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道教
分类号:
B959.2
页数:
2
页码:
1831-183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道教历史概况及活动场所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江北区
宗教
道教
内容
第一节 历史概况
今江北区境域内道教始于何时不详,今可考最早道观当为唐天宝八年(749)所建的清道观,1000多年来为慈溪县(今江北区慈城镇)名观,在浙东颇有影响。北宋末年,宋徽宗自封“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一时道教大盛。元至正元年(1341)道佛合一的马鞍山龙王经堂(俗称小灵,峰,祀奉葛洪,后改名会龙庵)创建于马鞍山上(今属洪塘街,道境)。时道教已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由于全真派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凡道士须出家,不得结婚,不食荤腥,故迎合了佛教盛行的江南群众的宗教信仰,“甬上道观,什九隶之”①。明、清两朝道教日趋衰落,由于信徒日少,有的道观仅靠卖符篆维持。进入民国时期,道教处境更显窘迫。民国16年(1927),国民党鄞县县党部破除迷信,将县城内各祠庙的木主偶像迁至佑圣观和报德观(今属海曙区),使道观(宫)变得不伦不类,很多道观停止活动。1953年,宁波市道教小组成立1957年停止活动,老市区内仅存佑圣观和慈城清道观,其余全部关闭改作他用或废圮。1966年,清道观被拆毁。
第二节 活动场所
清道观
清道观位于江北区慈城镇东南山上,唐天宝八年(749)建,后废。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道士叶景虚重建,并于右侧建东岳行宫。开禧年间(1205—1207)参知政事楼钥题匾入观之路为“列仙游馆”。元至元十七年(1280)火毁,至元二十四年(1287)重建。山门东侧塔山旧有东山道院,为云水往来息肩之所,崇奉真灵像,题额“真圣观”,后圮,并入本道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收并至道、崇寿二宫,名清道观,道士王智静重修。成化四年(1468)道士吴以诚重建其东一室,,亦称官厅,曰“天开图画”,面江带野,景最幽胜。其山多鬻于民间,万历,二十年(1592)郡丞龙德孚或赎或劝,归之本观,于是在官厅左侧建龙公生祠。祠西文昌阁,旧名蓬莱轩,为明正德(1506—1521)、嘉靖年间(1522—1566)道士顾洞明所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道士张继祖重建大殿、云亭。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官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文昌阁,。雍正八年(1730)其徒孙冯守恒创建符官阁,重建灵官殿,修筑石级。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士周启宗重修。道光,八年(1828)道士王元任复修,并重建灵官殿。同治元年(1862)八月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邑人冯汝霖、,冯汝霆重建文昌殿,额曰“斯文在兹”。光绪十三年(1887)道人冯廷、冯全墉集资重,建。至1965年,尚有道观殿堂两进及厢房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古柏3株、“石床”1方。2004年10月起,为配合慈城古镇旅游开发,道院房屋陆续重建;2008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但未有宗教活动。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