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华善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21
颗粒名称: 云华善堂
分类号: K925.5
页数: 3
页码: 168-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云华善堂位于慈城大西门外2里的太平桥南堍慈江南岸,即现在的胜利粮站及慈城米厂,当时占地面积10亩有余。它始建于晚清后期,由翰林杨泰亨(杨陈人)会同当时慈城内的同仁,共行善举,建起该堂,旨在为地方上贫困人民做些慈善事业。
关键词: 慈城 云华善堂 慈城米厂

内容

慈溪云华善堂位于慈城大西门外2里的太平桥南堍慈江南岸,即现在的胜利粮站及慈城米厂,当时占地面积10亩有余。它始建于晚清后期,由翰林杨泰亨(杨陈人)会同当时慈城内的同仁,共行善举,建起该堂,旨在为地方上贫困人民做些慈善事业。当时奠基后在大厅两边廊屋内立有石碑10余块,记有该堂法及招募经费等各项记录,现已毁坏无存。在我的个人印象中20世纪20年代后期,当时该堂尚称兴盛时期,由慈城秦润卿先生担任董事长。但他不在堂内工作,他是上海金融界的领导人。堂内由慈城西门董恒祥先生任堂长,其他如督办先生、账房先生、收租人员、制药人员等,人数不下七八位,他们的经济来源依靠宁波东乡如邱隘及东钱湖等处有良田千余亩,慈城附近也有千余亩良田。除这批收入外,尚有各界开明人士解囊相助,如有不足由秦润卿先生在沪筹募,所以当时经济实力尚称雄厚。堂内的工作,分三大部分,即:育婴堂、孤儿院、孤老院,各司其职。
  一、育婴堂
  育婴堂专门收养贫苦困难人家养不起的孩子、弃婴(因旧时没有计划生育一般都是多子女)和非婚私生的孩子。孩子只要被送到云华堂就能活命,就有了救星。他们也接受扶养(扶养的形式是他们找人家代为寄养,每月多少扶养费均向该堂领取),所以有家庭经济拮据的妇女也可以代养孩子,赚些钱以补家中不足。一旦婴儿长大了,如有不会生育又需要子女的人家,欲想领个养子以继家业,可向该堂无偿领取,不过需人保证是真正作为子女的。
  其次广施伤膏,如有劳动人民在工作时偶有跌打损伤的事故发生,可以免费向该堂领取伤膏,不收分文。一到夏季还广施药品,如十滴水、痧药、仁丹、泻药丸、豆蔻等。不论何人,可以随意取到一份,直到秋凉为止。
  二、孤儿院
  孤儿院是一所有200名左右学生的小学,设在第二幢的新楼里,有教师4—5位。所有学生都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旦经人介绍进入孤儿院,不但学杂费全免,连衣食等生活费用也全部由孤儿院负责到底,直到高小毕业后,再向上海、宁波、慈溪等地推荐到各行各业学生意、当学徒,并为其准备行李铺盖。这事年年总有一批,也有优秀的人学业有成,事业有成,所谓“出人头地”者,寄钱来赞助,以表回报之意。
  三、孤老院
  孤老院主要收留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晚年生活无依无靠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如经人介绍由该院负责保养,直到老年人寿终成殓为止。不过这项养老名额只有20名,如死去一人,补进一人,因限经济实力不能超额。
  云华善堂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是最兴旺的时期,当时拥有朝东的正屋楼房一幢七间二弄。楼上的中间供奉着吕纯阳之像,为吕祖殿;楼下中间设厅堂;左侧二间设办公室、会计室;旁边一间为施药室;右侧二间为制药室;另一间为杂物室。在楼前一方红石板铺的天井,有左右二面廊屋各六间,以作食房储藏粮食。第二幢楼房和厢房大约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正房七间二弄,厢房六间,都是楼房,作为孤儿院学校。第三幢、第四幢都是平房,第三幢是孤儿宿舍,第四幢是孤老院的住房。另外正屋南面有一埭七间平房作为食堂厨房等用,靠西北的一片广场为孤儿院运动场。
  但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局势很不稳定,资金筹募大受影响,乡间租收又减,日甚一日,入不敷出,造成了严重经济困难。后来董恒祥先生也因病逝世,堂长由陈章夫先生接任,直到慈城沦陷期间。那时孤儿孤老及雇用人员大大地减少,后来连日军也有一个排住进堂内。后来,连陈章夫先生也死了,该堂管理极为困难,只留下几个人,种几亩田渡过难关。而后由二六市民主人士叶志康先生来担任堂长,准备复兴,终因经费无着不能维持。1952年1月,云华堂搬到慈城体仁堂,云华堂旧址办起慈溪县初级师范学校。1955年1月,师范学校迁到慈溪县府旧址,云华堂址改建为胜利粮站,以迄于今。
  编者按:云华堂财产,当时多由以杨泰享为首的有识之士,如秦润卿、秦子敬等从各方募集,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有个丐妇,以乞讨所得,集到整数,以无名氏捐给云华堂,县人知悉,多方施给。直到该丐妇年老病终,云华堂执事也给予料理后事。当时云华堂是有记载的。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庄耀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