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业并重 和衷共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95
颗粒名称: 二、多业并重 和衷共济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156-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冯家多业并重,和衷共济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农商并重、药商为本。
关键词: 慈城镇 冯家 多业并重

内容

一般情况下,慈城冯氏若家有数子,子姓接受启蒙后,就让其中部分子弟读书入仕途,另让其余子弟务农或者经商,一家子大多是亦文亦官亦农亦商,多业并重,和衷共济。
  农商并重
  我国古代是重农轻商,前述慈城具有农商并重的经济环境。在农商并重的经济环境中,慈城冯氏早在宋代就已经营致富,被赞为“药肆万金饶”;元末明初,慈城冯氏有一支脉迁居鄞县城厢后,又以冯家库而闻名;晚清的宁波码头大小店户,多行(慈溪)冯姓本钱;(慈溪)冯姓各省有生意..由此可见,慈城冯氏不但不轻商反而重商,而且经商规模颇大并有一定影响。
  近代,慈城冯氏的东江沿支、苏冯支和云山前支是农商并重的代表。东江沿支大多是种田务农,一些冯氏子姓既种田,又合伙合股在县治的下横街鹅黄干开牛行、猪行等,有的子姓种田、开鹅行,还投资慈城同德昌经商。明末迁徙到慈城东南苏冯村(今属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定居。苏冯村,距宁波市区10公里,苏冯村冯氏大多以务农为主,清中叶始,慈城冯氏苏冯支子姓陆续离乡到杭州、上海、天津学生意,成为宁波帮成员,其中有冯根生、冯占祥、冯菊洲等脱颖而出,成为有影响的企业家和相关行业的代表人物。云山前支于清康熙末年迁居慈城西门外十里的三七市镇云山前自然村,后有子孙去江苏南通学生意并自立门户独自经营,因抗日战争的灾难又回家乡务农,参见第六章的《阿爷小像与影响》。
  从一些口述史料类比分析,慈城冯氏的农商并举与近代宁波帮农商并举的轨迹类似,大多情形是务农安居,同时以“田家有子皆读书”的文化传统让其弟子接受教育,之后又鼓励弟子(一般年龄为十四五岁)出门学生意,学徒满师后如果天时地利人和允许在异地谋生,便在异乡就业;难以谋生就再回乡务农(一般这种情况很少,除因战争等时局动荡外);在异乡立稳脚跟后,再成家创业;倘若创业成功,一边带家人定居异乡,一边用创业收获在家乡置地买房屋,至晚年或告老回乡或落叶归根。苏冯村的冯云生离乡去杭州便是如此。冯云生独闯杭州,后在那儿成家立业,一家三代皆为杭州胡庆余堂药工,最后由儿子送回苏冯而魂归故里,参见第六章的《学生意和故乡的一些记忆》。
  大宗祠大街支世显堂后裔多人在口述中提到冯久潮,其中40世孙女冯吟逊口述,冯久潮是其父亲冯茂堂(1902—1981,族名肃范)好朋友,其在上海开办纺织厂,好像是润丰棉织厂,产品是内衣汗衫,上印金鱼图案,注册商标金鱼牌。1937年手绘慈城地图62.18-124分图编号2832宅地上标“冯久潮”名字,另外62.18-122分图编号2460-1有一丘上标冯久潮田地,有意思的是这丘田地同标“颜××公”四字,四字上画一条红线,这是否表示冯久潮从颜家转买的呢?《田野调查》因没找到冯久潮后代,故其人其事亟待进一步考证。
  据表三十所示,慈城冯氏在一镇两乡,即孝中镇、护中乡、东巽乡有田地149丘,其中表中的二丘与家谱所列的统宗祠祀产田坐落方位一致。有意思的是,家谱所列祀产除方位外,还列每丘田地租谷数量,以及佃人姓名及待遇。比如坐落宝云庄,一丘土名为赵家三亩,租谷一千觔与鸡酒饭两餐,家谱收藏者、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树德堂(槐花树门头)38世孙女冯一敏解释,一千觔是佃农缴给冯家的田租,而鸡酒饭两餐是冯家招待佃农的标准。如此明确的规定,既预防地主与佃户产生矛盾纠纷,也预防族人间的矛盾纠纷,因祀田往往由族人轮流当年,没有固定的地主。据说租谷数量已考虑灾害天气等因素。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佃户徐宝岳讲到冯家,连称冯家人待人客气,他每次送柴进城到冯家,冯家常留其吃中饭。徐宝岳一家三代看管冯云祥坟庄,冯家给徐家提供居所,另供徐家六七亩吃饭田。20世纪30年代起,冯云祥坟墓曾多次遭土匪剥尸,一次徐宝岳哥嫂被戳伤,慈城冯家负责其医药费等,参见第六章的《我家管冯家坟庄》。出生于慈城湖心村[1]的冯君其口述时讲到了曾听乡邻谈到“冯家为柴主管”一说。何为柴主管?原来是慈城冯氏的佃户到县城卖柴,如果卖不完的话,不管数量多少、柴质燥湿,均可挑到冯家,全由冯家出钱买下,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沿袭成俗,冯家成了其佃户的柴主管。有道是,一滴水能见太阳的光辉,上述两例是慈城冯氏与其佃户和睦关系之体现。
  冯恒大是慈城百年老字号,也是慈城冯氏投资创办的经营实业。店堂挂有草楷“鵞”字条幅,据说“鵞”,慈城方言与“和”谐音,旨在表达买卖双方的和气相待,参见第六章《我所知道的冯恒大》。
  和气相待是慈城冯氏做人之道,现又成为冯恒大的生意经,从中可见慈城冯氏的农商并举,体现的是家族追求的和衷共济之道。
  药商为本
  《田野调查》中,一些口述者谈到慈城冯氏经商行业,提出金融与药业是两大行业。据表二十八统计,在近代,慈城冯氏投资(或经营)行业依次是药业(含参燕)23家,占总数的57.5%;金融业(银楼)11家,占总数的27.5%;饮食业6家,占总数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药业的确是慈城冯氏经商的一大行业。
  有研究表明,慈城望族的药店开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烟台、包头、赤峰、承德、沈阳、营口、大连、长春、太原、大同、西安、武汉、长沙、南京、福州、台北、香港、杭州和宁波等地,共有45家药铺(店)。[2]慈城冯氏的各省皆行商[3],据第六章口述史统计,慈城冯氏参与药店经营或投资的城市有宁波、杭州、衢州、温州、上海、武汉、营口、张家口、广州等。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复古堂(布政房)36世孙冯孚真(1881一1949,字善贤)房在宁波药行街开设“冯万丰”药号,是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1]。无论在宁波,还是张家口,异乡创业均需适应地理、人文的过程,慈城冯氏不畏艰难,努力奋发,终获成功。努力奋发是其取得望族地位和维持其望族地位的个性121。
  慈城冯氏启承祠子孙间曾流传“一只钉靴”、“扎草马祭祖”的传说。故事讲的就是冯映斋如何不畏艰难与奋发创业。原来出门做生意的冯家人肩上总要背一只钉靴,这只钉靴用来与家里或者放在店铺的那一只作配对。旧时的钉靴即如今的雨鞋,百步没轻担,背一双太重也浪费,一只钉靴的传说源于其祖的这一做法。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祭灶习俗,且慈城人用纸马祭灶,而冯家祭灶却晚一天,原因是出门做生意的男人还没回来,家里没祭灶的供品,只好等待,可等了一天,仍没回来,家里没有钱买纸马,只好自扎草马当祭品。
  这些故事产生于清代,清初是慈城冯氏生存的低谷时期,因族人参与抗清复明行动,给家族带来灾难,因而慈城冯氏有的家长不再允许其子从政做官,有的家长带着儿女逃离慈城的家园。据表九统计,现居洪塘横峰堰、乍山东冯村、南冯村、集士港冯家村、庄市汉塘市冯家众子姓的先祖均是逃避灾难迁徙而去。尽管如此,慈城冯氏依旧能奋发图强,经几世的努力,至康熙、乾隆年间,科举出仕人数渐增。然而慈城冯氏有的家庭仍然元气不振,惠宗祠西桥支冯映斋是其中的一家。康熙中期(1700年后),冯映斋去清道观求签问卜,希望能找到振兴家业的契机,结果正月初一求了支下下签,这让冯映斋十分失望。幸亏详梦者[3]察言观色,信口开河:先生不妨去四川发财。为改变命运,冯映斋启程去四川,在那儿的药店当茶房,冯映斋听说红花“小年”,就将积蓄全部买了红花。想不到第二年红花歉收,量少价高,这让冯映斋意外发财,他便回乡创办冯存仁堂。这是口口相传的冯映斋创办冯存仁堂的故事。之后,冯映斋的子孙依靠冯存仁堂这份祖业而成为名震朝廷的巨商大贾,子孙中最有声望的是云濠、云祥兄弟。
  前述“捐银二十万两”助饷轶闻也得益于创办冯存药堂的成功。清咸丰初期,时任刑部直隶郎中冯本棠拜见时任浙江巡抚的老师王有龄时,巧遇曾任慈溪县长的段光清。段光清与冯本棠谈及让慈城冯氏捐饷等事宜,冯本棠答曰:“家中之事我原不知,归家必请家父写信于抚军。”
  做官的儿子谈及家事均要请示经商的父亲。尔后,父丧,子伤心欲绝,翌年冯本棠追随而去。无论儿子官当得再大,家里的事还是由父亲做主,这是宗族制度中家长绝对权力的体现。经商的冯云祥尊治学的冯云濠为长,做官的儿子尊经商的父亲等,乃是慈城冯氏官商并举、和衷共济的又一典范。
  冯映斋名下众子姓集祖辈买卖的经验,遵循“余少好医,视人疾病如己身。兹铺之设以济人为务,不计资本盈亏,惟求无愧于心”的祖训,做大做强冯存仁药堂,在慈城又办起制膏厂,在宁波新设“冯万丰”药号,时为宁波最大的一家药商铺,还在上海开了两家冯存仁药店。如今慈城始平路南北的前后新屋即为兄弟俩的家产,前新屋、后新屋之间的路以冯氏郡名“始平”命名[1],以纪念慈城冯家南省名家的根在始平。有意思的是,前后新屋冯氏因投资经商而成为宁波大富,但祖传一只草马、一只纸马祭灶的习俗却一直沿袭不变,以示子孙不忘昔日的苦难。
  从宋代“药肆万金饶”至清末的冯存仁堂,连绵千年的慈城冯氏以药为本,薪火传承,为千年望族的长盛不衰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纵观历史,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传统文化影响。自古士大夫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操行,慈城冯氏继承发展这一文化传统,为良医亦成明医,参见第六章《我家行医人》;不为良医,即为良商。其实“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为儒生的追求,是儒家学说的实践,儒家文化用当代的价值观诠释便是中庸相和。二是家族文运发达。慈城冯氏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而药业经营需要较高的文化基础,而且慈城冯氏又具备因文化素质而产生广泛的人力资源。其三是药业回报丰厚。慈城冯氏借着官场的人脉资本,用其平和谦顺、诚信经营之道,来获取广大的买卖市场,又以济人为务的人文关怀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使“药肆万金饶”长盛不衰。
  上述官商并举、药商为本,实是慈城冯氏和衷共济的文化传统。
  多业并重:慈城民间称冯阿云为清代的沈万三,慈城的红顶商人,其实这是夸张的说法,冯阿云的名气远不如沈万三那么大;所谓红顶商人更不如胡雪岩。虽然冯阿云,曾经也像沈万三、胡雪岩那样为时政所瞩目——京城御史奏伊家资二千万,皇上特旨着输数百万[1],然而冯阿云的命运和结局均比沈万三、胡雪岩圆满,因为民间所称的冯阿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至少是亦文亦商的兄弟俩。
  前述,冯云濠中举第三年,利用醉经阁的藏书,与王梓材一起整理刊印了《宋元学案》,全书一百卷。从此醉经阁刻本便名闻学术界,加上冯云濠、冯云祥等捐银助饷轶闻,冯云濠便成为慈城冯氏清代亦官亦商亦文、多业并重的代表人物之一。
  慈城冯氏的深院大宅大多是历代经科举之路步入政坛的人物的住宅,如金家井巷的布政房、完节坊里的尚书第、太阳殿路的布政使第、始平路的观察第,一闻其名便知是官宦之家。而慈城冯氏的前新屋其实是经商的成果,因此亦官亦商或者亦文亦官亦商的多业并重是慈城冯氏成为南省名家的特性之一。
  柳山庙原有一大片慈城冯氏宅院,这些宅院的主人之一便是冯祖宪。冯祖宪是钱庄老板,也是文人,他与友人合编《英话注解》,其主持编纂的《慈溪冯氏支谱》成为当下珍贵的地方文献;而且冯祖宪的耕馀楼有黄宗羲《南雷文定》刻本前集11卷、后集4卷、三集3卷、四集4卷、世谱1卷、附录1卷,凡8册,收藏的《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等古籍,成为天一阁的珍藏。冯祖宪是继冯云濠之后,又一位慈城冯氏亦商亦文的代表人物。虽然两人相比较,前者有兄弟俩的和衷共济,而没有史料表明冯祖宪有弟兄的和衷共济,而他却能借朋友之力来完成自己的宏愿。这也是慈城冯氏的文化特性之一。
  近代,慈城冯氏亦商亦文、多业并重的代表人物要数冯梦云。早年的冯梦云打工、写作并供养失去父母的弟妹;后靠着努力拼搏,声名鹊起,开始步入亦文亦商的佳境,后兄弟携手并肩办报,开印刷所、茶室,成为上海滩的冯大少爷,见前第二章第四节。这些皆是千年望族、南省名家的慈城冯氏在治学、为官和经商诸方面的成就,而亦文亦官亦商的多业并举、和衷共济,是其家族的文化特色。

附注

[1] 湖心村,位于宁波西北13公里,慈城东2.8公里,因曾是花屿湖中心而得名 [2] 杨馥源:《儒魂商魄——慈城望族与名人》,宁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55页 [3]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第82页 [1] 王勤谟:《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王惕斋》,宁波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163页 [2] 杨馥源:《儒魂商魄——慈城望族与名人》,宁波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55页 [3] 详梦:慈城方言,意为解释梦境 [1] 宁波市地名委员会:《宁波市地名志》(市区部分)1993年版,第125页 [1]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第82页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