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房和中华大药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51
颗粒名称: 布政房和中华大药房
分类号: K928.725.5
页数: 5
页码: 568-572
摘要: 本文布政房和中华大药房是2013年3月在河北省张家口由冯为初、冯为帆口述展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情怀。
关键词: 慈城镇 布政房 药房

内容

我在慈城的家在布政房,堂弟冯为帆也住在布政房,属于统宗祠。我们的一脉称复古堂冯[1,过去我家用的碗、盘、碟和家具甚至扇子都标有“复古堂冯”的标记,记忆很深。我想住在布政房的冯氏子孙,有可能属“复古堂冯”,因而同辈人以堂兄弟相称。
  布政房前厅房上挂有一块“留余堂[2]”大匾,约六米长,一米高,“留余堂”三字烫金,小时候我们在大厅玩抬头就能看到。布政房大门在左面,进门东院一处高大建筑是积高堂,没人住,好像放着祖宗神主牌位,我们把这房子和周边都称为积高堂[3],看来我们还属积高堂,然而我们不知这三堂是哪个太公所建而命名的,只知我们住在那儿,是布政公嫡传。因为没有家谱等详细的史料,根据父亲生前列过的一张他的四代世系图,我与为帆回忆一下,布政房复古堂冯大约世系如下:
  我们的高祖有五子,北大冯定为长子之后,我们是三子其章公之后。据传曾祖冯其章有三子,长子夭折(好像是上京赶考出门便杳无音信了),冯其章偏爱次子,三子即祖父孚真(1881—1949)十六岁时只身离开慈城去上海,在一英国人开的药厂当学徒。学徒三年间,祖父起早摸黑,边干边学,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一些化学知识,比如冲印照片的试剂配方,出师后是厂里的药剂师,月薪10银圆。当年祖父还不到20岁,听说北京药厂的药剂师月薪30元,便跳槽到北京的药厂。
  在北京,祖父加入宁波同乡会,并认识了做皮货生意的同乡戴先生。异乡见同乡,一生二熟,戴先生向祖父介绍对象,是戴先生妻妹潘小姐。祖父找了对象回慈城结婚后在北京安家。婚后,祖父勤奋工作,祖母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安稳、富足。一次,与同乡闲谈得知,离北京400里的张家口,与内蒙古交界,交通闭塞,只有中药与郎中,没有西药,但相对荒凉。祖父一听觉得这似乎是个商机,决定闯荡张家口,他变卖了家产,倾其所有积蓄,购买西药,雇了三辆骡子车,只身一人再次创业走张家口。听祖父说,他这一走,足足走了半个月,是一路的翻山越岭。
  到了张家口,首先面临的是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还有吃的是小米、土豆、窝窝头,而天气比北京更冷,这些对已成家立业且在北京过上安逸生活的祖父来说,是相当严重的水土不服。好在祖父安排好家人,他将祖母送回慈城老家,且自己有吃苦的心理准备,他一边适应张家口人的生活习惯,一边拓展当地的人脉,终于找到药业同行。在一个叫王建中的帮助下,祖父的“中
  华大药房”开张营业,时为1907年。《张家口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西药传入张家口,浙江人氏冯孚真在张家口武成街(现市第一制鞋厂产品展销门市部)首创了第一家西药房——中华大药房协办药店。[1]如今,我们读到这行文字很自豪,可这行字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呢?因生活习惯的差异,一直以褐色中药治病的张家口人怎么会认同祖父的白色小药片呢?而且祖父只配备了一些红药水、璜胺、APC等低档药,既没有宣传又没有推销,这就导致了有店没买卖。新开张的中华大药房功亏一篑,加上西药的保质期年限,首闯张家口,祖父数年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
  身在异乡的祖父身无分文,有家难回,王先生看出他的窘迫,既解囊相帮,又好心劝慰,倘若打道回府还相帮盘缠……然而,祖父决意不回,他寻找着这个陌生城市的商机,终于意外地发现张家口人十分讲究画像,人人喜爱找人画像,而画师的画技又不那么高明。祖父想起自己搞过业余摄影,又跟英国人学过感光、显影、定影的化学配方,就灵机一动,不妨开家照相馆试试。还是在王先生等人的帮助下,祖父自制照相机,用玻璃做感光底板,屋内采用自然光,自己冲洗照片……照相馆开起来,以照相替代画像,很快一炮打响。
  应该说,摄影在清末民初也算“高科技”。“高科技”被张家口人接受后,祖父又有钱了。而有了钱的祖父不是自己花,而是再投资中华大药房。他去北京采购西药,吸取前一次失败的教训,采购了一些高效的进口药,分片剂、针剂,聘请有文化的当地人当营业员,并向他们传授了药理知识……中华大药房再次开张,西药很快被接受,再加上时代的进步、信息的流通,使人们对西药有了更多了解,中华大药房销售红火,红火得药业同行纷纷效仿经营西药。当一些中药铺准备改营西药与祖父商量或求教时,祖父本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传统思想,不仅有求必应,而且还从西药的药理出发,替他们出谋划策,分析中、西药的利弊后,还提出了“中西药兼营”的良策。同时,祖父在中华大药房推出批发西药业务,与他人批发不同的是,他的批发不管数量多少,而且批出去的可退可换,这一招降低了同行小药铺投资转营的风险,却影响了药房的利润,而祖父从不计较这些,因而祖父在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有“中华大药房老掌柜、医术高明、德高望重”的美誉。
  有一天,药房开门发现门口有个冻僵的男孩,面黄肌瘦,祖父让伙计把他扶进来,先是给他喝了热水,吃点东西,然后问其是什么地方人,来这里干什么。一问才知名叫王万春(我叫他王伯伯),家在河北怀安县柴沟堡,因是孤儿,一路乞讨来到张家口。祖父问他是否愿意留下做杂工。为感激祖父的收留之恩,王伯伯做事勤奋,获店堂同事的好评。后来,祖父把王伯伯送到夜校读书,有了文化的王伯伯独立站柜台,能把事情打理得有条不紊,于是祖父托人送王伯伯到日本去学习西医。王伯伯留学三年后回来,在中华大药房挂牌行医,成为张家口地区的第一位西医师,而楼上看病,楼下取药,中华大药房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无论生意如何,对有钱顾客,药店定将出售的药品怎么吃、药效如何、治哪些病一一解说清楚;而对穷人求药,药店不但分文不取,有时倒贴路费或饭钱,因为“治病救人”是祖父创办中华大药店的第一信条,而“以德赚钱”是我们冯家的经营之道,也是我们慈城的文化传统。
  中华大药房再次开张成功后,约1914年,祖父从慈城接祖母和姑姑(我们叫她倩兮姑姑)来张家口。第二年夏天,父亲九孙出生,当年祖父家在张家口堡子里(堡在北方话中有“城的意思)东门大街一合院内,现院子还在,已成古迹。倩兮姑姑在张家口刘家大门女子小学堂念书,是马车接送上学,后嫁到上海李家,生了四子一女。记得1988年,我和爱人马兰香去上海看望倩兮姑姑,姑姑和兰香(张家口人)用张家口方言对话,虽不十分流利,但也别有一番情趣,姑姑时年84岁,身体硬朗,还可以自己烧饭。
  从曾祖开始,复古堂冯以“唯善以为宝”一语取名,也就是曾祖是“唯”字辈,祖父叫善贤,即“善”字辈,父亲叫以荪,也是这道理。父亲娶尹家女儿,也就是我们的母亲尹梦兰,是慈城厚地畈人。1937年,祖父回慈城,在布政房安度晚年,祖母烧香念佛。回来前,祖父把“中华大药房”30%的股权赠送给王伯伯(即祖父收养的孤儿王万春),并全权委托他经营,以后王伯伯到慈城看望过祖父,当然也是报告药店的经营状况,我还向他敬过老酒,不过这是后话。
  因日军侵华到江南,全家逃难到余姚罗江乡下,暂住在祖母的姐姐戴家婆婆家,上面说到戴家公公就是祖父母的月老。这年12月,我出生在罗江,所以我的小名叫育芦,听祖辈说,罗江曾叫芦江。出生不久,全家回到布政房。两年后的秋天,二弟为裕出生在城外的石铺大霖山,所以二弟小名育霖;大妹、二妹都生在布政房;三弟为样,1949年生于保黎医院,因慈城解放而平安,所以三弟小名育安;四弟生于1955年,时为新中国建设时期,所以叫育中。我是在布政房出生的,作为长孙的我跟随祖父母,了解祖父有一些行医的朋友,如保黎医院的陈最夫先生,中医魏长春先生;祖父还要张罗复古堂冯的祭祀[1]专门带我去统宗祠拜过祖宗;他还送我到尚志学堂读书,那时尚志学堂的校长是小公公(即冯景曾),小公公有个堂兄弟称九公公,曾任孝东镇镇长,慈城一解放就悄悄到上海溧阳路小学当教师,不料1955年被告发,幸亏镇反运动接近尾声才无大碍,据说小公公在安徽阜阳女儿家安度晚年。尚志学堂一起读书的还有一个同学叫冯以鑫,是五公公冯寿哉的幼子,小名阿毛,他年龄比我大一岁,辈分高我一辈,我叫其阿毛阿叔,吵架时叫其阿毛大头,后来他去了上海,我也随父母去了张家口,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尚志学堂虽是冯家祠堂学校,除了冯家子孙,还有其他姓的孩子。我五外公的儿子阿升舅舅也是我同学,他姓尹,后也是教师,曾任中城小学教导主任,不过这也是近三十年前的事。
  父亲一生勤奋、谦和,因学的是会计,后一直在上海一家私人钱庄做职员。1949年,祖父去世。两年后父亲失业,去张家口谋生,在中华大药房当会计,协助王伯伯打理药房的工作,月薪400斤小米。母亲因在慈城没生活来源,也拖家带口投奔张家口的父亲。母亲是慈城人,贤惠能干,来张家口似“闯关东”,就把我留在上海的外婆家,说:“一旦全军覆没,冯家好留下一个种。”母亲也在中华大药房当会计,弟妹都继续读书。
  1956年,中华大药房公私合营后,父亲作为药房资方代表,任副经理。父母亲都是张家口市民建会员,母亲除做药房会计工作外,还兼任省民建妇委会副主任,市民建妇委会主任,张家口市妇联副主任第三至第七届人大代表。我们兄妹六个分别在教育、医疗、经济、邮电、金融等行业工作并有所建树,其中有教授、高级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职务上有董事长、校长、部门经理。我的长子冯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五一医院精神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大校军衔。次子冯军于改革开放后创办民办风电专科学校,学校有800余名学生,作为学校董事长连任三届张家口市政协委员。女儿冯晓媛是宣化钢铁公司高级工程师,任公司技术科科长。
  我们是慈城布政房之后,从祖父只身闯荡上海,转而北上闯荡张家口创办中华大药房,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这一百年,国家经历诸多的变化,我们慈城冯氏也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唯一不变的是祖父经商做人的信念。

附注

[1]谱记:孝九五,邑诸生,晚号句章,长隐居于天益山,又称青莲洞主人,著有《天益山志》、《翠沉阁诗文集》、《复古堂诗文集》 [2]志记留余堂,冯叔吉居所(即口述者所称布政公),是冯叔吉五十归里所名 [3]谱记积高堂:军支礼二十公另置地分建积高堂,积高堂始祖彬二十二 [1]张家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张家口市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7月第1版,第735页 [1]冯孚真、冯掌衡、冯绪声刊登的《冯潄六房敦公后裔德宝览》(《慈溪日报》1938年8月10日)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为初
责任者
冯为帆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