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治学为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53
颗粒名称: 求学治学为师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9
页码: 340-348
摘要: 本文记叙了杨心德回顾自己的求学、治学和为师之路所经历的事情。
关键词: 杨心德 江北区 传记

内容

杨心德
  求学
  大概是父母深感自己没有文化之苦的原因吧,当我刚满六岁时,父母就送我到本村的崇本小学读书。虽然当时我并不懂事,但我是渴望读书的。无论是听课,还是完成作业,我都是十分投入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我是一位听话而又认真的学生,可能就是这一原因,在小学六年里,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有一位在小学教过我的退休老师后来遇到我时,总是夸我聪明。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智商并不算高,因为每当要背书时,我都感到有困难。
  小学六年的启蒙教育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我觉得,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却是在慈湖中学度过的高初中六年学习生涯。从表面上看,初中三年似乎也像小学一样平常。但是,因为在慈湖中学是寄宿生,对于家境贫寒的我来说,经济上的压力还是相当沉重的。不过因为国家整个经济形势还比较好,虽然家庭经济上有一些困难,在学校的帮助下,还是比较顺利地挺过来了,而且学习成绩也相当优秀。
  1961年10月,刚进高一不久的我,几乎遭遇到了灭顶之灾。父亲不慎受伤而突然去世,对本来就贫寒的家境来说,更是雪上添霜。母亲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子女,在艰难的生活中苦苦地挣扎着,其中的累和苦是常人所无法想像的。而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又遭遇到了空前的自然灾害,经济上的困难完全超越了人们的想像,甚至也超越了许多人的承受能力,不少人悲观到了极点。我的许多同学在困难的煎熬下而深感不堪重负,几乎每周都有同学离校辍学。特别是在我们的户口被迁回农村之后,许多同学感到绝望了。我们两个高一班级,进校时每班六十人,可是毕业时,我们这个班为二十七人,另一班竟只存十九人了。其实在班级里,没有哪一位同学的困难大于我。如果班里要有人辍学的话,第一个应该轮到我。可是我有强烈的读书愿望,几乎每时每刻我都会从心底里发出“我要读书”的呐喊。我觉得生活上困苦并不要紧,没有饭吃,收紧裤带也能挺住,我始终坚信艳阳天总有一天会到来。我至今始终无法忘怀在我最困难的日子里,支持我的三种力量。一是无法忘怀我的终日辛劳的母亲,母亲在如此困境中完全有理由开口让我回家务农,可是母亲却始终没有开口,看得出母亲并不忍心让我的学业半途而废,于是将全部的生活重担一个人默默地扛在自己的肩上,一直到我的弟妹们接上来。我的母亲是位一字不识的农妇,但她的人格却伟大而又坚强,她用慈爱抚育我们成长,以自己承受苦难来让我们子女幸福。二是无法忘怀慈湖中学团委书记史瑞余和校长张方正等众多父母兄长般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无法想像我能坚持多久。三是无法忘怀我的那些热情且好心的同学们,他们以团组织活动的形式到我家做农活,而且始终支持我这样的贫困生担任班长工作。正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巨大支持,我终于在1964年高中毕业了,而且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录取,终于实现了自己苦苦追求的上大学梦想。
  虽然考取了理想的大学,但能否去读却还是一个大问号。华东师范大学当时不但不要学费,而且也不要伙食费,每月还有四元的助学金,但是家里毕竟连买一张去上海的火车票的六元钱都没有。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母校慈湖中学居然从学校的勤工俭学经费中支出了三十元,作为我的上大学经费。当时我真的到了感激涕零的程度,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从心底里感到慈湖中学是一所人文底蕴十分浓厚的天底下最好的学校。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现在的我如何热情地去对待自己所教学生中的贫困生。
  我在华东师范大学也呆了六年。这六年,我几乎没有用过家里一分钱。吃、住、用,全由学校包了,而且在生活上几乎天天像农村里过年一样。十五元一个月的伙食,使我的身高在一年里从高考体检时的一米七十二猛增到了一米八十三,令系里的老师们十分惊讶。在公园般的华东师大里,求知的欲望自然不必说了。大学简直像是知识的海洋,似乎怎么学也是学不完的。虽然当时我对自己的心理学专业还不甚了解,但学习是勤奋和刻苦的,掌握的知识也是十分扎实的。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在大学期间碰到了“文化大革命”,所谓的“革命”取代了读书,从小形成的“我要读书”的强烈愿望这时居然被压抑下去了,这应该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治学
  我在贵州省兴义县教育局工作了六年之后,1976年返回阔别十二年之久的家乡,到东钱湖畔的宁波师范学校任教。不久,这个学校升格为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后又升格为宁波师范学院,最后在1997年宁波师范学院与宁波大学、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为新的宁波大学。在华东师大因文革而耽误了学业,在机关工作的六年,也荒疏了专业。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我决心从治学开始。近三十年来,我从来没有获得过外出脱产进修的机会。但是我制订了一个比较长期的治学计划,首先是补习在大学里没有学过的课程,一门一门地啃。其次是与我的老师发生联系,建立业务上的协作关系。最后是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承接课题,著书立说。
  因为任教学校的性质,决定了我所选择的心理学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05年,但我并没有沿着教育心理学近百年发展的一般轨迹去走,而是从最新的认知领域作为切入口而介入。1990年,我参与渗透着认知心理学原理的教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并担任副主编。1991年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学与教的心理学》,先后发行了十余万册。1997年出版了《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二版,内容更新了近二分之一,此版发行了十六万册。2003年底,第三版已经面市,第一次印刷的两万册又销售一空。此书的参编,使自己懂得了应该如何编写出高水平的论著。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个人独著的专著有《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杭州大学出版社)、《中年人生的困惑与超越》(宁波出版社)、《老年心理障碍》(上海三联书店)。与人合著的有《性格心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障碍自我超越》(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十余部。
  站在学科的前沿,发展的前景就会广阔无穷。开始时我关注的是教师心理,“教师期望与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教育研究》)、“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认知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心理科学通讯》)相继发表。后来转向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学习困难学生语义编码策略的研究”(《心理学报》)、“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研究”(《心理科学通讯》)等系列论文也不断问世。现在的研究又开始关注教学设计,发表了有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测量与评价设计的一系列论文。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获得了相应的学术地位。1996年晋升为心理学教授,现为宁波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和硕士生导师。
  我曾多次自诩,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过一连串的“六”。我是六岁上小学的,读了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和六年大学,大学毕业后在贵州省工作了六年,回宁波后当了六年助教、六年讲师、六年副教授。但是从副教授到教授,我却用了八年,足见严谨治学之艰辛。但同时我却又感受到严谨治学是愉快的。在治学中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是成果,带来的是喜悦。每当一篇论文发表和一部著作出版的时候,我都将其视为对培养我成才的国家、养育我成长的父母、支持和帮助的无数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最好报答。
  为师
  老师,是一种十分亲切的称呼。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就想当教师。记得当时我将师范学校作为中考的第一志愿。高中毕业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我的第一志愿是华东师范大学。虽然大学毕业后,我在教育局机关工作,大学毕业后的头六年没有教过书。但是当1976年调回宁波的时候,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师范学校当教师。
  俗话说,学者未必是良师。当教师,除了我在前面所述必须通过严谨地治学,使自己成为学识广阔和精堪的学者之外,还需要具备许多其他职业不一定需要的心理品质。首先当然是爱自己的学生,家长们将这么多学业优秀的子弟托付给我们,国家也把祖国的未来交给我们来培养,可知我们教师肩上责任之重。每接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我都将学生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和关怀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学习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报考研究生。而对于其他普通的学生,则指导他们如何自我完善,努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以更好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现在由于社会的变革比较剧烈,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每当我看到学生备受心理障碍折磨而痛苦不堪的时候,我都意识到作为心理学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教学任务之外的业余时间里,义务开展心理咨询。当学生们因抑郁症而企图自杀的时候,当学生们因疑病症而想中途退学的时候,当学生们因考试失误而失眠的时候,当学生们因失恋而痛不欲生的时候,当学生们因专业不感兴趣而烦恼的时候,我都竭尽全力地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每当同学们流着眼泪进来,带着微笑离开的时候,我都感到无比欣慰。虽然心理咨询花去了我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还不能像著书和撰文那样获得回报,但是只要心理障碍的同学们排除了障碍、恢复了健康,我的心情总是愉快的。
  一个好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对学生有吸引力。备课的时候总是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保持教学吸引力的根本,我们参编的教材每隔五六年就翻新一次,即可看出我们对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视。为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我不管年事已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电脑使用和课件制作,现在已经做到在课堂里不写一个粉笔字了。我们制作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实施细则、全部多媒体课件和习题及答案等在内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软件包,已经刻制成光盘,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国。现在,每一个学期我们教师都要接受同学们的打分评价,我的得分能够始终在本学院内名列前茅。我和同事们一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将教育心理学建设成宁波大学的优秀课程,并在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还获得了浙江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又努力向新的教学领域发展,先后讲授了《异常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新课,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我的教师生涯已经接近于尾声了,目前我正在抓紧时间完成我所承担的浙江省社科课题“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机制研究”以及尚未完成的书稿,力争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顾自己的求学、治学和为师之路,我为自己实现了从一个农家子弟到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教授的成功跨越而自豪。成功跨越的关键是始终坚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的古训,并努力将其落实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将教师自喻为正在燃烧的蜡烛,有点凄凉之感,但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而有效的工作,促进学生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我由衷地希望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我们的社会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江北之骄(二)》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本书收录54名专家学者的墨宝。这些文章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江北籍专家的理论风格和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犹如碧空繁星熠熠闪烁,巍巍身影中散发出荡荡英气,那就是:敢闯敢立的开拓意识,求真务实的打拼精神,爱国爱乡的殷切情怀,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在事业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为故乡赢得一片赞誉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心德
责任者
杨心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