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重乡誉 造福桑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97
颗粒名称: 四、注重乡誉 造福桑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4
页码: 184-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冯家注重乡誉,造福桑梓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母慈子孝、合族行善、悬壶济世。
关键词: 慈城镇 冯家 注重乡誉

内容

明清时期,世家望族子弟为害一方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明代松江府华亭董其昌,虽是书画名家,富甲一方,但却为人不仁,鱼肉乡民,乡民忍无可忍,众怒齐发,捣毁了他的住宅,以致他不得不流落他乡。徐阶是明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权重一时,致仕回到家乡华亭,纵容子弟欺凌乡邻,致使乡亲怨声载道。影响最大的是广东顺德梁储家族:“梁文康储之子次掳,居乡,以夺田杀三百余人,屠杀三十余家。事在正德八年,法当极典。乃父(梁储)方为宰相,法官仅拟发边屯立功,五年乃还职而已,归而作乱,文康(梁储)曲法庇之,举朝无敢言者。”[1]同是世家望族的慈城冯氏,从政为官的没有宰相级别的高官,而前述的慈城冯氏七人官至二品,数十人在中央部门任官或者地方为官,对一个家族来说,无论是官级还是从政人数都已相当了不起。如果说从政是慈城冯氏明清两代的主要职业选择的话,从七品芝麻官到高官,冯氏子姓大多注重乡誉,造福桑梓,而且在慈城周边均有诸多美誉。如慈城孔庙所设的乡贤祠,供奉85位众姓乡贤,其中慈城冯氏有25位;孔庙的忠义孝悌祠所供的121席以“忠、孝、悌事迹而名的木主,慈城冯氏占有12席。位于县治西的城隍庙,共邑缙绅士民262人,其中慈城冯氏为27人。上述先贤不外乎是以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做人做事,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慈风孝行,如族人亲戚间的母(父)慈子(女)孝、乡邻友人间的善心善举,继而将这些自然之爱升华到博众之爱,而这些正是慈城冯氏注重乡誉、造福桑梓的结果。
  母慈子孝
  慈城是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的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慈城冯氏作为慈孝之乡的大家望族,自有“一门忠孝,千载标名[]的文化传统,因而大多族人具备尊老养老、爱幼教幼的美德,大宗祠大街支存善堂(三块桥板)38世孙冯子蕃(1901—1975,谱名忠瀚)外孙袁伦次回忆,曾经听外公与师傅冯绍蘧谈论戏文《三娘教子》演的就是冯氏祖上的故事,旧时族里演祠堂戏,一般均不点这出戏。原来《三娘教子》表现的母慈子孝主题早已烙进了子姓的心头并化作家族的文化传统。
  关于母(父)慈子(女)孝,笔者认为:慈与孝是一对既含自然属性,又含社会属性的人的行为关系词。2]自然属性,可以理解成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社会属性,在受到时代、环境、所接受文化的影响之后的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简而言之,自然属性是天道,社会属性是人道。慈与孝这对行为关系词,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基础,其关系具有两层含义:狭义上指人与人,广义上指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慈城冯氏的母(父)慈子(女)孝,首先是以无私的母爱营造亲情、温暖家庭,如冯厚父亲冯黓(字克敬),看望刑部狱兄默,途中病死,母潘氏刚怀冯厚三个月,而潘乃自誓曰:夫既死义,妾独以贫困故,忍为不义,以污之乎?生下遗腹子后,潘氏纺绩织纴以给衣食,请老师培养儿子,于景泰七年(1456),膺荐到淮府谋事,从此改变家徒壁立之困境。这是光绪《慈溪县志》中记载的一段慈城冯氏的慈风孝行轶闻。慈城地方文献还记载了不少慈城冯氏的慈风孝行事迹,参见《慈城冯氏的慈风孝行事迹表》(表三十五)。
  表三十五所示第17条记:冯魁姐(冯任女)遭遇火灾,因来不及穿衣而拒救,并嘱兄谢父母而卒的逸闻。今读之只能理解为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封建的牺牲品,而慈城冯氏仍以“烈女”之谥,编入家谱代代相传,参见第六章的《钱庄三代人的一些故事》。分析表三十五所列的母慈子孝事迹,慈城冯氏历代媳妇均有坚志守节、艰辛育孤、侍奉翁姑等事迹,这诠释了伟大的母爱,至今仍具一定的倡导价值。如住五马桥的冯本澄(字亮清,号西园)母亲桂氏,统宗祠福聚军支尹四房26世孙冯维贤(1533—1592,字良夫,号后湖)母亲王氏,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复古堂27世孙冯若蒙(1566—1618)妻,大宗祠大街支26世孙冯云鹏妻汤氏,统宗祠福聚支匠支宗二房世庆堂27世孙冯嘉隆(1567—1595)妻陈氏,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褒德堂31世孙冯鹤年妻钱氏,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元房33世孙冯天纯(1742—1769,字德文)妻杨氏,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孟房34世孙冯云梯(1768—1786,字步青,号省三)妻林氏,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仲房34世孙冯云树(1776—1818,字林魁,号松亭)继室洪氏,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季房33世孙冯天佑(1755—1811,尚履,号定庵)妻陆氏、继室张氏等,这些女人以其坚韧与贤德撑起各自的家庭。这是慈城冯氏母(父)慈子(女)孝的特点之一。
  慈城冯氏的母(父)慈子(女)孝,还具有家庭式的“前赴后继”特点。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元房乾房冯云龙三子皆壮年而亡,长子冯绍禹(1785—1806,字澹园)殁,妻王氏年仅二十八岁,没有儿女无所出;次子冯绍衣(1787—1818,字澹定)病故,妻秦氏年三十;幼子国学生冯绍贤(1790—1820,字梅憨)咳血症卒,继室刘氏亦仅二十九。而当时云龙夫妇俱在堂,白发送黑发,“一门三孀妇,顾瞻凄怆,惨然不乐,而三者矢志弥坚,承欢无间。逮姑殁,翁纳有簉室王氏,年甚少,三人俱事之惟谨。有事必相咨商,不敢专。翁殁后,尤为体恤。或有所馈,必受而献之,益爱敬有加”。云龙子妇的同心协办、各竭妇道,史记“冯氏一门三节,皆冯云龙子妇”。正是有这样的冯氏母亲的坚志守节、奉长育孤,她们的母(父)慈子(女)孝,形成了慈城冯氏“一门忠孝,千载标名”的家族风气。这一家风又印痕于子姓的心灵,犹如戏文《三娘教子》那样具有教化儿孙、示范里人的影响与作用。
  慈城冯氏的忠孝影响,如今还能从历史遗迹——牌坊来解读。据宁波市江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慈城镇现存牌坊7座[1],其中三座是慈城冯氏的节孝坊。一是冯有经(字正之)为其母刘氏而立的刘氏贞节坊,位于慈城镇尚志路4号,事迹参见表三十五第25条;一是旌彰冯若陶妻、冯元仲母亲的陈氏坊,位于慈城镇金家井巷口,事迹参见表三十五序33;一是位于慈城镇东镇桥33号的冯氏节孝坊,此应是彰显慈城冯氏女儿的牌坊。除了今存节孝坊外,历代被各级表彰的慈城冯氏节孝坊有11座,具体参见《慈城冯氏节孝坊一览表》(表三十六)。
  众所周知,对于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在封建时代强调以贞节操行为重,表三十五、表三十六所列纪事无疑全是女人的贞节操行。比较两表,表三十五所列的节孝事迹,既有女人的贞节操行,又有贞节操行之外的贤淑,比如在流离颠沛、辛苦艰难中饮冰茹檗。而这些在事无巨细中体现的点点滴滴对慈城冯氏来说,其贤淑、其品德往往会超越那些寻常的贞节者,这就是《三娘教子》更影响众子孙的原因所在。笔者在做田野调查时,发现慈城冯氏后裔尤其赞美含辛茹苦抚养儿女们的母范妇仪、慈风孝行。
  母(父)慈子(女)孝是一邑慈城的文化基因,也是慈城冯氏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一直绵延至今,使近当代的一些慈城冯氏具备了互帮互敬、互尊互爱的家族美德。如《我是冯家的媳妇》一文所述的太婆与其公公的母子俩,和他们兄嫂间、妯娌间的亲情;又如《我家和槐花树门头》一文中谈到其家有十几口人,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但不管家里多么清苦,母亲都让其兄弟姐妹穿得清清爽爽,尤其是脚上的鞋子。正如冯士能所言,在慈城的童年生活苦,但很快乐,这是因为父辈兄弟敬老爱幼,互相融洽,晚辈兄弟姐妹也和睦相处,常常聚在一起玩游戏、乘风凉、猜谜语、哼儿歌。
  幸福是一样的快乐,而苦难却是不同的心酸。相比槐花树门头姚婉宜和她的儿女们,大宗祠大街支世显堂冯茂堂就显得较为苦难,幼年失怙,中年丧妻,但幼年的冯茂堂在母亲养育下,在姑母帮助下,靠自己的勤劳与坚信,振兴家业;丧妻后,与儿女们同甘共苦,战胜九个子女、一大家没有女主人的困难,不但把儿女培养成人,还遵母亲遗嘱把侄子培养至成家娶妻,参见第六章的《父亲和他的十个儿女》。《通判房冯的一些事儿》、《我此外,的祖父和父辈们》等口述资料,亦一一讲述慈城冯氏因时局动荡而遭受家变时,子姓们团结一心的故事,有的家庭几乎遇到灭顶之灾,有的家庭是遇到暂时的困难,无论何种情形,一家人或一族人都是有难同当、互相帮助、共渡难关,这些是慈城冯氏近百年的母(父)慈子(女)孝逸事。
  有些逸事还在近代媒体上留下了记载。1947年3月28日的《慈溪报》刊登了《冯正闻授赠胞妹去愁房屋启事》,启事全文如下:
  胞妹去愁幼失怙恃,正闻历年从车异地,未能照顾瞻养,现去愁虽勉能自食其力,唯正闻仍收入微薄,终愧未尽兄长责任,为此愿将祖遗房屋一所之半赠与去愁,日授赠之后随凭去愁处置,正闻决不干涉,特此登报声明。[1]
  因寻找冯正闻兄妹后裔无果,笔者无法考证这对兄妹属于哪族哪支,但慈城冯氏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则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古到今,慈城冯氏的母(父)慈子(女)孝,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为家族赢得美誉。
  合族行善
  表三十五所列,“冯制的家裕好施”,“冯叔吉的为德于乡”,“冯觉晓的割地建亭”,“杨氏祝寿资修乡祠”,“林氏善持家乐好施”和“洪太夫人发藏粟赈贫者”等逸事,是慈城冯氏从亲情之爱演绎无血缘之爱的历史记载,是慈城冯氏合族行善的例证。
  捐资办学是慈城冯氏合族行善的一大方面。据表十统计,明清时期,慈城冯氏8人10次参与慈城学宫设施的修建与重建;清道光年间,冯云濠、冯云祥兄弟俩与惠宗祠西桥支启承元房坤房35世孙冯汝霖、冯汝震(1807—1838,字辰丙,号小江)兄弟俩合捐三万两重建慈湖书院,被史载“一门独肩重建慈湖书院”。“一门”指冯氏一门,就是慈城冯氏。其实冯云濠等四人虽同族,而支系分元、贞两房,属不同家庭,史载“一门独肩重建慈湖书院”实是慈城冯氏合族行善的一例。
  清晚期,慈城冯氏合族捐款修建德润书院也是如此。清末民国初年,慈城冯氏参与创办慈湖中学。慈城的藕田学校是由冯氏祠堂创办的学校,对该学校,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子姓均有口述。如后新屋中央大门后裔口述,大约于1940年,将祠堂公共田全部捐给了藕田学校;前新屋河房后裔笔记,河房约有180亩一190亩,其中90亩送给小学校,冯家子弟可免费入学。
  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旧时的慈城地区公共建筑,如桥、亭、塔,大多由慈城望族倡议并捐资建造,慈城冯氏作为千年望族,不仅是捐赠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捐赠公益活动的发起人。旧时,慈城县东南三里(夹田桥畔)竖有一块石碑,碑文如下:
  行善殆墨而儒者也,初从冯左伯,本富起家,已人之责若自为责,拯人之困若自为困,以是修吾翁,赫赫得扶义声。[1]
  原来《夹田桥善缘记》刻的就是冯叔吉参与夹田桥建设一事。
  表三十七为地方文献记载的《慈城冯氏参与家乡建设史纪》,自明万历年间至20世纪40年代,慈城冯氏有11人次参与慈城的马路、城墙、城河、慈湖等项目的建设。清同治年间,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贞房季房汉房35世孙冯福恩(1831—1893,名本骅,号吾楼),与族兄冯翊廷(字亦亭)、族侄冯可镛,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元房坤房恭房36世孙冯可锃(1814—1869,字可鉴,号镜芙)和统宗祠的冯祖宪等五人五家合族参与慈湖、城河的疏浚;1947年,冯福恩曾孙冯子贻承担了修理骢马桥工程,汉房族产冯恒大捐资五万元,统宗祠福聚匠支宗二房冯寿康等三人各捐一万元,这些均是慈城冯氏合族行善的方方面面表现。
  慈城冯氏的合族行善还可从《慈城冯氏善举表》(表三十八)得到印证。表三十八所列的保黎医院,创办于宣统二年(1910)2月5日,是浙江省首家由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医院[2]。据记载:1908—1909年,浙东流行“虎列拉”瘟疫,也称霍乱,当时的慈城“群医束手无治法”,“乡人有戒心,豫谋为之备,聘精于泰西医术者主其事,以济中医治法之穷”,翌年正月,在先贤陈谦夫[1]创议,钱保杭[2]组织下,保黎医会成立,并以医会名义筹集开诊资金。之后十年,保黎医院“以使一般人民减除疾痛,渐臻康强为目的”,以“会长会董会计制”或“会长董事干事制”或“董事理事制”为组织形式,又以“莫道此间生意好,须知世上苦人多”为人文关怀之道对贫困就医实施减免,短短几年,医院不仅初具规模,还享誉浙东。对此,慈城乡贤秦润卿在《纪陈谦夫创办保黎医院之功绩》中记述:
  论保黎医院之有今日,得君(陈谦夫)与钱氏昆仲创导于先,而冯君芝汀之经济赞助,致力亦伟。[3]
  据《慈溪保黎医院十周年会刊》统计,保黎医院创办头十年,慈城冯氏参与医院管理,参见表三十九。又据会刊公布的保黎医院的收支一览分析:保黎医院运行开支经费分经常、临时两种,其中经常开支费用的来源,一是医院药费收入,一是董事资助款项;而临时费用开支,主要来源会员缴纳会费,其次理事捐募所得。自1910—1919年,慈城冯氏入会29人,累计缴纳会费1150元大洋,占全体会费收入的15.5%,参见表四十。再据会刊统计,1918—1919两年间,慈城冯氏经募累计得洋1040元,占医院经募总资的36.7%,参见表四十一。
  据考,表三十九中的冯宜铭(字庆成,号辛存),宗行38世,属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贞房孟房;冯受之,前述是统宗祠宗三房子姓;冯绍勤(不详—1916,号樵琴),宗行37世,属大宗祠大桥支存善堂。大宗祠、统宗祠、惠宗祠时为慈城冯氏的三大宗祠,由此可见,慈城冯氏合族参与保黎医院的筹建,其中最有贡献的是大宗祠大街支存善堂(三块桥板)38世孙冯忠敷。冯忠敷与秦润卿撰写“冯君芝汀之经济赞助,致力亦伟”中的冯君芝汀是同一人。秦先生文中的“致力亦伟”,1918年《申报》以“慈溪保黎医院之新建筑”为题报道如下:
  慈溪保黎医院开办有年,声誉卓著,宁波社会事业,此为最著成效。院中设备一切,年来力求完全。前由医会理事冯芝汀君等协力募集巨款,向美国定购爱克司光镜一具,业已起运,明年春初可到该院。以慈城无发电机关,拟在院内建筑电机室三间,并添建医士住宅三间。本届常会议决通过,约估建筑需费五六千元,除会中略有存储外,不敷尚巨,已由各会员分认,向各界捐募,并议决添举董事若干人,以利进行。[1]
  冯绍勤与冯芝汀为父子俩,参见《大宗祠大街支存善堂三块桥板世系表》(表6.3.2),关于冯芝汀募捐买X光机一事,其儿子冯皓在《参加革命前后的一些事儿》中,外孙陈俊烈在《冯家人的气度》中还有如下回忆:
  (冯皓口述)父亲与时为保黎医院院长的吴莲艇是好朋友,保黎医院有块铜牌上有父亲的名字,是记录父亲赠送的“X”机。“X”机是父亲通过哈同的秘书姬觉弥从国外买来的,不知现在是否还在。
  (陈俊烈口述)募捐五千大洋为保黎医院购买X光机一事,常听母亲说起。我还见家里所藏的一具奖杯,碗口那么大,约是热水瓶三分之一那么高,上刻“慈溪保黎医院X光机募捐惠存”,很可惜,当时家里穷,大约在1958—1960年间,母亲将奖杯卖给了银行。当年卖掉的还有一块银盾,镶托红木框的银盾。
  表四十所示的保黎医院冯氏会员的族、支、房,也显示了慈城冯氏的合族行善。
  上海钱庄史载有冯受之创办钱庄等史料。1920年,冯受之出任(慈城)云华堂名誉董事,根据云华堂章程,董事需筹备经常费之不足。1936年、1937年间,冯受之的两个儿子冯作舟、冯迈群向慈湖中学捐洋5000元。慈城1937年版图标中可以找到标有冯利安、冯寿之和冯作舟等名的房屋地块。根据这些线索,笔者终于在2014年清明节之前联系上了冯受之的孙子冯鄂棣、冯福棣,从冯受之孙辈的叙述中得知,冯受之父子不仅有慈城冯氏的合族行善事迹,还把慈城冯氏的慈风孝行作为家教内容告诉儿孙们,参见第六章的《我们是冯受之的后代》。慈湖中学110周年校庆史料载:1937年,冯良济捐严遗资建造新校舍,曰‘思枯楼’。”根据冯鄂棣提供的祖父世系表,冯作舟谱名良济,故笔者分析捐资人冯良济有可能与冯作舟是同一人。后从洪曰楣的《思祜楼记》发现“捐严遗资”就是冯受之的遗产。冯受之1930年过世后,其在鸿祥钱庄的股份由其两个儿子代理。1937年前后,鸿祥钱庄歇业,作为长子的冯良济极可能以捐资建家乡校舍的方式处理了父亲的部分遗产,以示纪念。
  悬壶济世
  与合族行善对应的还有一家一户的悬壶济世。悬壶济世,本意指医者救人于病痛,这里是指慈城冯氏还有乐于施药施医之善心。
  表二十七、二十八所示,慈城冯氏最早经营的行业为中药店,慈城冯氏从事最多的行业为金融业,其次是药业。从前述西桥支31世孙冯元长创设冯存仁堂“拯人之死生,莫重乎医,而医之重,惟药为最”宗旨分析,慈城冯氏创设药店出于“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古训,因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因而慈城冯氏的行医卖药具有似悬壶济世般的仁慈之心。大宗祠大街支的冯绍蘧,16岁就拜慈城名医胡炳藻为师学习中医,后拜宁波名中医范文甫为师。时至20世纪20年代,他独自闯荡上海,在法租界辣斐德路金神父路天一堂(今复兴路瑞金二路)行医为业。有一宁波同乡王老板的母亲病势沉重,冯绍蘧开出几次良方后药到病愈。这位同乡为感谢救母命之恩,赠钱物以谢之,被婉拒。(参见第六章的《我家行医人》)
  行医如此,开店也是如此,冯存仁堂批发兼零售药品,还有“代客煎药、接方送药”等经营业务。每年夏天,店堂免费供应金银花露,大凡来往的市民都可随便进店饮用;旧时小孩易患热疮,药店还备有抽脓胀肉膏免费赠予所需顾客。(参见第六章的《父亲与宁波冯存仁堂》)
  冯恒大是慈城冯氏创办的百年老店,曾经以生产、经营酱油为主,该店悬壶济世范围几乎扩大到乐善好施,跟随时任冯恒大经理的父亲在店堂长大的孙友谊有如下回忆:
  店堂里还备有刀伤药物和止泻的冬至萝卜,免费供应所需顾客;冯恒大的店堂还接受顾客物品寄存,免费保管,从来没听到过遗失或差错。若遇乞丐临门,店柜一律施舍给予。
  《田野调查》中,不少口述者叙述了慈城冯氏悬壶济世的逸事,统宗祠冯为良回忆有关祖传火烫药时谈道:每年冬季,他的叔祖父要采集大量蜡梅花浸油,浸了好多甏。邻居若遇火烫伤痛,都向冯家索要祖传火烫药,叔祖父从不吝啬,来者讨多少,便让佣人给多少。家里还放了不少铜板,凡乞丐上门,总让佣人给一个或两个,但必须是陌生面孔。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元房(后书房)40世孙冯盈源也谈到阿娘上香的儿时记忆:每月初一、月半是阿娘的上香供佛日,这两天阿娘准会在家大门内的桌上放十个铜板,专门为叫花子准备。如果十个铜板没了,说明十个叫花子都来过,哪一天没拿完,阿娘便会念叨哪个叫花子没来拿。
  一药一钱总关情,悬壶济世与母慈子孝、合族行善是慈城冯氏造福桑梓的三种形式,其意义是对外赢得家族的美誉,对内影响子孙的品行,因而具有社会效益、家族效益双赢的功能。

附注

[1]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35 [1] 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版(1862)第12页 [2] 王静:《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宁波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页 [1] 江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江北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1年9月,第6—14页 [1] 据1953年慈城乡农业税土地产量分户清册分析,冯正闻宅院约在莫家巷7号或童家巷(宁波档案馆) [1] 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卷五二),(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第47页 [2] 张介入收藏,《慈溪保黎医院十周年会刊》,第5、6页 [1] 陈谦夫(1880—1945),名夏常,慈溪丈亭下陈村(现属余姚市)人。自幼受家教熏陶,敦品励学,为人仁厚,处事忠贞,对己谨严;在民主主义的思潮影响下,热心开展地方公益事业,积极参加为维护民族主权的爱国活动。与乡贤筹资创慈城保黎医院、育德农工学堂、效实中学等 [2] 钱保杭(1877—1922),字仲济,一字吟苇,慈城镇人。自幼勤奋好学,19岁成诸生。1902年,在上海与陈训正等发起创设通社。发行的《通社丛书》当年在学界有广泛影响。1912—1914年,任浙江省议会议员(据沈师桥人博客) [3] 秦润卿:《纪陈君谦夫创办保黎医院之功绩》,刊《陈谦夫纪念文集》,第4页慈城冯氏曾合族疏浚过的慈湖(2005年) [1] 《申报》1918年12月5日第7版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