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美德良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8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美德良风
分类号:
B824.5
页数:
8
页码:
1813-18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传统美德。包括传统风尚、现代新风等。
关键词:
社会风尚
美德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传统风尚
爱国爱乡 乡人重乡谊,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平日邻居互赠羹汤、糕点;有急难之需,醵钱相助,名曰纠会。首会得钱之后,次第低息清偿。人众款多的称“集贤会”少的叫“堆积会”。一人得钱,定期归还的称“单刀会”(另有提高利息醵钱谋得的“强盗会”则属,高利剥削,非互助互济)。出门相互帮衬,全国各地大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地区、欧美等地,多设有同乡会,乡亲有难,多方照顾。商店店主、工厂厂主多喜雇用同乡人,认为知底细,信得过。一乡出门,由爱乡而爱国,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20世纪80年代起,旅外游子纷纷回乡探亲,诉离情,叙乡谊,留纪念,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文教卫生、福利事业作贡献。
崇文重教 旧时,城乡多设有惜字炉,砖瓦结构,外书“敬惜字纸”。有字废纸和旧簿籍多投入炉内焚烧,不得乱丢。认为今世敬惜字纸,来世可明目识字,知书达礼,为人所敬。慈城于宋雍熙元年(984)建孔庙办学,是宁波府属最早的官学。宋庆历八年(1048),以前文庙后学宫的格局建孔庙,请杜醰等为师。之后,慈城、洪塘、庄桥等地大家望族先后创办14所私塾,初收本族子弟,后渐收外姓子弟启蒙学习。其间,慈城等地又先后创办了4所书院,官学、私学和书院曾是古、近代一邑重文兴教的表现形式。
民间崇拜文人,清光绪《慈溪县志》载:一邑有文昌祠(殿、阁)15座,文武殿8座。民国21年(1932)慈城开办民众教育馆1所、民众学校17所。两年后,又兴办14所临时民众夜校,增办1所民众学,校,城区有11所小学开办短期小学班,其中普迪学校免费招收贫困子弟和大龄子女就学读书。为鼓励乡人学业有成,有乡贤出资专对优者设有奖学金,对特困优生亦设助学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多由国家和地方兴办,近年来旅外游子继承和发扬重文兴学优良传统,纷纷出资兴学助教。
敬老爱幼 民间认为老人经历多,见识高,值得信赖,尊称为老农、老师傅、老先生、老前辈。在家庭、家族中,家长、族长说话,可以一言定鼎。吃饭时首请长辈就座,动筷。五四运动以后,封建缛节渐改,但是孝道仍重。赡养父母,安置终老,为子女天职;如失孝道,必遭邻里、乡亲的指责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孝道含义扩大,尊老之风,遍于社会。在农村对鳏、寡、孤、独老人,由集体给予“五保”逢年过节,党政干部看望高寿老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雷锋精神遍及城乡,照顾老人,尊重老人的,事迹,随处可见。80年代起,各地开辟离退休老人活动场所,兴办“敬老院”;对于极少数只宠优“独生子女”、忽视优养老人的现象,也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重商共济 重商贾为境域民风的一大特点,而古代的城山渡、近代的老外滩是对外经商的地域优势。清光绪《慈溪县志》载:慈溪(包括今江北慈城镇)“生齿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于用,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如杭州、绍兴、苏州、吴城、汉口、牛庄、胶州、闽、粤贸易甚多”,“甚至东、西、南洋诸国,亦措资结队而往”,“邑人敢于冒险进取,出外业航运及工商业甚众,颇多获利,在津、汉、沪等处,执商界之牛耳”。经营项目,广及航运、金融、国药、烟草、南货、肉食、酒酱、油烛、地产。乡人旅外经商者中以国药为最多,有“国药人才集浙江,浙江在慈溪”之说。清代药王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广州敬修堂、济南宏济堂、沈阳继仁堂、太原乐仁堂、上海冯存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童涵春堂、宁波冯存仁堂、寿全斋等数十家驰名中外的百年老药店都是慈城人创办或经营的。
造福桑梓 乡人向来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清嘉庆二十年(1815),郑氏家族祖孙三代捐银57549两,建义庄一所置田1017亩,无屋者供居住,断炊者给饭食。光绪二年(1876),慈城冯氏家族捐银31500两,置田1001亩收租储仓,以备灾年荒歉济赈抚恤贫民之用。光绪七年(1881),庄桥严信厚承父遗嘱,置田97亩建富春山庄义庄,专门救济贫困者。清代大姓宗族,多建义庄,置义冢,为贫困族人死后提供埋葬地。清光绪《慈溪县志》载,现江北境内各城乡有此类义庄共69处;异地设有京城白家庄义园,萧山设有“四明义亭”等。位于上海的四明公所设殡舍320间,专供每年清明、冬至两节由宁兴、宁绍二轮从沪运回甬的灵柩,寄放一段时间,再安葬于慈溪义冢。慈城镇的宝善堂、云华堂等,先后建于清乾隆、道光年间,为贫困无家者栖托之所。江北一地,自慈城设县治来,大凡成功者都有修桥铺路造凉亭和助学帮困的慈善之举。新中国成立后至1987年,不少江北籍旅外人士,捐款兴建学校,设立奖学金,建造敬老院,如台胞应昌期出资建造的中城小学、昌棋幼儿园,扩建的慈湖中学;姚祥兴捐款新建的祥兴医院等。
第二节 现代新风
参军光荣 旧俗视兵为“痞”,旧谚云“好铁勿打钉,好男勿当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军队性质的改变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此俗大变。抗美援朝时期,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此后,征兵任务年年超额完成。
就业平等 旧时重男轻女陋俗严重,妇女以家务为主,极少从事社会职业,贬称“雌马安得上战场”。新中国成立后,此风渐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妇女参加工农业生产和从事其他社会职业,与男子机会均等。
助人为乐 20世纪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通过“三大改造”和“学英雄模范事迹”等一系列活动,爱国家、爱集体、一心为公、助人为乐的风气大振,可谓“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社会安定。1963年起的“学雷锋”活动中,好人好事遍及城乡各地,困难者得到帮助,老年人受到尊重,,“五保”
户得到照顾。20世纪80年代起,江北区先在农村后到城区普遍开展创建“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好、敬老爱幼家庭和睦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环境卫生邻里团结好、婚事新办移风易俗好”的“五好家庭”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2007年底,全区评出“五好家庭”、“双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星级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双合格家庭”、“学习型家庭”、“无毒家庭”、“慈孝家庭”、“和谐文明家庭”等累计4.3万户,市级以上2.5万户,使城乡进一步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附:陋习及其革除
迷信 旧志称越地“信鬼神、好淫祀”“凡事祈卜神灵,决定行止”。生子则颈挂“长命项圈”继拜菩萨为子,皈依佛门,免遭夭亡。生病则,求神许愿,请仙丹,吞香灰,要巫婆驱鬼、瞎子算命,,以卜吉凶。男女婚配,要排生辰八字,合则姻,冲则散。建屋上梁,婚嫁迎娶,要择“黄道吉日”,以求平安吉利。办丧事要招魂,烧锡箔冥纸,让死者有钱可花。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恭送灶神,以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讲好话。正月初五,商店请“财神”祈求发财。农村中“三八”(正月初八、十八、廿八)问仙姑,预卜丰歉。七月半渔民恭请潮神,以期出海平安,满载归来。宗族造家庙,择请历史人物作本族保护神;城镇立城隍庙,请城隍菩萨保佑平安;山里有山神殿,海边有龙王庙,平原有土地堂,各设尊神,虔诚祭祀。巫婆、术士从中推波助澜,诓钱害命。
赌博 旧时赌风颇盛,参赌者都想侥幸赢钱,摆赌局者以此骗取钱财。赌博门类繁多,有“铜宝”、“牌九”、“骰子”、“麻将”、“沙蟹”、“挖花”、“打罗宋”、“花会”等,以“铜宝”、“牌九”的赌势最烈,为害最深,常有因赌输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者。有的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勾结官府摆赌局,或在庙会里设赌场,抽头钱。当时政府也禁赌,但是有些官吏明禁实纵,抽头受贿,攫取钱财,因此赌风屡禁不止。“花会”于清宣统二年(1910)由外地传入,民国初期在全境蔓延,设36门,亦有34门,每门立一鬼神名,任参赌者押钱猜打,每日开筒1次(最盛时每日开筒2次)。打中者1∶30。因其利高,甚惑人心。慈城庙会风行赌博,由此,民间流传“年糕张戒赌”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严禁赌博,赌风顿敛。20世纪80年代,赌博恶习有沉渣泛起现象。
烟毒 清朝后期,慈城有人抽鸦片和吸白粉,尤其是大家望族的纨绔子弟,吸食鸦片严重,因而民间对有的家族衰败总结为“成由、败于”。政府曾明令禁止,但是吸毒者大多为地痞、流氓、劣绅、污吏,贩毒者又每与官府勾结,查禁无果。清末,有些官吏怂恿农民种植罂粟,以获暴利。抗日战争前夕,罂粟已极少见,但是抽鸦片、吸白粉等,至1949年时仍有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严厉禁止,吸毒恶习绝迹。改革开放之后,有吸毒者发现。
打大阵 旧时,有些宗族实权者,为一己私利,利用沿袭已久的劣习,借故山林、土地、水利等纠葛,唆使煽动族人,结群斗殴,俗称“打大阵”。致一些邻近宗族,雠仇深结,寻衅报复,多次械斗,互致伤亡。这种封建宗派恶性争斗,自清朝至民国时期,每有发生。
守节 封建社会,极重“妇道”,妇女从一而终,夫死不准他适,终身守寡,身心备受摧残。慈城等地颇多节妇,清光绪《慈溪县志》载:自宋以来,历代旌表节妇至5000余人。慈城周边,旧有石制贞节牌坊甚多,据光绪《慈溪县志》所载,有贞节牌130座,节孝亭3座:1949年后渐毁,现江北境内尚存3座,另有节孝牌坊1座。贞节牌坊耗资颇巨,亦非平民能及。因此节妇多为嫁入殷实人家的妇女。寡妇守节之俗,民国时已淡化,新中国成立后按婚姻法自行择处。
冲喜 旧时未婚夫病重,将未婚妻抬过门举行婚礼称为冲喜。这种迷信活动对妇女危害很大,因为一旦未婚夫病故,新妇将终身成为寡妇;有时公婆病重,将未婚媳妇抬过门冲喜。新中国成立后,此俗破除。
缠脚 旧时,城乡妇女以“三寸金莲”为美,一般女子长到5~6岁左右,父母便强迫用布缠脚,以免长成大脚。五四运动以后,反对妇女缠脚,慈城等地带头破除此俗,但农村和边远城镇仍保留此俗。1949年后,此俗彻底破除。
嫖娼 民国时期,江北境内常有流动入境的妓女卖淫。暗娼各地都有,娼妓受地方恶势力的控制,性病亦比较流行。1949年后,取缔卖淫嫖娼活动,妓女被收容教养,从良就业安家,卖淫嫖娼活动曾一度禁绝。20世纪80年代后期,嫖娼卖淫又沉渣泛起,轻者教育,重者法办。
溺杀女婴 1949年前,民众重男轻女、溺杀女婴之事,时有发生。1949年后,女婴受到法律保护,鼓励男到女家入赘,溺杀女婴者,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制裁,此现象基本消除。但近年,由于外来人口定居,偶有溺杀女婴之事发生。
专记:江北堕民
自元明以来,江苏、浙江等地尤其是浙东的宁绍平原,生活着一群被称作堕民的特殊贱民。堕民,亦称惰民、怯怜户、乐户、丐户、郎户、勾户。宁波称其为堕贫(读音为皮)、大贫。女堕民又称送娘子。宁波的堕民则主要聚居在江北慈城镇一带。
堕民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乐户被弃之说。如家住慈城东门外的91岁陈大爷亲口叙述: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吹行堕民一起参加村文宣队,当时一些任姓堕民都自称是乐师后代。二是权贵被贬之说。据《洪武四年禁止再呼堕民铜碑》记载,元灭宋之后,将宋臣子孙贬为堕民,散放到宁、绍、温、台、金、衢、严、处八府。三是官兵被降之说。明代《琴川三风十愆记》认为:明灭元,凡蒙古部落流寓中国者,令就所在编入户籍,其在京、省,谓之乐户,在州邑,谓之丐户。江北堕民的来历,似以第三种说法较为靠谱。
堕民的出入籍,以是否有脚埭(即堕民活动的地域范围)或是否从事堕民职业行当为依据。比如有钱的堕民离开天门下,出籍不再从事剃头等行当;而有的贫民因羡慕堕民的相对富裕而花钱买来脚埭而入籍。这样的流动,使浙东堕民的来源与组成变得复杂了。
生存状态
堕民的居住有聚居和散居两种形式。前者是自成村落居住,俗称堕民村。后者一般寄居在祠堂庙宇。堕民村地处偏僻,与其他村庄相隔甚远,房子低矮破旧。
服饰打扮 据堕民自述,男堕民平时着短袄,出门走脚埭时着长袍,外套无袖马褂(背心)。民国前,男堕民还戴帽子,说是一种狗头帽。女堕民着黑(或蓝)斜襟短衫(或斜襟短袄),宽大无褶黑色罗裙,或者是青衣兰裙。无论男女,腰间都系一根带子。男堕民束腰撩绞,牵左角塞于腰间,以区别同一时代男人的衣着——长衫。女堕民的裙子一定要横做。旧俗,宁波女子做衣裳禁忌用横料,说这样女人生小孩时要难产的,从中可见民间对堕民的歧视了。此外,对女堕民的服饰禁忌还有一不能卷袖管,二不能穿红鞋。长袍揭左角与蓝色长罗裙是江北男女堕民的服饰标记。
堕民的头发也与四民不同。民国前,男堕民前半头须剃光,后面的一根发辫常盘结于颈间,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头样。之后,他们只能剃光头或小平头,不能理西式头。女堕民虽可梳发髻,但发髻偏高,要高于四民妇女。前额的发一律往后梳,在两鬓及前额涂抹了一层用黏头乳(榆树叶浸出的汁)和黑粉调成的发胶,以固定蓬松的乱发。女堕民没有耳朵孔,不能戴耳环;天足,不能缠小脚。此外堕民的发饰只能用骨簪。
居室 堕民无论聚居还是散居,其居室都比一般平民宅第檐低三尺。替东家打理祠堂的堕民也只能住在祠堂边的偏屋。
脚埭 明代,堕民人数少,一般以定居村落为中心,只要一家一户的精力所及,就近服务,没有脚埭也无需划分脚埭。后随着堕民人口剧增,堕民村附近的四民所提供的业务已难满足堕民生存的需要,而且堕民各家也出现争夺地盘的现象,这就逐渐出现了脚埭。脚埭是以堕民定居的村落、祠堂和庙脚为基础,适当扩展一些原来没有堕民定居的空白村落。脚埭大小不等,大的有几个村,小的只有几户人家。而堕民想进某一脚埭,先后要经过族长、柱首和东家三者认可。堕民拥有脚埭,就像拥有家产一样,可以世代相传,但和旧时传遗产一样,传男不传女。
职业行当
送娘 送娘子是女堕民,以陪送新娘子而得名,简称送娘。送娘一旦被东家约雇,其职责有指导东家备办嫁妆、指导姑娘行新婚礼俗和代送新娘过门等。当迎亲花轿登门,送娘要为新娘开面化妆,帮新娘穿袄着裙,吃上轿饭,护着新娘辞别双亲。花轿出门,送娘手执提桶,肩背红灯笼,若两亲家相距很远,可用红绸替代灯笼送之。之后,送娘帮助新娘完成在夫家拜堂,吃贺郎酒等婚礼的全过程。
绞面 女堕民的一手绝活。一根二尺左右长的棉纱线,用两手的指头绷成一种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再用一定速度滚动几下,绞去脸颊上的汗毛了,脸色也由此变得红润光滑。看来绞面具有按摩和美容双重功能。有的送娘还能把眉毛绞得细如柳叶。此外,送娘还做些贺岁拜年送金贴银,送糖送针兑米,小孩满月剃满月头,老人死后替死人揩身穿衣、送葬,做七满百帮忙等行当。
值堂 堕民的一项重要行当。旧时,较大规模的红白大事、喜庆、祭祀,均需有值堂,职责仅次于总管。值堂受总管之托,负责指挥雇工经办所需的物资,设计布置喜堂、灵堂、祭堂和环境等工作。
吹行和木偶戏 堕民的艺术行当。吹行以乐艺为主兼唱昆曲,演木偶戏时以吹行为乐队,能唱者配唱,加木偶和支撑表演者,即成木偶表演班。平时先服从吹行服务,闲时演木偶戏。吹行由边吹边走得名,如民间迎亲、出丧等场面的吹唢呐。婚礼中的贺郎酒,寿宴时的长寿酒均有器乐配奏和唱昆曲,名曰“小唱酒”。堕民能演全本《狸猫换太子》、《白蛇传》、《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演期,有正月灯头戏、三月清明戏、十二月冬至戏。民间还有发财还愿戏、祝寿、中举、出丧、放焰口等时也有演出,均视东家喜好而定。
剃头 该行当始于清代。清廷规定男人必须剃额发梳辫子头,就有了此行当。民国提倡剪辫子,剃头堕民发了财,大家抢着学剃头,成为堕民的主要行业。剃头行当分拎包剃头、肩挑剃头和开店剃头,这三个档次也是理发业发展简史。有句俗语:剃头挑子单头热。是指剃头担子一头放有烧热水的炉子,一头是脸盆架子和剃头家什。剃头理应属于手艺活,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由堕民操作,剃头就没能如木工那样进入八种手艺行列。
阉鸡 阉鸡俗称结鸡,也是堕民从事的技术性行当。旧时结鸡人有生意时,边坐落边从腰间取出手术家什。他解开布包,将一块黑布,垫在双膝上,用布包内的两只筷夹住鸡的两翅,筷系的细麻绳系住鸡的两爪,再在鸡肚下拔去一撮毛,取出锃亮的刀子一划。然后顺势将刀咬在嘴巴上,再用两只黄铜夹子拨开刀口迅速用小勺子找到类似糯米饭大小的睾丸,再用一根系在竹片上的棕榈丝套住睾丸,轻轻地一拉,,结鸡的手术算做完了。经这一手术后,原来喔喔会啼的公鸡就变成了骟鸡,有人戏称其为“鸡公公”。
详梦 也称圆梦,也即释梦。详梦是慈城堕民季节性的特殊行当,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地方“堕民”的一种行当。旧时,慈城的清道观闻名江南,每年的冬至夜,人们选择清道观静坐求梦,祈求来年的好运。住在天门下的堕民近水楼台,借机替人详梦,久而久之,便成了慈城堕民特有的行当。
兑糖 每当农闲时,堕民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进村沿路叫卖低廉的针线、火柴、纽扣,或用头发及鸡、鸭、鹅毛兑换针和发夹,或者自制糖饴向村人兑换废铜烂铁,故称兑糖。
抲瘌四 实在找不到行当的堕民以柯瘌四出售维持生计。瘌四即青蛙,是益虫,民间奉它为护公大将,故而视柯田鸡为罪过。而堕民以此业挣钱,颇受人鄙视。
乡风民俗
堕民的习俗与普通人基本相同,但因特殊的生存环境,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俗。
岁时节令 堕民过节是先送节后过节。他们常常赶赴脚埭的东家,陪少爷们乐,逗少奶们笑,以讨得一些赏物、赏钱,所以得先送节。比如堕民的祭灶是在次日的农历廿四傍晚。春天扫墓,堕民在谷雨前后。堕民不过端午节,谓此日是他们的落难日。
从腊月开始,堕民过年忙于做金条或做纸马与黄龙。做金条是用来拜年,这是慈城堕民过年的贴金送银习俗。纸马与黄龙是他们岁时节令靠手艺做小买卖的习俗。旧时的城乡,过年有闹灯会、跑马灯、闹人堂等。表演者大多是堕民。
堕民的节日是农历五月二十五。传说这天是都神殿的五都菩萨生日,五都菩萨是专门保佑他们的。为此天门下的堕民以五都菩萨的生日认作自己的节日。这一天,大家谁也不出门奔脚埭,而是倾家出动,聚集都神殿,吹拉弹唱,像过年一样热闹。
宗教信仰 一般堕民的宗教信仰与四民相同。但吹行堕民还信奉老郎菩萨。每次排演新戏要登台演出前,吹行堕民都要在老郎殿点香祭拜老郎菩萨。小堕民入吹行之前,也要先祭拜殿内的老郎菩萨,以免日后登台演唱时的昏场忘词。
喜哀婚丧 堕民婚娶的禁忌,不准与平民通婚,平民也不愿嫁娶堕民。有道是“有囡勿嫁挈提桶人家”。婚嫁的禁忌。堕民女子结婚不能坐轿,不准吹闹。歇后语“好像送娘拜堂——冷清”,说的就是当年堕民结婚寒酸的情形。堕民娶媳妇的年纪比一般四民小五六岁。主要一是早结婚,早得子,早得力,多了一个劳动力。而且早得力又包括生儿子后的劳力和娶来媳妇的劳力。二是延续香火所需。堕民家招上门女婿多;男堕民续弦多,女堕民改嫁多。女性堕民与男性堕民一样自由进出自家的祖堂。而平民女子是绝对禁止出入祠堂的。堕民死后,不能移尸、摊尸和设摆灵堂,也不能有鼓乐伴送,不能放鞭炮。堕民还禁忌“七七敲,百百念”那样超度亡灵。
家族形态 堕民有家没有族,也没有家族的宗法制度。他们形如同宗,却不同姓;有的同姓却不亲。因为堕民村不能设祠堂,堕民更不能修谱。旧时,慈城小东门外的天门下有个堕民村,但没有村长、保长、甲长等管理人员,他们像一盘散沙奔走于各自的脚埭。
特殊语言 慈城堕民在特定的场合专门用暗语进行交流。据堕民自述,这种特殊语言只流传于他们中间,外人一概不知。大凡能讲得出的东西,他们也能说出相应的暗语。有些外来语,民国后期才出现的东西虽然没有固定的暗语,但堕民是用“所以”两字插在这个词的中间来表示的。例如:司必灵,堕民的暗语为“司所以灵”;电灯泡,堕民的暗语为“电所以泡”。据慈城堕民介绍,堕民讲的暗语,无论走到哪里,若采用暗语对话,对上号的,对方必须招待你,一宿两餐能白吃白住。
解放历程
堕民作为贱民,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根据史料记载:数百年来,官规、族约和乡风民俗对堕民形成十条禁忌:“一禁入学读书,二禁进入仕途,三禁从事工商,四禁耕种田地,五禁与平民婚配,六禁高声说话,七禁昂首阔步,八禁聚众集议,九禁夜间喧哗,十禁成群结队。”这些的禁忌所产生的不公正、不公平导致了歧视,而歧视又加剧了不公正、不公平。为改变堕民地位与处境,社会上有识之士也曾奔走呼号,呼吁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不平等地位,也有以办学等形式扎扎实实为堕民做实事的。江北籍名流卢洪昶、卢成章父子,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详见第四十二编《人物传略》)。
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堕民与其他百姓“一体享有公权私权”。从此,不少堕民青年自主自立自强,为民族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著名的有抗日英雄陈怀民。陈怀民本姓任,祖籍今江北区慈城镇。在震惊世界的武汉“4·29空战”中,他驾着自己的飞机撞落敌机,不惜以自己的身躯,抗击日军的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堕民获得彻底翻身,其政治地位、职业行当、经济收入、文化素质等无不发生根本变化。1949年5月26日宁波解放的第二天。绰号为“黑卵袋”的任长元代表慈城天门下的堕民,成为乡评议小组成员之一,,这是堕民数百年来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如今,“堕民”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