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水与软板桥陈家故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507
颗粒名称: 陈润水与软板桥陈家故居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4
页码: 100-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润水与软板桥陈家故居。
关键词: 慈城 陈润水 故居

内容

若要数说慈城历来的金融家,陈润水就得算上一个;若要论热心为家乡办善事者,陈润水也有他的一份。
  陈润水(1894—1971),字敏通,又名陈泽,1894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慈溪城内(慈城)。陈润水幼年时从同邑陈达夫先生读书十年。1909年,16岁那年,他由父亲陈芝霖(信瑞)的知友姚文荣携往上海学做生意,进入裕昌煤号,拜总经理谢蘅窗先生为师。陈润水自小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深得谢蘅窗的厚爱,被视为得意门生。三年满师后,陈润水于1913年回乡完婚,妻秦杏英,是他母亲的内侄女,所以是亲上加亲。婚后数年,他即携眷寓居上海,仍在裕昌煤号任职,事业发展顺利,成为整个大家庭的经济支柱。其时,约在1911年前后,他父亲也在慈城内大街上最热闹地段(现邮电所这一带)开设了一家百货店,店名“泉昌祥洋货店”,为两开间门面,经营布料、绸缎、成衣、绒线、化妆品、文具等百货。店不大,但在当时慈城这样的小地方也算不错了。陈润水的二弟陈润玉便在泉昌祥洋货店任司账(会计)。泉昌祥的左邻是豆腐店,右邻是饭店,对面是饼店。泉昌祥是前面店堂,后面住房。除了陈润水已在上海滩闯荡,其他成员都窝居于此。店堂楼上是陈芝霖夫妇自己和几个未成家儿女的卧房,兼放货物。店堂后面是餐厅和三个店员的卧室。这段时间陈家家业日益兴旺,生活欢乐幸福。
  1918年,恒隆钱庄开业,陈润水应恒隆钱庄总经理陈子埙之请,到恒隆任职,先后任襄理、协理、副经理。恒隆钱庄是由宁波秦家的恒丰昌颜料号作大股东,先后合伙的有徐庆云、严康懋、陈子埙、孙衡甫、张咀英、秦泉笙等,在当时上海北市也占有一席之地。陈润水在恒隆钱庄一干就10年有余。1924年,当陈的挚友任士刚等创办五和织造厂后,他也热心投资参股,任董事。上世纪30年代初还曾开设同余煤号。此时的陈润水在上海金融界已是享有一定声誉的资深人士。待上海统原银行在天津路阜昌里开办,他就出任总经理。就在他任上,1932年春,应昌期揣着父亲应星耀写给金兰好友陈润水的信,进入统原银行当练习生、会计,开始踏上他在金融界的征程,以后成为著名金融家、实业家。陈润水当时还曾兼任染织银行副经理等职。
  陈润水、应星耀、任士刚三人是慈城中城小学同窗好友,自幼都是有志少年,虽还稚气十足,但志同道合,结成金兰之好,决心在将来要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所以,三人始终成为莫逆之交,而且友谊世代相传。当1917年应昌耀担任中城小学校长后,陈润水与秦润卿、任士刚等先后又一起大力资助办学,热心支持家乡教育学业,都是校董会的主要人士。
  1925年,慈城街上的泉昌祥洋货店在陈润水父亲陈芝霖的悉心经营下,颇见起色。正欲把商店规模搞得大一点,恰好左邻豆腐店老板要离开慈溪,愿将店铺出让,于是陈芝霖买下改建装修,把泉昌祥扩大为三开间门面,在店后还扩建新房(两楼两底),准备给三儿陈润金结婚作新房。正当店面在翻修、新屋将竣工时,不料突遭一场火灾。是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深夜,对面那家饼店不慎失火,时值隆冬,夜来风紧,火势迅速蔓延,顺着风向,火焰穿过街面,直扑泉昌祥。烈火浓烟一下子把整个店房吞没,住在楼上的陈芝霖和几个眷属在惊慌中空手逃生,店堂即付之一炬,损失惨重。经奋力救火,总算保住了店后的住房,尚存有栖身之处。在上海的陈润水一家和几个就业就学的弟妹,得悉老家遭火灾消息,震惊不已,陈润水妻秦杏英连忙购买各种衣物用品,请裁缝赶做棉衣,让信客迅速带回慈城。
  泉昌祥被焚后,陈芝霖为了营建新居,到处寻找房地。毕竟这是一个已有二十几口人的大家庭,虽陈润水一家寓居上海,但每年都要举家回慈,而且后面的子女也渐次长大,很快就要成家,所以盖房也须盖得宽敞些。恰好保黎医院院长吴莲艇正要卖掉他开办的大成袜厂,厂址在东城墙根,人称“软板桥”的地方。此处连厂房带院子约有三亩地,厂房可暂供一家人居住,后面的空地又够营建新房。陈芝霖一看甚感满意,就以一千二百元银洋买下这个地方。泉昌祥店址便租给了福泰纸店,店后的住宅租给了县邮政局。
  地皮买下后,陈家即将袜厂的旧厂房翻修成卧房,择个吉日让全家搬了进去,同时又在空地上营建新宅。陈芝霖亲自设计,亲自监工,仅花四个月时间,于1926年农历四月就落成了。这是一栋两层楼房,上下各三间,中间为正厅,东西两侧是卧室,楼上中间是堂楼,两旁也是卧房,这就是现在尚存的软板桥陈家老宅的后进房。新居落成后,陈润水一家和在沪的弟妹们都赶回到慈城,同庆乔迁之喜。
  软板桥陈家居宅,今门牌为“东城沿路4号”,整个居宅的建造是分两期完成的。后进如上所述,建于1926年,前进房的拆旧(袜厂厂房)建新,完成于1933年。陈芝霖在盖后进屋时,已考虑了日后扩建的全盘计划,设想要把前后房舍合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陈芝霖虽未专门学过建筑,但对营造房屋很有兴趣,处处留心,事事求教,工于巧思。旧时一般民用建筑是没有设计图纸的,全凭经验构想,陈芝霖煞费苦心地按照缩小了的比例,用高粱秆子搭成个房屋模型,反复琢磨,一再修改,直到自认为满意为止。在前进房的设计中,他突破了当地居民建筑的传统格局,吸取了西方现代建筑的某些形式,使人耳目一新。比如在前后楼的接合部,留出了3米多的空地,铺上水泥,形成横贯东西的狭长形室内天井。顶部用大面积的屋架形玻璃天棚把前后楼连接起来,既美观大方,又开阔敞亮,解决了后进房的采光问题。同时又采用传统的环形走马楼形式,用内阳台把前后楼连成一片。在前楼正面的向阳方向,修建了一个贯通楼面的钢筋水泥阳台,阳台的栏杆与对面的围墙等高,支起木架,就可以晾晒衣服,在上世纪30年代,当地浇注钢筋水泥还很罕见,泥工也从来没有做过这个活计,是陈芝霖手把手教会的。在建筑用料上,陈芝霖也是精打细算,尽量节省,老屋拆下来的旧木料,门框、窗房等等,能用上的都用上了。
  1933年春,新居全部落成。一座式样新颖,明光瓦亮的大型住宅,鹤立鸡群般地矗立于东城之边。它吸引着路人好奇的目光,赢得了一片赞叹之声。于是,慈城内外老少皆知在慈城小东门有座“软板桥陈家”住宅。
  那么,为什么叫“软板桥”?当年慈溪城内也像许多江南城镇一样,都是纵横交错的小河浜,住家临河建造,门前架有小木桥或石桥,通向沿河小路,且有石阶下伸至河面,以便浣洗衣物。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座软板桥陈家住宅的北端,就有用三块石板铺成的小桥,中间一块呈赭色,略有弹性,当人在其上边猛烈跳动下,石板会微微抖动,“软板桥”的称谓即由此而来。
  从软板桥沿城墙往南走数十步,就是新建的陈宅。大门朝东,上有红色泥金门联“龙山在望,孝水可居”。进了大门,左边是围墙,右边是一道矮墙,形成了一条不长的通道,矮墙有一道小门,为平时家人的出入口。走完通道,迎面就是第二道门,上悬“紫气青光”的匾额。这是正门,平时不开,遇有婚丧大事,才大开正门。正门进去,是一过道,上是门楼,前面是个大天井,左边是洁白的高大围墙,围墙正中上端出有“延禧建福”四个金色大字,墙头两端绘有梅兰竹菊的图画。面对围墙就是前大厅和东西两个卧室。大厅正面有一排可以装卸的玻璃门。穿过前厅,横过一道上有玻璃天棚的狭长形室内天井,就是后进房子。中间是正厅,也叫做“堂前”,原来上悬陈家堂名“志仁堂”横匾。如今屋内尚存有不少民国初年购置的标写“志仁堂”字样的桌椅板凳。
  在后进房的两翼,又各有一个天地。西侧有三间平房,其中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和一间厨房,还有一个天井和一个竹园。东侧又是一个较大的院落,紧靠北端是大厨房、小饭堂和柴火间。厨房外也是一个大天井,靠墙的两边摆满了大缸,还有一个用水泥砌成的大水柜,积储从屋顶檐下的雨水,下装水龙头,供烧水做饭之用。厨房东端直到围墙,又是一个园子,修竹丛生,用冬青树围成的绿篱中,有梧桐、桑树、杏树、枇杷树。现在看到的却是已有50多年树龄的六株高插云天的水杉树。用碎砖围成的花圃中,种植有月季、雏菊等花卉。园中有一长方形的池塘和一口井,井畔架有抽水机,既是汲水用具,又兼消防设备。这大概是吸取了泉昌祥失火的教训,在营建新居的同时,就购置了全套的消防设施,如水泵、水龙皮带、救火龙头、救火帽等等,一应俱全。
  软板桥陈家居宅,整体建筑至今仍完好,但已年久失修。且因陈芝霖名下这个大家族,至今已有近90口人,且从未分过家,而又散居在国内外各地,仅有一两个陈氏下代居住、管理。房管部门登记在册的此房业主还是陈芝霖、陈润水及下代所有子孙,因此软板桥陈家故宅难以统一集中管理,而维护修缮又无能为力。但无论从金融家陈润水故居,或是从一座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来说,这对江南古县城慈城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全可以作为重点保护单位保存下来。倘若有关部门能把它修葺后用作慈城金融业历史陈列馆,则赋予了它更重要的意义了。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平
责任者
陈润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