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慈城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36
颗粒名称: 我的家乡慈城镇
分类号: K825.42
页数: 3
页码: 124-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珂家乡慈城镇的记事,原载《一个女记者的视野》,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关键词: 周珂 传记 江北区

内容

几十年自称浙江省慈溪县人的我,前几年回乡安葬双亲,才知原慈溪县城早已改为慈城镇,属宁波市。虽然如此,我心中的家乡还是慈溪——那个山明水秀、文物昌盛的千年古镇慈城。
  儿时就熟知慈城有四句顺口溜:“俞家谷,冯家屋,周家重义,X家办学。”用X代替,是因为那个办学的姓氏常有更动。
  俞家以谷为特征,是地主大家族。太平天国后已没落,人们幽默地称之这“倒墙缺俞家”。冯家从事工商的人多,辛亥革命后,族内人在外发了迹,回乡便造屋,前新屋,后新屋⋯⋯很兴旺了多年;后来不幸火灾,烧掉一大片华宅,剩下的也就黯然失色。
  周家被目为“书香门第”,曾有状元第周家,桂花厅周家之称,想来祖上很荣耀。然而到我记事时,“不肖子孙”们已成为了平头百姓。说周家讲义,相传有两件事,一是写得一手好字的读书人周璿(字少溪),宁挨穷,不卖字;但若有亲朋偷偷从他字纸篓里捡些废弃字幅换米吃,他也不追究。鸦片战争时,抗英名将朱贵父子率师抵抗英国侵略军,在慈城外西悬岭大胜,歼敌无数,最后因无援军,父子俩与战士们一起壮烈牺牲。少溪公闻讯,掷笔而起,奔走呼吁,与乡亲们一起,在城西建了个“朱将军庙”,并亲书碑文刻石,留传至今,永远缅怀英烈。这段故事在抗战期间激励了多少人的爱国热情!现在,人民政府把朱将军庙定为教育青少年的“德育基地”。周家的另一义举,是指三十年代京剧大师周信芳回家乡,大开周家祠堂门,一连几天义演麒派名剧,一时全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大饱眼福,几乎人人会哼上几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唱词“马来⋯⋯”。
  说到办学,慈城有好传统,历史上早有德润书院、文元书院等著名学府。慈城人特别尊敬办学的先生。当年陈谦夫任慈湖中学校长,顺口溜说“陈家办学”;以后上海商会会长秦润卿要在家乡慈城盖“抹云楼图书馆”,顺口溜又传“秦家办学”。前几年应昌期回家乡,继承父志,为他父亲曾任校长的中城小学盖了漂亮明亮,设备齐全的新校舍;又以慈湖中学校友的情分,为母校重建巍峨的新校舍,配备了现代化的电脑室、实验室、健身房,还有秦润卿没有盖成的抹云楼图书馆;同时,还为孩子们盖了一所班班有钢琴,从小能学电脑、围棋的幼儿园。如此出资助学的壮举,在目前,顺口溜中称之为“应家办学”,是很自然的了。
  上面提到的德润书院,为曾任三国东吴相的阚泽(字德润)所办,院址曾在慈湖畔。而如今的慈湖,又是唐朝宰相房琯在慈溪当县令时疏濬扩大,用来灌溉农田的。阚、房两公据说不是本地人,但他们为慈溪人民做了好事,后人便先后建立了东庙、西庙纪念他们。又运用他俩的官职、姓名的巧合,和庙门均朝南的实景,传下了一副绝对:“东庙阚公,西庙房公,二公门户相当,方敢并坐。”上联如此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却多少年也没有贴切下联应对。可笑我幼时听父亲讲了这个上联,便一心想对出下联,惭愧得很,半个多世纪过去,依然只有一张白卷。还有一位可笑的“笔者”,不知道慈城有东、西两庙,却发表文章讹传绝对上联,又编造说有一座同祀阚、房二公的奇怪庙堂。现在,慈城的东、西两庙虽然都已分别变为工厂、商店,但有这绝妙上联在,有慈城绝对在,大家会永远纪念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
  (原载《一个女记者的视野》,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江北之骄(二)》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本书收录54名专家学者的墨宝。这些文章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江北籍专家的理论风格和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犹如碧空繁星熠熠闪烁,巍巍身影中散发出荡荡英气,那就是:敢闯敢立的开拓意识,求真务实的打拼精神,爱国爱乡的殷切情怀,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在事业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为故乡赢得一片赞誉声。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珂
责任者
周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