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阁始末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96
颗粒名称: 二老阁始末记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东藏书之家,除范氏天一阁外,当推郑氏二老阁。二老阁经历了220多年,其历史之久,在我国古代藏书楼中也是罕见的。
关键词: 慈城 藏书 二老阁

内容

浙东藏书之家,除范氏天一阁外,当推郑氏二老阁。二老阁经历了220多年,其历史之久,在我国古代藏书楼中也是罕见的。
  一
  二老阁是清初慈溪县城(今慈城)人郑性承其父郑梁遗志建立的。郑梁字禹梅,初号香眉,因慕白乐天和苏东坡的为人,自呼“香眉山主”。继号踽庵,后号寒村。拜黄宗羲为师。康熙二十七年(1688)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后任文武会试同考官,出守高州。闻父逝,悲痛成病,半身残废,便改名风,字半人。郑性字义门,号南溪,康熙四年(1665)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一生未曾做官,师南雷黄氏之学,表彰不遗余力。康熙五十九年(1720)选为岁贡生,他不去受官,而漫游四方,自署“五岳游人”。五岳中只有衡山未至,晚年时将南行以毕其志,未几卒,时为乾隆八年(1743)七月十日。
  郑梁和郑性平生勤于学问,尊敬师长。郑梁临终前对他儿子说:“秦川府君,吾身所自出也,而道则兼师也。不幸而体归山陵,魂归碧落,不得朝夕于其侧,吾心怅焉。梨洲先生,吾学所自出也,而情犹吾父也。其殁也,吾昼见诸想象,夜见于梦寐,于顷刻之间。秦川府君在日,梨洲先生至辄喜,梨洲先生之于府君亦然。吾一日不见秦川府与梨洲先生,则漠然无所向,怅怅焉失所依旧。吾死,汝其建一阁,立于先生主,梨洲居左,秦川府君居右,而吾则侍于其侧,岁时致祭惟谨。”后来,郑性在家乡半浦建一阁(今宁波慈城半浦村),纪念郑溱和黄宗羲这两位老人,故称“二老阁”。
  郑溱是明末遗老,字子平,号兰皋,别号秦川。崇祯十三年(1640)考中副榜,入太学一年。为祭酒所推荐,将拜吏部主事,却被当道要人所阻,改授县令。郑溱不赴,拜疏归里,并对他的朋友说:“豺狼当道,举目将有河山之异矣!”清顺治三年(1646)开科举,友人约他赴试,他大笑说:“吾一生难进易退,事已至此,父母之身肯轻许人乎?”便隐居半浦,读书著述,五十年不入城市。友人中有做地方官的去见他,终被谢绝。年八十六而卒。
  二老之一的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人。青年时期即发奋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清兵南下,结寨四明山抗清,后在南明鲁王政权里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监察御史、左副都御史等职。抗清失败后专心著述。康熙六年(1667)复举证人书院,在绍兴、鄞县、海宁等地讲学。朝廷请他参加修明史,他固辞不去,却同意他的儿子黄百家和门人万斯同、万言任纂修。他在送别万斯同的诗中写道:“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并将自己著作中有关明史的资料贡献出来。黄宗羲一生著术繁富,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十六而卒。
  据徐嵩《二老阁记》和《郑氏家谱》卷十四记载,二老阁始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次年因闹饥荒而辍工,雍正元年(1723)完工。(后来,谢为雯《登二老阁记》云:“阅二十六年,岁戊午四月初九日阁始成。”戊午为乾隆三年(1738),此说不确。)阁中所藏除郑氏先代遗书二万余卷外,还有黄宗羲的藏书三万卷,共计五万余卷。郑氏从郑溱的父亲郑启开始就藏书,郑勋《二砚窝书目记》说:“余家自先濮州公以文章显,代有传集,至宪副公积藏书二万卷。”黄宗羲所藏之书则更为丰富。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中说:“太冲先生最喜收书,其搜罗大江以南诸家殆遍,所得最多者,前者澹生堂祁氏,后则传是楼徐氏,然未及编次为目也。垂老遭大水,卷轴尽坏,身后一火,失去大半。吾友郑丈南溪理而出之,其散乱者复整,其破损者复完,尚可得三万卷。而如薛居正《五代史》,乃天壤间罕遇者,已失去,可惜也。”
  郑性亲自到黄竹浦,把南雷图书用船载运到半浦。他深有感慨地写了一首诗以记其事:“劫后残编四五千,辞黄归郑上江船。可怜手泽消逾半,敢道心香绍得全。往似今朝从我载,未知异日请谁传。中间做个邮亭卒,一站程挑一站肩。”后来,郑性编《二老阁书目》,并整理黄宗羲遗稿,那时,四方学者访求南雷之学,不去竹浦而至半浦。二老阁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二
  二老阁建造在郑梁翰林第东首,坐北朝南,为二层楼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阁前有明堂,阁后有池塘,围墙北面即半生亭,栽竹木花卉,是郑梁游咏之所。二老阁楼上中间一间供奉黄宗羲、郑溱、郑梁神位,左右两间贮黄氏遗书,楼下收藏郑氏遗书。
  郑性去世后,藏书由他的长子郑大节管理。大节怕善本遭失,就把宋元珍椠及稀见的抄本抽出来藏于私室。后来这许多珍本再也没有回阁,此为二老阁藏书的第一次散失。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命各省进呈图书作为底本。当时二老阁就进呈了一批书。二老阁进呈书的目录见于嘉庆十三年(1808)编印的《天一阁书目》卷首,计44种。光绪十年(1884)重编《天一阁见存书目》时,编者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浙江书录》,增补为65种,其中《四库全书》收录的有12种,存目者26种。然而,据涵秋阁抄本《各省进呈书目》中《浙江省第五次郑大节呈送书目》载,当时二老阁进呈书有82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郑大节家藏本”。后来这批“进呈书皆未领回”,此为二老阁藏书的第二次散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夏天,郑氏翰林第东厢房因烧饭不慎而失火,东面廊屋居室烧尽,唯二老阁未危及。然而当地恶少却趁火打劫,登二老阁,见有巨库以为货物,发现皆古书。盗者私语:“吾闻郑氏藏书十余世矣,其中必有重值者。”遂争取而去,所存仅十之一二,且多残编断简,不堪收拾。此为二老阁藏书的第三次散失。
  后来,郑性的曾孙郑勋留意于市肆,物色旧藏散出之书。或虽非故物,倘遇以前曾经藏过相同的书籍时,均设法买回,或向收藏者借抄。这样经过十多年,积书二千余卷。可是,这些书籍没有藏入二老阁,郑勋在宅旁别储一室,称“二砚窝”。二砚窝藏书在嘉庆、道光间亦毁于火。
  二老阁自雍正元年(1723)建成至咸丰十一年(1861),经历了138个春秋。此时,书楼年久失修,适逢暴雨,栋宇倾塌,残破不堪。郑性的五世孙郑观海发起重修,使楼阁渐复旧观,但所藏书籍只有一万卷,且多虫蛀破烂,幸刻书的版子尚存。郑观海《辛酉重修二老阁感赋》云:“巍巍杰阁临江浒,数百年来蔽风雨。藏书万卷半虫蚀,遗集镂板尚不窳。上有先世木主存,祖孙三代相步武。岁岁春秋释奠诚,一瓣书香阅今古。崇朝盲风怪雨来,栋折樀崩难修补。此事原非独木支,创业当思绳厥祖。鸠工庀材几周章,子弟奔走力宜努。藉藉人言嗟废兴,家乏藏镪被人侮。幸也祖泽尚未泯,竭蹶张罗撑门户。虽无翚飞鸟革观,依旧规模拭目睹。岿然咸仰鲁灵光,万丈光芒中夜吐。”不料于同年十一月,当地恶棍乘太平军攻占慈溪县城的混乱之机,进入二老阁,窃去藏书一批。数年后,这批书籍由慈溪冯氏醉经阁收得。此为二老阁藏书的第四次散出。
  自同治初年至清朝末年这80年间,二老阁藏书没有受到大的变动,但是管理制度渐渐松弛,书楼又陈旧破漏。民国初年,由郑性七世孙公议,将所存藏书和书板卖给上海书贾,其他剩余的残破书籍陆续论斤估值卖给镇海人倪椿如。倪氏住在宁波江北岸扬善路,新中国成立初书籍尽毁于火。至此,二老阁的藏书便散失殆尽。
  1943年,郑氏后人郑志远、郑怀玉、郑荣祖把摇摇欲坠的二老阁藏书楼拆掉变卖,于是,这座著名的藏书楼便默默地消失了。1983年8月,笔者专程去半浦访问,在乱石荒草之中查看二老阁遗址,发现当年留下来的围墙尚存两米左右,墙基整块条石完好,阁后的古井和小池还依然如故,生满青苔的几块假山石倾倒在池边。目睹过二老阁的老人们尚能回忆起旧时的情景,讲述生动的故事。
  三
  二老阁不仅藏书,而且刻书。郑性在乾隆四年(1739)就刻黄宗羲的《明儒学案》。该书共有62卷,是一部完备的明代学术思想史著作。“故城贾氏颠倒《明儒学案》之次第,(郑性)正其误而重刊之。”次年又刻《南溪梦》一卷、《南溪寤歌》一卷、《南溪不文》一卷、《仅真集》一卷,这四种书总称《南溪偶刊》。他在本书自题中说:“去年为梨洲黄子刊《明儒学案》毕,梓人请曰:‘我辈在此无事,愿刻所著以糊口。’因从之,检拾其十之五六而刊之。”可知当时刻书的一般情况。嘉庆年间,郑性的曾孙郑勋再次兴起刻书,所刻有黄宗羲的著作和郑氏家著等,对于保存和传播浙东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二老阁刻书,前后历时70年,书上均有牌记。但是究竟刻印过多少种,却未见确切记载。现代宁波著名藏书家冯贞群先生曾收集了20种,计105卷,合称《二老阁丛书》,著录在他的《伏跗室书目》里,其子目有:
  《石鱼偶记》一卷,宋杨简撰;《勉斋遗稿》三卷,明郑满撰;《天益山堂遗集》十卷续刻二卷,明冯元仲撰;《明夷待访录》一卷,清黄宗羲撰;《思旧录》一卷,清黄宗羲撰;《南雷诗历》五卷、《文约》四卷,清黄宗羲撰;《求仁录辑要》十卷,清潘平格撰;《寒村诗文选》三十六卷,清郑梁撰;《举业偶存》二卷,清郑梁撰;《湛园未定稿》六卷,清姜宸英撰;《南溪偶刊》四卷,清郑性撰;《野云居诗文稿》三卷,清郑竺撰;《四明四友诗》六卷,清郑梁选;《守高赠言》一卷、《郑平子寿序》一卷、《秦川八十祝辞》一卷、《寒村七十祝辞》一卷、《雪窦倡和诗》五卷,清郑梁、李暾等撰;《初夏倡和诗》一卷,清郑梁等撰;《江亭倡和诗》一卷,清李暾等撰。
  上述子目不包括《明儒学案》。显然,二老阁刻书当在20种以上。1997年2月,笔者去浙江图书馆访书,见该馆藏《二老阁丛书》48册,钤有嘉业堂藏书印,但较上述子目缺《湛园未定稿》和《野云居诗文稿》2种。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骆兆平
责任者
郑溱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