济世”。慈溪人“头子活络”,看中了从事医药业,不但能治病救人,并且有利可图。药材生意这一做,事业越做越大,久而久之,成了行业中的老大。
  宁波有一条全国仅有的以药行为名的“药行街”,街不广阔也不太长,却是名符其实的药材集散地,街上药店鳞次栉比,店内来自东西南北中的各地药材都有。而其中多数药店早先都是慈溪人开办的。
  前几年《文汇报》、《中国中医药报》曾报道上海最早的一家药店,即姜衍泽药店。这家药店是慈溪人姜宾远先生创办的,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今,已有310年了。当时上海开埠迟,店址没有地名,邑人叫“打狗桥”,在老北门外石库门,坐东朝西,后在清晚期,又改名叫“带钩桥”,在民国初期又改写为山东路68号,后因城市扩建,又改为山东中路68号至今。(原包药用的纸,有一位先生还保存着,有据可查)姜衍泽药房以出卖自制的“铁拐李”狗皮膏药而著名,名扬整个上海及东南亚各国。当时为什么取名“铁拐李”狗皮膏药呢?据健在的80多岁的钱老太所言:“这一则故事留到了今天讲,已忘了许多。据传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个背着药箱沿街摇铃,既看病又卖药的‘走方郎中’,原是一位‘铁拐李’(方言代指瘸子)。他就走进了店堂,什么话也没有说,就把一包东西放在柜台上,转身走了。两位学徒一看有一包东西放着,即刻跑到后堂,与我太太公姜宾远讲。我太太公走到大门口,只听到‘这包东西能用得着的’,这位‘铁拐李’就不见踪影了。我太太公走进店堂把这包东西打开,药味扑鼻,原来真的是‘仙人’来送药。我太太公把这一药味与其他药制成‘铁拐李’狗皮膏药。光绪戊申年(1908)改为‘铁仙’商标伤膏,如今由上海制药三厂生产。”
  上海药店除却最早的“姜衍泽”,稍后还有“童涵春”(童氏买下原“竺涵春”药店改名),老板童善长。此外,许多药材行都在上海南市小东门咸瓜街上,有“立成药行”,老板童椿林;“义成药行”,老板是半浦姜兰芳;“正泰药行”由周氏五兄弟开设,而且最小的阿弟周海如曾被药业界推选为旧上海药业公会理事长;“仁泰”、“钱泰”药行,其总经理叫钱子华,并在香港、台湾设有分店;“一寿昌”药行,后改为“胡记药行”,其老板叫胡启炳,“胡记药行”生意十分兴旺,做得很大,并在天津、西安、香港设有分店;“天华药行”、“万寿药行”其主要经营进出口药材生意,其老板叫胡安甫;“乾丰药行”是五人合股开办的,这五人的师傅是姚全甫先生,该药行主要董事、老板是洪德才、徐庆桥;“合利元药行”,其老板叫邵泉夫;“裕和元药行”,主要经营药材批发业,其老板叫钱福田;“万和药行”、“德大药行”,其老板叫汪诚斋;还有“大同生药行”、“同保康药行”,其老板叫钱金森。新中国成立以前,药材行业中素有“北同仁”、“南庆余”之称,指的是北京的同仁堂和杭州的胡庆余堂两大药店。这两大药店又都是慈溪人开设或经营的,他们可算得上早先药业的泰斗,独占鳌头,世罕其匹。慈溪人做药材生意,不但足迹踏遍京、津、沪、广、西安,还远至港台及海外。
  慈溪人为谋利,奔向五湖四海,并没有忘了家乡父老。从县衙门到南门,穿城不到三华里的大街上(现在为解放路),骢马桥(解放桥)有一爿钱树田老中医开的“承德堂”药店;另外还有应炳梧先生开的“应雨堂”药店、许金汉先生开的“万福堂”药店、桂云堂先生开的“仁寿斋”药店;尚志路十字路口有魏文耀先生(原省中医院院长、省政协常委)早先开的“回春堂”药店、胡则安先生开的“延寿堂”药店;石库门有冯宝成先生开的(前老板姓应,后卖给冯家)“二成斋”药店。
  慈城诸药店不但药材齐全,并且服务周到,医德特别好,各店都有老医生坐堂诊断(闻切望问)开方配药。有些还代人煎药,真正是一条龙服务,病家少了奔波之苦,并且是廿四小时营业,即使在寒冬腊月,夜半三更都能做到闻声(敲门求医药)即起,病人无延误之虞。“医者仁术高”、“医家有剖腹之心”,在这里有了真实的体现,慈溪人在祖国国药业发展史上确是功不可没的。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应根法
责任者
钱文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