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接管和改造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之骄(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431
颗粒名称: 关于接管和改造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分类号: K825
页数: 15
页码: 77-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阮福康关于接管和改造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记事。
关键词: 阮福康 传记 江北区

内容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日商在上海、青岛、天津、东北等地的85个纺织工厂,以上海最为集中。同年12月,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以下称“中纺公司”)在重庆成立。1946年1月中纺总公司迁至上海,并先后在天津、青岛、沈阳设立了分公司。该公司拥有纺锭近180万锭,布机3.94万台,固定资产总值1.45亿美元,拥有主要的生产设备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棉纱产量占二分之一以上,棉布产量约占四分之三,成了中国官僚资本中最大的垄断组织。由于“中纺公司”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因而能操纵全国的纱布市场,获得高额利润,成为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重要财政支柱。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发出了加强城市和工业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的指示。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第六次劳动代表大会上作出的《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中,也明确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职工运动,应比以往任何时期要更加善于联系群众,聚积力量,扩大队伍,以便迎接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号召国民党统治区职工和革命职工团体,应十分注意保护一切企业的机器和设备,反对破坏、迁移、分散这些机器设备。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为接管官僚资本纺织工业,作了多方面的准备。
  一、接管上海中纺公司的准备工作
  官僚资本的上海中纺公司,在全国纺织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上海工业中所处地位,突出地表明切实搞好接管工作,把官僚资本所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纺织企业,对于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丰富市场供应和发展新中国的纺织工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调查掌握被接管单位情况
  为了保证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上海中纺系统的地下党组织在中共上海地下市委领导下,广泛开展调查工作,收集中纺公司和所属企业内部情况,包括历史沿革、生产规模、资财业务、人事安排、主要负责人履历等。这些调查资料,在解放区以江南问题研究名义编印出版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调查材料工业篇之二)》的小册子。1949年4月又写成《接管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方法》,详细地阐述了接管的准备、盘存、点收和企业管理的建议,提出接管时特别要注意把原日商工厂原始清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经济部苏浙皖特派员办公处移交中纺公司点收清册以及中纺公司各厂移交给我接管组的移交清册三者对照。为后来接管清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建立群众性进步组织,开展护厂斗争
  为了迎接解放,上海中纺系统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发展和扩大了党的外围组织——上海工人协会。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秘密的人民保安队;在技职人员中,成立了职员联谊会、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争取官僚资本企业中高级职员;运用各种方式警告特务、流氓、开展了“反屠杀、反破坏、反搬迁”的护厂斗争。
  解放前夕,各纺织厂敌我之间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1949年5月初,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密令中纺公司将纱布“疏运台湾贮存”,并规定“如有阻运等情事发生,采取必要措施强制执行”,国民党上海市市长亲自出马,为了抢运棉布,甚至动用装甲运兵车。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抢劫、掠夺、护厂队员日夜站岗放哨,严阵以待,奋起拦截,挫败了敌人的阴谋,保住了大量物资,在英勇的护厂斗争过程中,有人遭到逮捕,有的牺牲了生命,但终于保护了工厂的完整,绝大部分棉纱、棉布、呢绒、印花布、绢纺织品和麻袋等物资,得以保存。
  3、做好上层人物的思想工作
  1949年初,全国解放大局已定,人民解放军渡江在即。上海中纺公司一部分技职人员,特别是中上层人士中,他们既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人心向背,但又对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心存疑虑。针对这些人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党组织通过各种名义,印发了大量阐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宣传品,希望他们稳定情绪,配合护厂,迎接解放。对一些知名上层人物,更进行过细的思想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共党员陈维稷(解放后任中纺部副部长),当时任中纺公司总工程师和交通大学教授,是纺织工程界的知名人士。他经常请一些比较进步的厂长、工程师,以聚餐方式分析解放战争形势,宣传党的政策,争取了一大批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靠拢党的组织。中纺公司工务处长张方佐(解放后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在纺织技术界有一定声望和影响,上海中纺一厂地下党员陈正诗通过师生关系,与他接触交谈,使他逐步接受了党的主张,当前任中纺公司总经理束云章邀他同去海外时,他坚定地表示,要留在祖国大陆。对当时中纺公司总经理顾毓泉也做了很多工作,解放前夕,顾毓泉在进步力量的影响和支持下,搪塞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和上海驻军司令汤恩伯限期提供50万匹棉布和大量资金的要求,保存了物资和外汇。由于地下党做了中纺公司上层领导的工作,在上海解放前夕,公司通知各厂领导,要保护工厂,准备迎接解放后接收工厂。这些上层人士,也都留下来为人民政权服务。
  4、组织好接管的干部队伍
  上海是官僚资本纺织企业最集中的城市,对于接管上海中纺公司所属各厂这样庞大的官僚资本企业,党中央和华东局都十分重视。1949年南京解放后,就立即抽调和组织接管干部,在丹阳组织集训。这些参加接管集训的干部,有的来自军队,有的来自地方;有来自老解放区的干部和参加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的代表;也有上海地下党工作人员及民主人士,共300余人。在集训后分编成11个接管小组,明确了各个接管小组的接管单位和接管任务。
  集训的主要内容有:(1)学习文件;特别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使接管干部明确当前的形势和做好接管工作的意义;(2)学习华东局领导同志关于接管上海的报告、党的接管政策和有关法令,包括人民解放军入城布告、约法八章,以及城市中对待民族企业、外商、侨胞财产等有关财经、外事政策,尤其是按系统整套接管的政策;(3)认真研究被接管单位的历史与现状,对如何按照党的政策搞好接管,作出了入城后三天接收工作的程序和具体部署。
  二、按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接管工作
  党中央制定的一整套完整的接管政策,在接管上海中纺公司过程中得以认真贯彻执行。如政策规定,接管时“应采取自上而下,按照系统,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方法;对企业“依靠工人,团结职员,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方针;对企业的原有人员,实行“原职、原薪、原制度”等。这些政策深得民心,因而接管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在接管过程中,主要抓住三个环节:
  1、委派军事代表,掌握企业领导权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29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任刘少文、陈易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轻工业处正副处长,为接管中纺公司及其所属各厂的军事总代表,随即由中纺公司负责人陪同去公司,布置接管事宜和具体接管步骤。令公司负责人召集总公司人员暨各厂负责人开会,由军事总代表刘少文宣布接管命令,并解释各种城市政策,介绍各组军事代表和军事联络员等接管组人员。原中纺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处处长继续留用。5月30日,11个接管组按照棉纺、毛麻、印染、机械等不同行业以及地区相近的原则,由各厂负责人陪同分赴中纺公司各厂,同时对原中国纺织机械公司所属厂进行整套接管。
  接管组进厂后,由各厂负责人先后召开全厂职员大会和工人大会,由军代表宣布接管命令,并发表见面演说,讲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接管官僚资本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意义、目的和政策以及工人主人翁地位,号召大家保护资财,所有人员照常供职,实行原职、原薪、原制度、安心工作,恢复生产,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凡保护有功者奖,怠工破坏、阴谋捣乱者依法严惩等。
  会后,军事代表和原工厂负责人于接管前一天在工厂现金库存、机物料、原料、成品等各种报表、单据以及会计账册上盖章,以候清理。
  从军代表到厂接管之日起,军代表或军事联络员每天向轻工业处汇报情况,如到厂交接情况,厂最高负责人情况,职工人数,机器设备有无损坏,职工对接管的反映,群众要求,复工情况,以及困难问题等。发现问题,及时请示报告,加以解决。
  6月1日,中纺公司通知各厂、各处室、各单位应立即编造移交清册,准备移交事宜。规定:移交清册应造至1949年5月31日为止,清册内容包括机器、机物料、原料、成品、半制口等之种类、数量,人员名册、档案图表、帐务表册,均应分类编制。移交清册须于6月10日前上报。
  经过二十来天的工作,到6月中旬接管工作基本完成,共接收工厂38个(其中包括原中国纺织机械公司3个机械厂)、仓库8座、职工6万余人。计:棉纺织厂17家,毛纺织厂5家,印染厂6家,麻纺织厂1家,绢纺厂1家,针织厂1家,纱带厂1家,纺织机械厂6家。接收设备:棉纺机910088锭,棉织机17535台,毛纺机31376锭,毛织机258台,针织机262台,绢纺机11370锭,绢织机313台,麻纺机8090锭,麻织机246台,成衣机341台,纱带织机25台,精炼锅31台,染缸241台,工作母机1152台,发电机4部(64km),卡车115辆,吉普车30辆,轿车111辆(上述车辆大多数是从中纺系统接收的,也有小部分是从中纺以外单位接收的);原料:棉花472768担,棉纱28506件,棉布1507960匹,呢绒55724码,绒线315603磅,麻袋43万多只,羊毛166万多磅,麻45207担,生丝3947担;现金:黄金29两,银元26393枚,美金1385275元,英磅835773镑,港币2487073元,人民币(金圆券折合旧人民币741291355元),罗比7815066盾,以及其他外币等。
  派驻军事代表,主要是掌握企业的领导权,改变企业所有权性质,使官僚资本企业为人民国家所有。当时,中纺公司及其所属工厂隶属市军管会轻工业处领导。9月,轻工业处改组为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纺织工业部,刘少文任部长,陈易为副部长。中纺公司所属各厂归华东区纺织工业部领导。
  2、组织财产清点,做好资财所有权的转移
  6月中旬中纺总公司由职工代表产生清点委员会,主任陈维稷。原中纺公司总经理顾毓泉代表前中纺公司向军事总代表刘少文办了移交手续。从此,这一庞大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成为人民的企业。各工厂也由职工代表产生本单位清点委员会,军代表为主任。清点组织与接管工作组一起,学习接管政策,不打乱原来的机构,按专业分组对设备、物资、器材、仪器、图书等进行清点,造具清册,进行交接。整个清点工作贯彻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发扬主人翁精神,认真进行清点。交接工作采取各单位、各部门原有人员自交自接的方式,即自己清点,造具清册,经清点组审核后,仍由他本人负责接收。每项清册都填写统一的交接表,点交人和接收人以及监督人签名盖章。点交、接收虽是同一个人,却包含着巨大的意义,不但弄清了家底,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企业的一切资财所有权的转移。对于广大群众是一次当家作主的教育;对于原来的技职人员,也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原职、原薪、原制度”是说到做到的。整个清点工作于9月结束。
  3、妥善解决对职工工资发放问题
  接管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是工资计算问题。中纺公司根据党的政策、公司的负担能力、照顾私营厂商的意见、职工对工资计算的意见等,拿出方案,经过群众讨论,作了妥善的解决。初期以大米折算,工人每元底薪折大米四升八合四,职员每元底薪折合大米四升。不久改为银行折实储蓄分为单位,工人每元底薪折合折实储蓄分2.2分,职员每元底薪折合折实储蓄分1.8分。稳定了职工的生活,多数职工都表示满意,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初步裁抑了一些不合理的机构
  接管后,对群众反映较大的重叠的不合理机构,作了一些裁并和精简。如中纺公司董事会、保险事务所、考核委员会、同人劳工福利委员会和小学董事会等进行了裁抑或合并;对挂名拿高薪的委员和顾问进行了裁抑;对查证属实的贪污分子进行了撤职、免职、退赔等处理。
  5、集中主要精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上海中纺各厂在解放后3天内就大部分恢复了生产。虽然原料缺乏,动力不足,各棉纺织厂仍每周开工五天五夜,运转纱锭60余万锭,布机1.2万台,比5月份分别提高38.8%和17%。到12月份棉纱产量达34344件,棉布产量达756302匹,加工布匹409786匹,绒线90515磅,超过接管前后最高产量。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飞机滥炸上海,给刚刚恢复生产的纺织厂带来极大的困难。各印染厂电力供应停顿,职工群众奋不顾身,不怕毒气刺激和烧碱腐蚀的危险,抢救成品和半制品。有的及时将正在染色的坯布,用人力拉下来浸在红矾里,避免腐蚀;有的立即把炼缸及漂池中等待酸洗的布用人力冲洗,抢救了大量的花布,各厂还组织工人纠察队,在重要的机房不分昼夜守护,防止破坏。很多职工还主动把自己的年奖、工资捐助出来,为企业装备发电机,以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到4月份,上海中纺公司所属各棉纺织厂生产都恢复正常,棉纱、棉布产量都超过规定指标。生产的迅速恢复,标志着对官僚资本纺织企业的接管,已取得伟大的胜利。
  三、实行民主管理,把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纺织企业
  把官僚资本纺织企业,改变为人民的企业,这一改造过程充满了复杂的斗争。企业接管以后,企业性质是改变了。但是,在接收时期,为保证接收的顺利和完整,过去官僚企业中的许多压迫工人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暂时地被保存了下来。在生产初步恢复以后,对这些腐朽的东西,如不及时加以改变,在企业内部,就不能真正体现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就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旧企业的改造,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50春,全国公营企业工业会议提出了“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的号召。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
  1、建立了领导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管理机构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根据政务院决定,命令原华东区纺织工业部撤销,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裁撤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归并华东纺织管理局。任命刘少文为局长,陈易、张锡昌、张方佐为副局长。
  2、建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
  企业接管以后,各厂都及时建立了党的组织,确立了党对企业的领导。1950年4月,中央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下发了贯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在国营、公营工厂中建立管理委员会》的指示。同年6月1日华东纺织管理局与上海总工会联合发布《建立职工会议及工厂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华东纺织管理局召开各厂党政工团联席会议,上海总工会主席刘长胜和刘少文局长分别作了关于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实行管理民主化,依靠工人阶级管好企业的报告。会后,局成立了“国营纺织厂民主管理推行委员会”。到1951年2月,有18个厂建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工厂管理委员会是工厂企业的统一领导机构,由军代表、厂长、生产和经营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职工代表联合组成,讨论厂内一切重大问题,体现了工人当家作主的好形式。工厂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改进生产管理,订立车间之间的联系公约、交接班公约、劳动公约、开展生产竞赛等,减少了浪费,提高了质量,促进了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工厂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纺织职工能够学会并管好企业。
  3、彻底废除封建压迫制度
  社会主义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一切旧的企业,是依靠压迫的方法,来强制工人劳动生产;而接管后的企业,则是让工人由机器的附庸,变成管理机器的自觉劳动者。上海纺织工业系统的民主改革,就是从粉碎束缚工人封建枷锁开始的。
  (1)废除搜身制。搜身制是旧中国纺织业普遍实行的一种侮辱工人人格的制度。解放以后,废除搜身制,人民政府作为一条法令予以公布。1949年11月、12月,上海国营纺织企业先后废除了搜身制。当时,许多工厂专门召开大会,由军代表郑重宣布废除搜身制。工人们自己动手,拆掉了常年受气的“搜身弄堂”,搭起了“光荣门”,张灯结彩、热烈祝贺,表示翻身不忘共产党。废除搜身制是对职工进行一次生动的翻身作主的教育,使大家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也揭开了纺织工业系统民主改革的序幕。
  (2)清除工厂中的反动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专门派遣并训练了一批特务,打进纺织工厂。他们掌握厂警队,组织国民党区分部、工福会、中统、三青团区团部等特务组织,以及黄色工会组织,镇压工人运动,分化工人团结。1951年4月,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对于在纺织工厂内部的反动党、团、特务人员实行登记,对犯有严重罪行民愤很大的反革命分子,进行了清理和打击,群众称之为“第二次解放”。
  (3)废除封建把头和把头制度。把头和把头制度,是解放前统治和压迫工人的工具。不少把头,骑在工人头上,任意打骂、敲诈、侮辱、勒索,特别是女工受害最深。接管工厂以后,为了坚决废除把头制度,在民主改革中,着重以教育为主,对于把头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除少数有重大罪恶的由政府法律惩处外,即使问题严重但能主动坦白交代的,都从宽处理。对属于思想作风问题的,则是以取得群众谅解后继续工作,团结改造,有的调换职务,有的直接参加生产,做挡车工,好的和比较好的,也有分派为生产小组长的。有的人后来在支援内地建设中,表现很好,成为生产骨干。废除把头制之后,对工厂行政组织实行厂长、车间主任、生产组长三级制的领导体制,并制订了各级生产责任制和工人岗位责任制。这一改变,对整个生产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
  4、培养和提拔干部
  为保证人民的企业掌握在忠于人民事业、有文化知识、有技术和业务水平的干部手中,在接管官僚资本纺织企业以后,华东纺织管理局以很大的注意力,抓了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和提拔了大批优秀的工人和干部。特别注意把那些在革命运动和生产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经过培养、锻炼,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一大批建国初期培养起来的干部,形成了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
  上海国营纺织工业对于官僚资本纺织企业完整地进行接管,并且使它的生产及时恢复和健康发展,化了两年左右时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了新的工人当家作主的管理制度,从而迅速形成了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因此,广大纺织职工,欢迎党、拥护党,团结在党的周围。这些企业,在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物价,供应人民的衣着需要,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以及推动资本主义纺织企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支援内地纺织工业建设输送大批各类技术、专业人才和设备物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载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接管上海》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江北之骄(二)》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本书收录54名专家学者的墨宝。这些文章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江北籍专家的理论风格和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犹如碧空繁星熠熠闪烁,巍巍身影中散发出荡荡英气,那就是:敢闯敢立的开拓意识,求真务实的打拼精神,爱国爱乡的殷切情怀,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在事业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为故乡赢得一片赞誉声。

阅读

相关人物

阮福康
责任者
阮福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