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学渊源 书香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290
颗粒名称: 二、家学渊源 书香传承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8
页码: 075-0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城镇冯家家学渊源,书香传承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斯文会、教谕与学校、著述与藏书。
关键词: 慈城镇 冯家 书香

内容

在“五世同堂”、“四代共饮”的汉族家庭结构中,维系一家一户子孙的是宗族。在慈城,这种宗族形态尤为明显,以慈城冯氏为例,宗祠、支祠、祖堂一级套着一级,宗族形态严密。其实中国的宗族制度、祠堂仅仅是维系众子姓的外在形式,维系众子姓的内在形态还是族规、祭典仪式等,就慈城冯氏宗族而言,除族规、祭典仪式外,以宗族的名义,开展斯文会、建书院、创办学堂等,以此来实现慈城冯氏“以读书求功名”的传家之道。而正是开展斯文会、建书院、创办学堂等祠堂活动烙印在众子姓的心灵中,成为慈城冯氏“家学渊源,书香传承”的文化印记。
  斯文会
  斯文会是慈城冯氏合族共祭远祖的祀典。据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元房坤房忠房39世孙冯涵才(1915—2010,谱名承麒)生前回忆:“斯文会是我们宗族内部的一种聚会形式,凡高小毕业、年满十六足岁的族人都可入会。我入会时,有百余位会员。每六人轮流执持一年斯文会,执持除管理日常来往外,主要还得承办两次重大活动。一是忠安公的生日纪念,每个族人(男人)都可进祠堂叩拜,领取四个吉饼;二是每年阴历十月二十日的会员相聚,会员可吃喝三天,一般族人只可吃一顿。会费,也就是用于以上开支的费用来自祠堂下拨的250亩左右大家田的佃租。”
  冯涵才为冯氏斯文会会员。2005年,笔者做“堕民文化”田野调查时,冯涵才谈“阿三帮我家主持斯文会”时,谈及70多年前参加斯文会的情景:“斯文会一聚就是三天,会员们朗诵对先祖的赞歌,饮酒赋诗。其间还要搭台做戏,下午、晚上各一场。”[1]
  此说与《慈溪冯氏支谱》记载的“斯文会每年三月初一日,至长溪岭祭文直公墓,十月十二日祭忠贞公暨历代昭穆,午刻专祀文直公,配飨先贤衣冠、子姓入会者,轮当拜祭与胙”等内容一致。
  今查阅的家谱等史料没介绍斯文会创建于哪个年代,而从修谱年代分析,于1862年起,以“念先达培植之恩,敦水源木本之意”为宗旨,开展斯文会活动,通过一年两次的聚会让子孙明白“大之于万斯年,永思无斁矣,不能不深望于继起之君子”的道理。
  1945年,大宗祠大街支35世大宗祠、统宗祠、惠宗祠、启承祠合族新老斯文会会长冯祖麟(1912—1989)发起,将全部会产两千余亩田用以扩充教育基金,以响应当时筹募学田运动。[2]斯文会祭祖是慈城冯氏通过宗族这一平台展示的家族活动。同时,慈城冯氏还拟定了有关崇教尚学的族规,最典型的是统宗祠议规中的“子姓有发科甲及入泮并赴任者,报单报入宗祠报房向管账处领赏,其钱公账开发”[3]条文。还有将“户诵诗书”等作柱联悬挂于祠堂正厅,使众子孙明白“吾冯氏自曾祖以上数世读书,多清福德,其文章尤有名”[4]等,这些皆是展示慈城冯氏的家学渊源与书香传承的文化遗存。
  教谕与学校
  教谕,是儒学教谕的简称。儒学,始于两汉,兴于隋唐,盛于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的基本形式。明清时期,各县的县学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县以上的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而府学的训导,及县学教谕、训导多由举人、贡生担任。据统计,唐朝至清朝,慈城冯氏任教谕、训导之类职业的有33人。根据各个朝代的官吏级制,清朝以前的教谕是不入九品十八级之流的吏,即使清朝的教谕、训导入流,也只是正、从八品的小官。然而慈城冯氏的教育官吏每到一地,把启迪民智视为己任,把自己的理想与传家之道融合在一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如统宗祠福聚军支尹六房26世孙冯季兆(1537—1587,字汝行,号可见),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后,署镇平教谕。邑穷僻,不知《五经》,冯季兆口授《毛诗》,讲论娓娓,士始有登贤书者。[1]清嘉庆年间,统宗祠福聚军支33世孙冯璟(字玉章,号小宋)官归回家,劝捐创建德润书院于东门,并讲学于堂;冯璟去世后,其子冯贞祜(字膺甫)与乡贤为德润书院发展奔走,至光绪末年,冯璟曾孙冯毓孳(1863—1919,字汲蒙,一字嗣香)曾任慈湖中学教师,一门四代三人热心教育。[1]清末民初,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树德堂36世孙冯鸿墀(1873—1931,字阶青,号君木)光绪二十三年(1897)选拔贡生,朝考二等,吏部询问,原就教职,补用教谕[2]一年后调宣平县学教谕,而他称病不就,退隐慈城,以教书为业,先后讲授于慈湖中学、(宁波)效实中学和(上海)修能学社,门下弟子有王个簃、沙孟海、陈布雷、秦康祥、陈寥士、冯稚望、徐韬等,均为近百年来闻名中外的杰出英才,参见第六章的《先父与他的恩师冯君木一家》、《继承祖辈的家风》等文。
  众所周知,学校是对实施教育、培养人才之处的现代称呼,与古时学宫、书院、私塾等具有同样的功能。数百年来,慈城冯氏关心一邑小城的教育事业,热心参与慈城、宁波乃至上海的教育活动,历代文献均有记载,笔者根据这些记载编制成《慈城冯氏参与家乡教育一览表》(表十)。
  表十所列的逸事,时间大多是在1949年以前,此乃慈城冯氏书香传家的外在表现。当下,慈城冯氏参与教育事业至少有两方面可圈可点。其一,是冯骥才创作的《挑山工》等20篇文学作品于1984年起被陆续选入海内外有关汉语教育课本而出版58个版次,参见《选入课本的冯骥才作品》(表十一)。其二,现仍有不少慈城冯氏后裔从事教育工作,如《田野调查》对象中职业为教师的有15位,占慈城冯氏口述者(63位)的近四分之一;口述稿的主人公中从事教师职业的更多,其中一家有三代人行教师之职,有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参见第六章第四节的《我的教师之家》。据不完全统计,从事教育工作的慈城冯氏中有不少从事高等教育,今为大专院校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其中现任大专院校院长一职的至少有四位。一位是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元房之后冯骥才,现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一位是惠宗祠西桥启承元房坤房恭房40世孙冯晓源,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一位是统宗祠后裔冯志敏,现任宁波大学副校长;一位是慈城冯氏石堰支冯玮青,现任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副院长。
  教谕与学校是慈城冯氏家学渊源的传承平台,也是书香传家的展现平台。显而易见的是,当慈城冯氏择书院或学校讲台之时,他们的弟子也借此平台接受教育,第六章的《求学读书的一些往事》、《我家与效实中学》等文,叙述的就是家学渊源的传承,对外展现的是慈城冯氏家族书香传承的成果。
  著述与藏书
  慈城冯氏的家学渊源还可以从众子姓著书立学与珍藏书籍两大成果来分析。慈城冯氏众子孙在古代著书立说成果最显著的,首先是存《四库书目》,如惠宗祠西桥支23世孙冯厚所著的《文翰类选大成》;惠宗祠西桥支26世孙冯柯所著的《历代宗藩训典》(十二卷);冯京第所著的《兰史》等。其次是成为当代珍藏的版本,《宋元儒学案》作为了解和研究我国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先后由黄宗羲、黄百家父子及弟子全祖望、杨开沅等补述完成但未刊刻。道光十八年(1838),冯云濠借醉经阁所藏,与王梓材校补完善《宋元儒学案》,并著《补遗》一百卷,现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后,冯贞群倾力汇注的清史荣《李长吉诗注》,成为天一阁所藏的绝版之宝。其三是慈城冯氏著述作品成为当代珍贵的地方文献,根据《两浙著述考》、《伏跗室藏书目录》、《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国近代小报史》、《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说》、《清防阁、蜗寄庐、樵斋等藏书目》、《别宥斋藏书目录》、《江北如此多娇》等文献史料统计,自明永乐至当代,慈城冯氏历代子姓67人著书立说,作品近300部(套),其中统宗祠福聚军支绩高堂复古堂28世孙冯元仲(1589—1671,字尔礼,号次牧,晚号句章)所著的《天益山堂遗集》(10卷、续刻1卷)均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珍藏,其余的书目与作者参见《慈城冯氏著述、刻印、点校、收藏图书目录表》(表十二)。
  笔者根据表十二所列的作者所在的祠、支、房分类,编制成《著书立说的慈城冯氏祠、支世系对照表》(表十三),根据此表,发现慈城冯氏的著书立说具有家族性群著的特点,如统宗祠福聚军支尹四房子姓跨明清两代数朝均有作品留世,其中清代几乎连续七世子姓中除了一世没作品外,其余代代以著书立说为乐。惠宗祠西桥支宗行从23世冯厚至28世冯士选亦是如此。还有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元房35世孙冯汝霆(1809—1863,字廷丙,号耳堂)传其子冯可镛(1828—1887,原名可钺、可镕,字佐君,号舸月),后又传到冯汝霆玄孙冯骥才,此乃五世相承的书香传家。
  同时,除了著书立说,慈城冯氏子姓还有藏书等嗜好。有史记载的清代慈城冯氏子姓的个人藏书楼有7座,分别是冯汝霆的循陔书屋,其兄冯汝霖(1794—1837,字雨宗,号听颿)的寄月楼,冯云濠的醉经阁、冯可镛的匏系斋、冯一梅的述古堂、冯祖宪的耕馀楼、冯孟颛的伏跗室和惠宗祠西桥支启承祠存仁堂贞房仲房顺房35世孙冯本怀(1813—1872,字慎旃,号酉卿)的抱珠山房,参见《慈城冯氏与藏书楼汇编表》(表十四)。
  创建于民国年间的伏跗室藏书10万多卷,碑石拓本400余种,藏书多为善本,其中不少为宋椠本、元明清刻本、手稿原本。冯贞群被誉为著名浙东藏书家,是宁波藏书界承前启后的人物。[1]冯贞群的藏书有不少是其支族先祖的著作,现藏于天一阁,真可谓书香传家。《田野调查》采用的史料,有的是冯贞群藏慈城冯氏著作,用于慈城冯氏文化研究,此乃慈城冯氏书香传承之幸。

知识出处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本书是以慈城冯氏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对象,以慈城及海内外的家族文化为参照说明,以历史文献及口述史为依据,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对慈城冯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认为慈城冯氏以寻根、联宗等形式营造家族的精神家园,以凝聚众子姓之心是千年望族的内核,启蒙教化是慈城冯氏得以绵延千年不绝的家族秘诀。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