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他的十个儿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67
颗粒名称: 父亲和他的十个儿女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699-702
摘要: 本文冯吟父亲和他的十个儿女是2012年9月在浙江省余姚市舜南新村由冯吟口述。
关键词: 慈城镇 父亲 儿女

内容

我慈城的家在尚志路与太湖路的转弯处,后门是尚志路59号(现为尚志路1号)。尚志路由东向西还有58号、57号,58号是东顺哥[1]家,57号是昌田堂伯家,可能就是这本祭簿所记的孟、仲、季三房吧。原来这三扇门对面,贞节牌坊西侧有个小祠堂,阿拉称太史第[2]。太史第是大宗祠的小支,过去家里的一些器具背面书有“世显堂”三字,不知世显堂是太史第,还是大宗祠的堂名。我们支系冯氏亦称大桥头冯。
  祖父叫冯昧琴,我不知祖父的字与号,祭簿上的“爕卿”是否就指昧琴公,还是指另一人,因为我听长辈说祖父是过继到太史第的。
  父亲叫冯茂棠(族名肃范)。他八岁时,祖父就去世了,留下四儿五女,全靠祖母冯胡氏串长锭和三姑妈做裁缝为生。父亲读了几年私塾,就离开慈城去镇江学做珠宝生意,后由姑婆(即祖父的姐姐嫁到慈城徐家,她是乐卿、文卿的母亲,这两兄弟在上海很发达)介绍替上海裘良奎老板代收房租,后裘老板在一交易所(即现代证券公司)做经纪人,父亲在其名下做代理人,由此渐渐地改变了家里的困境。
  姐慧珍4岁时,随母亲去上海,一家住在城隍庙小西门乐神里,我就出生在那里。淞沪战争打响后,一家逃难回到慈城,父母将家里的一套柳桉家具带回放到尚志路的祖居客厅。其后再去上海,父亲通过姑夫周奎林向上海电话局顶下英租界愚园路894号花园洋房,这是一幢两门面、前后间的三层楼别墅,中间是楼梯,前有一大院子。可能是做证券生意赚钱快。自我记事起,就知家里是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自己姐妹弟弟九个,还有卓武堂哥(字恭强),为四奥松的大儿子,都住在一、二楼,三楼住的是父母两家的亲戚,什么堂奥松、表姨妈,还是我们叫姨、伯、叔的亲朋好友,都是慈城人,来来去去,有长住几年的,也有短栖几月的。因为人多,家里最多时有保姆四五人,其中一位是车夫。父亲是先买黄包车,再换三轮车的。
  尚志路与太湖路的房子不知是从哪代太公传下来的,传到了祖父这辈已全部典出。父亲赚钱后,首先将典出的尚志路房子赎回,了却了祖母、姑婆的心愿,后祖母做主将房子一分为二,分给两个儿子[1,即父亲和四奥松裕棠。四奥松原在上海汇丰银行任职,因染上大烟而失职回乡。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尽兄长之职,抚养由祖母遗托的卓武哥至其工作外,还负担着四奥松一家的生活。
  母亲陆凤仙是慈城张陆村人,外公没有经济来源,两个舅舅还未成家立业,父母接舅舅、舅妈来上海,又专给外婆一笔钱让其置田,后置田不成就修缮了外婆家的房子。还有五姑母家遭火灾后,就暂住在我家;四姑母因没有儿女,曾有好几年一直住在我家的二楼。
  尽管父亲有钱帮助亲戚好友,但他自己还是相当勤俭。母亲喜搓麻将而父亲却不搓。父亲将一半的花园改为田园,种上豌豆、玉米、南瓜、葡萄之类的蔬果,并挖了口小池,蓄水以供浇灌田园的植物。父亲念书不多,却注重培养儿女读书,姐姐、堂哥读高中,父亲还专门为他们请了英语家教。平时或星期天,父亲在家不是写字(他喜好书法)就是莳弄田园。那是我家较为兴旺的年份,由此在慈城的祖母晚年过得较舒坦,差不多每天早晨,要讨一辆黄包车,拎一篮头去市心口兜一圈,看似买菜其实是空篮去空篮回。祖母曾说,早晨黄包车没生意,我乘着兜一圈,一是灵灵市面,二是帮助人
  约在1947—1948年之间,父亲因交易所倒闭而失业。无奈之下,父亲将花园一半顶给做煤炭生意的商人,收来一根金条(俗称大黄鱼,我算开了眼界)。父亲以此作资本在自家弄堂口开了信诚煤炭行,“饭店面前摆粥摊”,以从事柴、炭、煤、煤球的买卖。独资做生意,雇聘表娘舅等一起经营,父亲几乎长住金华采购栗柴、松柴、青炭等货源。1949年我初中毕业后也从上海煤炭交易所采购煤与煤球……当时,一家老小全靠小小薄利的煤炭行买卖为生,家里虽还雇一保姆,但日子已过得紧巴,三轮车早于1946年卖掉。时至上海解放,另一表娘舅方永伦在军服厂代加工解放军军服,将我介绍到那儿做临时工,以贴补家用,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
  可在1950年初,(农历己丑)腊月二十出头,父亲进了一批货,资金调勿转,母亲向亲戚借钱无果,一气一急,预产期临近的母亲动了胎气,结果腊月二十九难产导致血崩而亡。邻居们高高兴兴迎新年,而我家却上演了人生最惨的三大悲剧,外婆是白发送黑发,父亲是中年丧偶,我们姐妹、弟弟九个是年幼失母,最小的妹妹才三岁,原本快乐的大家庭霎时跌入母亡家破的惨境。当时,徐家表伯等亲戚送来2000元,拟厚葬生育了十六个儿女的母亲,父亲也想如此以表达风雨同舟二十余载的夫妻之情……然而,比我年长六年的大姐却提出火葬母亲。如今年逾八秩的大姐一说这事,都会伤心和眼红,而当时实在是弟妹太多,除了吃了红字的煤炭行外,几乎没有生财之路,于是大姐说服父亲——介多弟妹,你养好儿女,母亲才能安心。
  父亲接受大姐的建议,省下一些丧葬费用于继续经营煤炭行,同时大姐弃学,于1951年12月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我早已去慈溪县云山区中心小学当教师,每月向家里寄约四分之一的工资。
  20世纪50年代工商业实施公私合营时,父亲离开了伤心的信诚煤炭行,到勤奋服装社当会计。其实父亲没专门读过会计,但他自学大姐读立信会计学校的课本……尽管这样,所有收入仍是难抵十人的吃、穿、用和读书所需。在亲戚的劝说下,父亲终于狠下心,送走四岁的小妹,可当听说离开父亲、兄姐的小妹在陌生人家里不吃不喝时,大姐还是接回了小妹。大姐参加工作后,自然到了婚嫁的年龄,可谈了四五个对象均被男方认为负担太重而告吹。大姐30岁才结婚,姐夫是丧偶的南下干部,一过门就成了两个女儿的母亲。好在大姐视她们为己出,肚不痛情却亲,母女关系很好。俗话说,长子代父,而我家却长女代母。父亲的十个儿女(堂哥从十岁起一直与我们住在一起,至工作娶妻才自立),三个大学毕业,两个中专毕业,两个高中毕业,两个高中肄业(只读到高二就参加工作),一个小学毕业。其中小弟卓祥(字恭和,1945—)母亲去世时才六岁,后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在西安兵工部205研究所,退休前职称为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据说《浙江名人录》里有他的介绍。小妹玲芬(1948—)时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小学毕业就跟四妹支边去了新疆阿克苏,后在那儿出嫁,但我们还是将她和妹夫设法调到了余姚林场,了却父亲多年的心愿。
  父亲的会计工作一直做到70多岁,父亲的孙辈有15人,有10人大学毕业,还有一个是留学美国的硕士生,孙辈们不少在金融、税务和外资企业工作。我家从贫到富,由富到衰,最后自衰到兴的转变,既是百年风雨中国的见证,也离不开父亲和大姐的无私奉献,也许如此,妹夫们称赞大姐是“姐母”。

附注

[1]查冯懿有口述和提供的《二梅堂冯》历代祖先祭簿,此处“东顺哥”即为其父冯恭春(1898—1978),字肃熙,号孙眉,为民国时期卷烟画片大王 [2]冯太史宅:颜家桥东(现址即为口述者尚志路1号),翰林院侍读冯有径所居(光绪《慈溪县志》卷四十四,第34页) [1]前文述有四子,与这里的二子不同,是因其两个伯父比祖母死得早,且口述者没见过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吟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