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2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传略
分类号:
K825
页数:
31
页码:
1921-195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董黯、阚泽、杨简、罗仲舒等人物传略。
关键词:
江北区
人物
传略
内容
董黯(89—106),字孝治,汉代大儒董仲舒六世孙,东汉句章县人。幼年丧父,家贫,采薪为生。母亲患痼疾,听说30里外大隐溪水能治病健身,乃天天挑水供母饮用,果然见效。而母亲心疼儿子挑水辛苦,决定放弃故家、移居大隐溪旁。这母慈子孝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神州,甚至感动了汉和帝,特封董黯为郎中,但他辞谢不就。后人因此把大隐溪改名为“慈溪”;唐代重设县域时也以“慈溪”为县名、以“慈城”为县城名。
阚泽(?—243)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大臣。《三国志·阚泽传》说他是会稽山阴人,但没有证据;而据史料记载,慈城,的普济寺乃阚泽旧居,峰曰阚泽峰,湖曰德润湖,都是为纪念阚泽而命名的。阚泽出身农家,少时好学。因家贫无钱买书,就为人抄书,借以博览群书、钻研学问,不但对儒学造诣深厚,而且兼通历法、数学,由是显名。东汉建安年间,他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其间结识孙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孙权成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此后他不断升官,相继担任尚书;中书令加侍中;又加太子太傅,仍兼中书令。《三国志·阚泽传》载:泽以经传文多难得尽用,乃斟酌诸家,刊约礼文及诸注说,以授二宫为制,行出入及见宾仪,又著乾象历注,以正时日。每朝廷大议,经典所疑,咨访之。以儒学勤劳,封都乡侯,性谦恭笃慎,官府小吏招呼封问,皆为抗礼,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权尝问:“书传篇赋何者为美?”泽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贾谊《过秦论》最善。”权览读焉。初,以吕壹奸罪闻有司,穷治奏以大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权以访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权从之。又诸官司有所患疾,欲增重科防,以检御臣下泽,每日宜依以礼律,其和而有正,皆此类也。阚泽去世时,孙权痛惜感悼,好几天吃不下饭,可见阚泽影响之大。
房琯(697—751)字次律,河南缑氏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房融曾任宰相,以门荫补弘文生。后家道中落,隐居陆浑山,读书。开元中,唐明皇将封岱岳,房琯撰封禅书以献,得到宰相张说的赏识,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他从此进入仕途,不久升为监察御史。开元二十六年(738),朝廷析鄮县为慈溪、奉化、翁山、鄮4县,委任房琯为首任慈溪县令。他在任上政绩卓著,南宋宝庆《四明志》卷十六云:“上德化,兴水利,流民来归,狡吏引去,以治最显。事见《唐书》本传及《会要》并旧志所载。民立庙祀之。”立生祠是百姓对地方行政长官的最高赞颂。又称:“至今县桥名骢马,以公故也”。因为古代御史亦以骢马指代。今之慈湖,也是房琯开凿,以溉民田。开元二十八年(740)离任后,官运亨通,玄宗、肃宗先后任琯为宰相,委以军国重任。而且,他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清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
王庭秀(?—1136),字颍彦,宋慈溪(先世居鄞县,其父徙慈城)人。为学旁搜远绍,不求时髦,造诣深远,操持坚正,发为文辞,俊迈宏远,常与黄庭坚、杨时交游。登政和二年(1112)上舍第,历官州县,政绩卓著,经侍御史李光推荐,升为御史台检法官。宣和、靖康动乱时期(1119—1126)仍能出于忠义,积极进言,南宋定都杭州后,官拜监察御史。庭秀忠于职守,正直敢言,曾说:“威断,当出于人主,而所遣宣谕官,当令举廉吏。”又说:“刑名有疑虑者,令州郡法官申宪司阅实具奏,以取裁决。”升任殿中侍御史,又上奏黄潜善猥持国柄,嫉害忠良,中外为之切齿的事实,终于罢免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因多有得罪,被外放瑞州。右正言吕祉为之抱不平,奏道:“朝廷今日缘论大臣移一言官,明日罢一言官,则后日大臣行事有失,谁敢言者?”帝无奈又召为吏部郎,改左司。庭秀继续提忠言:“朝廷比来深疾贪吏,然州县之间岂无廉介?自将沉于下僚者,宜命五使,所至以廉洁清修、可以师表吏民者,以名来上,参之公议,不次升擢,以厉士风。”帝从之。庭秀再升为检正中书门下省诸房公事,但因观点常与宰相不合。颇不自安,托病求去。诏直秘阁、主管崇道观而归。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南宋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富阳主簿。富阳民多服贾而不,知学,简兴学养士,文风益振。改任绍兴府司理,公正公平执法,不畏权贵,得朱熹、史浩的举荐。改知嵊县、乐平县,兴学训士,夜无盗警,路不拾遗。绍熙五年(1194)召为国子博士,因秉公直言遭斥,主管崇道观。再转任朝奉郎。嘉定元年(1208),宁宗更化,杨简历任秘书郎、朝请郎、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兵部郎官、兼考功郎官、兼礼部郎官,授著作郎将作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因所提建议均未被采纳,求外放为温州知州。移文首罢妓籍,尊敬贤士,严管部属,抑制豪门。自奉则廉俭菲薄,常说:“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民爱之如父母。离任时倾城哭送。入朝历任驾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军器监兼工部郎官,转朝奉大夫,又迁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转朝散大夫。但所提建议仍不得行,遂竭力请去,乃以直宝谟阁主管玉局观。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与当时的舒璘、沈焕、袁燮合称“淳熙四先生”在四明诸儒中影响最大,人称“慈湖先生”。学术以陆学为主导,兼采朱学、吕学、湖湘学,折中诸家,既重内心修养,也重身体力行。其中又以杨简影响最大,早年曾师事陆九渊,把心学进一步推向唯我论,提出了道德修养的直觉方法论“毋意”和把心看作宇宙变易之机轴的“已易”说,对于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有一定助益。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理宗即位,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学士,赐金带,封爵慈溪县男。卒,赠正奉大夫,谥文元。
罗仲舒(1156—1229)字宗之,南宋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少年时性情恬淡,读书数过便成诵,初以辞赋应选举,,后与楼钥发明穷理之学。淳熙十二年(1185)魁上舍,授安庆教授;十四年登进士第,历任常德教授、监行在场门、宣教郎、宜兴知县。在宜兴计划精详,惠利周洽,政绩为该县历任之最。嘉定十年(1217)入朝,先后任国子学录、太常博士、宗正博士、秘书郎、著作佐郎,又以本官兼屯田郎;不久改著作郎兼权仓部郎。嘉定十六年(1223)出任福建提举常平茶盐,适逢水灾,编筏抢救溺水者数以万计,并且发粟赈之。宝庆元年(1225)改提点江东。当时,贪官污吏垄断盐利,舟运不通,民乏盐数月。仲舒将首事者笞而流之,遂恢复如初。召为国子司业,仲舒请求退休,不准,加金紫光禄大夫。当时皇族请托横行,营私滋甚,仲舒上疏论罢之。他清廉自守,以国势安危、贤才进退、生民利病为己忧,敢于秉公直言,不愿容默隐忍,以避权贵。其刚风义烈,震动朝野,很多人虽不乐意,最终还是敬而畏之。后以病重恳请退休。皇帝命以本官特授慈溪县男,食邑三百户,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致仕。
张虙(生卒年不详),字子宓,南宋慈溪清水庄(今属江北区)人。庆元二年(1196)进士,历任州教授、太学正、太常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监丞。当时金国将亡,朝廷讨论自治之道。虙谓:“天下之治,必有根本,城郭所以御敌也,假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诸将所以备患也,假使枵腹盼盼不得食,则何患之能备?今日之吏,能知守边之务者多,而能明立国之意者少,缮城郭、聚米粟,恃此而不恤乎民,则其策下矣。”升任秘书郎,预编《宁宗会要》,先后兼吴益王府、庄文府的教授。再迁著作佐郎兼权都宫郎官、秘书丞、著作郎,因病请求外放,出任南康知府。虙至郡,剖决滞讼,众皆悦服。前任陈宓在济民库中留钱七千缗,作为筑城费。虙曰:“不必扣留老百姓的钱,我捐万缗为倡,此后倘能不断继续,何患事之难成?”又有转运使置钱万二千缗,用于百姓平耀粮食。虙也出钱万二千缗以增益之,民赖其利。改任处州知府,能做到政不病民而除其病于民。又转任温州知府,力辞,遂回朝廷任直秘阁主管千秋鸿禧观。参议制置使幕中使者,尚威力,愎谏自用。虙守正不阿,每济以宽大。改为主管玉局观。端平初年(1234),召为国子司业兼侍讲,又升国子祭酒,后来又兼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可惜令下而卒,享年八十。诏赠四官。
刘应时(生卒年不详),字良佐,号颐庵,南宋慈溪飞凫村(今属江北区)人。性敏而勤于书,无所不读。青年时代颇有用世之志,但怀才不遇,终身未入仕途,只在县庠教过书,一生足迹不越浙东。他遁居林下,刻意为诗,兴寄萧散,表达了一种贫寒自守的心态。为诗擅作绝句,多山林田野之思;亦喜苦吟,注意炼字和一联半句的精巧组合。范成大尤赏其诗,认为可与唐之孟郊、贾岛相比。晚年将作品结为《颐庵居士集》2卷,存诗102首。陆游、杨万里为之作序。陆游称其诗“多独得之妙”。杨万里谓“有‘三百篇’遗旨”。明永乐四年(1406),诏求天下遗书,应时所作诗选入文渊阁。
赵偕(?—1364)字子水,赵宋宗室之后,长期隐居于慈溪县城大宝山麓,终身不仕,从事教育,学者称为宝峰先生。,他是元代后期四明陆学的代表,主张“万物有存亡,道心无生死”,视道或心为超越万物之外永恒存在无死无生的本体,当然也是万物的根源。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只是心的变化或表现,只有心为唯一的真实。赵偕大力提倡静坐内省,重视个人修养,认为治国理民,唯人行公道才能得人心,而修己是行公道的根本,晚年提出“愿闻过、采公论、谨礼节、障善、瘅恶、均赋役、考吏行、考卒行、杜妄告、谨句销”十项治民事宜;其中关于将学校职能定为人伦是非的裁判和执行机关的说法,可以视为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先驱。著有《赵宝峰集》、《宝云堂集》。
乌斯道(1314—1390后),字继善,号春草,元明之际慈溪(先世居昌国,其父到慈城试吏而占籍)人。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后得慈湖杨简遗书,妙悟心契,遂尽弃举子业而究明心学。元至正十一年(1351)四方兵起,县令陈文昭组织团练,斯道与伯兄本良共出良策,境内安宁无盗贼,并称“二乌”。明洪武,四年(1371)应征辟,先后任广东石龙知县、江西永新知县,推行仁义,兴办学校,礼遇贤才,重视教化。其仁政使寇盗不敢犯,逃居他乡的百姓来归恐后,邑士多诵而怀之,祀名宦祠。后因邻县出事受连累,被贬到安徽凤阳的池河服劳役,洪武十三年(1380)还归故里。斯道以雄文懿行,成为后学之楷模将近40年。为文尚体要,尤长于诗,兴寄高远而清丽出尘,“峻洁如明月珠,汹涌如春江涛”一扫元人过巧之弊。斯道于琴弈书画皆臻妙品,书法精于小楷、行草,绘画善作山水,苍劲秀远,意,境在倪云林、黄大痴之间,亦工写竹。著有《春草斋集》10卷。
桂彦良(1321—1387)名德偁,号清节,元明之际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少年慧敏,勤奋博学。元末为乡贡进士,曾任,平江路学教授,观世不可为,遂东归,放情山水间,肆为诗古文。张士诚、方国珍争相聘请,均不就。洪武六年(1373)应征召入京,授太子正字,在文华堂为太子以下多位青年官员讲学,以二帝三王、孔孟圣学为本,汇聚历代治政之精华,联系明代国情之实际,解当务之急。两年后,学生中有七八人擢为行省参政,八人为按察检事,十九人出任知府,其余皆授御史。朱元璋也时有咨询,彦良所对,帝每称善,书其语揭便殿,曾呼老桂而不名。朱元璋特别重视皇室子弟的教育,选择诸王傅非常慎重,因而命彦良出任晋王府右傅,并亲自为文赐之。彦良入谢。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彦良至晋,编制《格心图》献王,又改革王府官制。后升任左长史,赴京朝见,条陈治道所急者,名为《万世太平治安十二策》,主旨是:法天道、广地利、顺人心、养圣德、培国脉、开经筵,精选举,审刑罚,敦教化,驭戎狄,搜贤俊,广咨访。朱元璋阅后大加赏识,曰:“彦良所陈,通达事体,有裨治道。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洪武十八年(1385)告老还乡,两年后浙江乡试,又被任命为主文官,扶病往,既归,遂以疾终,谥文裕。著有《清节》、《清溪》、《山西》、《挂笏》、《老拙》等集和《陶诗春和咏》及《中都纪行》等。
桂道本(生卒年不详),字孟诚,慈溪县城人。少从桂彦良受业,刻苦励志。洪武四年(1371),诏求明经之士,邑令举道本,授四川金台知县,旋改垫江知县。明初草创,民多窜亡,道本榜谕招揽之;不数日咸归乡,井乐业如故。乃新学校、广明伦堂、延邑之儒士掌学事。又选秀者充弟子员,自己五日一,往,相与讲论圣贤之道,风俗一变。远乡或据险不输税。道本遣人劝谕,敛手听命,岁旱民饥,道本上报知府,请求免赋,被拒绝,拼死力争。幸亏部使者获悉实情,上报朝廷,遂得免岁赋,邑人德之。秩满,授广东河源知县,依然廉以自持,兴利除害,听讼折狱,察见底蕴,归于仁恕,上官嘉之。
陈敬宗(1377—1459)字光世,号澹然居士,明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弱冠游庠,博究经书子史,过目不忘。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得以深入沉潜经史百家之学。书成,授刑部主事,明习法律,练达时政。又与修《五经四书大全》,再修《太祖实录》,授翰林侍讲,永乐二十年(1422)春大祀天地,帝命敬宗分献东海,次年又分献中岳,因母丧归里。宣德元年(1426)服满复职,与修《两朝实录》。次年转南京国子监司业。皇帝指示:“侍讲,清华之选;司业,师儒之席。位虽不崇,任则重矣。”敬宗因此兢兢业业;九年秩满,升任国子监祭酒,愈益敬业。他容仪端整,步履有定则,甚至饮酒宴乐也目不斜视,力以师道自任,时时勉励诸生进学成德,教书育人非常严格。国子监有千余太学生,每次升堂听讲,设馔会食,都须整齐严肃如朝廷,稍有失容,就令其待罪堂下。后来及门之士多显名朝廷。他严立教条,改革陋习,所提建议都被皇帝允准。僚属既惧又恨,蓄意诬陷、讼之法司。但他刚介贞毅,势利一无所累,连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想见他一面也不可得。他在太学待了20多年没能升迁,却心平气和,无怨无悔。评者谓其挠之不乱,澄之愈清,德望文章,名满天下。景泰元年(1450)致仕。家居不轻出。卒赠礼部侍郎,谥文定。著有《澹然集》五卷。
王来(1395—1470)字原之,号抑斋,明慈溪(今江北区)人。宣德二年(1427)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四年后被推荐提,拔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考察属吏。谕旨规定“请自上裁”。王来认为:“害民之吏,去之惟恐不速,如果必须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由是贪暴望风引去。当时有太监陈武,以太后命去江南,横行无忌,巡抚以下皆畏之。唯有王来敢于多次制止。英宗即位,王来升山西左参政,抵任即禁横敛,宽逋负,革滥役,戢奸顽,清刑狱,究民隐。数月宿弊尽去。又兼总督大同宣府边储,革旧营充运等奸弊,每年节约金钱布帛七万余。他居官清正廉洁,练达政事,且嫉恶如仇,执法如山,曾经杖死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县令十人,因而被逮下狱,本当徒刑。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正统十三年(1448)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景泰元年(1450)来升任右都御史,总督湖广、贵州军务,率兵赴贵州平叛。平定安抚后,奉命兼贵州巡抚,乃上奏道,:“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帝从之。景泰四年(1453),召为南京工部尚书。王来对于南京五府六部及各衙门民情军务,必参酌切当,敷析详明,俾上不失体,下适事宜,民便之。及至英宗复辟,六部尚书全被罢官,王来归里家居。为人通敏有识,豁达不羁,文武才略,为时所重,至于葩词藻句,援笔立就,著有《王氏绿野堂遗编》二卷。
姚堂(1418—?)字彦容,天资聪敏,22岁举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继升郎中。此前,工部因为收支过程中藏奸隐秽,人都不愿来任职。堂自奋曰:“此在人耳,岂官使然哉?”遂以身作则,砥砺操守,官评为之增重。出任广信知府,为政简易,民赖以安,被巡按御史推为江西第一。旋以内艰去,服阕,直接去苏州任知府。苏州很富裕,每年盈余以亿万计。他全部归入公款,用于振恤,以及修孔子庙,兴先贤祠。此前,权贵们路过苏州,经常厚索,姚堂下令不得加毫末。民用日省,人情大惬。后来因事得罪巡抚刘孜,命他与镇江知府林鹗对调。姚堂在命令下达当日即起行,什器帏帐,一无所移。苏州百姓拦车挽留,不可得,乃脱其履,悬郡门以表去思。童谣道:“双木作篙,不如一摇。”士林也颂之以诗,有“袖归白璧原无玷,移去寒梅不改香”之句。他在镇江,一如苏州,兴学养士,恤孤举遗,褒表名贤,以礼化民,因而政通惠洽,流民复业者九千五百余户。同时,仍然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因而也久久不得升迁。多亏刑部尚书陆瑜力荐,始转广东参政,可惜尚未到任就去世了。
孙懋(生卒年不详),字德夫,明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浦城知县,断狱明审,兴革宜民,当道荐为八闽县令第一。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忠于职守,敢于直言,曾冒死上书,弹劾奸佞倖臣江彬。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因误执锦衣官,谪藤县典史。至则创办南麓书院,亲自讲学,民风大变。迁广西按察使,转右布政使,升河南左布政使,兴利除弊,省冗费,抑豪右,出纳钱谷、赃吏缩手,力排众议,均田定赋。又能立身清廉,处事周详,离任时,行李中唯有图书药囊而已。嘉靖十六年(1537)升应天府尹,除强暴、抑兼并、清驿递,减夫船;革民壮之滥役,汰工匠之买闲,裁织造之机户,禁仓储之滥支。民颂其德不衰。后因所进乡试录违反旨意而致仕。年83岁卒,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著有《孙毅庵奏议》。
屠滽(1440—1512)字朝宗,号丹山,明鄞县城北(今江北区中马街道)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成化二十一年(1485)安南内乱,滽奉命前往,处理妥当。弘治元年(1488)奉命总督两广军务。柳州诸处戍军,因水土不,服,比岁死亡过半,乃为区处分守,多所全活。升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弘治十年(1497)加太子太保,次年吏部尚书。滽推贤让能,犹恐不及;立朝论事,皆得机要。自谓手执此笔,掌刑,狱,唯恐误杀一人;掌权衡,唯恐误黜一人。凡遇送礼求情者,反放至远地。又上言:勋戚之家不得占据关津、陂泽,设肆开店,侵占民利。进太子太傅,继加柱国,后遭弹劾致仕。正德元年(1506)起复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掌院事。时太监刘瑾专权乱政,滽多次与之抗争,保护正直,大臣。致仕归里,卒谥襄惠。著有《丹山集》,后其孙编有《屠襄惠公遗集》。
卢瑀(生卒年不详),字希玉,明鄞县城北(今江北区中马街道)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刑部给事中,因上疏革除宿弊,触怒皇帝,遭廷杖。他坚守职责,又弹劾太监弄权、妖僧罔上之事,因而直声大振,迁工部都给事中。成化二十一年(1485)谪判长沙,不久迁真定府同知。其为政重在抚良民、惩暴吏,百姓既爱且畏。后又升任广平知府。当地豪强贵族屡屡侵匿牧马场地,却要贫户来承担赋税。卢璃不畏强暴,秉公执法,清洗奸蠹,将其侵匿的场地尽数返还老百姓。从政期间,他不但峻拒一切贿赂,对于感恩者的酬报也坚谢不受,清廉自守始终不渝。
姚镆(1465—1538)字英之,号东泉,明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移风易俗。迁福建副使,贵州按察使。正德十五年(1520)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奏《边务六事》,皆得以实行。嘉靖元年(1522)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又改兵部左侍郎。嘉靖四年(1525)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平定田州土官岑猛造反。诏进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不久,岑猛余部死灰复燃,攻城略地。因张璁、桂萼排挤进谗言,帝改令王守仁督两广军,让镆为辅。镆遂告病回家赋闲。嘉靖十三年(1534),由于大学士费宏、李时推荐,帝命姚镆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镆未赴而宏卒,遂辞职。帝不悦,此后虽有多人交章推荐,始终不予起用。镆为人方正严肃,学识渊博高明,遇事问是非不计利害。当时太监刘瑾窃权,朝绅习污,镆独无所染。去世时人皆悼惜。
姚涞(?一1538),字维东、遂东,号明山,姚镆长子。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嘉靖二年(1523)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为“大礼仪”之争,受廷杖、下诏狱。不久复官,充经筵日讲,进对颇合帝意,迁左春坊左谕德,奉敕校阅《历朝宝训》;完成后升侍读学士。嘉靖十六年(1537)主持北畿试,取得人才甚多,其试文为天下范式。次年父丧,丁忧回乡,哀伤过度而死。皇上深为悼惜,特命官谕祭。姚涞学问渊博,读书求实务,不拘泥于文辞。尝谓边防海运最为今日急务,遂作诸边图,凡道途往来、关隘险阻,如示诸掌。当时有“翰林三绝(经学、诗学、史学)”之称。著有《姚涞文集》8卷以及《诸边图》、《国朝人物考》等。
屠侨(?—1555)字安卿,屠滽从弟。正德六年(1511)进士,以才授御史,巡按居庸关时,武宗诏擒生虎,侨抗疏制止。后改按江南。宁王宸濠有异志,忌惮侨,曰:“奈何令此强项御史来耶?”曾派人行贿,侨坚拒不受,铁面无私,秉公办事。会以父丧免职。服阕补原官,嘉靖元年(1522)侨出知保定府,刚正不阿,惩恶除暴。历任山西参政、山东按察使、广东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所至廉勤正直,能声卓著。累迁刑部右侍郎、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转左都御史。侨更以风裁自持,凡遣御史出,务则其人,回来严稽功实,不徒应虚文,诸御史无一敢犯者。后因抗争触怒世宗,杖四十、降俸五等。嘉靖三十四年(1555)元日,侨暴疾不起,赠少保,谥简肃。著有《东洲杂稿》、《南雍集》。
赵文华(?—1557)字符质,号默林,明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刑部主事。见奸相严,嵩日渐贵幸,特拜嵩为义父,深得宠信。嵩念己过恶多,特委文华为处理奏疏的通政使。文华每见弹劾严嵩的奏疏,皆先送严嵩,然后进呈世宗。但其为人狡诡,欲自结于帝,进献百花仙酒,且言严嵩服此酒长寿。世宗手书问严嵩,嵩惊而面责,他跪泣不起,又厚赂嵩妻,从中斡旋,复得宠信。以建议筑京师外城,加工部右待郎。后倭寇犯东南,上疏议七事。世宗赏识,命巡视东南防倭事宜。总督、尚书张经剿倭,获王江泾首次大捷,文华冒为己功,并诬劾张经“养寇失机”致张经枉死。继诬劾浙江巡抚李天宠,也遭枉杀。又先后论罢总督周珫、杨宣、苏松巡抚曹邦辅,,颠倒功罪,牵制兵机,致使纪律大坏,将吏人人解体,屡战屡败。文华反以败报胜,返朝,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不久,再以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浙江诸军事。因胡宗宪平徐海,俘陈东之功,加少保,荫子锦衣千户。此后日益骄纵,用工部大木盖私宅,影响宫殿正阳门楼。帝知其情,怒而黜之,在回家途中暴病猝毙。追赃时查出贪污军饷10万石。其家退还,十几年犹未及半,神宗迁怒于其子慎思,充军烟瘴地。但文华有文才,著有《文华全集》,编有《嘉兴府志》。
冯岳(1481—1561),字望之,号贞所,明慈溪县城骢马桥南(今江北区慈城镇)人。靖五年(1526)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曾到芜湖收税,造木柜数十,输税者,令商民将税款自投柜中,自己一指不染。迁刑部员外郎、再迁刑部郎中,曾到江西、山东处理刑事案件。他明镜高悬,断狱如神,前后释放冤案囚犯1500多人,无钱赎身的,还自掏腰包相助,赣、鲁两省囹圄为之一空。以忧去官,服阕,起知延平府;擢山东按察副使、河南参政;再擢江西按察使,改右布政使、转左布政使。在江西三载,他两袖清风,一毫不取,当地人赞“清布政,自岳始”。此后不断晋升,相继出任顺天府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兵部右侍郎总督广川贵三省军务。因平定苗乱有功,晋右都御史,荫二子。不久又任南京刑部尚书。冯岳历官三十余载,所至以介节著,清慎谦退,始终无丝毫过失。《慈溪县志》称:论者以完节归之。盖胜国二百余年,邑中所仅见者也。告老还乡时,皇帝赐宅,名曰“彩绘台门”,至今犹存,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屠大山(1500—1579),字国望,号竹墟,屠侨之孙。嘉靖二年(1523)进士,知合州。州当瞿塘峡要冲,春水涨时,行人多有溺死者。大山为出私金,筑堤数十丈,州人赖之,号曰“屠公堤”。迁南京刑部员外郎,署郎中,出为吉安知府。尚书王学夔诸子横行里中,大山有理有节地予以严惩,使之不敢为非,折节称儒生。王学夔谓:“使诸子不致覆吾宗,皆屠君教也。”升山东按察副使,备兵徐州,因纪律严明,得罪权贵而留滞八年。继转左参政,进广东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嘉靖二十九年(1550),晋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又升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总督湘、鄂、川、贵军务。时严嵩父子专权,欲其往附。大山不睬,遭严世蕃忌恨。后为应天巡抚,率军抗倭。因下属与倭寇战大败,世蕃遂嗾言官弹劾大山,逮系诏狱,几论死,得人白于帝,罢职归里。穆宗即位,复原官。与范钦、张时彻并称为“东海三司马”。大山天才豪逸,傥荡自喜而又沉重不泄,器局凝峻,晚年则好黄老学说,著有《竹墟集》。
刘安(生卒年不详),字汝勉,明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改河南道御史。上任才一月,就上疏批评皇帝“以急切之心,行督责之政”;“令出而复返,方信而忽疑”;要求“略繁文而先急务,简细故而宏远猷,不以一人之毁誉为喜怒,不以一言之顺逆为行止”。嘉靖阅后勃然大怒,将刘安逮赴锦衣卫,严刑拷讯,最后贬谪到湖南攸县,任主簿、典史等职。当时适逢洪水,决堤数十丈,刘安率领民众抢修成功,后人称之为“刘公堤”。再迁长沙同知,晋升凤阳知府。因治行卓异,朝廷赐正三品服。嘉靖十九年(1540)以忧归。刘安宦游多年,布袍疏食,处之怡然;又留心慈湖之学,有“学透三关方是路,功亏一篑未成山”之句。
其子志业,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也是敦崇正学,清介自励,累官至江西兵备副使。父子去世后都从祀慈湖祠。
顾翀(生卒年不详),字曰翔,明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分治南旺诸泉,至则厘革夙弊,疏浚泉源,漕运畅通,公私称便。升兵部主事,转员外郎,擢河南按察佥事、备兵徐颍。因失误谪判许州,寻起怀庆兵备、福建佥事。翀色温气和,恂恂若儒生,遇事则持法无假贷。丁继母艰,服阕补云南,一月迁福建参政。其时倭寇猖獗,所至屠烧城邑。翀奉命分守福宁,以奇兵袭之,斩首百余。次年又大破之海上,民稍安。福宁是穷乡僻壤,其他官员无人到任,翀以一身保危城、歼狂寇。事闻世宗,赐金绮劳之。此前,官兵住福宁城内,民居却环列城外,寇未至皆奔窜。翀下令扩充旧城,徙居民城内。寻迁四川松潘兵备副使,以积苦兵间致仕,诏晋三品,归里一年后去世。
冯成能(生卒年不详),字子经,号纬川,明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天资警敏,才略过人,淹博群书,好学不倦。与颜鲸会讲慈湖书院,学者守其规条不废。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授福州推官,适叛兵五千行劫,成能扁舟抵寨,谕以祸福,即解散。授刑科给事中,历兵、工二科,庚戌都城戒严,条陈便宜四事,即日允行;复谏止铸太和像,停翔凤殿工。主事海瑞,言事切直,廷杖下狱,且论死。成能与颜鲸倡言于朝,曰:“谏臣不能言,而部臣言之,已可愧死,奈何坐视主上杀直臣乎?”时相感其言,瑞得不死。擢湖广参政,因平叛有功,升俸赐金绮。转贵州按察使,建阳明书院,亲自讲学。用军功,迁四川布政使,以劳瘁卒于官。
颜鲸(1515—1589)字应雷,别号冲宇,明慈溪城南(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幼学即慨然志古圣贤,往往离训诂自为悟解,,洞窥性理,秉心高亮。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擢山西道御史,出视仓场,有奸人马汉,仗定国公权势放高利贷,鲸立论杀之。又上漕政便宜六事,禁止锦衣卫兵卒领饷时随意挑拣;又主张罢海运。皆称旨施行。嘉靖四十二年,出按河南,当地伊王朱典楧横行不法,鲸上奏其抗旨、矫敕、淫虐等十大罪状。帝震怒,废王为庶人,两河人民鼓舞相庆。后因多次纠劾权贵,甚至触怒世宗,被贬为安仁典史。隆庆改元(1567)任湖广提学副使,试恩贡生时,因拒绝大学士张居正请托,降为山东参议。后改任太仆少卿,虽有都,御史海瑞等交章举荐,终不重用,仅以湖广提学副史致仕。鲸直谏似汲黯,风节似李膺,文章论议似陆贽,亦似苏轼,去世后从祀慈湖乡贤。
屠隆(1542—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江北屠氏第八世孙。生有异禀,于书靡所不究,早年师从沈明臣学诗,落笔数千言立就。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颍上知县,修河堤除水患,民筑绿波亭纪其功德。越两年,调任青浦知县,适大雨为灾,诸堤将塌,操持加固河堤。隆为人不拘小节,喜欢招名士饮酒赋诗,自称“仙令”。后以治行高等升礼部主事,署郎中。因纵情诗酒,放浪形骸,被劾罢职。归道青浦,父老为敛田千亩,请从居。隆不许,欢饮三日谢去。乃遨游吴越间,啸咏山川。后回鄞县定居,以卖文为生,潜心戏曲、诗词创作。晚年家贫,竟至乞邻度日终以潦倒卒。隆束发名高,睥睨一世,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擅作长诗,且才思敏捷,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尝戏命两人对案。分拈二题。各赋百韵,咄嗟之间,二草并就。尤精戏曲,著有《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三种。另著有《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补陀洛迦山志》等。
杨守勤(?—1620)字克之,号昆阜,明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生而豪放不羁,为文千言立就。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第一名(状元)。此前已连中解元和会元,慈城特建“三元坊”牌楼以志表彰。授翰林院修撰。不久母亡丁艰。服阕,迁中允,主持顺天乡试。再迁左谕德,充东宫讲官,遇古今善败可备法戒之史实,随时提醒太子。奉命册封晋藩,事毕,擢右庶子兼侍读。以疾卒。为人温润,矜气节,重名行。著有《诗经悬鉴》、《宁淡斋诗文集》等。
屠本畯(?—1622)字田叔,号豳。大山长子。以父荫任太常寺典簿、礼部郎中、两淮运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曾革除贵势家特权以利于商。万历二十七年(1599)升辰州知府,适逢战争,本畯输饷得力,事平,叙功第一。却因平素好客,车骑交错,后堂日置酒,为上司所不喜,竟罢归。本畯风流儒雅,工诗文,善谈论,所至倾其四座。生平唯喜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尝曰:“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席,愁及以当鼓吹。”并通过实际考察和研究,在科学技术方面成就卓著,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引》、《闽中荔枝谱》、《茗笈》、《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书,内容涉及植物、动物、园艺等广阔领域。
刘志选(生卒年不详)明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万历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为贵妃册封事,抗疏力争皇帝不当:“使,人钳口结舌,蒙蔽耳目非国家福也。”帝怒,谪福宁州判官。稍迁合肥知县,以大计罢归。家居三十年,起为南京工部主事,,进郎中,时已七十余。因所论得魏忠贤赏识,晋升尚宝少卿,迁顺天府丞,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随后熹宗驾崩、魏忠贤败,志选遭言官交劾,诏削籍,最终定逆案、论死。志选已自杀。
冯元飏(?—1644)字尔赓,别号留仙,父若愚,官至南京太仆少卿。明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天启元年(1621)与,弟元飙同举于乡。崇祯元年(1628)进士及第,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帝派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事。元飏抗疏遭责,遂请告归。不久起为礼部主事,进员外郎中,迁苏松兵备参议。当地人盗太湖,元飏捕得其魁首,乃都御史唐世济族子,元飏铁面无私,绳之以法。将迁福建提学副使,被巡抚张国维留住。当时有人因私怨攻击张溥、张采倡立复社、扰乱天下。元飏盛称溥等,力辩其诬,触怒权贵,左调山东盐运司判官。崇祯十一年(1638),济南被兵,摄济宁兵备事。3年后升天津兵备副使,再迁右佥都御史,代理巡抚天津,兼督辽饷。次年叙军功,荫一子锦衣卫。元飏以衰老乞休,尚未卸任而京城已被李自成攻破,元飏乃由海道脱归。是秋九月卒。
冯元飙(1598—1644)字尔韬,元二弟。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澄海、揭阳知县,亲率乡勇破来犯之敌,建文起书院,,振兴岭东之文教。崇祯四年(1631)征授户科给事中,恪守职责,多次秉公上书,反对不正当的人事,帝皆不采纳,反而下旨谯责,遂乞假归。四年后还朝,历任礼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通政使。元飙足智多谋,为著名东林党人,与兄元飏并好结纳,一时翕然称“二冯”。相传以前东林门户甚严,至此始有佛门广大之说。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召拜兵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元飙颇能料事。孙传庭柿园之役,战前就断定必败,再三劝阻无效。次年五月,崇祯令元飙任兵部尚书,倪元璐任户部尚书。两人素相得,又皆以经济负天下望,同日命下,中外相庆。帝寄予厚望。而当时河南、湖广尽入义军之手,关、宁又日告警,元飙深知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且崇祯多疑又刚愎自用,乃于八月以病重乞休。与兄元飏同月卒。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明清之际慈溪城南聚桥东(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少工举子业,但仅止于秀才。深,谙经史之学,为文宏博雅健;时人认为:侯朝宗肆而不醇,汪苕文醇而不肆,唯宸英文兼乎醇肆之间。工书善画,山水笔墨遒劲,意味幽雅。书法飘逸俊秀,尤精小楷,为清初帖学书法的代表人物。因而名重一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清康熙十九年(1680)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参与修纂《大清统一志》。在京因得罪大学士纳兰明珠,在仕途上备受冷遇,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时年70岁。两年后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连累下狱死。著有《西溟全集》、《湛园题跋》等。
郑梁(1637—1713)字禹梅,号香眉,踽庵、寒村,明清之际慈溪鹳浦(今江北区半浦村)人。生而天姿高迈,长大后师从,黄宗羲,力学不倦。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工部湖广司主事,继升工部员外郎、刑部郎中;曾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充文武会试同考官,所拔多佳士。翌年出任广东高州知府,立心平易,务与民休息,政绩卓著。高州人民准备画像立祠,力禁之。3年后丁艰归里,送者塞途环跪,愿一见好官面。万里奔丧,痛悼过度,致半身瘫痪。他工书善画,此后便用左笔。书画之苍劲秀逸竟胜于右笔。黄宗羲很赏识郑梁,曾有“斯文绝续。在子一人”之嘱;并命其订定自己所著。而郑梁亦不负所望,卓然为清初浙东史学派学者之一。及黄宗羲殁,恸哭墓上;与子郑性商议建“二老阁”,阁中设其父郑溱与黄宗羲的神位,岁时以祀。阁未建而卒。著有《寒村诗文集》等。
郑性(1665—1743)字义门,号南溪。亦师从黄宗羲。宗羲藏书遭大水,卷轴尽坏,身后一火,失去大半。郑性精心整,理,得3万卷。承父亲遗志建“二老阁”贮藏黄、郑两家图书;并祀黄宗羲与其祖溱,春秋祭以少牢,黄氏诸孙及同社子弟皆得与祭。又致,力于校刊黄宗羲著作,人称“二老阁本,”对传播黄氏之学不遗余力。四方学者访求南雷之学,不到竹浦而到鹳浦。二老阁后毁于火,部分藏书今分别藏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余姚梨洲文献馆。
冯京第(?—1654),字跻仲,号簟溪,冯元飏从子。少负高才,下笔数千言,为明末复社名士,崇祯十一年(1638)列名《留都防乱公揭》一百四十位士子之一。清军南下,京第参加浙东抗清义军,唐王时任监军御史,。唐王败,再预湖州起兵,飓风覆舟,尽丧其军。清顺治五年(1648)与黄孝卿乞师日本,未遂。次年与黄宗羲再乞师于日本,至长崎不得请而还。后与王翊合军四明山,结寨于杜隩,屡屡击破围攻之清军,鲁王授以兵部侍郎。清军拘捕杀害京第家属,企图逼其就范。他拒不投降。顺治十一年(1654)清军袭击四明山,京第正患重病,匿居于大岚的颧顶山,因部将出卖被俘,慷慨就义,仅留下一只手臂。后人将冯京第之臂、王翊之首、董志宁之尸合葬于当时宁波城北马公桥边(今属江北区文教街道),世称“三忠墓”今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屠献宸(1606—1648)初名懿忠,字天生,江北屠氏第,十二世孙。明诸生,投身浙东抗清斗争,从钱肃乐驻守萧山瓜沥,,授兵部车驾司主事。不久江上师溃,献宸归里。清顺治四年(1647),他又与华夏、王家勤、杨文琦、董志宁等人在宁波策划反清密谋。不幸在举事前夕,被降清劣绅谢三宾告发,“翻城之役”归于失败。献宸被捕,翌年5月与华夏一同就义。南明鲁王赠以大理寺丞。
屠粹忠(1629—1706)字纯甫,号芝岩。江北屠氏第十二世孙。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河北邱县知县。上任时适,逢汛期水患,城垣庐舍倾颓殆尽,前令在船上凑合着办公。粹忠则筑土诛茅,安营扎寨。修复城垣,与人民同患难,抗洪水。在任十载,政声大著,康熙十年(1671)升为礼科给事中。历任工科都给事中、大理寺丞、奉天府丞、大理少卿、兵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二年(1703)擢兵部尚书。康熙曾亲书“修龄堂”匾额赐之。系金庸《鹿鼎记》中原型人物。著有《三才藻异》33卷、《栩栩园诗》2卷、《京邸吟》1卷。《三才藻异》入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评价不高,认为“襞绩成文,繁芜无当”。
冯映斋(生卒年不详),慈城五马桥人,中华老字号冯存仁堂的创始者。一生以采办药材为业,远涉蜀、陕、皖一带。深入山区,采得药材,行销于沪甬等地,后因囤积藏红花而致巨富。清康熙元年(1662)他斥资在宁波灵桥门又新街创办“冯存仁堂”药铺,店名取“存济之心,赠仁于众”之义,并以此作为,药铺的经营宗旨。进货取道地药材,制药须一丝不苟,销售则老少无欺,信孚于人。冯存仁堂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依然屹立于灵桥旁。
陈紫芝(生卒年不详),字非园,清鄞县城北(今江北区中马街道)人。性嗜学,师从黄宗羲,深明《易经》。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及第,主考官视为“浙东名宿”奏入馆选。旋以父丧丁艰,服阕改御史,遂卓然以反腐倡廉为己任。清初官场沿袭明代旧习,盛行,外僚向京官送礼,美其名曰“书帕,”对科道官的馈赠尤其贵重。唯有紫芝分文不收。当时,封疆大吏多由阁部保举,湖广巡抚张汧即为大学士明珠的私人,恃势不法,御史台无人敢纠劾。紫芝乃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具疏劾汧,并要求问罪保举之人。疏将上,个别大臣竭力阻止,幸被康熙发现,得以上殿面启其罪。康熙表扬道,“满朝皆为所贿,尔小御史乃敢言”;连声呼“好御史”!翌日面谕九卿,擢紫芝为四品京卿,而降黜张汧以及保举他的大僚十余人。紫芝的正气震惊朝野,不久转任奉天府丞兼督学政。他力绝请谒,专拔孤寒之士。归朝后升大理丞,每次谳狱虑囚,都是寝食俱废,唯恐出现冤假错案,稍涉矜疑者,即为驳正,平反居半。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僚暗中侧目,但因其得到康熙赏识,却也无可奈何。一日紫芝在朝房值班,明珠延坐,请他喝茶,回家后当晚就猝死了。
裘琏(1644—1729),字殷玉,号蔗邨,清慈溪横山裘墅(今江北区裘市)人,学者称横山先生。父亲永明抗清殉节,由族人,鼎新抚育长大。因贫困常为人佣文,受润笔以糊口。他天资过人。家故有玉壶楼藏书数千卷,无不熟读,能为诗古文及乐府词,才思敏捷,对客据几立尽数纸,备受乡前辈姜宸英、郑梁的赞赏。弱冠补弟子员,旋援例入太学,却蹭蹬场屋50余年。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主纂《三楚志》,半月即成,既速且工,总裁览而称奇。康熙帝南巡,献《迎銮赋》,帝六十大寿,复献《升平乐府》,帝阅后命近侍记名。72岁终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以年老乞归。雍正七年(1729)有人告发裘琏所作《拟张良招四皓书》,是替废太子允礽出谋划策,84岁高龄的裘琏因此被捕。次,年死于北京狱中,时称“裘琏文字狱”。裘琏擅写戏曲。著有杂剧《昆明池》、《集翠裘》、《鉴湖隐》、《旗亭馆》(合称“四韵事”)及传奇《女昆仑》等。除戏曲外,还著有《复古堂集》、《天尺楼古文》、《述先录》、《横山文集》、《横山诗集》等;并参与编撰清康熙《定海县志》、《南海普陀山志》。
童善长(1745—1817)字在元,清慈溪童姚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原在上海小东门外的里咸瓜街上开设恒泰药行,,专做中药材的批发生意。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出资盘进小东门“竺涵春”中药铺,改名“童涵春堂”,同时经营中药材与中成药,于是成为童涵春堂国药号的创始人,并确定“选药地道,配合讲究,制作精细,待客和气”的办店宗旨。他资力雄厚,苦心经营,从四川等地贩运药材在沪批发,好货留店自用,用优质药材悉心研制丸散膏丹,特色产品是独创的“人参再造丸”,还有“太乙保珍膏”与“水眼药”,价廉效灵,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其子童蕙楼又改进“太乙保珍膏”的制作工艺,并更名为“童蕙楼红布膏药”,问世后销售极其红火,百年不衰。如今坐落在人民路一号的童涵春堂国药总号,是上海现存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大型综合国药商店。
冯璟(生卒年不详),字玉章,号小宋,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以廪贡生就教职,历官临安、云和、秀水、石门等县学训导。嘉庆六年(1801)进士及第,补江苏安东知县,赴任时发誓不取安东一钱。该县多水灾,上年河堤决口,汛溢百余里,不少邨镇淹水中,灾民半栖堤上,有旨发帑振恤。当时天寒地冻,璟履冰而渡,亲核户口好几次冰裂堕水。又徒步查核河堤,夜里就和灾民一起露宿堤上。同时尽心决狱,俗多以细故轻,生,或借以诬陷平人。璟痛绳之,俗为之改。他的前任云南王瑞,是同科进士,亏库银数千两,经考核被降调。璟以其万里远宦,贫不能缴,请归己任,分年摊赔。后来他自己也被弹劾去职,官民皆焚香号泣送之。归以授读糊口,不久主讲德润书院。值岁饥,佐邑令赈,宿明伦堂,躬唱筹操量,胥吏莫能为弊。以赈余钱买地东门,倡修德润书院,工程未及一半而卒。
钱树田(生卒年不详),清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中华老字号广州“敬修堂”创始人。原为秀才,因屡试不第,投笔经商,奔走于浙粤之间;又因精通医理,常自制丸散膏药,对途遇患者施医赠药,医道与医德声名远播。曾用自制“回春丹”治愈广州某巨商之子的怪病。巨商感激救子之恩,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资助他在广州城南门开设“敬修堂”药铺。药铺的经营宗旨,即为“敬业修明、广施妙药”。产品都是精心炮制,疗效显著,受到一致推崇。而药铺的最大特色,一是申请注册商标,生产的回春丹、如意膏等药品一律使用“圆田牌”商标;二是严格规定钱家子孙不能直接参与经营,另聘专职的经理、司库各一人管理药铺,实行类似股份制的模式。钱树田及其后裔惨淡经营166年,敬修堂于1956年公私合营。
朱贵(1779—1842)甘肃河州(今甘肃省导河县)人,字黼堂,武生出身。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军牺牲在慈城大宝,山的民族英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英军侵犯宁波,时任浙江金华协副将的朱贵奉命参战,率子昭南及陕甘军九百人赶赴慈城大宝山扎营。翌年二月初四,英军进攻大宝山,朱贵亲执大旗,指挥所部迎战,坚守阵地。但因别路清军畏敌,避不援助,而敌方陆续增兵,朱贵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其子昭南及众多士兵同时阵亡。为纪念朱贵父子及死难的抗英将士,当地民众募资建造了“朱贵祠”。该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原名高节祠,又名慈郭庙,俗称朱将军庙。祠内现有清代碑刻“慈郭庙碑”与”慈溪大宝山武显朱将军庙之碑”及民国碑刻“重修朱将军庙碑记”等。1984年,政府在大宝山朱贵祠后面山坡上建“大宝山阵亡将士之墓”。
杨九畹(1783—1842)字兰畬,号余田,清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状元杨守勤族孙。嘉庆二十四年(1819)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三年(1823)擢陕西道监察御史。他关注国计民生,深知清廷漕运弊端所在及经济运行的不合理,乃六上奏章,分别论述改革海运漕运,折征济赈、整饬八旗子弟,开垦边疆荒地、安置赦犯工匠,统一各地税额、鼓励商品流通等当时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所言皆切中时弊,为世所重。道光六年(1826),九畹外放西北,历任甘肃庆阳知府、西宁道台、喀拉沙尔粮台、宁夏知府、平庆汉道台等职。所到之处,九畹都教以耕作,兴修水利,开启边境文风,注意民族团结。道光十五年(1835)升任广东南韶连道台,整顿税务,清除积弊,缉捕群盗,安定地方,吏治为之一清。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犯广东,九畹负责供给粮饷,并根据当地民情和英军进犯之势,向清军统帅提出攻防策略,可惜不被采纳,壮志未酬,郁郁而终。著有《巽峰草庐遗稿》。
张锦(?—1845)字敬孚,号镜芙,清慈溪马径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自幼丧父,清嘉庆五年(1800)在杭州新宫桥河下开设茂昌药号,经营有方,5年盘进了同春坊孩儿巷口的“沈同泰国药号”改名“张同泰国药号”,于是成为这家中华老字号的创始人。他头脑活络,眼光独到,发现杭城药铺,大都以零售中成药和坐堂看病为主,便决定专做别人不干的药材批发,通过“人无我有”在激烈竞争中取胜。他把“张同泰”定位在批发为主,俗称“拆兑”。结果,周边以及外埠的许多小药铺,纷纷来此购买药材、成药,一次解决,非常方便。“张同泰”因此而有了名气,逐渐成为杭城家喻户晓的一流大药铺。
张梅(生卒年不详),字春占号耐仙(耐先)。张锦之子。自幼在马径村习儒,弱冠应童子试,以第一名成为秀才。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遵母命到杭州接管张同泰药号,以儒生办药店,经营有方,不仅使之跻身杭州六大药店之列,还在,靴儿河下增开了益元参店。其经商秘诀,便是积极地周转流动资金:“有财而壅积之,是自弃其财也。吾有财而得其用,财乃为吾有。”后因助军饷7万金,朝廷赏给员外郎官衔;父张锦也获赠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理问。
冯云濠(生卒年不详),冯存仁堂第四代传人。自幼颖悟,长而才识过人,以优贡中式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咸丰年间,筹防助饷,先后捐银20万两,累叙至候选道、赏戴花翎。生平富而有仁,好行善事,曾与弟冯云祥、侄冯汝霖共同出巨资修建德润书院与慈湖书院,并且浚北湖、筑两堤。家中有醉经阁藏书楼,曾得黄宗羲、全祖望未竟之经典巨著《宋元学案》,与史学家王梓材一起校勘补正,厘定为100卷,并不惜重金于道光十八年(1838)印行面世。
其弟冯云祥(生卒年不详),也是急公好义,自道光庚子迄咸丰辛酉(1840—1861),输饷至数十万金,为宁波府六邑之冠。朝廷因此而给慈溪县学增加了十个名额,他本人也议叙至即用道、赏戴花翎。其侄冯汝霖,亦曾出资改造学宫、节孝忠义诸祠;所居寄月楼,藏书数万卷,校雠精核。
张斯桂(1816—1888),清慈溪庄桥马径村(今江北区)人。秀才出身,曾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互为师生,学贯中西,被丁韪良视为“中国文人阶层中最优秀的一类典型”。清咸丰四年(1854)任中国第一艘进口轮船宁波“宝顺轮”指挥员,督船勇击溃南北洋海盗。咸丰十一年(1861)入曾,国藩幕府,从事“帮办营务”活动,功绩较多。同治三年(1864),为丁韪良的《万国公法》中译本作序,“展示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非常少见的对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打开了中国走向近代世界、开展洋务运动的战略眼光。后应沈葆桢之聘到福建船政局总巡各厂,兼管学堂,是近代洋务运动中水雷、电信的国产制造推进者。光绪二年(1876),被奉旨赏加三品顶戴,出使日本国首任副使。成为晚清中国人真正赴日本调查、学习的开始;并开展文化交流,曾为两部日本医书《皇国名医传》和《先哲医话》作序;还积极推动近代旅日宁波帮的产生和创业。著有《使东诗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严信厚(1828—1906,一作1839—1907),原名经邦,字筱舫,亦作小舫,慈溪费市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早年就读私塾,后在宁波恒兴钱店当学徒,继供职于上海宝成银楼,好学上进,为店主胡光墉器重。同治十一年(1872),经胡光墉函荐入李鸿章幕,被李鸿章亲保为候补道,加封知府衔。后任河南盐务督销。光绪十一年(1885)受李鸿章委派任长芦盐务督销,署理天津盐务帮办等职。光绪十二年(1886)在天津自设同德盐号,遂以盐务起家,经营商业,投资近代工业,资财渐厚。继于上海设源丰润票号总店,于津京等地置分号10余处,经营国内兑汇及商业拆放业务。未几任上海道道库惠通官银号经理,掌管上海道公款出入。此后陆续创办天津物华楼金店,上海老九章绸缎庄、中英药房、华兴水火保险公司,锦州天一垦务公司,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光绪十三年(1887)投资5万两白银在宁波北郊今江北湾头创办通久源机器轧花厂,为国内首家使用动力机器生产的轧花厂。光绪二十年(1894),又集资45万银两,在轧花厂的基础上创设了浙江省最早的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亦称通久源纱厂,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而以纺纱为主。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邮部尚书盛宣怀委派,筹备创办首家民营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任总董、总经理及上海分行董事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受命成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任总理,越两年改为上海商务总会,仍任总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于上海创办同利麻袋厂,并投资面粉厂、榨油厂、内河轮船航运等企业,后人推为宁波帮鼻祖。关心地方公益,曾捐助铁路建设,于故里设立义学及医所诸善举。
王治本(1836—1908),字维能,号黍园,清慈溪黄山村(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他精通诗文,尤擅骈文,并工书善画,具有出色的文艺素养。清光绪三年(1877)夏赴日,结识日本贵族大河内源辉声,双方的笔谈结集为《黍园笔话》17卷。随后开始“东瀛探奇”的漫游生涯,30年间,足迹遍及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深入中国人很少甚至从未到过的地区。传播中华文化,其旅行路线之长、所到地方之多、交结朋友之众、留下遗墨之丰,在近代旅日华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贡献良多。日本人称:“当时的文人儒士,仰之如泰斗。”
戈鲲化(1838—1882)字砚畇,一字彦员,安徽休宁人。中举之后,22岁投笔从戎,任清军将领黄开榜的幕僚;26岁供职,于美国驻上海领事馆;28岁转至宁波,寓居江北岸达15年之久,其思想感情与文化修养是在这一时期成熟的。他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翻译生兼中文教师,成功地教出了一个法国学生、一个英国学生和一个名叫杜德维的美国学生,其间曾捐得五品官衔的宁波候选同知。他能诗善文,结集为《人寿堂诗钞》与《人寿集》。其中的《甬上竹枝词》,描写宁波的风土人情,表现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在文化界脍炙人口。清光绪五年(1879),经杜德维推荐,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执教。这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的大学派出教师,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乃至整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他是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教授中国文化的中国人,为此专门编撰了中文教材《华质英文》,被哈佛大学称作“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光绪八年(1882)2月14日,这位中国文化输出的先行者因肺炎病逝,临终将自己带来的中文典籍全部赠与哈佛大学,成为燕京图书馆的第一批奠基图书。他在中美文化交流史册上创造了3个“第一”的纪录。
梅调鼎(1839—1906),字友竹,号赧翁,清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幼好学书法,早年临习钟繇、王羲之,兼涉晋堂诸家。应省试时,因恶馆阁体,执意不附俗,被取消考试资格。既绝意仕进,一心习书,大雪日常双手插雪堆,待冻僵后起而奋笔疾书,直至发汗,如此书艺大进。中年起掺入欧阳询、李北海笔法,变圆为方,笔力拗拔。耻于替达官贵人作书,后以卖字为生。晚年潜心北碑,笔势转为沉雄。与阿育王寺方丈宗亮往来甚密,常住寺中,书写匾额对联(今尚存石刻楹联三副)。垂老蛰居杜湖岭解家,卒葬杜湖岭。其书广采博纳,用笔能圆能断,笔断意连,清秀自然。遗墨多散于浙东,美国亨利尔美术馆有藏,后人辑为《赧翁集锦》等影印传世。
张斯枸(1842—1898),斯桂胞弟。早年跟从丁韪良学习西学,内容涉及天文、算术、舆地、声光、化学以及枪炮机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精通英语。后由沈葆桢保举,进入总理事务衙门。清光绪元年(1875)奉旨担任随员兼翻译官,随礼部左侍郎、首任驻英大使郭嵩焘出使英伦。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派遣驻外使节。光绪五年(1879),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取代郭嵩焘出使英法,张斯枸被留下继续充当翻译官。翌年,又被奉旨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的陈兰彬借调,赴美国协助急事工作,一年后返回伦敦。他协助曾纪泽采取联英压俄策略,改订“崇厚之约”,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的领土主权。又粉碎了法国以越南为跳板侵略煤炭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外交图谋。光绪十六年(1890),湖南按察使薛福成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特命全权大臣。张斯枸继续留任,升为二等参赞官,协助薛福成与英国交涉滇缅边界问题。光绪二十年(1894)回国,赏加二品顶戴,旋任湖北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总办。光绪二十四年(1898),奉委护送我国首次派出的30名陆军留学生赴日,日本天皇赠与二等宝星。随后突触瘴患,病逝于日本神户。清廷加封从一品官级。他是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为推进中国外交近代化和中国历史近代变革发挥过重大作用。著有《环瀛日记》。
童祥权(1842—1904),号绳霞,童涵春堂创始人童善长的曾孙。7岁进私塾念书,16岁进童涵春堂学业,协助其父童慈浩处理店务。清同治二年(1863)21岁时成为童涵春堂第四任经理,年轻有为,极善经营。首先是改革“人参再造丸”的制作工艺,形成“软硬适度,吞嚼皆宜,既香又糯,味甜可口”的特色。其次是既重视“产”又注意“销”,独资开设元亨木行,拥有“元、亨、利、贞”四艘沙船,航行于南北洋间,一面运回药材和高粱酒,一面运出精制饮片、特色中成药,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的华人居住区。同时向族人设在江苏常熟的童葆山药铺、苏州道前街的童葆春药铺、上海朱家角的童天和国药号投资入股。童涵春堂在他手上进入了鼎盛时期。他关心家乡公益,独自出资规银2.8万两(每两规银折合银圆1.4元),开设龙江书塾;又购进土地300亩,作为教育基金,收入用于办学。他还在家乡十里方圆之内造桥、铺路和修凉亭,造福当地人民。
舒高第(1844—1919)字德卿。慈溪庄桥舒家(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早年随父迁居上海,就读于教会学校。清咸丰,九年(1859)赴美攻读医学与神学,成绩优异,获神学博士学位,于同治十二年(1873)回到上海。光绪三年(1877)被聘为上海广方言馆(该馆与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并称为“中国近代翻译人才和外交官的摇篮”)英文教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事激起公愤,学生揭发其玩课、把持、卑鄙、贪黩、猜忌、压制、传教等七大“罪状”发生震动上海的一大学潮,从此离校。他又兼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至民国成立。其译作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中国译员中名列第一。所译书籍计有医学类5部、法学类1部、矿冶类4部、农学类2部、军事类9部,其中以《内科理法》、《产科》、《妇科》等医学译著最有影响。他是我国早期多方面地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等知识的著名翻译家。
王铭槐(1846—1915)慈溪鹳浦乡黄山(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早年在上海老顺记五金号任司账,光绪五年(1879)到老,顺记天津分号任经理,不久改任德商泰来洋行买办,通过同乡前辈严信厚结识李鸿章,为之采购军火,由此发迹。继而担任华俄道胜银行天津分行买办,并负责保管银库。同时自设胜字号的银号,在京津及关外达20余家,又有大批房地产以及久福源绸庄、回春大药房,成为天津四大买办之一,也是天津宁波帮的龙头老大。后因挪用库银之事败露,遭遇破产之灾,幸获同乡援助,转任德商礼和洋行在天津、沈阳两地的买办,东山再起,继续经营军火生意,直至民国3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商自顾不暇而再度败落。其长子王毓丞为德华银行买办,曾促成家族第三次复兴。次子王采丞,任华俄道胜银行大写、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买办、天津中法工商银行买办。第三代中共有10人在各地洋行任买办;其姻亲中也有10人“吃洋饭”。王家是典型的“买办之家”。
赵保禄(PaulMarieReynased,1854—1926)法国遣使会士,光绪五年(1879)来华,光绪八年任小修院院长兼定海本堂。光绪九年,第四任浙江教,区代牧苏凤文病逝后来甬代理主教,翌年当选第五任浙江教区代牧,在江北岸天主堂任主教达42年之久,权倾浙东,横行无忌,时人有谓“宁波道一颗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在任时主持江北草马路的大片教会事业的建设工程。光绪二十七年(1901)起陆续购进75亩土地,先后建成普济院(1910年)、保禄大修院和拯灵会总院(1916年)、味增爵小修院和育才学校(1917年)。从而在草马路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教会建筑群。他又亲手制造了江北岸外滩“白水权”的纠纷。当光绪二十五年(1899)宁波工程局拟在江北岸外滩沿岸一带建筑公路时,以让出沿岸土地二英丈用作公路为借口将新江桥堍到宁绍码头一带水岸线和水面算作天主教堂的产业,以每年每丈租金25元出租于人。这一所谓的“白水权”直到民国21年(1932)才被鄞县县政府收回。而赵保禄则因此获得了教皇御座大臣衔,清廷的双龙宝带,中华民国政府的嘉禾章和法国政府的荣誉十字勋章。他于民国15年(1926)在法国巴黎逝世,遗体运回宁波江北岸安葬。
杨敏曾(1858—1939)字逊斋,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杨九畹曾孙。自幼丧父,由母亲督促攻读,21岁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任宁波第一所中西式学校储才学堂(宁波中学前身)的首任监堂(校长)兼总教习,不仅处理起草章程、制订规划、聘请教师等校务,还亲自讲授经学、史学、文学、舆地等课程。两年后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应聘赴任文科预科教授,主讲历史,所编《中国史讲义》(分上世史、中世史二部)曾由学校出版。后返回杭州,任求是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国文教员。辛亥革命期间,慈溪县城于11月6日光复,被邑人推举为新政府第一任知事(县长),百废待兴,半年草成,辞职归去。民国22年(1933)发起创办慈溪县立初中(慈湖中学前身)。他学识渊博,曾致力于我国最早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的研究,并与人合编《镇海县志》。
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慈溪费市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严信厚族侄。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等职,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严修一生矢志新学,光绪三十年(1904)在天津创办私立敬业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名为南开中学堂。民国8年(1919)创办南开大学,此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严修不仅以个人财力、物力资助学校发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影响南开,被尊为“南开之父”。严修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书画诗词。他是当时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同时与赵幼梅、王守恂并称“近代天津诗坛三杰”。著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等多种,现辑录出版的有《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蟑香馆手札》等著作。
卢洪昶(生卒年不详),字鸿沧,江北岸人;原姓戎,9岁为同里卢氏养子,遂改姓。早年在上海任轮船副理。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所在轮船参与黄海大东沟海战,用奇计使各艘运输船舰得以脱险,声名大振。后被盛宣怀选调至汉阳铁厂,负责开发江西萍乡煤矿,任全权代表,对于近代中国最早的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创建颇有贡献;兼任交通银行汉口分行总经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汉口商务总会成立,当选为首任总理。其间曾为家乡的“堕民”脱籍、办学而奋斗。宁绍地区旧有一种备受歧视的“堕民”,不能与平民杂居、通婚、共业、科举取士或捐资纳官。卢洪昶为开放堕民而奔走呼号,终获光绪皇帝颁旨准奏,遂倾其积蓄,在宁波创办育德初等农工学堂、江东育德小学,在绍兴开设同仁小学,专门招收脱籍堕民弟子。时人誉为解放美国黑人的林肯。
其子卢成章,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应召由英国返回,11月5日抵达宁波,适逢各界开会,为是否立即起义而争论不决。他独自前往育德农工学堂,迅速组织百余名学生,臂缠白布,手挥“保商安民”旗帜,骑白马执旗引导,突入东渡门,一路上齐声高呼“革命军来了”!市民纷纷竖白旗表示拥护,随后宁波宣告光复。社会上流传开了“卢成章单骑克宁波”的民谣。当晚宁波军政分府成立,卢成章任外交兼交通部长,不久离甬,从事实业。
严子均(1872—1931),号义彬,严信厚独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上海租界华商公议会董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面接管父亲留下的源丰润票号,又在上海独资开设源吉钱庄,合股(占20%)开设德源钱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源通官银号董事,并参与创办四明银行、宁绍轮船公司等,任四明银行首任董事。宣统元年(1909),在继续经营宁波通久源纱厂等企业外,又投资龙章机器造纸公司(是当时上海唯一的造纸厂,也是全国最大的造纸厂之一)、大有榨油厂、宁波东方造纸厂等,并任龙章造纸公司协理、上海内地自来水厂公司董事,其企业活动遍及北京、天津、河南、汉口、广州、福州、香港、汕头、厦门、杭州、宁波等地。同年,上海商务总会改选,他当选为协理,并被清政府授予农工商部员外郎的官职。宣统二年,因受橡胶股票交易失败的冲击,源丰润票号倒闭。严氏产业仅剩物华楼金店、老九章绸缎局等。民国13年(1924)出任上海总商会特别会董,民国15年(1926)任上海总商会会董,但风光不再。
其女严彩韵(1902—1993),美国哥伦比亚化学硕士,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合理理论;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营养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研究的女学者。
孔子瑜(1873—1926)族名昭宣,又名孔宣,以字行,慈溪庄桥孔家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自幼嗜画成癖。偶得兰花,画谱,爱不释手。经长期细心临摹,同时配合写生,画艺日趋成熟。因父亲英年早逝,作为长子,本应承继家业,管理商号店铺,但为潜心钻研绘画而悉数托付给弟弟;可惜弟弟亦亡故,不得不挑起养家重任。由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只好以卖画来维持生计。工花卉,尤擅兰花写生,由兰及盆,到各类陶瓷、青铜器、秦砖汉瓦拓片,玉石器皿等,配以时花鲜果,工细逼真,画风严正,开创花卉博古画,为孔氏专门特色,名声逾越东洋。画人物、飞禽、走兽,亦描摹尽致。
冯幵(1873—1931)原名鸿墀,字阶青,又字君木,学者称回风先生,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光绪十八年(1892,)补诸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拔贡参加会试,列二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任丽水县学训导,不久调宣平县,因病未赴任。结社唱和,以诗文气节相砥砺,为文华实相资,与陈训正、应启墀、洪允祥并称“慈溪四才子”。工诗善书;参与开办多所学校,后离甬去沪,任上海修能学社社长。长期教书育人,弟子中日后成名的有陈布雷、沙孟海、冯定等。著有《回风堂诗文集》。
孙衡甫(1875—1945),名遵法,慈溪半浦村(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去上海任仑余钱庄的账房,后转任升大钱庄信房、浙江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营业主任、经理。宣统三年(1911)4月临危受命,出任濒临倒闭的四明银行总经理。他力挽狂澜,经过10年拼搏,使四明银行偿清历年积亏,且获盈余,并在宁波、武汉、南京等地设立分行,发行的钞票在沿海、沿江城市广为流通,跻身于14家著名商业银行之列。民国20年(1931),当选四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又任百汇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中国企业银行董事长,上海明华商业银行总经理,中国通商银行董事,苏州信孚商业储蓄银行董事,杭州浙江商业储蓄银行董事,上海中国建设银行公司监察人,上海各银行联合会准备会委员等职;也是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债委员会21名委员之一。民国24年(1935),四明银行被迫官商合办,孙衡甫于次年辞职退出。上海沦陷期间,不惧胁迫,拒做汉奸。热爱家乡,出巨资修桥铺路建渡口、兴办半浦小学。
周宗良(1875——1957)又名亮,字良卿,祖籍安徽歙县,生于宁波江北岸。早年就读于江北岸槐花树下(后迁至外滩老巡捕,房侧)的华英斐迪书院。毕业后到浙海关任税务司译员,数年后进入德商美益颜料号,不久独自开设谦益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往上海,任德商谦信洋行跑楼,宣统二年(1910)升任买办。民国3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谦信洋行将全部不动产委他隐匿保管,全部栈存颜料也折价赊归周宗良。他因此成为沪上豪富,同时表现出高度诚信,使战后重返的德商深为感动。民国13年(1924),出任德商在华独家经营颜料的德孚洋行总买办、德国颜料在华总推销人。他与人合伙创办谦和靛油号,又独资设立了周宗记颜料号,在各省大城市设分号17处,形成庞大广泛的销售网络,人称“颜料大王”。同时兼任谦信机器公司和拜耳药厂的买办;并投资信余汽灯号,杭州电气公司,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康元制罐厂,如生罐头食品厂等民族企业;还担任浙江实业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垦业银行的董事,国民政府公债基金保管委员会委员。逝于香港。
张啸林(1877—1940)乳名阿虎,原名小林,后更名寅,慈溪庄桥(今属江北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移居杭州。早,年游手好闲,斗殴滋事,与流氓为伍,为当地地痞。后进武备学堂读书,结识张载阳。民国初,结识上海英租界流氓季云卿,随季至沪,后拜上海青帮“大”字辈樊瑾丞为“老头子”,与黄金荣、杜月笙结为把兄弟,并称“上海三大亨”。民国9年(1920),三人合股开设“三鑫公司”,贩卖鸦片,逼良为娼,横行霸道。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组织“中华共进会”率“敢死队”冒充工人,袭击工人纠察队,旋被蒋介石委为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委会少将参议。,民国21年(1932)经杜月笙推荐,充任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监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指使徒众组织“新亚和平促进会”,收购军需物资资敌,大发国难财。民国28年(1939)附逆投敌,筹建伪浙江省政府,拟出任伪省长,因遭国民党军统暗杀(未成)作罢。次年1月被军统收买的贴身保镖林怀部刺毙于上海。
秦润卿(1877—1966),名祖泽,字润卿,以字行,晚号抹云老人。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14岁入上海协源钱庄当学徒,满师后任跑街,奉行“乐群以敬业为先,博利以止贪为要”;升副经理、经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改组后的豫源钱庄经理,开始改革钱庄业务,使之在随后的两次金融风潮中化险为夷,因而声名鹊起。民国6年(1917)上海钱业公会成立,历任副会长、会长、总董、主席等职,直至民国24年(1935)因出任全国钱业监理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债委员会委员而主动辞职。同时任上海总商会副会长、中央银行监事、上海垦业银行董事长、上海银行公会理事等职;还兼任上海福康、福源、顺康、鸿祥、恒大钱庄的董事,中和、辛泰银行董事,上海天一保险公司发起人,上海兴业信托社董事,上海嘉丰纺织公司、大有余榨油厂董事长等职。在上海先后创办修能学社、储能中学,兼任南洋模范中学、育才中学董事。在家乡募建慈溪保黎医院,兴办普迪学校,筹办慈溪县立中学,1952年将“抹云楼”及其中4万余册珍贵藏书捐献给浙江省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公私合营银行副董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著有《抹云楼家言》。
徐庆云(1880—1931),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其父徐锦章设纱号于上海,因疾早逝,徐庆云16岁即学做纱业生意,22岁与人合伙创设上海福泰棉纱号。欧战期间,他以百万银两盘进某外商棉布,获利倍余,身价陡涨,成为上海纱业巨头。民国11年(1922)任大英银行买办;翌年接盘大丰纱厂,改名大丰庆记纱厂,任总经理。他是上海纱业公所的创始人,也是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创设人之一,并历任纱业公所董事、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华商纱布交易所理事长等职,号称“纱业大王”,是当时上海滩巨富之一。徐庆云平生热心救灾、恤贫等慈善事业。临终前遗嘱造福桑梓:以20万元在家乡建学校、医院、养老院各一所,并以30万元为本金存行取息为其日常经费,另以10万元为其他善举。何育杰(1882—1939),字吟苢,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15岁(1897)中秀才,因受变法图新思潮之影响,舍科举而习西学,翌年入宁波中西储才学堂,并在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而被推荐入京师大学堂,成为速成科师范馆格致科数学物理学部学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学校派赴西洋留学,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物理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继游学法国、德国。回国后历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教习、北京大学理科本科物理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主编物理学教科书,讲授普通物理、原能论(即量子论)、数学物理学、电学、热力学、气体动力论等课程。作为我国近代物理学的拓荒者之一,培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严济慈称他为“中国最早而最好之物理学大师”。民国16年(1927),因病辞去教职,回故里疗养;旋因门生力邀,又出任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主讲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民国21年(1932)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任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报》编委,为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致力甚著。晚年有译著《波动力学通论》、《自然之机构》、《物质与量子》等。民国28年(1939)贫病交迫而卒于重庆。民国29年(1940),中国科学社特设“何育杰物理纪念奖金”,系中国首项为物理学家设置的奖金。
钱罕(1882—1950)原名保奭,字太希,一字吟棠,号觉于居士,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早年在复旦大学攻读,理科,后转而研究经史及文字音韵,并潜心书法艺术,于汉、魏、晋、唐碑无不悉心揣摩。曾拜梅调鼎为师,得其真传。中年以后,擅魏体,精行书,大到擘窠榜书,小至蝇头小楷,情趣别具。独辟蹊径自成风规。当时登门求书者络绎不断,声誉遂遍浙东。与任堇叔齐名,号称“浙东二妙”。民国3—34年(1914—1945)其所书碑铭刻石者今知有40块。《浙江近代书画选集》选刊其书法,谓其“所书碑记墓志数十种,,不名一体,尤为世重”。有《钱太希临帖精品初集》行世。
冯孟颛(1886—1962)名贞群,号伏跗居士。江北慈城人,清末秀才,早年参加同盟会,支持辛亥革命,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民国21年(1932)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期间,重修三忠墓、白云庄、钱张二公祠,协助编辑《四明丛书》。民国36年(1947)任《鄞县通志》编纂,负责修补《文献志》、《人物艺文》两编,曾募捐抢修天一阁,迁移尊经阁,又搜集宋元明清碑碣嵌于墙上,曰“明州碑林”。抗日战争期间,移天一阁藏书于内地(方岩、丽水)等处,确保安全。新中国成立后,任宁波市政协委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宁波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鉴定家、文献校注家。主要著作有《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四册十卷、《伏跗室书目》六册、续记刻帖目四卷,汉字简化溯源表一卷,钱忠介公肃乐年谱一卷、续编附录二卷、《鄞城古甓录》一卷等。去世时将伏跗室藏书10万卷古籍连住宅全部无偿献给国家。
葛祖兰(1887—1987)又名锡祺,号老拙,慈溪庄桥葛家(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宣统元年(1909)毕业回国,历任两广优级师范学校、两广高等工业学校教授,上海市澄衷中学、新陆师范校长,商务印书馆编辑。民国24年(1935)起历任中国银行奉天分行襄理、副经理,中国银行吉林支行、长春支行经理、中国银行上海总行秘书等职。解放后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以研究创作俳句闻名中日学界,著译颇丰。有《日本俳谐史》、《俳句困学记》、《祖兰徘存》与《祖兰徘存补遗》等。曾获日本《杜鹃》诗刊“杜鹃诗人”和最高荣誉“同人”称号及《九年田》诗刊的“九年田推荐作家”的荣誉称号。译著有《第二次接吻》、《蟹工船》、《财阀》等,编译有《自修适用日语汉译读本》、《自修适用日语文艺读本》、《日本现代语辞典》、《日本姓名辞典》等。
潘小梅(1888—1928)黄岩县人,民国6年(1917)移居慈溪县洪塘乡(今洪塘街道)。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嫉恶如仇,常,为受欺压的农民兄弟仗义执言,享有很高威信。民国15年(1926)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2月北伐军挺进宁波,潘小梅联络30多名农民到宁波参加农民运动,随后在洪塘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当选协会会长。不久,潘小梅被委任为宁绍台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先后打掉了洋墅、洪塘、庄桥、慈城、庄市的缉私营和警察所,并形成300多人100多支枪的农民武装。他们还奉宁绍台农民协会办事处调派,配合上虞农民协会自卫军,前往庵东增援助战,把盐霸收买的地痞黄春晓驱逐下海。同年秋,根据中共宁波党组织指示,中共庄桥区委成立,潘小梅担任书记,继续领导慈东庄桥一带农民运动工作。11月中共慈溪县委成立,他任县委委员。其时中共浙江省委准备发动农民举行浙东大暴动,他被任命为浙东洪塘暴动点领导成员。但因省委机关遭敌破坏,《浙东暴动计划》落入敌手,潘小梅被慈溪县警察局逮捕,关押在杭州的浙江陆军监狱乙监。他屡遭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绝不透露组织秘密,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民国17年(1928)1月20日在杭州万松岭英勇就义。
费祖寿(1889—1969),江北费市村人,,我国唯一传承了160年的银楼——上海老凤祥的最后一位当家人。老凤祥银楼是江北费氏家族创设的。祖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到上海,进老西门宝成银楼学徒;民国8年(1919)从父亲费汝明手上接过老凤祥银楼经理的大权。他发明了兑加烙壬字天足赤金,以精制时款首饰,中西器皿、宝星徽章、珠翠钻石、玲珑镶嵌、法制镀金及精制礼器而闻名遐迩。花式新、品种多,加工精致细巧。仅黄金K金项链一项,就有锉平链、铰棒链、竹节链、如意链等数十余种。其经营之道是“千方百计适应顾客心理,并满足其需要”。老凤祥银楼因此而有口皆碑,名列旧上海四大银楼之首。他还在杭州、宁波、安徽蚌埠等地开设了分号。解放后,国家禁止金银饰品市场流通,费祖寿关闭了老凤祥。如今,新生的老凤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首饰行业最知名的世纪品牌。
乌崖琴(1889—1981),名人垚,晚号履中。镇海乌隘村人,祖居江北(今江北区甬江街道)。18岁入县学,旋即考入宁波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完全科最优等成绩毕业,特奖给“贡生”,任教尚志小学。后至江苏教育总会单级教授法传习所学习。学满返甬,筹办模范单级小学,教学效果明显,使该法在甬、镇等地得以推广。民国4年(1915)出任镇海城立小学、县立高小的校长。民国10年(1921)应聘赴任宁波旅沪同乡会理事,总理学务26年,使原仅有3所的同乡会小学增至10所;同时兼理旅沪同乡子弟大、中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受益学生近900人。与傅筱庵有私交,因而曾任中国通商银行南市分行副经理;但抗日战争期间拒绝傅筱庵投敌劝诱,且辞去银行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教坛,任上海储能中学校长,曾掩护校内中共组织活动。解放后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上海静安区政协委员。
郑衍芬(1893—1979),字涵清,慈溪乍山芳江村郑家(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8年(1919)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留校任教,后到河南中州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执教,并与叶企孙教授合编《初等物理实验》。民国18年(1929)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研究院深造,致力于厚靶产生的X射线连续谱的偏振度的测量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前人关于连续谱偏振度随电压降低而增大和连续谱偏振度随波长减小而增大的关系。民国23年(1934)获博士学位,回国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翌年到上海大同大学任中英庚款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同时兼任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民国27年(1938)8月作为中英庚款讲座教授到四川大学物理系任教并兼系主任,从此一直在四川省从事物理教学事业。民国30年(1941)任重庆大学教务长,兼任中央大学校长秘书室主任。1949年8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法、瑞士等国参观访问。1950年2月回国,历任重庆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教务长,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长期的物理教学和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学和科技人才,特别是对四川省物理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1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理事,1956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7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舒鸿(1894—1964)字厚信,慈溪庄桥舒家(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舒高第之子。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8年(1919)赴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攻读体育学,后又到克拉克大学攻读卫生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大夏大学、之江文理学院、同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体育科主任、总务长等职。解放后,历任浙江师范学院体育科主任、杭州体育专科学校校长、浙江体育学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等职。一生致力于体育事业,在篮球训练和裁判方面造诣颇深。民国14年(1925)回国后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裁判员组织——“中华运动裁判会”,为首任会长。民国17年(1928)通过考试,被美国裁判会接收为正式会员,是中国第一批国际裁判员,此后多次担任在上海举行的万国田径赛、万国足球赛及全国运动会、远东运动会等裁判工作。民国25年(1936)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舒鸿担任男篮决赛主裁判,是奥运史上第一位篮球决赛裁判,也是奥运决赛中的第一位中国裁判。
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清江市)。其父好京剧,艺,名金琴仙。6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7岁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演出。后流动演出于汉口、芜湖及沪宁线一带,改艺名“七灵童”。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上海演出,始用“麒麟童”艺名。次年至北京,进喜连城科班,与梅兰芳等同台演出,辗转烟台、天津、海参崴等地演出。民国元年(1912)返沪,在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等同台演出,演技渐趋成熟。民国4年(1915)进上海丹桂第一台。后两度赴北平,民国13年(1924)回沪,先后于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尝试改革京剧艺术。与王鸿寿、汪笑侬、渊月樵等协作,编演、移植诸多剧目。艺术上勇于创造,继承发展民族戏曲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独特的“麟派”表演艺术风格,代表作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抗日战争期间,组织移风社,演出《文天祥》、《史可法》等。1949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建立后,赴抗美援朝前线演出。1956年率上海京剧团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演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演出《海瑞罢官》遭迫害,逝于上海。1978年8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作为麒派京剧表演艺术创始人,风格刚健豪放,最擅做功,文武兼备;唱腔酣畅朴直,苍劲浑厚;念白韵味醇厚,饱满有力。著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常演剧目见《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摄成电影纪录片的有《宋士杰》、《周信芳舞台艺术》。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峰等,今上海有周信芳艺术研究会。
童今吾(生卒年不详),名梦求,童祥权之孙。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毕业后供职于北京的大清银行。民国8年(1919)依仗姻亲李思浩(时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与财政部次长、同乡贺得霖合作创办东陆银行,,任协理,以经营财政部放款为主要业务。次年发起创立明华商业储蓄银行,任总经理。总行初设北平、后移上海,在天津、青岛设分行,济南、宁波设支行,民国24年(1935)停业。民国15年(1926)又在天津创立中国垦业银行,并取得钞票发行权;民国18年(1929)后因时局突变,银行改组,黯然退出。
任士刚(1896—1946)江北慈城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放弃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任建筑部监工,之职,从事针织业,与4位同窗好友筹资2万银两,创办了上海五和针织厂,并任总经理,专制汗衫。民国17年(1928)该厂终于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鹅牌”汗衫,质量绝不亚于洋货,顺应当时“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潮,流,不仅风靡上海,而且畅销大江南北。至民国26年(1937),五和针织厂的规模已在上海同业中首屈一指,“鹅牌”商标在许多地方甚至成为汗衫的代名词。士刚也被人尊称为“汗衫大王”。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士刚积极筹划“五和”厂重建,因过劳而病逝。
孔小瑜(1899—1984)原名宪英,孔子瑜之子。民国8年(1919)在上海中华文艺书画学院和行余书画社任教,并参与从事,新国画运动,对国画运用色彩、明暗、透视等方面进行研究。在继承乃父花卉博古画特色的基础上,更求形象逼真,笔意松动逸格,独步画坛。1955年应邀赴安徽艺术学校任教授,并任安徽画院副院长等职。博览强记,表现力出众,除三代青铜器外,广涉人物、翎毛、走兽、鱼虫,手到形俱,呼之欲出,无所不精,人称任伯年后第一人,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与熊松泉、张大千合作《醒狮图》,与钱瘦铁合作《送公粮图》(陈毅市长题款),与唐云合作《印光法师传》插图。1954年为上海佛教书局作《西方三圣图》,其复制件在全国及东南亚流传至今。1989年大型《孔小瑜画集》印行面世。
子孔伯容(1932—2002)幼承家学,喜好书画,题材广泛,但仍以博古、青铜器、花果为主,尤擅牡丹,素有“孔牡丹”之称。作,品风格飘逸洒脱,古器凝重,设色秀雅,画面清新,不尚怪异。《博古》入选1955年上海市第一届青年美展和1956年“北京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岁朝图》入选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
应修人(1900—1933)乳名阿瑞,原名麟德,字德士,笔名丁九、丁休人。慈溪赭山应家河塘(今江北区慈城镇后洋村)人,。小学毕业后到上海福源钱庄学业,后任账房。次年任中国棉业银行出纳股主任。民国10年(1921)5月,创办了上海通信图书馆(初名互助团通信图书馆),倡导青年读书运动。其间他先后发表了有关图书馆学文章多篇。民国11年(1922)与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成立我国第一个新诗社——湖畔诗社,编辑《湖畔》诗集。民国1,2年(1923)12月,与潘、冯、汪合出《春的歌集》,突起于诗坛,人称“湖畔诗人”。民国14年(1925)初去上海,主编《支那二月》文学月刊。五卅运动期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上海通信图书馆第一任团支书,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次年底,受遣进广东黄埔军校,任中尉会计。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至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工作,加入“左联”11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19年(1930)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处和中,央组织部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左联作家联盟。民国21年(1932)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民国22年(1933)5月14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昆山花园七号与丁玲联系工作,不幸遇敌,壮烈牺牲。早年诗作多反映反封建礼教,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著有《金宝塔银宝塔》、《修人集》等。
张汝钊(1900—1969)字曙焦,号弘量。慈溪庄桥马径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幼年即有“才女”之称,16岁到上海求,学,大学毕业时出版《绿天簃诗词集》,名震文坛。民国16年(1927)在宁波长老会受洗为基督徒,并在基督教公益机构普益社工作。民国17年(1928)在章太炎的举荐下,任宁波图书馆馆长。其间广泛涉猎佛教文献,并与近代高僧、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交往密切,民国21年(1932)正式成为佛教在家居士,印光法师赐法名“慧超”。不久,辞去宁波图书馆馆长一职,执教于甬江女子中学,因受雪窦寺太虚法师劝说,开始云游参访、研究和讲授佛学的佛子生涯,并创作了《般若花》和《海鸥集》。后定居慈湖北郭,参农禅。1950年,依根慧老和尚剃度出家,授天台正宗,法名“慧超”法号“本空”。她是现代中国著名比丘尼。
张鲁庵(1901—1962)初名锡,诚,后更名英,号咀英,慈溪庄桥马径村(今属庄桥街道)人。尚在襁褓之中,就成了杭州张同,泰国药号第五代传人,所以实际事务全由母亲杨氏夫人一手操持,造就了“张同泰”的鼎盛期。张鲁庵因而不会经商,另有成就。他27岁师从赵叔孺,在篆刻艺术上形成了工秀隽雅的独特风格;研制的“鲁庵印泥”可与北京徐正庵的“潜泉印泥”媲美,有“南张北徐”之雅誉。平生不惜代价搜集历代印章、印谱及有关资料,刻印行世者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两卷、《鲁庵印选》、《鲁庵印谱》。另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等,时称“海内第一家”。临终遗嘱,将毕生收藏的历代印章1500余方、印谱493部全都捐献给西泠印社。这是西泠印社自创始以来,所接受的最丰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捐赠。
王勤堉(1902—1951)字鞠侯,慈溪黄山(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助教,中央大学讲师,暨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又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著译甚丰,出版有《民国以来之中国公路问题》、《西藏问题》、《蒙古问题》、《满洲问题》、《地理学史》、《世界一周》、《自然气象学》、《世界气候志》等近20种,为著名史地学家。1951年,发现被英国人在1858年命名为“额菲尔士峰”的世界第一高峰,其实在1717年绘制的清《皇舆全览图》中已经命名为“珠穆朗玛峰”,遂率先提出应恢复“珠穆朗玛峰”的名称。1952年5月27日,中国政府严正声明,宣布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冯定(1902—1983)笔名贝叶,慈溪孝中镇(今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入莫斯科中山大学,民国19年(1930)毕业回国,任上海赤色总工会秘书、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党刊编辑、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抗敌报》主编,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工作。民国30年(1941)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任副校长。后历任中共淮北区党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淮安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党委书记、副校长,全国政协二至五届常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第二届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顾问等职。著有《平凡的真理》、《人生漫谈》等,主要论著收入《冯定文集》。应云卫(1904—1967)字雨辰,号杨震。慈溪应家村(今属庄桥街道)人,生于上海。15岁因家贫辍学,先后在日商古河洋,行、英商慎昌洋行、浙商肇兴轮船公司工作。但醉心于表演艺术,民国10年(1921)参与组织上海戏剧协社,民国19年(1930)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左翼戏剧电影运动;民国22年(1933)组织并导演话剧《怒吼吧,中国!》,反响强烈。民国23年(1934)辞去洋行职务,加入电通影片公司,导演电影《桃李劫》,获得巨大成功,影片主题曲《毕业歌》流行一时。次年任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教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剧艺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三、四两队总队长,执导《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八百壮士》、《塞上风云》等抗战名剧,组织演出《屈原》、《棠棣之花》、《法西斯细菌》等话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电影局顾问等职,主要导演戏曲艺术片京剧《宋士杰》与《周信芳舞台艺术》、越剧《追鱼》、甬剧《半把剪刀》、沪剧《自有后来人》等。“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在造反派批斗游街途中惨死。
陆宗达(1905—1988)字颖明(一作颖民),浙江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人,出生于北京。民国11年(1922)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预科,民国15年(1926)起师从国学大师黄侃治汉语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民国17年(1928)毕业,先后执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预科、辅仁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会委员等职。在音韵学、训诂学、《说文解字》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领域多有建树。其中尤以训诂学和《说文解字》研究最为突出。1964年出版科普读物《训诂浅谈》,深受读者欢迎。后又出版《训诂方法论》(合作),为中国专论训诂方法的第一部著作。1981年出版专著《(说文解字〉通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说文解字》的内容、体例、作用及其局限性。
邵荃麟(1906—1971),原名骏远,又名逸民、亦民,以笔名荃麟行,慈溪洋墅乡东邵村(今属庄桥街道)人。民国9年(1920)到上海,先后就读复旦中学、复旦大学。民国14年(1925)“五卅”运动中参加示威游行,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江湾区委书记,不久被学校开除。其父送他去日本留学,佯从而留沪参加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任共青团江苏、浙江等省省委常委、书记及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等职。次年7月当选中共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后因病未出席。民国23年(1934)任上海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同年被捕入狱。民国26年(1937)出狱后从事文学创作、翻译。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浙江、福建、桂林、重庆等地领导革命文化工作,历任中共东南局文委书记、国际新闻社金华分社负责人、《东南战线》主编、《力报》社论主笔等职,主编《文化杂志》、《中原》、《文化生活》、《希望》等杂志。民国35年(1946)受周恩来委派去香港,历任中共香港工委文委委员、南方局文委副书记等职,主编《大众文艺丛刊》,执教生活书店所办函授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宣部副秘书长兼教育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编《人民文学》。“文化大革命”前夕,以“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深化论”遭批判,后被迫害拘押,逝于狱中。1979年平反昭雪。著有《邵荃麟评论文集》,短篇小说集《英雄》、《喜酒》、《宿店》等,剧本《麒麟寨》,译著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
卢于道(1906—1985),鄞县江北岸(今属江北区中马街道)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攻读神经解剖学,获解剖学科哲学博士学位,并得金钥匙奖,又成为美国体质人类学会终身会员。民国19(1930)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副教授,翌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对人脑、哺乳动物脑组织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尤其是对大脑皮层的生成发育及各层的机能做了深入探讨,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关人体神经系统解剖学的专著《神经解剖学》。20世纪40年代,历任湘雅医学院(时在贵阳)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教授(一度代理总干事),复旦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民国35年(1946)参与并发起九三学社,民国37年(1948)10月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接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执教于复旦大学,并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分社主任委员,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科协主任等职。著有《神经解剖学》、《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活的身体》、《科学概论》、《中国人之大脑皮层》、《脑的进化》等。
计荣森(1907—1942),字晓清,浙江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人,出生于北京。民国13年(1924)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民国15年(1926)升入地质系本科。民国19年(1930)毕业后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为调查员。同年,在大学期间编纂的《中国无脊椎化石书目统计索引》一书由北平研究院出版,获该院首届“地质矿产奖金”,并被该院地质研究所特聘为助理员。次年,完成专著《中国古生物志》。民国22年(1933),被破格任命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副主任。民国24年(1935)《中国古生物志》出版,并获该年度“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此后,接连发表关于珊瑚、鱼类、古杯类、层孔虫、海绵动物等门类化石的论文多篇,于民国29年(1940)获中央研究院的“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并升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次年又兼任该所古生物研究室无脊椎古生物研究组主任。民国31年(1942)在重庆北碚英年早逝。
徐訏(1908—1980),字伯訏,笔名徐訏、徐于、东方既白等,以徐訏行,慈溪竺杨村(今属江北区洪塘街道)人。11岁随父亲去上海。其父徐韬,号荷君,冯君木弟子,末代举人,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秘书和上海中央银行监事会秘书。民国20年(1931)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民国22年(1933)返沪,编辑过《论语》半月刊、《人间世》杂志、《天地人》半月刊。民国25年(1936)留学法国巴黎大学,2年后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其间创作小说《鬼恋》,一举成名,作品先后三次搬上银幕,被誉为“文坛鬼才”。民国31年(1942)至重庆,供职中央银行,兼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翌年发表长篇小说《风萧萧》,出现了”重庆江轮上,几乎人手一纸”的情景,人称这一年为“徐訏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赴美国一年,任《扫荡报》(后改名《和平日报》)驻美特派员。1950年至香港,未几任拓荒出版社主任。1954—1960年执教珠海学院。1961年后,历任新加坡南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教授。1979年,任香港浸会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院长。著有长短篇小说、诗词、剧本、评论集60余种,台湾出版《徐全集》17卷。文学界评价他为精通新诗、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的全才。香港浸会大学设有“徐訏文学奖”。
凌近仁(1909—1995),字公毅,号讷,别号半僧,晚年自署桥南老人。慈溪县城(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16年(1927)在上海谋生时开始业余学习书画,曾受吴昌硕、诸闻韵、陆铁夫、钱罕诸名家传授,能不囿师门,自成风格。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画以花鸟为主,兼擅山水。1956年创作的《岁朝图》,参送浙江省首届国画展获优秀奖。1968年省防空指挥部作巨幅山水画《旭日东升》,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选入《中国国画集》。曾为保国寺、天童寺、育王寺、雪窦寺、五磊寺等浙东古刹题匾书碑。历任宁波市首届美术家协会会长,宁波书画院院长,宁波市政协常委,宁波市第四、五、六届佛教协会会长。有《凌近仁书画集》。
谈家桢(1909—2008),出生于慈城镇,先后在慈城道本学堂和宁波斐迪学堂就读。民国19年(1930)毕业于东吴大学。民国21年(1932)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民国23年(1934)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摩尔根和杜布赞斯基研究遗传学。民国25年(1936)获哲学博士学位。翌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至复旦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院。他在亚洲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研究和果蝇细胞遗传图的构建及种内种问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领导猕猴辐射遗传的研究及组织分子遗传学和植物遗传工程等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并促成了1998年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顾问,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遗传学会会长,《遗传学报》主编,第15、16、17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和第18届会长。著有《向上帝挑战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谈家桢论文集》、《基因和遗传》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又先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科学顾问。获得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称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德国康斯登茨大学功勋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公民”称号。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在1999年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郑森禹(1910—1997),原名袁瑞韬,慈溪县城(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19年(1930)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民国22年(1933)在杭州参加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此后一度被迫流亡日本。民国23年(1934)底回国后,在上海为各种报刊撰写进步的时事评论文章。民国27年(1938)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在杭州、上海和香港任“文总”《硕大》、《月报》、《半月》、《世界知识》、《联合日报》、《联合晚报》等报刊、通讯社的编辑、主编,并任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和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上海市文化教育管理委员会委员和新闻处处长,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其后较多从事于国际和平友好活动,历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常务理事、中日友协常务理事、中国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书记、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是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国际问题研究组副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外交学会和中国新闻社理事。
穆时英(1912—1940),笔名伐扬、匿名子。慈溪庄桥(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自幼随银行家的父亲在上海求学。爱好文学,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民国18年(1929)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发表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在《小说月报》发表,迅速引起文坛瞩目。民国21年(1932)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从此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相继出版,技巧上借鉴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文坛上新感觉派的“圣手”。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批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使穆时英笔调风靡一时。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民国28年(1939)回沪,担任汪伪政府控制的民族日报社社长、《国民新闻》总编、社长和伪《文汇报》的筹备社长,被国民党军统特工暗杀。另有一说,穆时英是国民党中统派遣的卧底,被国民党军统特工误杀。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镇海坂里塘村(今属江北区甬江街道)。靠亲戚资助求学,至初中二年级,考入上海邮局任邮务佐。民国22年(1933)起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散文、杂文,得鲁迅鼓励指导,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民国27年(1938)参与编校《鲁迅全集》,从事“孤岛”文化救亡运动,倡导“鲁迅风”杂文。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文汇报·笔会》。上海解放后,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任全国文协兼上海市分会常务委员,调任复旦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剧专等校教授。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兼《文艺新地》副主编。1953年调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书记处书记兼《文艺月报》副主编。1959年赴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继续从事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获高校教材优秀奖。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曾任第二、三、四、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林杉(1914—1992),原名李文德,慈东李家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民国19年(1930)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0年(1931)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上海铁路总工会东方办事处青工部长,上海闸北区团委书记。民国21年(1932)被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历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洪赵中心组织部长兼吕梁剧团团长、晋西文联剧协主任、文联剧社社长、晋西大众剧社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1949年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从事电影文学创作。改编小说《吕梁英雄传》为电影,创作了《刘胡兰》、《丰收》(与孙谦合作)、《上甘岭》(与曹欣等合作)、《复试》、《党的女儿》、《冬梅》、《在三年的日子里》、《两家人》等电影文学剧本,拍摄成电影有11部,其中《上甘岭》与《党的女儿》成为新中国的红色经典影片。曾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大众电影》杂志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提议创设了中国电影金鸡奖。著有《一个电影编剧的探寻》。冯宾符(1915—1966),原名贞用,字仲足,以别号宾符行,冯幵次子。早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至上海任商务印书馆校对、生活书店编辑,民国23年(1934)开始发表译著和评论文章。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及复社,主编《译报周刊》,参与翻译斯诺《西行漫记》。民国31年(1942)遭日军宪兵队逮捕,后获释。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日报》总编辑与《联合晚报》主笔,设法将《世界知识》杂志复刊并担任主编。民国34年(1945)底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为发起人之一。民国36年(1947)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作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其论述已结集为《冯宾符国际问题文选》出版。
徐瑞云(1915—1968),女,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出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上海公立务本女子中学。民国21年(1932)考入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师从陈建功、苏步青等数学名家。民国25年(1936)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旋即获亨伯特奖学金,赴德国留学,成为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的关门弟子,主攻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尚为空白的三角级数论。民国29年(1940)底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其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民30年(1941)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同年回国,被浙江大学聘为副教授,民国35年(1946)晋升教授。1952年调浙江师范学院创建数学系,任系主任。1958年调任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为建设数学系、教书育人作出了很大贡献。译著有《实变函数论》(上、下册)、《富里埃级数》等。曾任浙江省数学会理事、副理事长,浙江省人民代表,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
郑汉涛(1915—1992)慈溪芳江村郑家(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19年(1930)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考上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后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民国22年(1933)底毕业,先后在上海华新印染厂和长城机制煤屑砖瓦厂工作。民国26年(1937)11月抵达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结束后,他任陕甘宁军区军工部工程师,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委军事工业局工程科科员,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军工部工程科科长、工程处处长,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程处处长,华北军区兵工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副局长兼华北兵工局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部长助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计划财务司司长兼动员计划司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顾问;还担任过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副主任、全军装备大检查领导小组组长、海军五型舰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军工产品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作为我军杰出的兵工专家和兵器工业领导人,曾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分册。1962年晋升少将;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91年荣获中国兵器工业特殊荣誉奖。
朱祖祥(1916—1996),慈城镇人。民国27年(1938)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留校任助教。民国33年(1944)被选送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民国37年(1948)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兼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他较早研究了几种主要黏粒矿物类型对阳离子的吸附特性,提出并系统地论证了影响吸附性离子有效度的“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等概念;又用养分位和热力学函数关系,分别阐述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和水分的能量概念。还对绿肥肥效的机制进行探讨。土壤化学环境和污染物的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为创建、发展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环境保护系和中国水稻研究所,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使之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和环境工程学科。发表论文、著作、译著90余篇(部),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土壤学》获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参加中科院院士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献良策”农业专题考察组赴江浙沪实地考察时,不幸于11月18日在绍兴突然逝世。
朱洪山(1917—1946),原名兆祺,又名树春,慈溪庄桥更楼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家境清寒,少时寄养上海叔父家,类思小学毕业后入半工半读学校学习,后回乡在鄞县农村任小学教员。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途经武汉,由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改入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3月回浙江,5月任中共慈溪县工委委员,以县民众教育馆、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县政府兵役科等单位的公开职务为掩护,进行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9年(1940)5月至奉化壶潭小学教书,任壶潭自卫队指导员。次年10月任定海抗日自卫队大队附。民国31年(1942)冬调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在慈一带从事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民国33年(1944)5月任鄞慈县办事处主任,次年7月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政治处主任。10月初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任留守处副主任。11月,国民党军“清剿”时,一面派员公开谈判,争取伤病员撤离,一面安排后勤部所属各单位人员及物资,应付事态突变,并隐蔽于慈南孔岙村山中,组织群众反“清剿”。民国35年(1946)10月任鄞慈县特派员,12月31日在鄞西潘岙遭敌包围。他鸣枪提醒住在后屋2人撤离,自己不幸遇难。敌人割其头颅悬挂梁弄、陆埠、袁马等地吓唬群众。新中国成立后,他战斗过的南山乡改名“洪山乡”。,墓在江北区慈城镇慈湖畔。
应昌期(1917—1997),慈溪县城(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21年(1932)入上海统源银行当练习生,民国26年(1937)以第一名考入福建省银行,历任省行副理,江西赣州分行、湖南衡阳分行、四川重庆分行的经理。民国35年(1946)去台湾接收台湾银行,历任业务部经理、副总经理,代总经理兼国外部经理、营业部经理及业务部经理。1963年脱离金融界转而创办实业,先后经营华夏塑胶公司、利华羊毛公司、国泰化工公司、益华食品公司、国华海洋企业公司、国际票券公司及美国印科电子公司等,其中利华、国泰、益华及国际票券均以股票在台湾上市,并在宁波投资设立现代建筑材料公司及利华羊毛公司,创建了一个横跨亚、澳、美,涵盖毛纺、化工、建材、电子、房地产的实业集团。与此同时,醉心于振兴围棋事业,捐献数亿巨资,在台北创立“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在上海开设“应昌期围棋学校”,设立“世界青少年围棋赛”、“世界电脑围棋赛”和“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并穷其毕生精力创立“应氏棋规”,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热爱故乡慈城,捐资数千万元建设中城小学、倡棋幼儿园、慈湖中学与保黎医院。被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郑汉浩(1918—2002),郑汉涛胞弟。在当地崇本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工厂当练习生。民国27年(1938)先后入陕北公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总校政治部秘书、东北民主同盟军政治部秘书科长、吉北分区独八团政治处主任、第四野战军干部部秘书处长、办公室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军区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军委总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军委纪委专职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等职。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姚慕双(1918—2004)原名姚锡祺,慈溪童姚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生于上海。民国24年(1935)于育才中学毕业,后,因热爱独角戏,特拜何双呆为师,民国28年(1939)正式在电台演播独角戏(时称”自由谈唱”)。初时与巧运道搭档,仅只两月,此后50年的艺术生涯中一直与胞弟周柏春(原名姚振名)搭档,是滑稽界搭档时间最长的享有盛誉的兄弟搭档。其独角戏代表作有《宁波音乐家》、《英文翻译》、《各地堂倌》、《啥人嫁拨伊》等。在独角戏向滑稽戏过渡的进程中亦为第一批开拓者,参加过最早的滑稽戏团体“笑笑剧团”、“华亭剧团”,参演过最早的滑稽戏《瞎子借雨伞》、《小山东到上海》等。解放初,即组建蜜蜂滑稽剧团,主演《小儿科》、《老账房》、《不夜的村庄》等现代剧目。1960年合并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后,其艺术表演臻于成熟,在《出色的答案》中扮演大炉工老方,刻画出一个鄙视邪恶、正直无私的老工人形象,是滑稽戏舞台上典型程度较高的艺术形象。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其弟子甚众,仅“双字辈”就有近30人。被滑稽界誉为滑稽泰斗。
蒋子瑛(1922—1945)原籍温岭,生于慈溪庄桥(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庄桥抗日青年服务团,为负责,人之一。民国27年(1938)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庄桥支部书记,领导群众开展反对奸商偷运粮食出海。民国30年(1941)4月镇海、慈溪沦陷后,组织慈东游击队,穿插战斗在敌人“梅花桩”间。民国32年(1943)春任中共庄桥区委宣传委员,后任书记兼常备队指导员。次年率武工队摧毁庄桥敌堡,歼汪伪军一个班,后数次组织各乡武工小组打击日伪军。民国34年(1945)10月初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他奉命坚持原地斗争,任中共慈镇县特派员。同月21日晚,工作组(武工队)5人宿营庄桥洋墅大袁陈村大屋内,由于伪保长告密,次日晨遭国民党慈溪县保安队包围,他率众奋勇抵抗,相持半天,坚贞不屈。保安队竟纵火焚屋,在烈火弹雨中,2人突围(一人得脱,一人阵亡);他与另2人牺牲于烈火中。墓在镇海河头乡。
周柏春(1922—2008)原名姚振民,姚慕双胞弟。民国28年(1939)尚在育才中学念高中时,就与乃兄搭档演播独角戏,曾,创作自己最经典的滑稽戏段子——《学英语》,曾由美国ABC广播公司录像后在美国播放。解放后,历任蜜蜂滑稽剧团团长,上海滑稽剧团艺委会主任、顾问,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届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参与主演的代表剧目有《老账房》、《不夜的村庄》、《满园春色》、《出色的答案》、《路灯下的宝贝》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喜剧人物形象。其表演艺术博采众长,善于“软逗”、“阴噱”,富有弹性,铺垫从容,波谲云诡,有“冷面滑稽”之称。创作演出的独角戏获奖的有《解放千字文》、《啥人嫁拨伊》等。1985年与姚慕双去香港演出,引起轰动,当地报纸誉为“大陆超级滑稽双档”。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突出贡献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终生成就奖。
董乐山(1924—1999),鄞县江北岸(今属江北区中马街道)人。民国35年(1946)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专业。解放后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业务秘书、新华社外训班教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三S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国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国27年(1938)开始发表作品,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其中《西行漫记》被认为是所有中文译本中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
徐曾祥(1924—2000),民国30年(1941)师从上海眼科名中医陆南山,学成归来在宁波市区行医。1962年调至江北区槐树卫生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眼病,专长针拔白内障,白内障囊内、囊外摘除,青光眼,人工瞳孔等手术,疗效显著,享誉省内:使眼科成为槐树卫生院最有技术特色和服务优质的名牌科室。1982年获第一批省“名老中医”称号。
姚有信(1935—1997)慈溪童姚村(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人。1949年开始从事美术创作,195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潘天寿,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与弟弟姚有多合作,开创了以素描为基础加中国笔墨的水墨连环画创作路子,使西法素描造型准确精严与传统人物画注重简练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线描方式,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风格完美流畅、意境深远。让人耳目一新。与姚有多、杨丽娜合作的连环画《革命家庭》,在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时获三等奖;《伤逝》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二等奖。1981年旅居美国,任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并转向油画肖像画创作,画风抒情细腻,曾为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夫妇、美国总统里根夫人南茜、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夫人蕾莎作油画肖像画。1997年在美国因车祸去世。
姚有多(1937—2001)姚有信胞弟。1952年就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专职连环画画家,1954年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破格录取,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国画家》杂志主编、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苑顾问;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中国画人物画大家,他将写实与写意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走出了中西融合的一条新路,是“徐(悲鸿)蒋(兆和)体系”的第二代代表性画家;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曾多次出国出境访问、讲学,并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代表作品有《幸福颂歌》、《新队长》、《陈胜吴广起义》、《抗洪图》、《牧归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虔诚的教徒》、《叶浅予像》、《赛马手》、《草原人家》、《诗友图》等。其中《新队长》藏于中国美术馆;《陈胜吴广起义》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名家画谱——姚有多》、《写意人物画》(教材)、《姚有多画集》等。
洪丕谟(1940—2005)慈溪洪塘(今属江北区洪塘街道)人,生于上海。父亲洪吉求为留法文学博士,收藏书画甚富。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与文学,高中肄业后学中医,获中医师衔。后弃医从文,专事法律古籍的教学和研究,并开办书法讲座,学书遍临魏、晋、唐、宋诸碑帖,尤倾心于汉魏的古朴和宋人意态。擅多种书体,以行草见长,朴茂多姿,挺秀俊逸,颇多新意。作品入选上海市历届书法展览、河南“国际书法展”、香港“集古斋成立六十周年扇面书画展”等,在多家专业报刊上发表或被多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及刻碑。历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研究院画师,以及金陵书画院名誉院长等上百个书画学术团体的名誉院长和顾问。擅书法,精岐黄,多才多艺,人称“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支笔”。著作有《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中国文房四宝》、《洪丕书法集》、《拈花微笑》、《唐诗与人生》、《洪丕谟文选》等100多种。
蔡瑶铣(1943—2005),慈溪(今属江北区)人。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培训班(上海戏曲学校前身)学习昆曲,分别师从朱传茗、方传芸等“传”字辈名家,学习旦角表演。其间还得到梅兰芳、俞振飞以及言慧珠的亲传,参加了他们三人联合主演的电影《游园惊梦》的拍摄。1961年毕业后到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排演了昆曲《白罗衫》和京剧《白蛇传》。1963年回上海戏校任教。1965年调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参加现代京剧《海港》的创作和演出。1975年到北京,参与为毛泽东录制古诗词和传统戏的工作,直至毛泽东逝世。1979年调北方昆曲剧院。1995年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团副团长。在40多年昆曲艺术表演生涯中,以塑造昆曲名剧《琵琶记》的赵五娘,《窦娥冤》的窦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等旦角形象而达到了昆曲表演艺术的高峰。1987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