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第二”震撼考古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79
颗粒名称: “河姆渡第二”震撼考古界
其他题名: 傅家山遗址发掘揭开神秘面纱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3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八字村傅家山遗址是宁波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件存遗迹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关键词: 慈城 傅家山 遗址

内容

慈城镇八字村傅家山遗址是宁波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件存遗迹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今年5月至8月间,宁波市文物考古队经浙江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在宁波市区以北约27公里的傅家山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4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梳理、鉴定中,考古专家们发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惊喜、惊奇、惊叹之声。
  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8层,堆积深度2.1-2.5米,在第七和第八文化层中显露出重要的原始村落遗迹,并出土了可复原器物470余件,其中包括石器、玉石器、骨器、陶器、木器和象牙器在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雕刻艺术品。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食物果实、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出土。
  在地层堆积中的遗存和遗物可以说明:傅家山遗址是一处距今约7000年,以耜耕、渔猎和采集经济并存的河姆渡文化早期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考古专家的眼中,有几样发现是不得不提的。
  令河姆渡一举成名的“干栏式建筑”,这被视为南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是人类从“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开始。而此次在傅家山遗址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保存相对完整,有些构件的制造技术比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更胜一筹。
  考古中的另外一个意外发现就是一罐盛满了煮熟菱角的陶器,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考古人员猜想,也许这是先人的一种祭祀方式,也可能是正当先人们要享用菱角的时候,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石器、玉石器、骨器、陶器和象牙器,在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不少对鹰形象的刻画。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件出土的鹰首象牙饰品。鹰头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宽鼻钩喙,圆睁双目,显示出凶猛威慑的力量。这不得不让人猜想到7000年前傅家山先民已经有很高的审美情趣,把鸟类作为部落的图腾。
  鹰首象牙饰品的精美让前来参观的人叹为观止,专家们也表示这在他们所看到的史前出土文物中是比较罕见的。有关部门说他们正打算以这个鹰的形象做一个雕塑,就竖在杭州湾大桥南岸连接线的服务站里。
  通过傅家山遗址的发掘,专家们发现它在文化内涵上与河姆渡文化有着一致的共性,无论是木构建筑的型制,还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原始雕刻艺术品的制作,都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证明它们是河姆渡文化的共同成员。
  河姆渡遗址被发现20年了,仍旧留下了太多的谜:到底河姆渡文化起源何处,河姆渡人又迁往何处了?
  有专家称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这些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
  如今,在北纬30度线上又多了个谜:河姆渡、田螺山、傅家山不过相距十几公里,但同时这也许正是解谜的钥匙。
  人们已知河姆渡人的生活轨迹,是距今约7000年到距今约5000年的2000年间,其后就突然无踪可寻了。看起来,7000年前已开始种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从天而降的。
  一直以来,“洪水之说”是考古界比较公认的河姆渡人突然消失的原因。然而在傅家山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通过考察,考古人员在建筑遗迹上部的地层中发现了很多木炭碎屑,结合木桩(柱)的顶部和横木的表面有被火烧的痕迹。有专家据此推断,“火”是造成傅家山原始村落直接毁灭的原因。
  考古专家称,这三座史前文化遗址是同时代的兄弟部落,还是存在相互之间的传承或影响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座遗址的发现可以互相补充,相关的问题正在研究和测试之中,有望不久将完整地公布于众。

知识出处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褚晓波
责任者
叶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