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举子与康熙皇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13
颗粒名称: 慈溪举子与康熙皇帝
分类号: K925.5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举子与康熙皇帝,慈(溪)城明清时人文鼎盛、英才辈出。许多慈溪士子以其特立独行、睥睨权贵而被世人瞩目,甚至受到皇帝的青睐和礼遇。康熙时慈溪举子与康熙皇帝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知人之明,也表现了慈溪士子特有的气质和情操。这些故事也因此成为清代科举史上令人回味和深思的话题。
关键词: 慈城 慈溪举子 康熙皇帝

内容

慈(溪)城明清时人文鼎盛、英才辈出。许多慈溪士子以其特立独行、睥睨权贵而被世人瞩目,甚至受到皇帝的青睐和礼遇。康熙时慈溪举子与康熙皇帝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和知人之明,也表现了慈溪士子特有的气质和情操。这些故事也因此成为清代科举史上令人回味和深思的话题。
  第一个与康熙皇帝交往的是姜宸英。姜宸英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他生性狂狷不羁,壮怀激烈。当抗清领袖张苍水在杭州遇害后,其妻子被杀,家产被籍没。在清廷的严禁下,张苍水的著作都遭查禁。姜宸英却无视清廷的禁令,在文网恢恢的康熙年间,毅然收集到苍水的遗著——《奇零草》并为之作序。他在序中表示:“余欲稍拾掇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余,犹惧搜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悲夫!”此序一出,风行天下,为张著中影响最大的序跋,与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堪称歌颂抗清英雄、弘扬民族气节的双璧。姜宸英为文雄浑肆醇,为诗沉郁旷达,为书神韵飘逸,其声名誉满江南、名动京师。康熙皇帝对他的才学称誉不已,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姜西溟(字宸英)古文当今作者。”又对左右说:“江南有三布衣尚未中举入仕,一个是秀水朱彝尊,一个是无锡严绳孙,一个是慈溪姜宸英。”为了延请这些名儒硕彦入仕,康熙皇帝特下旨于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举行博学鸿词科,由他亲试录用,朱彝尊、严绳孙以诗作被评为一、二等录取。姜宸英却因准备推荐他的掌院院士叶方蔼担任阅卷官入宫一个多月,来不及推荐他而未能应试。此后20年间,姜宸英数次赴京应考。各个考官都极想录取他作为门生以壮声势,但最终总是事与愿违。一个原因是因为姜宸英生性狂狷、正直、容不得不平之事。当时的权臣明珠权倾一时,其子纳兰性德与姜宸英是莫逆之交。明珠有一宠仆安三势倾京城,内外官员都巴结他。唯独姜宸英视之如蚁。纳兰性德在一次喝酒时劝姜宸英不要太认真,对安三态度好些,以免他造谣作梗。姜宸英闻之大怒,把酒杯扔在地上,大骂纳兰性德无耻至极,直至性德再三赔礼为止。同时姜宸英又做文批评他的朋友翁叔元依附明珠陷害汤斌。此文一出传遍京城,触怒翁叔元和明珠,因而两人想方设法阻他入仕。另一个原因是姜宸英学识渊博,心性高傲,从不把学识才能均在其下的考官放在眼里。他赴考时不是因酩酊大醉误场,就是率性而作,不依格式应试,弄得考官哭笑不得。有一次他考得比较认真,在谢表中用了“义山点窜尧典舜典”二语,受卷官特意问他出处。姜宸英反问他:“你读过李商隐的诗吗?”弄得受卷官勃然大怒,将他的试卷弃之一旁,不再誊录,以致他再度落第。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姜宸英再次赴试,那一年他已70岁了。他的试卷又不合格式,受卷官见到都很惋惜,认为再不将他选上他就没希望了,因此誊录后送康熙皇帝钦选。试卷启封后,一见飘逸神韵的文字,康熙帝大喜,知道姜宸英终于上“线”了。于是钦定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相知二十年的雄主才子终于成为君臣。
  两年后,姜宸英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官,饱受科场之苦的姜宸英对有真才实学的士子特别青睐。当时在北京求学的慈溪士子姚观拜访他,又呈上几篇诗文向他请教。姜宸英看了大为赞赏,认为是个人才,于是人前常常赞扬。在阅卷时,他看到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时,便对随从说:“这份试卷一定是姚相公的了。”过后又看到一篇更好的文章时,他又对随从说:“这份肯定是姚相公的了。”发榜后,姚观果然名列五经魁之中。由于这次乡试中落第的秀才太多,考中的人又有许多是名门高官之后,而姜宸英考前对姚观又到处宣扬,于是落第士子议论纷纷,御史鹿佑根据街谈巷议,向朝廷奏上一本。由于清廷对科场作弊处置极严,但姜宸英的人品才情深为康熙帝欣赏信赖,于是康熙令九卿詹事科道会同将主考官李蟠等严加议处。九卿等议复拟将主考官李蟠、姜宸英革职。康熙认为如此不能弄清内情、平复众议、儆惩后人,决定对该科所取举人进行复试。而在诏狱中的姜宸英并不知这些。他只听说主考官将在正月明正典刑,又听到李蟠被判处发配边陲充军。他自知清白无辜,一生清白的他怎忍让人说他枉法取士?忧愤之中他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二十一日在狱中服毒自尽。6天后清廷对顺天举人进行复试,康熙帝亲自命题出卷,并在乾清门对姚观进行面试。结果中举士子的试卷都合规范,姚观不负公望,才思敏捷,应对自如。康熙帝大为惊赞,钦定姚观为顺天(北京)乡试举人,始知姜宸英、李蟠乃无私取士。冤案昭雪,李蟠从数千里外的边陲召回复官,姚观等中举士子恢复名誉功名。唯独一世清白、“满朝臣僚皆知先生之无罪”的姜宸英却清白反被清白误,冤死狱中了。闻知姜宸英死讯后,康熙帝惋惜之际感叹地说:“老姜(宸英)全无辣气,小李(蟠)大有甜头。”
  另一个与康熙皇帝交往的慈溪举子裘琏也是与康熙相识多年,在70多岁后才中进士的。裘琏字殷玉,号蔗村,世称“横山先生”,生于1644年,这年正是清取代明之时,他是慈城东南裘市人,早年诗作曾送姜宸英评点,姜宸英引为同乡知音。其文洋洒肆恣,为高士奇激赏。他学识渊博,为宁绍名家。徐乾元曾要黄宗羲推荐编纂《大清一统志》的人才,黄宗羲首先推荐裘琏入局。裘琏分纂三楚人物,质量在诸篇中堪称上乘。
  使裘琏名闻天下的并不是他的诗文和史识,而是其戏剧创作。他于青春勃发的青年时期情思飞扬,文思如涌,创作了著名的《四韵事》杂剧。《四韵事》即《昆明池》、《集翠裘》、《鉴湖隐》和《旗亭馆》。《昆明池》取材《全唐诗话》,演唐中宗幸昆明池吟诗,群臣应制事;《集翠裘》取材《虞初集志》,演武则天赐集翠裘,张昌宗与狄仁杰赌双陆事;《鉴湖隐》演贺知章事;《旗亭馆》取材于《唐诗新话》,演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旗亭听歌事。这组“极才人之致”的剧作使裘琏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却未能给他带来福祉。几十年间,他困顿场屋,沉沦江湖,几次应试都名落孙山。然而艺术是无形的广告。《四韵事》的剧本被清宫内廷选为上演剧目,康熙帝看后甚为欣赏,并对这位慈溪籍的士子留下了印象。康熙五十一年(1712),裘琏的朋友要他为康熙皇帝的60岁寿辰写一个剧本以示庆贺。于是裘琏以69岁的高龄写了《万寿升平乐府》一卷,凡十二出。此剧的艺术成就自不能与《四韵事》相比,但政治影响却无可限量。康熙帝自此对裘琏的学识才情更为了解欣赏。第二年夏天,康熙皇帝在热河避暑时问及裘琏近况。近臣回答此人还未中举,仍在浙江慈溪。康熙帝听之大惊,连忙要大臣通知裘琏直接到北京参加第二年顺天乡试。于是71岁的裘琏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夺魁,榜上有名。当乡试榜送呈康熙皇帝御览,他看到裘琏的名字赫然在榜时,高兴地说:“裘琏中矣。”第二年,才中举人的裘琏又参加殿试。尽管裘琏议论精要,笔墨肆闳,但却因违反格式成了错卷,不能参与评卷。康熙帝听说后甚为惋惜。试卷评定后,考官们对裘琏的试卷处置进行商量,最后决定将他列为三甲最后一名。
  当殿试试卷送康熙皇帝审阅钦定时,康熙皇帝忽然问考官说:“听说有一个老进士因为卷中失误而痛哭出去,知道这人是谁吗?”考官回答不知此人。康熙又说,莫不是裘琏吧。考官连忙回答:原不知是他,现在看来应该是他了。康熙又问,卷子有什么错误。考官回答说,多写了几行。康熙皇帝笑着说:多写几行又有何妨,把试卷拿来让我看看。考官从最后面拿出裘琏的试卷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看了一会就说这么好的文章,这样端正的文字,快放到前面去。考官们一听大惊失色,连忙奏道:“一甲三名已定,二甲名次也定,只有三甲次序未定。于是康熙帝钦定裘琏为三甲第一名,特赐传胪(二甲第一名为传胪。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为殿试前四名的美称),授翰林院检讨,裘琏成为科举史上唯一一个以三甲第一名称传胪的进士。他时年72岁,比姜宸英中进士还大两岁。
  姜宸英、裘琏都以才识过人、学问淹博闻名于世,并以此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只是因为他们奔放的激情、不羁的思维、自由的精神与日益僵化、禁锢的八股取士形式格格不入,以致每每以违式而望闱怅叹,黯然而归。即使以康熙皇帝知人之明、用权之力,尚不能拔无辜于囫囵、选俊才以鼎甲,末世科举之弊由此可见一斑。而慈城举子的人格情操、才情学问之奇异于此也可知一二了。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松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