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慈城,在江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99
颗粒名称: 一、在慈城,在江北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2
页码: 212-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冯家在慈城,在江北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丰富了慈孝文化的内涵、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产、捐资办学提升人的素质。
关键词: 慈城镇 冯家 江北

内容

据表二十、表二十一、表二十五统计,唐、宋、明、清四代历朝中,慈城冯氏有100位朝廷命官,明、清两代三十朝间,慈城冯氏有朝廷命官89位,其中二品以上高官只有7位,五品以上的也只有27位,而七品或七品以下的官吏有54位,占一半以上,参见表二十六。对一个家族而言,出了100位朝廷命官应是无上的荣耀,而按民间说法,100位官员中,没有首辅、宰相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层官员似乎有些遗憾。一些冯氏后裔将这一遗憾说成与家族没有状元那般,然而正是这百位官员的显赫、百余位举人的荣耀,像绵绵群山支撑起冯氏家族成为慈城的“冯半城,并有“南省名家”之称。
  由于“冯半城”与“南省名家”的家族效应,一个家族提升了古代慈城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随着时代变迁,这一知名度与美誉度于当代慈城至少还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丰富了慈孝文化的内涵
  从史料分析,南迁后的慈城冯氏家族,科举兴旺是由冯兴宗开始的。冯兴宗作为哲学家杨简[1]的学生,受杨简的影响而谨学自持,同时继承先生心学理论,创办了象山书院。之后,慈城冯氏“以读书求功名”的传家之道,重创家族辉煌,奠定“南省名家”的声誉。
  有明一代,历十七朝,计276年,修编于明天启年间的《福聚冯氏宗谱》,是慈城冯氏现存较为完整的家谱。谱载统宗祠福聚支60人行状,其中闺懿11人;谱载明代各朝皇帝谕敕文(谱记荣籍)37篇,参见表二十三。分析这些人物行状、谕敕评价,可以看出这些求得功名为官的慈城冯氏,具备的共性是德才兼备、忠义为本。
  翁造履纯正,信道甚笃而充恬于进取。——《芳一教谕长寿翁》[1]
  翁幼好学,为人沉毅雅博,以先民为矩矱,颜其居曰:友古。——《礼七征士惜阴翁》[2]
  慈城冯氏以“德才兼备、忠义为本”为做人为官之道,丰富了慈城以母(父)慈子(女)孝为基本特征的慈孝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这是慈城冯氏的当代影响之一。
  慈城冯氏的“德才兼备、忠义为本”传承,发扬了“人知孝爱”的慈孝文化。从家族文化与社会民风角度分析,慈城冯氏的“德才兼备、忠义为本”是家族基因的印痕。冯氏先祖冯异,仕汉为侍卫将军⋯⋯帝遇危险,公独不离左右;有功不与诸将争能⋯⋯因而慈城冯氏一直以“大树将军后”自喻。忠义既是慈孝文化的外延,又是慈城冯氏的家族基因。慈城冯氏的“德才兼备、忠义为本”是家族的忠义基因与慈城的慈风孝行民风相互碰撞、影响、融洽的结果。2008年1月,宁波市江北区被授予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称号,考察组对慈城地区特有的官宦文化、科举文化融合而成的慈孝文化评价较高。慈城冯氏的“德才兼备、忠义为本”是慈城的官宦文化、科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才兼备、忠义为本”是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特色之一。就此而言,慈城冯氏的做人为官之道,影响着一邑小城的民风,使之成为当代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慈城冯氏于当代对慈城、对江北的影响。
  众所周知,封建官吏为异地任职制。慈城冯氏“德才兼备、忠义为本”的做人为官之道在他们任职的地方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冯钢曾任湖广常德府沅江知县,从弘治皇帝的“士有累行积德潜条”[3]谕文,可见冯钢定对沅江一地颇具影响。
  万历皇帝敕河南南阳府裕州叶县知县冯日望时,谕评其父冯备是“名高乡论,载仁履道,恭义乐施,惟孝多之成家⋯⋯子为予县邑之贤”[1]
  冯日望任叶县知县时,以“常履行阡陌,民有惰于耕者,躬督之”而被载录于清同治《叶县志·名宦》(卷七)。万历二十八年(1600),冯日望还因“勤政爱民”被万历皇帝谕敕四道,分别给冯日望的父母、妻子和其本人,后升调平度州州知。
  数百年后,当代学者在研究明代叶县知县时,对该县历任知县的政绩归纳为五方面,而对“莅政八年,清操如一日”的冯日望有“勤政爱民、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抑强礼贤、重视教育、以德化民”,“为政清廉、严肃吏治、公平执法、奖善惩恶”三大评价[2],由此可见这位慈城冯氏知县在叶县的影响。
  慈城冯氏的忠义逸事,《四明谈助》等宁波地方史料均有记载。《四明谈助》记载:冯若愚膝下有元飏、元飚、元飂三子[3]。元飏做过工部主事、礼部主事与天津巡抚。在浙东抗清斗争中,他精忠报国,视死如归。黄宗羲评元飏说:“我友天下,未有真诚若留仙者也。”[4]
  冯元飚数次上疏辅臣误国,而谏言又未能被皇帝采纳,反得罪了人,以致他不得不解甲归田。而归田后冯元飚并不因身不在朝廷而缄口,仍然一次又一次复疏、直谏近十年。正是他的勇于直谏、刚正不屈的精神,才被崇祯皇帝器重,以至皇帝老爷都不呼其名而称其“冯先生”,由此冯元飏、冯元飚留下大小冯君之世称[5]。
  崇祯十五年(1642),老三元飂被任为尚书,可又发生疑而不用趣事,原来崇祯皇帝又派一人用“三千金求一边帅”试探元飂,结果被斥责一番。皇帝才坚信不疑,“真是卿家三相公,真卿弟也”[1]。
  慈城冯氏就是这样忠君报国。当时清军攻城略地,攻陷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向南方进攻,元飏三兄弟在南方,誓死保卫明朝江山。但明代的疆土一一沦陷,元飏、元飚兄弟俩郁闷而卒。老三元飂告慰两位兄弟的亡灵之后,献出全部家产作军饷,参与浙东抗清斗争。全祖望在《题冯邺仙尚书行状后》中写道:“冯氏兄弟始一举而洗之,而人才复通,可谓大工于浙东者也。”[2]
  慈城民间视元飏三兄弟为冯家三龙,在冯氏兄弟身边还有他们的族人们,其中一位是冯元飏族侄冯京第。据考,冯元飏属于统宗祠福聚军支复古堂(布政房),冯京第属于统宗祠(福聚)民支,伯侄为同族不同支系,但他们身上都有着冯氏家族的忠义基因,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同样的忠义不屈。
  明末,清军南下,南京、杭州等地失陷,冯京第参加浙东抗清义军,隆武帝时任监军御史,后赴日本求援。关于赴日本求援,史料记载不一,其中一记,日方不许他上岸;一记,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将其安置于馆舍,冯京第不肯就馆。不管日方如何待之,冯京第每天身穿朝服,跪在船头哭拜。见求援无望,回国后与王翊结寨于四明山,任兵部侍郎。浙中大吏以其事闻,于是欲拘其家属以招之,既招不至,将悉取家属羁之京。公太夫人尹氏年高,夫人叶微言劝以自裁,耄不甚省,夫人夜半起,缢而死,大帅又录公子颂以胁公,公仍不至,太夫人遂陟燕以道死,又得公所寄妾于他家,令作书招公,妾曰:“头可断,书不可作..”永历八年(1654)9月,清军袭击舟山,冯京第正患重病,匿居于大岚的颧顶山,被部将出卖而被俘,慷慨就义。后有部下为他保留一只手臂,后人将王翊之首与董志宁之尸和冯京第之臂,合葬于宁波江北北郊乡马公桥边,世称“三忠墓”。而因冯京第的忠义不屈,京第母亲、妻子、儿子、小妾等一家五十人从死[1]。三忠墓仍保留至今,冯氏三龙和冯京第的忠义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慈城中街曾有一座忠显坊,此坊为纪念慈城冯氏另一位忠义之士而立,这位忠义之士就是载入《明史》的冯泾。冯泾因武宗南巡,偕同曹伏阙谏,罚跪午门五日,复廷杖五十,竟死杖下。时诸曹联章迭谏,皆指目江彬,彬怒甚,嘱典诏狱者重其杖,以故诸臣多死,哭声彻禁掖,而帝亦为感动,遂罢南巡。世宗立,吏部以状闻,诏有司厚恤其家,其逸事载入明史。泾子秉仪,出任应天府通判,亦以清而著称[2]。冯泾、冯秉仪父子为大宗祠大街支二十四、二十五世孙[3],参见《通判房冯的一些事儿》、《同亲不回族的冯家亲戚》,他们的家在慈城民间被称为通判房[4。如今通判房已在慈城大地上消失,而史料永远记载着这一地名,通判房冯氏的忠义已成为慈城人经久不灭的记忆,。
  世界上有两种英雄:一种是叱咤风云,我行我素,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人;一种是内敛激情,藏锋不露,能忍奇耻大辱的人。分析慈城冯氏的行状,冯京第与冯泾分别是这两种英雄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座家族忠义的丰碑,上承大树将军基因,下传一代又一代冯氏子孙。
  正是慈城冯氏秉承忠义的传统,所以无论哪个时代慈城冯氏都不乏忠义之士。表四十二是慈城冯氏载入史册的近当代烈士汇总表,表中冯梦云支族无考,但《上海通志》等史料记载其籍贯浙江慈溪,他的忠义逸事将在第二节再述。马豪是改名参加革命的勇士,还有冯圣洙,参加革命后以冯立平[1]之名行,因皖南事件被捕关入上饶集中营,表现十分勇敢与顽强。当年的冯立平才19岁,而他对落难者给予关心与鼓励,表现出成年人的风度[2],他看到同狱的青年记者被勒令赤脚跑步很艰难,就脱下自己的草鞋送给对方,又悄悄鼓励对方:“只要不死,终有一天我们会出去。”一次集中营移闽,冯立平又把重担压在自己的肩膀。不幸的是狱警不怜惜这位青年,冯立平的顽强被狱警认为是顽固,将他连头带脚绑在柱子上,进行各种毒刑逼供,以致他最后发疯而死。[3]
  慈城冯氏近代烈士的忠义之行,使慈城慈孝文化有了当代的传承,这就是慈城冯氏的近当代影响之一。
  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产
  根据表二十三统计,明代弘治、嘉靖、万历、隆庆、天启五朝,统宗祠福聚支9家36次被皇帝敕谕,其中最多的是冯岳。
  嘉靖二十年(1541),冯岳再次出任福建省。五年前,冯岳任福建清吏司郎中,因政绩卓著,其父母、妻子皆被嘉靖皇帝嘉奖。
  按年代算,冯岳从政的年代,恰逢大学士严嵩权倾朝野之时。此时,慈城赵文华认严为父,累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而冯岳听说何维柏(1510—1587,字乔仲,号吉林)上疏弹劾严嵩“邪媚邀宠”,被捕入狱。冯岳与何维柏共过事,有交往,也深知其治理闽政颇受民众拥戴。于是冯岳为何“边多方忧劳,官校谕以忠义”,帮其说情,以至何巡按感慨,“吾赖以冯延平得不死”。这样力助弹劾严嵩的同僚,足见冯岳为人做官的德行。也正是因为他清正勤政,58岁的冯岳再次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年后,其父母再次被诰封,同时被皇帝诰封的还有冯岳的祖父、祖母,时为嘉靖三十五年(1556)。福聚冯氏宗谱对此有如下的记载:
  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冯岳祖父母各一道,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冯岳父母各一道,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冯岳并妻子各一道。诰封不久,冯岳升南京刑部尚书,而在此任前后,其长子熙嗥,荫补国子生,任军都督府经历都事;其次子熙采,功荫国子生,任云南鹤庆知府。
  从首任工(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到告老还乡,至走到人生的终点,冯岳和他的父母、祖父母、妻子等人被嘉奖11次,年近九秩的冯岳无疾而终。冯岳过世报至京城,万历皇帝谕祭文、葬文各一道,并谕遣浙江布政使左参议李一中承宣祭文;此后,宁波知府在冯岳晚年居所(今称彩绘台门)前的小巷东西两端分别建造惇德、完节两座石牌坊,以示纪念。如今两座牌坊虽毁,然完节坊成了慈城历史地名。[1]类似完节坊,慈城冯氏的官宦建筑,为当代慈城留下珍贵的建筑遗产,这是慈城冯氏的当代影响之二。
  冯岳生前,都察院胡宗宪为祝贺冯岳的步步高升,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县治南建立大司寇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历朝历代中央与地方旌表慈城冯氏的功德牌坊至少有14座,参见《旌表慈城冯氏功德牌坊一览表》(表四十三)。历经岁月风雨,这些牌坊大多已消失,保留至今的只有三座牌坊,参见《慈城冯氏建筑遗珍一览表》(表四十四)。
  旧时的民居规制与官级有关,慈城冯氏的100位朝廷命官为当代留下大批的明清建筑,这些建筑有的随着岁月流逝而消亡,有的却保留至今,冯叔吉是慈城古建筑布政房的主人,20岁在乡试考得第四名,翌年进士及第,因执政为民、爱民如子,冯叔吉又以“湖广左布政冯叔吉”条目载入《两浙名贤录》“经世济民”卷,此外,慈城民间还流传着有关冯叔吉的传说,如《布政公设宴招女婿》等,慈城地方志还载录冯叔吉对一邑小城建设的建言献策,如万历年间的复马路议,参见表三十七;还有撰于万历十四年(1586)的《重迁县治碑记》,参见表三十三,这些均是慈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万历十九年(1591),冯叔吉倡议、设立学宫的义田捐,并捐田27亩,此举开学宫公学民捐之先河,也为家族造福桑梓捐资办学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冯叔吉在慈城的影响,还可参见第六章口述史中的相关文章。
  1920年2月,欧洲和议专使王正庭,由沪回甬,旋即去慈城。会晤舅舅宋牧师,寓居保黎医院。2月6日下午,应慈人之请,在冯氏义庄报告欧洲和议情形。一时冒雪往听者,不下数百人[1]。这条消息的发生地点是冯氏义庄,由“寓居保黎医院”分析,冯氏义庄为冯辅本堂,参见表三序84。前述冯辅本堂义庄由冯祖宪创办,清末甬报《溪上述闻》有报道,这次义庄成为报告会的场地,慈城冯氏建筑的影响可见一斑。
  表四十四所列的民居是目前还保留在慈城大地上的明清建筑群的其中一部分,冯岳彩绘台门、位于金家井弄的布政房,以及始平路南北的前后新屋,太湖路与太阳殿路之间的一大批民居,慈城因这些明清建筑群而古老、深邃,并具有更深的文化积淀。
  由于慈城冯氏还热心于一邑小城的祠庙庵堂修建与修葺,因而地方文献也有记载,如《慈城冯氏参与修建祠庙庵堂一览表》(表四十五)所示。据表四十五所示,如今仍有7座寺庙庵堂遗存或沿用旧名,清道观、城隍庙今为古城慈城文化游的名胜景区。位于城西国庆村妙湾自然村的朱贵祠(原名高节祠)和三忠墓,今既是景区,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影响、引领时代正气的功能,或多或少还会影响一邑民风。
  上述慈城冯氏的文化平台,表明历朝各代慈城冯氏的文化交流颇为活跃,因为频繁的文化交流,留下了一些金石,有记载的如表三十四,这些慈城冯氏撰、题、书的金石现也成为文化遗存。如今存于镇海后海塘公园的《重修镇海后海记》碑,为冯君木撰于民国十四年(1925)。如果说慈城冯氏因没有顶层官员而遗憾的话,那么慈城冯氏“德才兼备、忠义为本”的做人为官之道,却以物质抑或非物质的形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慈城人。
  捐资办学提升人的素质
  表十是慈城冯氏参与家乡教育的总汇,也是慈城冯氏捐资办学的集合。这里,且不说古代书院对慈城的影响,就说冯君木等参与创办慈湖中学,1936—1937年间,冯作舟、冯迈群、冯梅卿、冯友苓、冯养生等捐洋5500元用于慈湖中学的教育基金;还有冯度数十年担任效实中学校长,为募学校发展资金而奔波于上海、宁波两地;清末民国初,统宗祠、启承祠等祠堂改办现代学堂,招收异姓学子入学;1945年12月,冯氏大宗祠、统宗祠、惠宗祠、启承祠等新老斯文会会长冯祖麟发起,将全部会产两千余亩田扩充祠堂学校教育基金,以培植子孙,为地方造福[1]等等。当代慈城,有三所具有百年校史的学校,慈城冯氏参与创办的就有两所,即慈湖中学、尚志小学,培养的学子中,有陈布雷等政坛名人。
  光绪三十年(1904),冯君木等人不顾社会非议,利用县治东廓祇园庵作校舍,创办东城女学堂,开慈溪兴办女学之先声[2],不仅载入《宁波近代史纲》,更重要的是引领时代新风,这是慈城冯氏捐资办学的又一影响。至于慈城冯氏创办的效实中学,培养的学子走出宁波,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效实中学是宁波人成长成才的摇篮,也是慈城冯氏走向宁波乃至全国的平台,其影响参见第四章第二节。
  综上所述,在慈城、在江北,慈城冯氏的近当代影响不外乎有政治、文化、经济诸方面。政治影响如清末民国初,惠宗祠西桥支35世孙冯萱庵与冯公弼参与慈溪县参议员选举;1946年,统宗祠福聚东江沿支冯秋林、冯有水等参加慈溪县参议会二次大会,参见《慈城冯氏参与社会组织一览表》(表四十六)慈城部分。1938年8月,冯子贻任孝西镇副镇长等职,1946年9月前,冯子贻任孝中镇镇代会主席,镇代会代表21人,其中冯姓代表有4人;1948年5月,慈城冯氏苏冯支37世孙冯炜洲任慈东灵阳乡乡长,参见附录四。
  经济影响,诸如冯子贻和堂兄冯宜铭分别经营的冯恒大酱园、益和酱园;有统宗祠福聚支35世孙冯挺生经营的穗芳南货店、穗昌米店等;统宗祠福聚东江沿支冯福贵经营的同德昌轧米厂;还有冯萱庵、冯崧春、冯莪生合族创办的慈溪三益胰皂有限公司等,参见表二十八。慈城冯氏的近当代影响最深、最广、最久的应是文化影响,如清代,冯慰舒参订的《五磊寺志》,冯本怀参订的《溪上遗闻集录》,冯可镛等编纂的光绪《慈溪县志》是慈城现当代珍贵地方文献。
  20世纪80年代,宁波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统宗祠37世孙冯崇元与妻子邹梅英一起设计慈湖中学、中城小学和昌棋幼儿院的建筑。如今,三校校址不仅是慈城较为漂亮的建筑,而且慈湖中学、中城小学校舍建筑获得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城小学获建设部村镇建设类优秀建筑二等奖。中城小学还成为国家教委为编制中小学优秀设计范例图例,参见第六章的《我们夫妻俩参与家乡三校设计》。慈城冯氏在慈城、在江北的当代影响还可以从近十年出版的展示慈城乃至江北地域文化的著述中找到,笔者将其汇编成《刊入母校校刊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四十七)与《刊入〈江北之骄〉(或江北志书)的慈城冯氏人与事》(表四十八)两表。
  2003年至2005年,政协宁波市江北区委员会,以在全国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健在的江北籍人物为介绍对象,出版两本《江北之骄》,笔者对收录人物统计后发现慈城冯氏为介绍姓氏第一姓,共12位,数量超出列次位的洪姓三分之一,参见《刊录〈江北骄子〉姓氏统计表》(表四十九)。据2001年11月人口统计,宁波市江北区的674个姓氏中,冯姓列第20位,而《江北之骄》刊登名人冯姓列居首位。由此足见,慈城冯氏在慈城,在江北的当代影响。

附注

[1]2002年,叶元章评报文章,引董旗等主编《宁波慈城冯氏研究·冯骥才寻根20周年特刊》2012年卷,第15页 [1]杨简(1141—1226)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人。乾道五年(1169)举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著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淳熙四先生之一 [1]《福聚冯氏宗谱》卷六特传(2);芳一长寿翁,参见《统宗祠福聚匠支宗一房世系表》(表6.2.9) [2]《福聚冯氏宗谱》卷六特传(3);礼七惜阴翁,参见《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褒德堂西高址楼世系表》(表6.2.1) [3]《福聚冯氏宗谱》卷七 [1]《福聚冯氏宗谱》卷七 [2]潘民中,明代叶县知县研究《叶县史蕴》第六期,2012年11月;参见《统宗祠福聚民支观音堂世系表》(表6.2.2) [3]参见《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复古堂布政房世系表》(表6.2.5) [4]徐兆昺著,桂心仪、周冠明点注:《四明谈助》,宁波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529页 [5]同[4],第1568页 [1]徐兆昺著,桂心仪、周冠明等点注:《四明谈助》,宁波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568页 [2]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357页 [1]清尹元炜辑,冯本怀参订,王清毅、岑华潮点校:《溪上遗闻集录》,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6—77页 [2]徐兆著,桂心仪、周冠明点注:《四明谈助》,宁波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526页 [3]参见《慈城冯氏科举、世系汇编表》(表十七)、《通判房冯的一些事儿》等 [4]同[3] [1]冯立平:参见《我家与上海银楼的一些往事》、《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仲德堂觉民路世系表》(表6.2.8) [2]《上饶集中营》(增补本),华东新华书店1948年出版,1949年1月再版,第247—249页 [3]同[2] [1]完节坊:宁波市地名委员会编《宁波市地名志》1993年版,第128页 [1]王专使回甬情形,《申报》1920年2月11日,参见附录四 [1]筹募学田运动冯俞两姓继响应,《上海宁波公报》1945年12月26日 [2]乐承耀:《宁波近代史纲》,宁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411页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