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遗风千秋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18
颗粒名称: 慈孝遗风千秋传
分类号: K925.5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慈城,一些江湖溪流的命名,均带有一个“慈”字,慈江、慈湖、慈溪…如此命名,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人,纪念一个孝子董黯。
关键词: 慈城 慈孝 遗风

内容

在慈城,一些江湖溪流的命名,均带有一个“慈”字,慈江、慈湖、慈溪…如此命名,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人,纪念一个孝子。
  慈城多古井,这些古井有的在郊外田野,有的在街头巷尾,有的在宅院天井。这样打井取水,也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人,纪念一个挑水挖井救母的孝子。
  这个孝子名叫董黯。据《慈溪县志》记载,董黯是西汉江都相董仲舒的六世孙,家住慈湖北岸的谈妙涧,与其母相依为命。一日,董母病重,汤水不进,弥留之际言告儿子:想喝娘家的大隐溪水。董黯一听,立即去几十里外的大隐挑水救母…不知是水的甘洌沁入母亲的心田,还是儿子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天天喝着儿子挑的大隐溪水的董母终于转危为安。为了让母亲以后都能喝到清冽的溪水,董黯就在浮碧山脚挖掘了一口井。以后,此古井被人称为“董孝子井”,位置就在浮碧山脚的田野间。
  对于董黯的孝举,三国东吴的虞翻在《孝子董公赞》一文中写道:“尽心色养,丧致极衰。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愤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虞翻的赞词让我们想起董孝子行状的另一版本。说的是董黯的父亲早亡,而其母亲与邻村一男子相好,董闻知后不但没有阻止,反而每天待天一黑,就背着母亲去她的相好家,第二天拂晓前又将母亲背回家,这样日复一日,直至董母逝世。而此时的董黯却将其母亲的相好杀了,并投案自首。那时,很少有凶杀案件,一般恶性案件需得皇帝钦定。当皇帝听到“背母亲是因为报母恩,杀人是因为报父仇”的供词时,竟免董黯一死,还旌表他为孝子。
  无论从哪种传说看董黯的孝行,我们都说这个儿子确是孝子。俗话说“久病没孝子”,而在慈城像董黯那样的孝子孝女却比较多。光绪《慈溪县志》记载着:慈城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县城以来,被皇帝旌表的孝子(女)有30多个,其中以东汉的董黯、唐代的张无择、宋代的孙之翰最出名,过去城内还有董、孙、张三孝子祠。
  慈城因董黯的孝溪而得名,慈城又因三孝子而曾被誉为“三孝乡”、“孝中镇”。然而当我们翻阅古籍,走近慈城的先贤时,便会发现尽管董黯离我们很远很远,但因他的孝行而演绎成的慈孝文化却近在咫尺。北宋康定年间(约1040),慈城闹饥荒。一个叫冯制的士子打开了自家的粮仓,将千斛稻米施于百户邻居,又将家宅的古塘开闸放水,以便乡邻浇灌。清光绪初年(约1875),慈溪西乡官桥村一个叫陈士芳的乡贤,捐出自家的一半土地,创办陈氏义田会,用来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无告者。他的善举,轰动乡里,众人称赞。而他却说:“吾何能为善,皆吾祖父志也。”由此乃有“仁与孝兼之矣”的善举被收进光绪《慈溪县志》。
  由清翰林杨泰亨创办的云华堂,作为民办的慈善机构历时半个多世纪,一直靠乡贤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才得以生存。云华堂收养弃婴、孤儿和孤老,还兼办有200名左右学生的小学。这期间有多少人助工捐资呢?岁月悠悠,可能谁也说不清了,但人们却牢记着有功于云华堂的人: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还有一位名叫陈芝霖的老人。陈芝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徒步往返二十多里,去云华堂帮助堂内的老少。为了行善,这位老人自学中医,熟读《本草纲目》等医书,收集了许多民间土方、偏方,调制了不少药膏,为无力求医的邻里乡亲治病…
  一曲慈孝水,惠及千秋人。渐渐地,董黯的孝行经历千百年的岁打月磨之后,已成慈城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行动,尤其是那些出仕为官的士大夫,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慈城的5位状元,他们不但忠厚旷达、事亲极孝,而且不甘浊世、不畏权臣、取义舍利。宋代状元姚颖,在其母生病卧病之时,日夜侍候床前,衣不解带,就连为母亲熬煎的中药也要先尝一下…以至我们读到这位状元郎的行状时,入目的先是“敦德孝行”四个字,之后才是“过人才华”的评价。明代状元姚涞,幼时就有帮父亲偿还债务的孝举,这位孝子居然是因父亡伤心过度而猝然逝去的。
  方山京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力挫群俊、独占鳌头,为该科状元。此后他被授予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两年后的秋天,他在主持考试时,因针砭奸相贾似道当政的混乱不堪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对立派连连上疏弹劾他。方山京闻讯拂袖而归,闭门授子…如今,我们再读他隐居后的《吊董孝子井》诗:“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擅独清?”方状元当年的心迹岂不是一目了然吗?
  清代文学家袁枚,于乾隆十七年(1752)出任陕西知县时,父亲突然病故,他立刻启程回家守孝。此后的人生历程,袁枚以文学创作为谋生手段,浪迹山水五十年…从而使慈城的孝名册上又多一名文人孝子。
  受董孝子遗风影响的慈城人,无论是文人还是官宦,都崇尚忠君保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后人赞为“冯家三条龙”的冯若愚三个儿子了。明代末年,清军经常骚扰明朝边陲,当北方有的地方被清兵攻占以后,冯氏三兄弟誓死保卫明朝江山。但明朝的疆土一一沦陷,元飏、元飚郁闷而卒。老三元飂告慰两兄亡灵之后,献出全部家产作军饷,参与浙东抗清斗争。不料,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思之扼腕。
  之后,冯元飏的族侄冯京第接过叔辈抗清的大旗。冯京第,字跻仲,号簟溪。他年轻时曾与父辈元飏元飚等人结成文昌社,后南京、杭州等地落入清军之手,他又参加了浙东抗清义军,唐王任命他为监军御史。义军失败后,他与黄宗羲赴日求援。谁知船抵长崎时,日方竟不许他们登岸。京第每天身着朝服,跪在船头哭拜,甚至向日本人送去了血书。他两次求援,但日本并没有援一兵一卒。
  冯京第回国后,与同乡王翊结寨于四明山,鲁王授他为兵部侍郎。顺治十一年(1654)九月,清军准备袭击舟山,为清除后患,兵分两路夹击冯京第的义军。此时,冯正患重病,匿居于大岚的颧顶山,因部将出卖被清军捕获,冯拒绝投降,慷慨就义。当清军行刑时,他的一个部下伪称冯京第是他的仇人,请求将冯的一只手臂赏赐给他以报其仇。这才使冯京第终留一臂于世。此后,他的挚友陆宇〓把他的一臂与王翊的头颅和董志宁的遗骸合葬,世称“三忠墓”。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慈城人的慈孝,慈城人的仁爱,慈城人的忠义…这何尝不是董孝子的遗风呢?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