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行医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75
颗粒名称: 我家行医人
分类号: K826.2
页数: 7
页码: 724-730
摘要: 本文冯明之家行医人是2012年10月在上海虹口区恒业路115弄由冯明之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行医 冯家

内容

我出生在慈城白米湾的外婆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我们是姐弟妹四人。父亲在外工作,先宁波后上海,我们跟母亲住在张尚书房,1949年底1950年初,全家迁居上海,因而我是在慈湖中学、澄衷中学、虹口中学读完初中、高中的。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即第一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后,去当时的苏联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攻读热能动力系燃气轮机专业,被授予机械工程师称号,获硕士学位。[1]
  我说的我家行医人,他们是父亲(1902—1993)、二姐、父亲的徒弟袁伦次和二姐的儿子。
  我家在慈城既没房子,也没地,这是从小明白的事。父亲名绍蘧,另一名兆渠,是慈溪冯氏“肃”字辈,是大宗祠的后代,这是伦次告诉我们的。而我的名字并非按祠堂排行。高中毕业后,我离开上海,以后大多的年份在外地工作,即使回上海工作,也只是每星期看望父亲一趟,与他独处的时间不多,尽管如此,父亲影响着我们。父亲的为人处事与众不同,他尊重知识爱学习,对新知识与新技术几乎是学到老,在九秩之高龄,眼睛又是1800度的高度近视无法看书的情况下,他每天还从半导体收音机获取信息与新知识。
  父亲早年毕业于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像父亲这辈人有这学历很了不起,因为这一高学历,父亲才能有帮助我们姐弟选择大学专业的谋略、智慧。当年(1955年),父亲对我报考大学院系的建议是精密仪器制造这一方向,我留苏学的燃气轮机专业就是受父亲的思想影响。
  父亲16岁时,拜当时的慈城名医胡炳藻为师学习中医,后拜宁波名中医范文甫为师。时至20世纪20年代,他独自闯荡上海,在法租界辣斐德路金神父路天一堂(今复兴路瑞金二路)悬壶济世,不久被聘为上海国医学会的设计委员,与沪上名医夏应堂[1]、丁仲英[2]、陆士谔[3]、范禾安[4]、蒋文芳[5交往,又撰文刊发,以弘扬中华文化,其中编著的《四明宋氏家传产科全书秘本》在《中医杂志》连载,杂志主编戴达夫的编者按有“冯子绍蘧,学贯中西,术精卢扁……”因引起较大反响,1933年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大通图片社发行。此书流传甚广,范文甫认定此书为课徒读本,发给学生人手一册,此书后被编入《近代中医珍本集》[6]。同年,集父亲行医体会的《冯绍蘧临床秘典》一书被陆士谔编入《基本医书集成》,由世界书局印行出版,时为同类书中的畅销书籍,多次再版,其中所载方术部分至今还被后学致用[7],可见其应用价值。
  父亲初到上海时,人生地不熟,曾经短期在万竹小学当英文教师,后在五和织造厂(慈城人开办)做技师。后来一直行医,时至抗日战争爆发,在天一堂药店坐堂。就在这时,有一宁波同乡王老板(时新,1949年去香港,与父亲同年。王公馆在建国西路618号,现在为波兰领事馆),其母病入膏肓,问诊于父亲。结果是父亲的几个处方将顽疾治愈。这位同乡老板为感谢父亲救母之恩,聘父亲为其家保健医生,还给赠钱物之谢。而父亲只答应前者,常去王家,为其家长幼搭脉处方。王老板搞远洋运输,听说父亲是学工业机械的,抗战后的1948年创办元昌铜厂,请父亲负责厂里的生产技术,还送给他一些股份。父亲虽没有要工厂的股份,但总算在上海有了固定的职业,还保荐他的侄子冯能简到上海学生意。[1]第二年我们全家也迁居上海。
  无论是行医,还是做其他什么,父亲为人做事都很地道,但又不迁腐。儿时最深的印象是每晚父亲与我们一起看书学习,他还让我们每天写一帖大字。我与二姐二毛,就是冯亦璞,是虹口中学的学生,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就读的专业是父亲替她选择的。父亲行中医,他替二毛选的药学专业,是搞药理研究。父亲当时的意向是让女儿研究他开的中药到底有什么作用。
  1958年二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据二姐说,“文化大革命”中,她学过中医,做过两年见习中医师,专给病人搭脉开方呢,感受到病人被病痛折磨之苦。改革开放以后,二姐先后去美国和加拿大各进修一年,回国后,她以一个课题负责人的身份申请到了国家科委1035工程重大项目基金,研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药——丁苯酞(商品名为恩必普)。当时,我国脑中风的死亡率占有较高的比例,是继恶性肿瘤后的第二位杀手,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脑卒中的防治已成为医药卫生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二姐在这一大背景下,设想了左旋芹菜甲素(天然)治疗“脑中风”,原来这个左旋芹菜甲素是治疗癫痫的。这是十分大胆的设想,行得通吗?必须用实验加以证明,于是二姐从创立脑缺血模型开始,在药效学和药理作用机制方面,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整体动物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药效作用。如能改善缺血区脑血流,改善脑能量代谢,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以得出“丁苯酞是一个作用于多个病理环节(多靶点)的有脑保护并伴有改善脑血流作用的药物”的结论。科研不是异想天开,科研是异想天开后的证明,是一个异想天开后的否定之否定的严谨过程。二姐在实验室里具体怎么做,隔行如隔山,我说不明白,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经历过关斩将,1993年,丁苯酞获得国家专利,6年后转让给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二姐和她率领的课题组成员获得奖励。之后,她继续研究,1997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金,成功研制了左旋丁苯酞,主要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就是可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等,申请专利成功后,再次转让给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当时二姐也由此成了脑缺血药理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2009年,丁苯酞原料及其软胶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研制出数个一类新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丁苯酞名列前茅。在科研和临床试验的基础上,丁苯酞已产业化和成功上市,现估计年销售额已达十亿。二姐对国家做出了贡献。
  二姐虽是搞药理研究的,但也属于生命科学,从广义上讲她是我家行医的“第二代”,第三代是我的外甥,即二姐的次子,当过五年医生,只可惜迫于工作压力,改行了。不过,我家行医有接班人,那就是父亲的徒弟伦次。伦次姓袁(慈城大桥头袁家),是慈城三块桥板冯家的外孙。
  五六十年代,我到苏联留学,二姐在北京搞她的药理研究。父亲虽没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传统思想,他曾经想传给女儿,我的妹妹,但父亲觉得妹妹对行医兴趣不大,碰巧他的老乡朋友子蕃[1]带外孙伦次来找父亲,说外孙对中医有兴趣。
  那是1966年底的事,“文革”刚刚开始,子蕃先生看到年纪轻轻的外孙不读书,整日荡来荡去,便让父亲带他。这样,时年16岁的伦次真的拜师学中医。说是拜师学医,不过是父亲指点他所学的《中医石皮弄中医学堂》课本,每星期上门请教两三趟,现在我从伦次的微博看到父亲对伦次说的话,“一个人学医可以一辈子不成为名医,但是一定要成为明医!因为名医未必明,明医未必名。”、“学字费纸,学医费人!千古不易之理。”从我从来没听说过的话语中可以看到这对年龄相差48岁的师徒还真投缘。还有“个人的医学知识与经验是几代人的积累,对个人来说也决无速成之路径,医无止境;一定要认真学,而且必须有久长之心!我所见半途而废,或半途改行的中医专科毕业生多矣……学医不但要有天赋,而且要有许多机遇,医运;今后多拜几个明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快提高自己的学识;多实践,多临床,多积累总结;纸上谈兵是要害人的!”其实,这一话语既有师父当年的教诲,又有徒弟的行医体会。看来父亲当年收徒是很有远见的,因为伦次继承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藏书、医术,更多的是慈城冯氏行医的传统——做个明医。这一点,我家的行医人都做到了。

附注

[1]冯明之:回国后在一机部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工作,研制、首创燃用重油双层多孔壁式的母型燃烧室。1970年支援三线建设去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筹建产品试验室,建立了燃料喷油嘴试验台和燃烧室试验台。后调南京汽轮电机厂历任研究所主任、副所长、所长。与人合著过《工业节能技术》(《江北骄子》) [1]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立于1911年,校址在宁波江北泗洲塘,1934年8月改名为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抗战期间迁至临海大田。1946年4月迁回宁波。1949年5月宁波解放,由宁波军管会文教部接管。1950年3月迁回杭州,与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杭州市私立大陆高级测量科职业学校合并为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百度百科) [1]夏应堂(1871—1936),祖籍江苏江都,生于上海。早年学医于许菊泉,后设诊行医,为当时名医之一,有“北丁南夏”之称(沪北丁甘仁,沪南夏应堂)(百度百科) [2]丁仲英(1886—1978),近代医家,字元彦,系近代名医丁甘仁之子。与陈存仁合著《康健论》,颇有影响(百度百科) [3]陆士谔(1878—1944),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生于千年古镇珠溪镇(今朱家角)。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亦号云间龙、沁梅子等。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后来在沪行医,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他的作品“皆不称”(百度百科) [4]范禾安(1899—1973),浙江宁波人。师从其父范文虎,专长内科。1962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百度百科) [5]蒋文芳(1898—1961),字馥如,江湾人。民国九年(1920)开始行医,在江湾镇蒋致和堂中药店内开业,专治中医内科,医术高,医德好。曾任上海市国医公会第四届执行委员兼秘书主任、神州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学院教务长等职。办过《长寿报》、《医药杂志》等报刊。新中国成立后,任新成区政协委员和中医协会主任,为上海中医学院筹建人之一(百度百科) [6]《近代中医珍本集》:陆拯编著,12本系列丛书,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4年再版,该丛书被学者论述具有划代系统研究;所选书稿上乘,书稿均为近代名医代表著作,学术价值高,特色浓厚,实用性强;版本选择优良和各科特色浓厚等特点(百度百科) [7]李乐园在《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肥大的治疗》所用主方通窍宜隧汤出自《冯绍蓬临床秘典》(《济南医学》,1983年第一期) [1]15岁时,由奥松(绍蘧)介绍我到上海协丰棉布庄(老板姓朱)学生意,其间我去元昌铜厂看过奥松。当时奥松家还在慈城。学生意的棉布庄在黄浦区陈家马桥黄金大戏院附近,元昌铜厂在周家咀路,相距较远,奥松叫我在厂里吃饭。当时厂里的饭与店堂一样,是专门挑来的包饭,就像现在三轮车送的那种快餐(本文口述者的堂兄冯能简在慈城东镇桥街19号口述) [1]参见表6.3.2《大宗祠大街支存善堂三块桥板世系表》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明之
责任者
夏应堂
相关人物
丁仲英
相关人物
陆士谔
相关人物
范禾安
相关人物
蒋文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