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七五”期间的企业升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38
颗粒名称: 难忘“七五”期间的企业升级
分类号: K825.3
页数: 11
页码: 156-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冯心言“七五”期间企业升级的记事,国务院召开了“工业学大庆”会议。兵器工业部派我到国家经济委员会(简称国家经委)筹备“工业学大庆”会议。会议结束,国家经委征得兵器工业部同意,把我从兵器工业部调到国家经委企业局,以后又任命我为企业管理处处长。
关键词: 冯心言 传记 江北

内容

1979年,国务院召开了“工业学大庆”会议。兵器工业部派我到国家经济委员会(简称国家经委)筹备“工业学大庆”会议。会议结束,国家经委征得兵器工业部同意,把我从兵器工业部调到国家经委企业局,以后又任命我为企业管理处处长。在国家机关内部,“处长”这个角色很关键,因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工作,也很辛苦,经常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委领导的意图,到各地区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回来写调查报告,替领导起草文件和讲话稿,还要具体组织各种会议或其他活动。因为处长在工作流程中处于中间环节,比较熟悉情况,所以外地同志到经委来,总是先找处长,要你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在机关时,经常从上班坐下后,要到中午或晚上下班才站起来。到外地出差,往往是晚上醒来不知自己睡在哪个省市。
  我到国家经委企业局时,正好参加了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的企业全面整顿工作。经过“六五”期间全面整顿和初步改革,我国工业企业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企业素质差的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不少企业的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低,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消费的需要。那么在“七五”(1986-1990)期间,企业管理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把全局带起来,这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经委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从1985年9月开始,组织了各方面的力量,对加强企业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比较了许多方案,最后发现几个省市在全面整顿之后,采取了企业升级的做法。大家经过全面研究,认为是一个可行的措施。主要理由有三条:一是可以把中央提出的“七五”计划任务,即到1990年要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后来明确是40%的产品)达到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具体落实到企业。二是过去对企业的考核,多是软指标,缺乏定量要求,企业升级则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产品质量和消耗,这就使考核指标由软变硬了。三是企业升级可以按照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分几个档次,确定升级的不同奋斗目标,不断向上攀登,企业管理工作也就带起来了。这些调查成果为国务院颁布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决定提供了重要内容。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工业企业中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活动(简称企业升级活动)。《决定》针对我国企业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低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在‘七五’期间,要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增加经济效益,作为考核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以分别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同行业先进水平为目标,划分国家特级、一级、二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先进企业四个等级,引导企业自觉地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素质,攀登国内外先进水平。
  要贯彻国务院的这个决定,首先要从各部门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起一套主管这项工作的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国家经委首先建立了全国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由有关部门的部长担任这个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或成员。到1988年初,“全国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办公室就设在国家经委企业局,由我们企业管理处承办各项具体工作。由于国务院直接抓这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的主管这项工作的机构和领导班子很快建立起来。我们有了对口的组织机构,工作就可以顺利地开展。
  机构和领导班子问题解决后,我们就召集各部门、各地区开会讨论企业升级的实质性问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制订企业升级标准。当时各行业都没有企业升级的量化标准,又不能沿用过去经常使用的“好、中、差”考核办法去打分。这项工作基本上需要从头做起。我们企指委的人员则到各部门和地区征求意见,综合平衡,首先解决制订标准时那些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我们与有关部门协商后,规定为“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系指达到我国国家和专业标准中的一等品要求,或达到这一时期内国际标准中具有先进水平的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产品实物质量标准,或达到经过国务院各行业归口标准确认的达到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现行国优质量标准。”
  开展企业升级以来,部门和地区集中了一年多时间,组织各方面力量,广泛收集国内外标准和实物样品,参照国际标准,分别制订了国家级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的产品质量、物质消耗和经济效益标准,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据对19个工业部截止1988年上半年的统计,已制订出387个国家级企业标准,占应制订标准总数的86%。经过一年来的补充、修订,到1989年,全国工业主要产品已有95%以上制订了国家级企业标准。
  为了使企业升级工作健康发展,防止和杜绝不正之风,国家经委及时制订了国家级企业审定办法和企业升级考核审定纪律。在考核审定时,除了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三项考核指标外,不少其他业务部门也要把他们的业务标准列为企业升级标准去考核。我们为了解决当时工业企业存在的产品质量低、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三项主要矛盾,也为了减少企业忙于应付来自多方面、多层次考核的负担,对这些业务部门的要求做好解释工作,而没有采纳。于是,这些业务部门就会找更高一层的领导。当时唯独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应该把安全生产指标列为企业升级标准。1987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紧急通知》中规定,“要把安全生产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达不到的企业不能升级,也不能评为先进。”从此,企业升级标准由三项变为四项(增加了安全生产标准)。1989年4月,李鹏总理在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上,肯定了有些省、市、区把环境保护指标作为考核企业和企业上等级的一个条件,凡是污染严重、造成危害的企业,一律不能评为先进、上等级,并且肯定了这是一个好办法。1989年8月,《国务院关于开展一九八九年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的通知》中又明确规定:“对于有意弄虚作假,明知故犯,严重违法的企业和单位,不能上等级、评先进。”
  有那么多业务部门都要参加到企业升级的工作中来,说明企业升级工作已经深入到全国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而企业升级工作也靠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关怀和配合下发展壮大。
  如果说,1986年国务院在起草这个《决定》的时候,对企业升级工作还只是一种设想,那么,经过几年的实践,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切身体会到,企业升级确实可以使他们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上登上更高的台阶。从全国来看,企业升级的范围,从机械、电子、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纺织、轻工、化工八个试点部门开始,已经扩展到所有工业部门,又从工业部门扩展到非工业部门。升级企业的数量是逐年上升的,1987年全国试审定国家二级企业50个,1988年审定国家二级企业1171个,1989年又审定国家二级企业1688个,1989年还第一批审定国家一级企业45个。企业升级工作从1986年开始到1991年止,全国共审定国家二级企业4994个,其中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1个。在这191个国家一级企业名单中,属于我们浙江省的有杭州万向节厂、余杭县临平绸厂、杭州电视机厂、杭州电化厂。此外,各部门、各地区还审定了一大批省级先进企业。
  “七五”期间的企业升级工作是“六五”期间企业整顿工作的巩固、提高和发展,对企业升级的作用和实效,许多部门和省市的同志都有深切的体会,综合他们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升级促进企业按国际、国家标准组织生产
  各部门、各行业制订的企业升级标准,实际上是把我国当时工业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同比水平进行了逐项分类比较,使我国各行业、各企业认清了本身的差距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及具体目标,从而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按国际、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生产技术管理基础,也为加入WTO作了充分准备。即使在“七五”期间,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石化等许多行业把采用国际标准作为质量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快了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如冶金工业在企业升级前的1985年,按国际一般水平标准、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生产的产品覆盖面只有25%,到1988年已提高到75%以上。
  (二)企业升级促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
  企业升级是一种激励机制,它能引导企业按照标准逐级攀登。从国家级企业来看,效果尤为明显。如本溪钢铁公司,1986年用国家二级企业标准来衡量,质量、消耗、效益等7项指标,项项都不能达标。在企业升级中,他们针对薄弱环节,发动职工攻克10个难点,各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企业的标准,受到冶金部领导的称赞。从各行业情况来看,效果同样显著。(1)产品质量方面:据机械行业对1988年审定的228个国家二级企业的940种主要产品分析,达到国际当代水平的有103种,占考核产品的11%;达到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水平的有433种,占46%;其余402种全部达到或相当于国际通用标准水平,占43%。石化系统32个国家二级企业,达到国际当代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水平的产品,从1985年的261种,增加到1988年304种。(2)物质消耗方面:据汽车工业对1988年度20个国家二级企业统计,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为0.63吨标煤,比全行业综合能耗平均数1.33吨标煤低52%。据化工部对纯碱行业消耗分析,整个行业1986年到1988年,氨耗上升1.8%,盐耗下降0.16%,能耗下降4.44%,而1988年度的97个国家二级企业,在这期间分别下降3.77%、2.4%和6.25%,下降幅度大大好于全行业情况。(3)经济效益方面:据机械电子部对1988年度95家电子企业统计,资金利税率为34.65%,人均实现利税为8440元/人·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0505元/人·年,分别是全国电子工业上述三项指标的1.6倍、1.9倍和1.6倍.。
  (三)企业升级强化了企业管理工作
  企业升级建立了一个能以生产力水平为尺度来客观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准,选择了能最终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四项指标,促使企业建立起上述四项指标的管理工作保证体系,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在评价管理工作时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容易产生“说不清,评不准,抓不住,推不动”的倾向。同时,促进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如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升级推动下,1978年共制订、修订国家标准2147个,是历年制订标准最多的一年,其中绝大多数是主要产品标准。这些标准也为各行业制订升级质量指标提供了依据。在计量工作方面,“七五”期间全国已有2万多个企业达到国家三级计量标准,7000多个企业达到二级计量标准,600多个企业达到国家一级计量标准。
  (四)企业升级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
  企业升级,同时必须抓好技术进步工作,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才能使产品质量和物质消耗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这在一些先进企业里更有说服力。首批国家级企业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为了提高飞跃牌电视机质量,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菲利浦公司生产的关键检测设备,保证了电视机质量的稳定性。大连冷冻机厂花了10万美元从世界制冷之王(丹麦萨布罗公司)购进1985年出厂的5台不同样机,进行实测对比、分析研究,整理出8700多个对比数据,汇编了两本50万字的资料,为产品更新换代,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企业升级扩大了国际交往
  企业升级的各级指标,是分别按照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制订的,进入国家级企业,就标志着这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综合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这一事实,引起越来越多的外国经济组织和企业的关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知名度,促进了扩大出口创汇。“七五”期间,日本、加拿大、美国、苏联、瑞典、巴基斯坦、欧洲共同体和香港地区等不少公司、企业,在与我国一批机械、电子、轻工、医药、冶金、施工企业洽谈业务时,都询问工厂是否是国家级企业。外商认为,能与国家级企业合作,更有安全感、信誉感。有的外商很关心他们在华企业能否升级。如上海飞机制造厂是组装生产美国MD-2飞机的工厂,已经取得美国发放的国外第一家生产许可证,但因我们尚未制订对飞机组装厂的考核标准,一时无法考核,美方仍希望这个工厂上等级,表示象这样的工厂进不了国家级企业就不好理解了。在这种形势推动下,许多企业,包括不少三资企业都积极要求升级。
  企业升级工作是1991年结束的。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通知》(中发[1992]12号文件),我又投入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工作,那里又有另一番工作风光。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七五”期间(实际上是从1986-1991年的6年时间)的企业升级工作,这是我国企业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我作为一个宁波江北人,能身临其境,直接参加这场全国性的组织协调工作感到自豪,更忘不了国家经委(后改为国家经贸委)领导对我的培养与教导!
  慈湖中学运动场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江北之骄(二)》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本书收录54名专家学者的墨宝。这些文章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江北籍专家的理论风格和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犹如碧空繁星熠熠闪烁,巍巍身影中散发出荡荡英气,那就是:敢闯敢立的开拓意识,求真务实的打拼精神,爱国爱乡的殷切情怀,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在事业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为故乡赢得一片赞誉声。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心言
责任者
冯心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