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众族旺 族规教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94
颗粒名称: 一、人众族旺 族规教化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1
页码: 145-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冯家人众族旺,族规教化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祠堂与堂号、祭祖与族产、族谱与族规。
关键词: 慈城镇 冯家 族规教化

内容

根据表三所示,至1937年,慈城冯氏在孝中镇(即县治所在地,现慈城镇城区)居地近100处,其中8处是慈城冯氏的祠或堂,具体名称是冯统宗祠、冯惠宗祠、冯启承祠和冯绩高堂、冯世泽堂、冯世显堂、冯存善堂、冯崇美堂和冯辅本堂。前文论述,慈城冯氏族分六支,其中金川支在居地金川乡设金川家庙;另五支在县治设大宗祠、统宗祠、惠宗祠,尔后惠宗祠分设启承祠,绩高堂是统宗祠支祠。根据口述史、相关史料记载,惠宗祠西桥支还创设过观德祠等,由慈城冯氏不断创设分祠的现象分析推断,慈城冯氏人众族旺,创设分祠有利于众子姓的族规教化,此为其一;其二,慈城冯氏代有达人,子姓齐心协力,有创设祠堂的能力和实力,此能力与实力至今仍从其祠堂文化显现。
  祠堂与堂号
  祠堂是宗族制度专门用于祭祀祖先的建筑,这一建筑不同年代有宗庙、祠庙等称呼。学者认为:明代以前,官民祭祀的区别在于,官可于居室立庙,民不得立庙,只能在家正寝(主要居屋)之北设龛。[1]而慈城冯氏因是官爵世袭家族,故在隋唐前已建造家庙,金川家庙是南迁后的冯氏宗祠。
  前述,家族庞大、人丁兴旺的慈城冯氏具有族支分合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表二十九所示的祠堂、堂号是慈城冯氏家族庞大、人丁兴旺的文化记忆。在田野调查开展过程中,慈城冯氏后裔纷纷提到祖传的“吵架分祠”轶闻,不知是否出自“冯御史归里,在福聚桥殴辱,两相交讼”的史记,但慈城冯氏后裔表达的并非吵架结怨,而是众子姓互不服气而奋发图强的志向,以当代价值观分析,是竞争意识。笔者认为,这种竞争意识促使慈城冯氏保持着勇于进取的激情,而族支分合、祠堂创设频繁就是其外在表现。
  前述,慈城冯氏在县治族分五支,其中一支居住地设的祖堂,名曰观音堂。行五世后约于1250年,创设大宗祠。大宗祠创设后,不知何故,慈城冯氏的大街、西桥、大桥、檡树四支合为代嘉支,合祭于大宗祠。约传十一世后,代嘉支又分为四支,恢复原称,这是慈城冯氏族支分合的文化现象。
  福聚支的一小宗于天顺年间在布政房东侧建绩高堂。明万历三年(1575),福聚支始建统宗祠。统宗祠建造前的130年,统宗祠福聚军支(尹八房)24世孙冯时熙(字养晦,号酌)在旧宅设祭。也就是1574年,统宗祠支祖冯顺孙名下的尹四房、尹八房和尹六房(包括祭于绩高堂的众子孙)等福聚支众子姓合祭,谱载:福聚支自为一宗。冯叔吉动议在直街(今尚志路)创建统宗祠,这样统宗祠福聚支众子姓有宽敞、固定的祭祀共同祖先的场地,以达到齐心协力联一宗为一家的目的。这是慈城冯氏族支分合的又一例子。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历史上许多望族曾经显赫一时,尔后有的灰飞烟灭,有的了无痕迹。刘禹锡的名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民间将此现象说得形象而深刻,曰“富不过三代”。《田野调查》发现,慈城冯氏却绕过“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而族支分合的家族文化正是其能绕过怪圈的原因之一。因为分与合的变化刺激着慈城冯氏众子姓勇于进取,继而促进宗族制度的不断完善。
  祭祖与族产
  宗族制度包括祭祖制度、族产制度和族谱族规制度。祭祖制度由建造祠堂、祭祀宗族先祖两个环节构成,祭祖的直接功能是实现后人与祖先间的交流。以祠祭为例,祠堂是平台,祭祀是仪式,借助祠堂平台,以一定仪式实现子姓与祖先的交流。明代以后,祭祖的主要场所为祠堂。慈城冯氏的家庙(宗祠)、族祠、支祠和祖堂,一级套着一级,宗族祭祖制度(形制)严密,子姓祭祀祖先从祖堂到小祠,再到宗祠,级级高升。表二十九中冯统宗祠、冯惠宗祠分别为福聚支、西桥支的族支宗祠;冯启承祠与冯绩高堂分别为惠宗祠与统宗祠的分支祠,即西桥支与福聚支的小宗祠,小宗祠下又分褒德堂、怀德堂、仲德堂,此乃一家几户的祖堂。冯存善堂、冯崇美堂虽没祠称,实是大街支、福聚支的小宗祠或祖堂的堂号。无论是族支宗祠、支祠,还是祖堂,慈城冯氏大多冠以堂号,如统宗祠的世庆堂,大宗祠的世显堂,祖堂如统宗祠福聚民支(尹一房)的观音堂、统宗祠福聚民支宗三房的崇美堂等。遗憾的是家谱不齐全,无法全面概述慈城冯氏的祠堂与堂号,根据史料和口述史推断,编制《慈城冯氏部分祠、堂与其代表人物一览表》(表二十九),此表也亟待进一步完善。
  慈城冯氏的宗祠、族支宗祠、支祠和祖堂四级的祭祖制度,不仅能实现后人与祖先的交流,更能达到在精神上凝聚宗族力量的目的。第二章提到合族斯文会祭是慈城冯氏的祭祖制度之一,为保证每年的斯文会祭,慈城冯氏累计购置二千余亩斯文会会产(1945年数据)。斯文会会产是慈城冯氏族产。慈城冯氏的族产主要是族田,俗称公堂田,此外还有族宅,如表三中的序84,其土地编号1388上注冯辅本堂,此为福聚支匠支宗二房的义庄,义庄土地分宅基地、田地两种。对该义庄,1899年的宁波《甬报》有如下的报道:
  (农历十月)二十九日,慈邑尊曹渔溪大令至柳山庙前福聚义庄相传为故绅冯祖宪创捐,义田二百亩,义仓谷一万石,近因上宪催办社仓甚紧,曹大令亲诣查勘仓储田亩,顺道即至华家巷大有仓看阅基址,即当兴工建造仓屋矣。[1]
  表二所示,慈城冯氏有宅地、田地共计657丘。据统计1937年慈城冯氏祀地有116丘,约占总数的18%,参见《1937年慈城冯氏土地分类丘数表》(表三十)。
  1937年手绘慈城地图上明确标注了宅祀地、田祀地,如大庙畈(今慈湖北)田地有三丘为慈城冯氏祀田族产,分别标有冯景泰祀、冯姓祀产、冯左泉祀。据家谱考冯左泉(1543—1574,名冯少占,字汝易)是统宗祠福聚军支复古堂(尹六房)26世孙,自明代到1937年,冯左泉祀田应是先祖遗留的族产。
  《慈溪冯氏支谱》记载:统宗祠有族产祀田99丘[2],来源分别是先祖遗留、祠自主提留、有力者捐设。其中先祖遗留,如冯岱显祀、冯提领祀等;祠自主提留,有冯统宗祀等11丘;而有力者捐设,谱记“冯统宗祠军支尹四房大成房春潮助田,下列十三丘契号”。
  有关祠自主提留,其中一条统宗祠议规提倡,即向祠进主者每位捐钱十千文,慈城冯氏众子姓将年庚名氏载入簿,男捐钱一百文,女捐钱八十文等,这些项目是增加祠堂积累的来源。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季房河房38世孙冯亚奋(1913—2006,字庆坼,曾名时权)曾于20世纪60年代书写一份有关前新屋冯家的回忆材料,前新屋各房(江、淮、河、汉四房)众子孙靠祖上遗下来的冯存仁堂股份及祠堂(公堂)田(约360亩)租谷为生。上四房公堂有170—180亩田,四房子孙每数十年轮到一次;河房四子四房称下四房,有180—190亩公堂田,其中90亩送给小学校[1]冯家子弟可免费入学,余下的约百亩田由下四房轮收,分一年预收20—30亩,一年正收50—60亩,一年为后收20—30亩,每亩实收40—50斤(因土地税差),这样三年可收大约600斤稻谷(已缴田税),按出米率七折算,约有4200斤大米。冯亚奋十分明确,其祖个人没有田产,全是公堂田,由子孙轮收。由此可见,慈城冯氏较为重视族产的祠堂公共性,而且强调祠堂的公共积累。正是如此,才能保障宗族的日常活动,发挥宗族职能。学者认为族产有五种用途:一是提供祭祀经费;二是赈济抚恤贫困族人;三是资助族中子弟就学、参加科举考试或奖励考试及第;四是建立善庄,即为贫困不能殡葬的族人提供公共墓地;五是提供宗族其他活动的费用。[2]而慈城冯氏的族产除上述五种用途外,还用于家族之外的公共之用,如冯辅本堂,光绪《慈溪县志》记载:
  县东南隅,清光绪二年(1876)冯祖宪捐银三万一千五百七十
  两,置田一千一亩,建义庄一所赡养族人,又于义庄左建义仓一所置田二百亩收租储仓备通邑荒歉济赈之用。[3]
  此外,冯辅本堂义庄还每年付给慈溪西渡(现改为洪塘街道西洪村)渡夫食谷二百斤。[4]
  上述将二千余亩斯文会会产扩充教育基金,这里的扩充其实是改变了族产的用途,即原斯文会祭祀活动经费改用于教育经费。1945年,慈城冯氏的祠堂学校已招收他姓学子入学,参见第六章《母亲又生个女儿》。族产用于一邑公众事业,族产助教,这是慈城冯氏族产制度的特色,也是慈城冯氏的文化特色之一。
  族谱与族规
  族谱是宗族制度的内容之一,是为适应宗法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族谱也是中国历史的三个构架(另两个是地志、国史)之一。魏晋、南朝盛行官修谱牒,以作为评定人品、拔擢人才的依据。以后的家族私修族谱,记载先祖世系、业绩、宗支分脉关系,以免昭穆辈分不清,或因族人的迁徙、无后入嗣、收养等原因而导致宗族的血缘关系产生混乱。因此,各地宗族尤重谱牒,数十年必再修,至明清宗族拥有族谱,并通过族谱维系宗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1]表五、表六,是慈城冯氏历代所修谱牒概况。
  学者认为族谱的作用主要有:一是追溯渊源,辨析世系;二是记录先祖业绩,表彰族人中的忠臣、义士、烈士、孝子、节女、烈女等;三是记载族籍;四是记载族产;五是记载宗祠、祖墓所在等。今存的慈城冯氏家谱基本符合学者观点,有的慈城冯氏家谱特别注重先祖业绩,表彰族人中的忠臣、义士、烈士、孝子、节女、烈女等,如《福聚冯氏宗谱》,分元、亨、利、贞四册十卷,载录有关先祖业绩的内容有六、七、八、十等四卷,其中卷六特传记载了60人(闺懿11人)事迹;卷七记载的是荣籍,也是先祖业绩以皇帝敕封文本的再现;卷八的征文(志、状、碑、表、传、赞、文、诔)记叙26位先人的逸事。如此大篇幅载录历代先人出类拔萃的事迹,除展示家族的荣耀外,还具有发挥先祖先贤的示范榜样作用。由于族谱族规制度是宗族制度之一,因而诸如《福聚冯氏宗谱》谋篇布局,特别具有规范宗族运行与族人行为的功能,笔者认为这是慈城冯氏的又一文化特色。
  慈城冯氏族大人旺,忠安公编排96字行次,基本确保了世家望族的世系不乱。族大人旺,如何来凝子孙之心,聚家族之力,慈城冯氏在谱牒中,注重先祖先贤业绩的显现与宣扬,既符合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本真,又具倡导家风、教化子孙的功能。如果说族规是以条文来规范族人的行为举止,那么先祖榜样则是从精神层面影响众子孙的行为举止,具有家族精神领袖具象的作用。宗族制度中,祠堂与族谱仅仅是外在维系族人的载体,而祠堂的祭祖、族谱的族规则是内在维系族人的精神。一个近代宗族就是一个近代中国社会的雏形。[1]笔者认为,宗族是一个人来到世上除了启蒙教育外,最先接触的社会平台,因而宗族教化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慈城冯氏弘扬先祖业绩,按当代价值观分析,即以榜样力量感染人,是精神领袖的具象化,从而起到精神层面引导、激励、影响族人的教化作用。
  至于族规的教训,慈城冯氏与其他望族类同,如《福聚冯氏宗谱》宗训八段,对族人待人处事行为一一作了规定,如族人职业决不可行贱业如开妓馆、赌场等,如玷辱将宗法责惩亦除名出族的处理;统宗祠议规有33条,对祭祖、祀田、祭产、科甲入泮奖赏与不遵宗规刑处罚等一一作了规定。根据慈城冯氏口述,慈城冯氏家风俨然,注重名节,这是母范妇仪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母范妇仪又是慈城冯氏的文化特色之一,参见第五章第二节。
  从金川世家到南省名家,慈城冯氏历久不衰、世系不乱,成为千年望族冯半城,上述族支分合、族产助教、族祖榜样等家族文化皆是影响的因素。

附注

[1] 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学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45页 [1] 溪上述闻,《甬报》1899年12月16日 [2] 99丘:按统宗祠祀田粮米额数统计,见冯祖宪纂修《慈溪冯氏支谱》,(清)同治元年(1862)镌,第90—96页 [1] 清末,启承祠创办藕田学校,参见表十 [2] 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学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57页 [3] 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卷4第27页 [4] 杨泰亨、冯可镛纂:《慈溪县志》,(清)光绪己亥年(1899)修,卷5第45页 [1] 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学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31页 [1] 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学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6页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