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全国,在海内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301
颗粒名称: 三、在全国,在海内外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8
页码: 251-2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冯家在全国,在海内外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百年人物,群星闪耀、承上启下延文脉、雅俗共赏领潮流。
关键词: 慈城镇 冯家 海内外

内容

清末民国初,又是慈城冯氏的迁徙期。慈城冯氏大多因谋生而离开家族自诩为南省名家的聚集地——慈城。根据田野调查内容分析,迁徙分三种情况:一是本人离开,家眷还在慈城,如统宗祠福聚军支树德堂37世孙冯仁麟多年执掌(宁波)寿全斋,其母和家小均在慈城,每年每月定期回家,参见《这里差不多只剩我姓冯》;一是携带家眷迁离慈城,而祖辈在慈城,如冯骥才祖父冯友苓在天津安居乐业,偶尔回慈城省亲,参与家乡事务;一是个体或携带家眷的离开,慈城没有近亲,如冯梦云因父母双亡,携弟弟一起离开慈城闯荡上海,后在上海安家,与慈城几乎没有联系。
  由于以上三种情况的迁徙,慈城冯氏再次迁居全国各地。以这次田野调查部分对象的居住地为例,75位慈城冯氏后裔中,现居慈城的只有15位,另60位中,约三分之一居住在宁波,其余的三分之二分居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湖南、湖北和福建等地,参见《第六章口述对象居住地统计表》(表五十三)。而口述者的儿孙或亲属中不少人移居到海外,移居到海外的冯氏后裔又有与外国人联姻的,为此,有慈城冯氏后裔打趣,他家的亲戚回上海相聚时,像开联合国大会似的,有的还要配翻译。就此而言,慈城冯氏的影响地域自然而然地扩大到了全国,乃至海外。
  百年人物 群星闪耀
  百年来,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慈城冯氏至少有冯攸、冯定、冯昌伯、冯宾符、冯伯华、冯舜华、冯根生、冯骥才、冯海龙,参见《近当代刊入国家级媒体等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五十四)。这10人除企业家冯根生外,均官至中央部级、司局级,按明、清两代官级制类比,是至少类似从二品或从二品以上的高官,而且他们在任一职时,产生一定影响,冯攸载入《民国职官年表》,《周佛海日记》等记载了冯攸零星的行踪,第六章的《我的祖父和父辈们》、《冯伯准和大来银行》等口述中也提到了冯攸其人其事。冯定是以革命理想参与政治活动,因而他也可以归到慈城冯氏政坛名人一类,而且他既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又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是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参见第六章的《父亲冯定的一生》、《父亲与毛泽东的二三事》等。
  冯昌伯的政治行动首先影响了家人,他引领他的弟弟、弟媳们先后参与政治活动。他在任新四军华中货物管理局总站长期间,常潜入上海采购军需物品,1947年11月6日的《申报》以“共匪庞大补给机构破获沪甬青岛抄获物资百亿匪方震惊扣押华中干部追究责任”为题,报道“冯昌伯受华中货物管理局局长兼苏北银行匪方后勤部魁××指挥,近于去年十冯昌伯的第三个影响是1949年以后,长期在建设部门工作,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国建筑业、建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1952年,冯昌伯出任中央财委总建筑处处长,参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筹建,是当时组成纪念碑兴建委员会17个单位之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代表[1]。
  冯宾符与族兄冯定一样,也是因其文化影响而著名的政坛名人,他的逸事参见《承上启下延文脉》一节。前述,慈城冯氏具有人才家族式群发的特点,近当代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慈城冯氏,其影响也是家族式的影响。前述的冯氏三龙,1949年以后我国转入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冯氏三龙幸存两龙。哥哥冯伯华从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局长调任南京市永利宁厂厂长兼南京磷肥厂厂长,组织领导时为全国最大的公私合营化工企业的恢复生产、扩建改造工作等,后又调化学工业部工作,对中国月间,潜来上海亲自部署..”由于他的足智多谋,颇像电影《51号兵站》中“小老大”,参见第六章的《我家和槐花树门头》。化工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化工设计事业及化学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弟弟冯舜华于1949年后历任中共安徽省蚌埠市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自1953年起参与全国重中之重的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建设,之后的四十年里一直投身于中国的建设事业[2]。他们的影响是因行政管理决策在经济建设上集中的反映。
  慈城冯氏在经济领域显赫有名的大约分三种类型:一是由参与政治活动转型到经济领域而作出贡献;一是继承祖辈事业而在经济领域再创辉煌;一是大专院校毕业后在经济领域建功立业。这三种类型的慈城冯氏在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中创造了可圈可点的业绩。慈城冯氏从事的项目,有的是某一领域龙头,有的是以虎视眈眈的气势载誉一时,笔者将慈城冯氏产生的这些经济影响比喻为“龙兄虎弟”。
  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孟房(后新屋中央大门)40世孙冯子敏是读大学期间参与政治活动而后转型到经济领域的,一直投身于电子工业生产的第一线。1956年支援三线建设去四川,从绵阳长虹无线电厂副总工程师的决策岗位做起,先后任贵州都匀4111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贵州凯里4202厂厂长兼总工程师和苏州电视机厂总工程师等职,是这些企业的科研、生产责任人与决策者。除推动民用电子产品研发创新外,其中领导科研团队所研发的两项成果——机载雷达和活动目标显示地炮雷达,时达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了贡献,成为经济建设“龙兄虎弟”由政治活动转型到经济活动的一员。
  由政治活动转型到经济领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冯伯华、冯舜华兄弟。
  冯伯华转入经济领域的第一站是南京市永利宁厂。永利宁厂(初名永利錏厂)创设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第一座民营化学肥料厂,首任厂长侯德榜[3]。1937年,该厂生产出我国第一包“红三角牌”肥田粉(即硫酸铵)。冯伯华在永利宁厂掌舵四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五期间筹划化肥工业时期。冯伯华一面虚心学习,熟悉生产技术,为自己决策打下扎实基础;一面了解海内外化学工业新科技、新动向,为以后运筹中国化工发展策略提供知识积累和实践样式。1956年5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将原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与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和橡胶工业管理局合并,组建化学工业部(简称化工部)。同年7月,冯伯华调任化工部氮肥局副局长,从此参与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冯伯华出任化工部氮肥局副局长,化工设计院院长和化工部技术司副司长以及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院长等职。尤其在1978年任化工部副部长以后,冯华伯参与领导了中山化肥厂的建设,引进年产30万吨合成氨大型化肥装置,使我国合成氨年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与此同时,冯华伯还组织年产30万吨合成氨大型化肥装置在上海吴泾化工厂实施国产化工作,国外引进与国产自主双轮齐驱,为实现我国氮肥工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2]。在任化工部副部长的7年间,针对我国氮肥、磷肥工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冯伯华提出利用中东的资金、北非的资源在中国港口建厂发展磷肥工业的设想与建议。当得知自己的设想与化工部有些同志的想法不一致时,冯伯华据理力争,力排众议[1],终于将建议呈送国务院,促成了由科威特出资本金,中国出技术、人力、设备,突尼斯出(原料)磷酸盐的南南合资厂在秦皇岛落地。有关此项目,冯伯华的建议还被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写入《和平发展合作:李鹏外事日记》。[2]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龙头,世界各国石油化工发展很快,我国的石油化工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到70年代才有发展。此时冯伯华掌舵于化工部规划院,以“乙烯和石油化工的发展程度是中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3]的超前意识,先后主持了我国几个大石油化工基地的规划,为石油化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5年,冯伯华离休后担任诸多社会职务,其中有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化工学会第三十一届副理事长等头衔,其间他还负责了《2000年化肥发展战略研究》、《发展我国乙烯工业的若干问题》等课题的研究,分别获国家计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优秀成果奖。[1]如今,从国内外石油化工的发展趋势看,冯伯华当年提出的决策与观点,不能不说是走在了前列,而且在中国化工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哥哥冯伯华一样,冯舜华转入经济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企业——长春第一汽车厂。“一汽”是“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实施的“156项”工程中最早开工的重中之重的大工程[2]。冯舜华在建筑行业一干近四十年,其中在领导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中国房屋建设开发总公司时,以高超的领导和组织才能,以不同凡响的气质风格与思想品德,在推行中国建筑业的改革、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上留下功绩[3]。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政企分开、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国内外一体经营的跨国性建设集团。总公司成立后,冯舜华一面向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业务,先在香港、澳门、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北也门占领市场。1982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朗的一发炮弹落到总公司伊拉克经理部驻地所在的院子,炸毁其中一幢房子的墙面,战火的阴影笼罩在总公司的一线建设者和亲属的头上。冯舜华闻讯后,不顾年逾六旬的高龄,忍着肠息肉的疼痛,乘上去伊拉克的班机,抵伊后慰问公司部属,还不失时机举行招待会,宴请当地军政要员,为总公司业务吆喝⋯⋯酒香还须勤吆喝,在冯舜华和他的同仁的努力下,十余年间,总公司先后承担100多项援外成套项目,其中有埃及开罗国际会议大厦、扎伊尔体育场、塞拉里昂政府办公大楼等,深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好评,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推波助澜。[4]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为国务院直属司局级单位,成立初期由时任国家建工总局局长的肖桐担任董事长,冯舜华任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主持日常工作。由此,冯舜华等公司董事会成员还瞄准大陆的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建设项目,如深圳国贸大厦、翠竹园、海丰苑等高层建筑工程,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整体滑模技术施工,创造了当时三天一层结构的施工速度,时誉为“深圳速度”。[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少年,住房牵动中国人的心,作为基建战线上的“老兵”,冯舜华从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中思考城市住宅房的商品化,大胆提出成立房产开发公司的设想。1981年,这个大胆的设想成为现实,1月16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国房屋建设开发总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挂牌,从此中国的城市住宅走向市场而恢复了商品属性。继而催化、裂变长期被计划经济禁锢的中国房地产业,而冯舜华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房地产业开发的一位奠基者[2]。冯伯华在中国化工史产生的影响,冯舜华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的贡献,乃是慈城冯氏中龙兄虎弟的杰出代表。
  大学毕业后投入到经济领域的慈城冯氏,有的在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如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从事经济工作;有的在中央部办委局,如铁道部、广播事业局(现改国家广电总局)等设计院、研究院从事项目设计与产品研发等工作;还有的在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直接从事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工作。统宗祠(福聚)匠支宗三房40世孙冯鄂棣随着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到西北,参与铁路天兰线、兰新线、成渝线、阳安线、兰宁线、大秦线等的建设,创下我国铁路建筑史上的纪录,其中包兰线的沙漠路基施工和固沙技术属国际首创,受到联合国的重视,并获国家科技大奖[1],时为项目主管工程师的冯鄂棣和该工程的建设者被誉为“越过沙漠的尖兵”而被刊登在1955年9月的《人民画报》上。之后,冯鄂棣以质量监督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安阳线上的汉江斜腿刚构薄壁箱型钢梁桥施工。据介绍,这种主跨176米的斜腿钢构薄壁钢拱桥,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位,其安装精度属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此奖乃是与葛洲坝工程并列的国家级金奖。冯鄂棣还以同样的身份参与了万吨级重载铁路大秦线的建设,这一工程中的秦皇岛车站是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能在竣工后马上通过时速100公里火车的车站,此工程获国家银质奖;同时,在参加隧道施工时,冯鄂棣发现粉尘对人体带来的危害,研究“隧道施工通风防尘”项目,获得国家劳动人事部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
  众所周知,1949年以后中国经济建设五年一轮,称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二五”等。“一五”始于1953年。据记载,中国铁路自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的百余年间,约建设铁路50181公里。其中“一五”时期,先后建成了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等九条新干线;“二五”时期,又先后建成了包头至兰州、兰州至西宁等六条新干线;1963年至1965年三年调整期,先后建成兰州至乌鲁木齐等两条铁路;“三五”、“四五”的十年间,修建了贵阳至昆明、成都至昆明等八条新干线;“五五”时期,修建的新干线有阳平关至安康等。冯鄂棣和他的工程团队在五个时期的二十多年铁路建设中均付出智慧、留下足迹。这是慈城冯氏子孙参与铁路建设的一个方面。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褒德堂(西高址楼)39世孙冯萱安(1915—1997,字通儿,号萍)于1950年创办“联合广告社”,做铁路旅行良友,是我国铁路运行史上较早的第三产业。不知此是否引起关注,或载入铁路发展史册,参见第六章《父亲和铁路广告》,冯萱安有四子,其中东瀛、东阁、东都三子都大学毕业,分别在铁道部下属设计院、西安仪表厂、天津纺织局下属工厂工作,不是高级工程师就是技术副厂长,均为一方生产经营骨干,成为广义上的经济领域的龙兄虎弟。
  天津是居上海之后宁波帮创业的第二大码头,表五十五根据民国八年(1919)浙江会馆编查的《浙江旅津同乡录》选录,是登记在册的冯姓创业者。慈城冯氏有8位。其中冯崇超即上述苏冯支冯占祥,参见《苏冯村田野调查实录》;冯子宸是大宗祠大街支存善堂(三块桥板)38世孙,参见表6.3.2;冯友苓即表二十八中的福禄林大饭店经理,参见表6.1.1。
  表五十五中的老九章,即天津老九章绸缎庄,由严信厚、严子均(慈溪费市严留车人,旧属慈溪县,今庄桥街道)父子[1]创办于光绪十三年(1887),总店位于上海,天津分店初设于估衣街,1912年迁至旧日租界北旭街,经理范瑞生,副经理宋子良、冯占祥。尔后冯占祥任经理,扩建高楼、多备货物、积压资金,为数甚巨,任期内去世,而接任的徐姓经理,资金调度能力远不如冯占祥,1933年因市面凋零,老九章绸缎庄宣告清理。[2]之前的1925年,当时任职于天津老九章绸缎店的冯占祥与王品南等宁波人合资创办天宝金店(又称天宝楼),资本金为10万银元,股东原恒利金店职员张润益后任经理,地址在北旭街,1932年又在旧法租界四号路设分店,可惜总号遭遇火灾,损失较大,分号继续经营至1949年[1]。这次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三赴天津,曾去估衣街、日租界北旭街等地寻访老九章绸缎庄、天宝金店等遗迹,寻访冯占祥后裔无果。冯占祥于1926年至1930年,连续5年任浙江会馆董事[2],足见冯占祥在天津商界的影响。
  1928年10月,慈溪严母杨夫人五十大寿,亲戚好友谋设筵称庆,顿首拜祝名单上有晚生冯崇康、冯友苓、冯崇超等人[3]。《慈溪严母杨夫人五旬寿序》载:“夫人为子均之继室,浙慈严氏系出子陵。观察之尊甫,赠阁学筱舫公急公好义,夙有令名,领袖商业,尤负南北重望,摄长芦盐运分司,益著政声时。观察嫡配张夫人侍翁姑居沪滨。观察以经纪差务常驻津门,于是张夫人以观察寂居远处需人随侍因,托夫人挈子女随寓津沽。”严子均为宁波慈溪人,事业经纪,继室杨夫人五十大寿之时,津门商界同仁拜寿祝贺中的冯崇康、冯友苓、冯崇超均慈城冯氏第37世孙,其中冯崇康即冯菊洲,与冯崇超同族同支,参见下卷表6.4.1。
  冯友苓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祖父。冯友苓不到20岁就出门闯荡,先后在天津隆昌号海货店、永丰洋行谋事。隆昌海货店为宁波人开设[4]永丰洋行为英国人费尔卡创办。20世纪初,费尔卡寄居法商华顺洋行内做行贩,积累一点资本后,与他人合伙开办,1922至1935年是永丰洋行营业最看好的年代,全年可出口猪鬃三百套,价值七百余万元[5];据1919年《浙江旅津同乡录》载,时年43岁的冯友苓在永丰洋行工作,在浙江同乡会认纳岁捐为乙等,九华章绸缎店副经理冯占祥同为乙等,参见表五十五。根据《浙江公馆章程》,会员认纳岁捐分甲、乙、丙、丁(一书戊)四等,其中甲等、乙等分别为法币400元、300元,由此推断,冯友苓在永丰洋行非一般职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皖一带发生严重水灾,津门宁波人在浙江同乡会牵头下,无偿捐款助赈,在《大公报》刊登的宁波人赈灾消息中,有王铭槐捐银100元大洋,冯友苓助洋20元等。王铭槐时为津门宁波人买办之首,被誉为天津四大买办之一[1]。由此推断,当时冯友苓已转入永丰洋行。
  冯友苓于1919年至1927年创办福禄林大饭店,并于1927年聘请法国大律师为饭店法律顾问。[2]同年7月19日,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选中福禄林大饭店宴请新闻界。[1]时至1949年,《天津大公报》、《益世报》、《北洋画报》等报刊,常有在福禄林大饭店举办画展、宴请的报道,如《萧松人第三次展览》(1929年)、名画展览》([2],1929《1930年)《南开校友津分会》(年)、《福禄林读画记》[3]等,就连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宴客[4],也选在福禄林大饭店。《北洋画报》刊登过照片《福禄林经理冯君之女公子爱伦》[5]这些足见冯友苓和他的福禄林大饭店在天津的影响。
  冯友苓有两子,玄子冯吉甫(1914—1980,名伏生,字昌照)曾任大中银行天津分行经理,被当代学者列入天津金融界的佼佼者。[6]1949年后,又与人合资创办天津新华贸易公司和山东枣庄远大煤矿公司,均为公司的策划人,参见表二十八。冯友苓、冯吉甫父子亦是慈城冯氏在天津经济领域有影响的杰出代表。
  根据百年家族的人文记忆口述史以及表四十八等统计,从大专院校毕业后,分配到科研或经济领域工作,并有所建树的慈城冯氏如表五十六所列。
  表五十六所列的慈城冯氏有的族支世系不详,所知族支的并非同辈,也就是既有同胞兄弟,或堂兄堂弟,或同族兄弟,也有父女两代,如冯鄂棣与冯坤范。表中的冯亦璞、冯明之是大宗祠大街支的姐弟俩,严格地说,姐冯亦璞是从院校到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1986年面对我国脑中风死亡率、致残率双高的危难急情,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回国的冯亦璞大胆设想了“左旋芹菜甲素(天然)治疗‘脑中风’”(即下文的丁苯酞,药名恩必普),经过十余年实验室到实验室、实验室到临床的多次试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创新药物丁苯酞终于在199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尔后,冯亦璞又研制出主治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的左旋丁苯酞,再次获得发明专利,由此冯亦璞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脑缺血药理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后,丁苯酞由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投入生产,此乃我国历史上第四个自主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009年,丁苯酞原料及其软胶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报道,丁苯酞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而冯亦璞之弟冯明之,负责研制成功燃用重油双层多孔壁式燃气轮机燃室火焰筒项目,研制出国内首创的母型燃烧室,成为燃气轮机专家。由此可见,姐弟俩是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又有点龙姐虎弟之意。更有意思的是,冯明之曾当选江苏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成为慈城冯氏近当代参与政治活动的又一子弟,参见表四十八。
  据表五十五统计,从事机械制造工业(含电机、农机)的慈城冯氏子姓有冯子佩、冯赓棣、冯永长、冯懿范、冯鸿源、冯有康、冯津等,其中冯懿范曾任上海新久菱电梯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88年其科研成果“引进呋喃树脂自硬砂造型工艺及其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应用”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子冯赟1995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一直从事财务管理、金融投资方面的工作,现任上海市爱建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参见第六章的《离开家乡正好一个甲子》。父子俩的业绩颇具影响。与冯懿范同族的冯晋臣原本从事国防工业,1973年,他的一项非职务发明——树木吊瓶输液技术,使他转型到环保新兴领域的研究,其“合成高分子类吸水树脂”专利,被称作冯氏根灌剂;“从空气中获取淡水的装置”被国家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委员会授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成果进步奖,获2003年度国家专利技术发明一等奖。21世纪初,应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的邀请,在甘肃酒泉卫星基地,冯晋臣采用其根灌节水专利技术,植树1平方公里,使植物存活率从原来的不到10%提高至90%以上,参见第六章的《关于三块桥板冯氏》。这就是慈城冯氏学院派在经济建设中的当代影响。
  若说经济建设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继承祖辈事业并再创辉煌的那些慈城冯氏子姓们。冯孚章于晚清独闯河北张家口,创办当地第一家西药房——中华大药房。中华大药房的创办使慈城冯氏所经营的药业实现了中西合璧。近百年来,冯孚章的儿孙们不仅将祖辈的遗店发展成公私合营性质的企业,而且其孙辈分别在经济、邮电、金融等行业均有建树。冯孚章曾孙冯军自改革开放时期创办民办风电专科学校以来,每年培养800余名学子参与当地或周边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
  继承并发展祖辈事业并再创辉煌的还有慈城冯氏苏冯支冯根生,参见《近当代刊入国家级媒体等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五十四)。
  1949年1月19日,14岁的冯根生由祖母送到胡庆余堂门口,又有人领他到悬挂着“耕心草堂”匾额的堂屋,参见第六章的《学生意和故乡的一些记忆》。从此,冯根生成为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最后一位传人,成为新的中药事业开拓者。有人说,冯根生的经历折射出我国国有企业几十年的变革史。权威机构将冯根生的个人身价评估高达2.8亿元人民币[1],这一身价评估出自2000年1月。这年,由浙江浙经资产评估事务所会同全国有关专家认定,冯根生从1972到1999年对企业的利税贡献为2.8亿元人民币。
  从1949年到2010年,冯根生从事中药业60年。60年间,冯根生在“树根草皮破厂房”中建起了世界一流的中药厂,创造了“青春宝”品牌,被誉为创业者;60年间,冯根生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总,一直站在企业改革的风口浪尖而屹立不倒,他的经历是个奇迹;60年间,冯根生经历了新旧社会,跨越两个世纪,在他的身上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他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创造者,因而学者称冯根生的创业史似乎是中国国企的改革史[1]。
  1978年,时任杭州中药二厂厂长的冯根生和专家小组帮助柬埔寨建成中药厂,开启我国中药行业向海外提供成套设备、技术和管理之先河[2]。1986年初,杭州中药二厂“青春宝”登陆美国市场[3],此后,杭州中药二厂的“青春宝”、“双宝素”协议销售或转口销售的有45个国家(或地区),杭州中药二厂生产的中成药产品中有22个产品出口海外走向世界[4]。1987年1月14日,“中国加拿大青春宝保健公司”签约,国宝中药在走向海外的征程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年10月,中国加拿大青春宝保健公司生产的“青春宝”饮料进入加拿大数千家连锁网络商店[1]。1992年9月,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暨正大健康产品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约,1992年11月,合资组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冯根生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2]。这看似是一个厂名的变更,实是我国国药企业的蝶变,反映国药企业向海外拓展与延伸。
  慈城冯氏经营国药始于宋代,而真正让国药走出国门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乃是冯根生也。2010年,时年76岁的冯根生一身任三职,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3[。因为冯根生和他的青春宝在海内外影响,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首届优秀企业家(金球奖)等荣誉称号[4]。1998年至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的55种期刊,载登有关冯根生的文章92篇,其主题涉及的领域有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等方面。
  承上启下延文脉
  作为大树将军的后裔,淡泊名利是慈城冯氏的家族传统,受这一家族传统的影响,慈城冯氏众子孙怡情读书者较多,前述冯元仲是古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淡泊名利而被载入近当代史册的还有冯君木,他们的特立独行产生了“承上启下延文脉”、“雅俗共赏领潮流”的文化影响。
  冯君木是民国年间的一位著名学者,人称回风先生,时称“慈溪四才子”之一。他20岁考取举人,选拔贡生时,朝考列为二等,谋了浙江丽水县学训导职业,干了一年,被调到宣平任县学教谕。按清代官职惯例,训导到教谕,升为吃皇粮的教育官员,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可冯君木却称病不就,退隐回到慈城老家,以收徒教书维持一家生计。同时他埋首书斋,校释典籍,吟诗作画。想不到他收徒教书的选择,竟使他成了慈城冯氏承上启下延文脉的杰出代表。
  这里的承上启下包括时间、文化两个概念。以近代划定为1840—1919年分析,冯君木的教书育人正是在清末民国初,此时正值新旧文化交替,冯君木教书育人正逢其时,因而其影响正是承上启下延文脉。
  教书育人一职首先影响的是学生,根据表十分析,冯君木至少在慈城的慈湖中学、宁波的效实中学、上海的储能学社教过书。慈城东城女学是冯君木等人创办的,虽然没有他在该校任课的记载,但有讲座或讲学的可能。这样四所学校的数年执教,这位慈溪才子影响了多少学生呢?!书法家沙孟海是其众多弟子中的一个,参见《先父与他的恩师冯君木一家》;政坛名人、蒋介石文胆陈布雷是他的学生;还有王个簃、吴泽、秦康祥、陈寥士、葛旸、徐韬、童第德、陈秋阳和族侄冯定等人,这些门生中不少成为我国近当代的书画家,如王个簃、吴泽等,秦康祥(1914—1968,字彦冲),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近代印学家、竹刻家、书画家、收藏家。童第德(字藻孙),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二哥,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民国政府交通部、邮电部秘书,1949年后任北京中华书局编审,是我国研究韩愈的权威,著有《韩集校诠》、《韩愈文选》。童第德也是著名书法家,人称“北有孙墨佛,南有童弟德”。
  冯君木的直接影响还有他的儿孙。
  他的两个儿子都良、宾符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也居一席之地。20世纪20年代初,冯都良先后在上海的商报馆做编辑、总编辑,1927年《商报》停刊,转到申报馆当编辑、主笔,至30年代主持第1版并撰写社论,曾应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聘请,兼任中国文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不满日伪接管《申报》,毅然辞职。1949年后,任上海新闻图书馆副馆长。后调北京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参见《继承祖辈的家风》。著有《国学常识问答》、短篇小说集《怅惘》等,参见表十二。胡仲持[1]撰《怅惘》序写道:“他(都良)一向努力于古籍,到如今还继续钻研着。他在旧文学方面已经有了高深的造就,那些文言的作品,是为当今第一流的硕宿名儒所称道的。他对于白话文比较的少做,然而,那些少许的作品,从修辞学上看来,却也无一不好。句法固然显豁,用字尤极精当,至于词藻之丰富,更不必说了。”
  胡仲持的赞言——“旧文学方面已经有了高深的造就”,“(白话文)那些少许的作品,从修辞学上看来,却也无一不好”,那不是指冯都良在汉语言文学领域承上启下延文脉吗?
  1934年,民主人士胡适在上海创办了《世界知识》杂志,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份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国际形势和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冯宾符参加了这个刊物的著译工作。此后,他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与探索国际问题,成为中国第一代优秀的国际问题专家之一,其著、译、编著的作品,参见《冯宾符著、译、编作品一览表》(表五十七),其中参与斯诺的《西行漫记》翻译,整理编辑了20卷本《鲁迅全集》。此前,冯宾符曾慕名请鲁迅先生书赠墨迹,鲁迅于1935年12月5日,挥毫书唐诗一首,“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落款有“仲足先生教”。
  1949年以后,冯宾符先后担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等,参见第六章的《父亲的书房、客厅和我的人生》。
  由于冯宾符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影响,其人其事分别载入《上海新闻志》、《上海出版志》。冯都良其人其事同刊于《上海新闻志》。冯都良、冯宾符兄弟俩是慈城冯氏近当代治学的一对龙兄虎弟。
  治学是慈城冯氏的家族传统,表十二所示的慈城冯氏著述(刻印、点校、收藏)图书是历代慈城冯氏治学的成果。2006年,杭州出版社出版《浙江藏书史》,其中慈城冯氏刊印出版和藏书等史料,亦是历代慈城冯氏治学的文化遗存,参见《刊人浙江藏书史的慈城冯氏》(表五十八)。
  表十四是慈城冯氏清代藏书楼的总汇,其中醉经阁与耕馀楼被载入《中国藏书楼》[1],这是慈城冯氏的藏书楼在近当代的影响之一。其中醉经阁藏书楼的近当代影响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杭州举办浙江省文献展览会时就已经显现。展品之一是《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为原稿本,“采摭之富,与黄氏原著相埒”;展品之二是《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为传抄本;展品之三是九峰旧庐送展的成化刻本《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这套七十七卷的刻本盖有冯氏醉经阁的藏书印,可见它是慈城冯氏的旧藏。这就是藏书的魅力,文化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无论藏书现归于何主,总能反映其最初的主人及其流转、更迭与变化。
  慈城冯氏的醉经阁于民国年间被誉为宁波三大藏书楼之一。[2]醉经阁所藏牵动多少人的心,发生在民国年间的两次窃书案,就有人因此而发财,有人因此而入狱,参见附录四。正是这两起窃书案,导致醉经阁5万卷藏书仅存107种5500余本。[3]如今慈城冯氏醉经阁虽仅存于史料中,而其藏书还留存于世,读者通过天一阁、浙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还能阅览慈城冯氏醉经阁的这些珍藏。其中天一阁现藏《伏跗室藏书目录》,是收藏家冯孟颛抄编本,这卷藏书目录中,有宋赵蕃《乾道稿》二卷一册,唐陆羽撰的《原本茶经》三卷,这两套珍藏曾经分别是醉经阁和耕馀楼的藏书。因为《乾道稿》系武英殿聚珍版本,书上有“五桥珍藏”、“慈溪冯氏醉经阁图籍”二印,而《原本茶经》系雍正乙卯寿椿堂续茶经本,盖有“慈溪耕馀楼藏冯君辨斋藏书印”。
  冯孟颛(又名冯贞群)是冯君木的侄子,又是他的学生。据传,冯君木看侄子足不出户,每天待在家里侍弄书籍,便取王延寿《鲁灵光赋》篇中的“狡兔跧伏于柎(跗)”之句赠予他,参见第六章的《对冯老及伏跗室的一些记忆》。从此,伏跗室成为慈城冯氏继醉经阁、耕馀楼后又一著名藏书楼。2001年,伏跗室载入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并以“冯氏伏跗室”之名与“范氏天一阁”齐名,被誉为现代著名藏书楼[1]。由此可见,冯贞群是慈城冯氏藏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这也是慈城冯氏藏书文化的影响之一。
  冯贞群创办的伏跗室,不但积书达十万余卷,而且还于1935年在范氏子孙范盈藻等人的协助下,完成《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1939年上海《图书季刊》详细介绍《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编撰两年后,铅印线装(四册)出版,上海《图书季刊》在《图书介绍》专栏再次介绍《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2]该目编共十卷,依四部分类。一至四卷记明代及明以前版本共1591部,卷五收录清初以降藏书214部及《古今图书集成》8320卷,卷六至卷十为附录及补遗,包括图像、志传、额联、碑石等。冯目编完后,除抗战期间因转运而失散十余部图书外,天一阁整个藏书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从冯目编完到1949年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发挥着现存书目的作用。由于冯贞群先生本人是著名藏书家和目录学家,所以,该目的编纂水平比较高[1],这是慈城冯氏对中国藏书史的贡献。天一阁作为亚洲私人藏书第一楼而名闻海内外,作为承前启后的冯贞群也随着《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而名闻海内外,这是慈城冯氏藏书文化的海内外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冯君木的教书育人,冯都良、冯宾符的著述出版,还是冯贞群的藏书研究,均是勤勉治学的文化行动,有着承上启下延文脉的历史意义。
  雅俗共赏领潮流
  慈城冯氏的勤勉治学在社会科学界、文学艺术界取得开创性成果,有着引领潮流的影响,冯君木的族侄、学生冯定就是这样一位学者。
  冯定是明代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嫡世孙,布政房冯传到冯定家几乎彻底败落,冯定的祖父辈均为手艺人。而冯君木发现冯定是个可造之才,就在冯定小学毕业前,写信给族兄建议让冯定读师范,之后不遗余力照顾、培养冯定。冯定不负族叔、恩师冯君木所望,成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开创者[1],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著作有《青年应当怎样修养》、《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人生漫谈》等,其中20世纪30年代的《青年应当怎样修养》,1947年在《大连日报》连载的《平凡的真理》,时为广大进步青年最喜爱的理论读物之一。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元化[2]在刊物《自修大学》上读到贝叶(冯定笔名)的许多文章,如《谈新人生观》、《哲学的应用》等,当时贝叶的《青年应当怎样修养》(生活书店出版)影响最大,王元化也受到一定的影响[3]。自1949年5月至1980年,《平凡的真理》先后由三联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7版印刷11次,发行量近50万册[4]。创作于1956年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1版第1次发行57万册。冯定的平凡真理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多少人?!也许毛泽东也是受他哲学理论的影响,才点将冯定去北京大学教授马列主义哲学——平凡的真理,参见《父亲与毛泽东的二三事》。冯定并没有受宠若惊,去当“御用”教授,而是以“探索探索者的道路”的精神对时代提出了许多使人深思的看法,其中之一便是对个人崇拜的批评。他似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理论家[1]。冯定一生正气浩然、追求真理,展现了慈城冯氏的骨气与风范。而冯定以“贝叶传经”似的虔诚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成为慈城冯氏雅俗共赏领潮流的典范,由此足见其海内外的影响。
  在做慈城冯氏田野调查时发现,慈城冯氏子孙喜爱书画,工书擅画的较多,如第六章《离开家乡正好一个甲子》中冯恭寿一生虽无所事事,却喜爱绘画,尤其擅长画虎,绘画虽不太有名,作品却被日本香客激赏。又如慈城冯氏横街支一后裔,民国年间迁居宁波城厢,以书招牌字养家糊口。表五十九《刊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的慈城冯氏》中所列的是慈城冯氏喜爱书画的成功者,表中的冯雪卿是近代颇有名气的书画家。光绪元年(1875)后,冯雪卿历游鄂、湘、川、粤诸省,后又东渡日本,受聘东亚语学校,长期教授中国书画及汉语。光绪四年(1878)七月,客居东瀛的冯雪卿与书写同乡桼园王治本《煎茶诀序》一文[1],为友人编撰《煎茶诀》作序。王治本在日本30年间,足迹遍及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传播中华文化,学者称王治本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冯雪卿比王治本小8岁,旅日时又多与达官贵族交往。如今全国各类拍卖会上常有冯雪卿的作品,如上海博古斋拍卖的2010年迎春艺术品拍卖会(字画专场)就有冯雪卿的花卉作品,可见其在海内外的影响。慈城冯氏的书画影响最大的要数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代表”的冯骥才,参见本章《四驾马车的海内外影响》。
  前面所叙的民国流派中较有影响的慈城冯氏有冯元祥、冯和仪、冯玉奇。这三位冯姓作家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痕迹,被称作“市民作家”。苏青以物质民俗和心理民俗为突破口,以夹叙夹议的文本与亦真亦幻的个人完美结合的民俗创作,开启了文学笔记创作的先河。冯元祥自称“曾是上海最多产的文人”,上海文学史专著评价其是“四十年代后半期上海的通俗文学小说作家”。1950年移居香港后,一面仍用“冯蘅”写文言艳情小说,一面改名“司明”写专栏文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风头甚健的专栏作家。“有一个时期日写长短十八篇”,名气可想而知,其中为《新生晚报》写“小块文章”专栏,自1956至1975年,一写就是二十余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淡出。司明的专栏以“上海人写上海人”为鲜明特色,有“扎台型”、“劈硬柴”、“拆烂污”等,描述4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场景,让当时到香港的各界上海人倍感亲切,而文中“暴露上海人之短”也曾引起微词[1]。而舆论的褒贬不一往往会引发文学评论的争鸣,反而会加速作家的出名。此外,冯元祥还以“冯凤三”之名编写电影剧本,以“司徒明”之名撰写国语流行曲歌词,如《今宵多珍重》中耳熟能详的“南风吻脸轻轻,飘过来花香浓”之句就出于冯元祥的笔端。这不正是慈城冯氏雅俗共赏领潮流的海内外影响之一吗?
  冯玉奇在民国时期的影响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言情小说,还有各种报刊上有关其人其事的新闻。如1946年,《万寿山》刊登的《冯玉奇每天有情书》,《香海画》报刊登的《独眼书生冯玉奇》和《银都》刊登的《袁雪芬受辱详记》;1947年,《国际新闻画报》刊登的《桂派文豪冯玉奇加速生产》,《海燕》刊登的《越届二编剧家刘涛与冯玉奇》和《甬潮》刊登的《天然舞台加油,冯玉奇来甬》;1949年,《中学生月刊》刊登的《谈谈冯玉奇小说》等,这些报刊所载的新闻褒贬不一,赞美之词中有调侃,肯定之语中有讽刺,短短一条消息展示了这位鸳鸯蝴蝶派作家曾经的影响。就小说格调而言,冯玉奇的作品大多为庸俗之作,难登大雅之堂,却很受读者欢迎,正如《冯玉奇每天有情书》所载:
  冯玉奇所写小说,以鸳鸯蝴蝶与十九流新文艺混合在一起,以苦为唯一目的,颇为一般姑娘太太们所爱好,凡咖啡饮侍应生、长三堂子小先生、家居着的五十岁老太太们都是他的忠实读者。[2]
  相较冯玉奇言情小说的庸俗,冯梦云创办小报要高雅得多。冯梦云一人创办《大晶报》、《铁报》、《太阳报》三报,成为上海小报史上的奇迹。为了扩大三报的发行量,同期上海的《每日大事撮要》一刊刊登《大晶报》等广告。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冯梦云将《大晶报》一天一报,早、午、晚三出,时成上海小报界的创举,参见第二章第四节。“八一三”后,上海的大小报纸先后停刊,这年10月5日,《上海报》、《小日报》、《大晶报》等十家报纸联合出版《战时日报》,以发表抗日救国的新闻,冯梦云任编辑顾问,他在《发刊词》中慷慨陈词:
  我们未曾忘记自己是一个大中华民国的百姓,我们知道自己是有五千年历史的黄帝子孙。所以我们要干,干到敌人的铁骑不再来践踏我们的国土为止。
  此后,冯梦云还撰写了《华北大战的总检讨》、《八路军与晋北大战》、《南京之攻防》等二十余篇专论,条分缕析,大大鼓舞了民心。[1]
  上海租界成为“孤岛”时期,留沪的进步作家自费出版以刊登杂文为主的半月刊《鲁迅风》。冯梦云自告奋勇与巡捕房联系,登记刊物备案,在有可能遭到敌伪暗杀的情况下,又毅然挂名承担发行人的重任,表现出一位爱国报人无私无畏的高尚气节。[2]不幸的是,1942年11月,冯梦云被捕。在饱受日本宪兵酷刑后,冯梦云于1944年2月为国捐躯。1946年,《新上海》第3期刊登了芷香的《悼念冯梦云》以示怀念。据有关史料统计,冯梦云在上海先后创办、主编或发行过9份报刊,具体参见表六十《冯梦云创、编上海小报一览表》,其中主编的《小日报》,创办的《大晶报》,经营的《正言报》和《报业简史》被刊入《上海新闻志》,由此足见冯梦云和他的报刊在近代上海新闻史上的影响。
  近当代,慈城冯氏因勤勉治学出名的还有报纸收藏家冯翰飞(1888—1965)、烟画收藏家冯恭春(1898—1978)等。冯翰飞祖籍浙江慈溪,明末清初时迁至北京,清同治十二年(1873),其父被邀去河南开封开设宝兴隆金店,从此落户开封[3]。生于河南开封的冯翰飞,1910年从河南客籍高等学堂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业余痴迷报刊收藏,锲而不舍,收集了跨越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3个历史时期的海内外中文报刊。其中《内阁官报》是清末公布谕旨、奏章及法律、命令的正式机关报,1912年被袁世凯的《临时公报》取代,在1916年袁世凯病逝和1917年张勋复辟后短暂复刊。张勋复辟后其统治仅持续了短短13天,而复刊后该宣统纪年制的《内阁官报》也只发行了8期,冯翰飞完整收藏了这8期《内阁官报》,为后人研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河南官报》之始,则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由时任河南巡抚的陈夔龙创办,辛亥革命后,于同年12月易名《河南公报》,对清末民国初国计民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冯翰飞收藏了该报自创刊至停刊的近500期报纸,其完整性甚至超过了官方的档案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清末,冯翰飞还千方百计地收藏了浙江籍留日学生创办的《浙江潮》,河南籍留日学生创办的《豫报》、《河南》等报纸,为收藏这些海外革命党人创办的禁报,他曾3次被捕入狱,即使这样他都没动摇收藏报刊之追求。上海《时报》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全国性日报之一,也是在旧上海与《申报》、《新闻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三大报纸之一。由于冯翰飞曾多年担任《时报》驻河南特约记者,对该报的收集也较为重视,自其1904年创刊从未间断,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河南停止发行该报后才停止收集。有趣的是,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时报》,经整理发现缺10余天的报纸,而冯家现存整套的《时报》,共3万多张,实属珍贵资料。据冯翰飞当年所藏报刊目录显示,其所藏报刊种类多达1800余种,而且所藏完整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是民国时期我国私人集藏报刊三大家之首。[1]
  1933年,蒋介石曾让邵力子说服冯翰飞将自藏的为数颇巨的书报交中央图书馆,并许以中央图书馆馆长之职,冯翰飞执意不从。蒋介石又提出以10万元大洋收购冯翰飞的报刊,被冯再次婉拒[2]。1949年后,冯翰飞被聘请为河南文史馆馆员。
  同样以收藏而闻名上海的冯恭春是大宗祠大街支40世孙,居慈城颜桥头,后移居上海,在上海宁波同乡会学校任教,曾任宁波同乡会第七小学公学校长,参见表十。冯恭春自幼喜集烟画,将其一生心血倾注于方寸之间,被称为“画片大王”,与当时邮票收藏家周今觉、古泉家张叔驯是鼎足上海滩乃至全国的画片、邮票和古泉三王。1937年,上海举办火烟画展览,在上海该展览赞评“古今中外博览会”,族人冯作舟、冯度、冯宾符等来挥毫泼墨祝贺。参见第六章《烟画与慈城的冯氏父子》。
  冯翰飞、冯恭春收藏报刊、烟画是慈城冯氏雅俗共赏领潮流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治学与参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结果。

附注

[1]《刘开渠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组织工作》,中央美术学院资讯网 [1]张西蕾:《缅怀冯伯华同志》,1994年10月,序第2页 [2]刘玉奎:《冯舜华纪念文集》,1997年4月,第6—7页 [3]侯德榜(1890—1974),中国化学家,“的创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侯氏制碱法”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百度百科) [1]黄鸿宁:一个有才能有成就的人,见张西蕾《缅怀冯伯华同志》,1994年10月,第112页 [2]陈冠荣:冯伯华同志对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功绩,见张西蕾《缅怀冯伯华同志》,1994年10月,第108页 [1]陈冠荣:冯伯华同志对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功绩,见张西蕾《缅怀冯伯华同志》,1994年10月,第109页 [2]《和平发展合作:李鹏外事日记》,1984年5月22日,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3]魏瑞朗、龚镇、陈蔚: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见张西蕾《缅怀冯伯华同志》,1994年10月,第140页 [1]魏瑞朗、龚镇、陈蔚: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见张西蕾《缅怀冯伯华同志》,1994年10月,第142页 [2]终生革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冯舜华同志光辉的一生(代序),见刘玉奎《冯舜华纪念文集》,1997年4月,第6页 [3]肖桐:建筑行业创业的冯舜华同志,见刘玉奎(冯舜华纪念文集》,1997年4月,第37页 [4]王骧:缅怀冯老总,见刘玉奎《冯舜华纪念文集》,1997年4月,第96页 [1]终生革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冯舜华同志光辉的一生(代序),见刘玉奎《冯舜华纪念文集》,1997年4月,第11页 [2]肖桐:建筑行业创业的冯舜华同志,见刘玉奎《冯舜华纪念文集》,1997年4月,第37页 [1]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介绍册,1993年,第18页 [2]同[1],第8页 [1]严修:清授朝议大夫布政司理问慈溪费君墓表,《星期报》第683号第2页 [2]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宁波帮在天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98—99页 [1]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宁波帮在天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96页 [2]浙江会馆董事统计表(1920—1941),见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编《宁波帮在天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87—288页 [3]王斗瞻:《慈溪严母杨夫人五旬寿序》,《星期报·文苑》,第695号第3、4页,第696号第2、3页,协成印刷局代印 [4]《生命经纬·时光倒流七十年》,三联书店2012年8月第1版,第15页 [5]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1月,第213页 [1]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宁波帮在天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2页;王铭槐(1846一1915,一说1918)慈城黄山人,一说宁波鄞县人。光绪六年(1880)任天津老顺记五金分号(总上海)副经理,在同乡严信厚的引荐下,结识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896年,由李鸿章推荐出任俄道胜银行行在,直隶,天津行买办,借此王铭槐于20世纪初,在津、京到奉天沿途重要城镇设有20余家银行,垄断了这一地区的汇兑业,成为天津巨富和四大买办之一(百度百科与《宁波帮在天津》) [2]启事,《益世报·广告》1927年5月2日,由此推断福禄林大饭店创办于1919—1927年间 [1]《傅作义宴请新闻界》,见《益世报》1927年7月19日第三张 [2]《名画展览假福禄林饭店》,见《益世报·艺术界》1930年5月2日第三张 [3]《天津大公报》,1930年5月4日 [4]《商震订期宴客》,见《益世报》1929年3月29日第三张 [5]《北洋画报》,1929年5月25日 [6]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宁波帮在天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68页 [1]孙自法:《我国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新药丁苯酞》,中国新闻网2004年10月21日 [1]孙春明著:《国药冯·冯根生国药生涯五十年》,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封面文字 [1]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编:《国药根生·冯根生从业中药六十年》(图片册),2008年,第14页 [2]同[1] [3]孙春明著:《国药冯·冯根生国药生涯五十年》,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53、254页 [4]同[3],第253页 [1]孙春明著:《国药冯·冯根生国药生涯五十年》,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70页 [2]同[1],第298页 [3]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编:《国药根生·冯根生从业中药六十年》(图片册),2008年,扉页 [4]浙江省医药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医药志,冯存仁堂》,方志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220页 [1]胡仲持(1900-1968),中国著名编辑、翻译家。胡愈之之弟 [1]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82页 [2]《时事公报》,1920年7月21日 [3]慈城冯氏醉经阁残书今讯,《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第1版,第581页 [1]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82页 [2]《图书季刊》(新3)第358页 [1]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82页 [1]谢龙:《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前言第1页 [2]王元化(1920—2008)湖北江陵人,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中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谢翔宝、黄少卿整理,《认识冯定》(《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第4页) [4]据谢龙主编《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中《冯定生平与学术年表简记》载:《平凡的真理》于1947—1948年在《大连日报》连载后,于1949年于三联书店(东北新中国书局)印造初版,1950年由三联印造第2版,后又重版二次,1951年由三联书店在北京印造第五版,1955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1版第1次印刷,1959年、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北京第2版第10次印刷;1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2版第11次印刷,7版11次累计印刷49.4万余册 [1]谢翔宝、黄少卿整理,《认识冯定》(《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第8页) [1]风声琴声博客,《人之气配义与道,茶之气配水与火》 [1]陈子善:《司明写上海人》,《文汇报》2012年6月3日第八版 [2]履洛:《冯玉奇每天有情书》,《国际新闻画报》1946年第6期 [1]周允中:《冯梦云的报人生涯》,见黄玉生主编《钟山风雨》2007年第二期,第45页 [2]同[1] [3]据《开封市志·人物传》 [1]冯翰飞收藏内容,根据欧阳旭东《探访开封冯氏藏报人家》(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12日第4版)、陶宋之《讲爷爷的收藏故事》(载《汴梁晚报》2010年1月4日)等文章内容编写 [2]据《河南省志·人物志》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