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出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7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出行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2
页码: 1796-17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人民出行的陆行工具和水行工具。包括轿子、元宝篮、手拉车、汽油船、夜航船、帆船。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江北区

内容

江北之地由甬江、姚江围拱而成,境内河道密布,道路变化大。旧时,平民出行以步行为主,富裕人家坐轿子或元宝篮。远路乘船,城乡交通工具多为航船,有固定航线和航班,回来俗称“倒撑”。另有乌篷划子,称“脚划船”。20世纪初期,江北岸至慈城出现小轮船。30年代城镇开通客运汽车,但乡、村之间仍以航船代步。70年代,乡、镇通了汽车,乡、村逐渐以拖拉机、自行车等代步。80年代起,许多单位自备汽车,自行车普及并作为城乡主要交通工具。90年代,摩托车进入家庭,后渐成城乡的代步工具。21世纪初,民间出行除了乘公交客车外,基本为家用轿车和电动自行车。
  陆行工具
  轿子 亦称“肩舆”有木制、竹制之分,成四方,周幔布帘,轿腰两侧贯穿木杠,轿夫肩抬。旧时,城镇官吏、名医和大户,望族等阶层出门多坐轿子,一般人家出远门亦坐,民间俗称小青轿,亦称蓝面轿。
  元宝篮 元宝篮是用竹篾编织成,形如元宝,高的一头靠背脊,另一头较低,坐者的脚可抵地,由两人肩抬。此乃旧时乡间,尤其是山区殷实人家出门的代步工具。有的大户遇婚丧红白喜事,常用元宝篮上门邀请长辈,以示尊敬。
  独轮车 木制车架,人在其后用手推行,载客载货皆宜,适用狭窄小道。民国时,山区等农村有见,后消失。
  手拉车 分木制、铁制两种,双轮,人在其前用手拉行。20世纪50年代车轴改装轴承,车轮改装橡胶气胎。70年代后减少。现已被“货的”机动车代替。人力车 用铁皮做支架,双轮,设车篷和垂帘,一车一座,因车身呈黄色,俗称“黄包车”。车夫在车杠前面拉着跑,雨天头戴雨帽(或凉帽兜篷),身穿雨衣。有公众租乘和私家自备两种形式。解放后不久消失。
  三轮车 前一轮,后二轮;分客、货两种。客车为铁制支架,三轮橡胶质气胎,脚踏驱动,上置折叠式油布蓬和垂帘,一车双座。1947年出现,1954年4月全面替代黄包车。20世纪60年代一度消失。货车的车架上则仅铺底板,货载其上,承重量250千克左右,俗称“黄鱼车”。21世纪初,城区除特殊行业外被禁。
  水行工具
  汽油船 俗称小火轮,钢质,装汽油发动机,内河客、货船。航行时后拖数艘木船,俗称“拖船”不论载人、装货都成一长列,省时、省力。作客运时,有固定航线,固定班次,行驶于城乡,俗称航船,。上下客站同如今的公共汽车停靠站那样,供乘客上船下船。船舱设船板,供乘客坐。沿途有唱新闻、卖小吃等。航船有摇橹,纤夫拉纤,撑风帆等使船速度加快。
  夜航船 为内河船。分上下两层,下层装货,上层载客,每客给一席之地,以供夜眠。夏天供应茶、扇,冬天出租被褥。每日黄昏开船,老大双橹并使,交错摇动,借以保持船身稳定,乘客睡在船中无动荡感觉。翌日黎明到埠,一般都赶早市。回程俗称“倒撑”。
  帆船 旧时,以手摇风帆驱动,有桅杆和篷顶。航行于内河或近海,有捕鱼和运输两种。后改机器,有风时得风力前进,无风时用机器行驶,为主要水运工具。20世纪90年代逐渐减少。现乡间偶见。
  乌篷船 俗称脚划船,木质,体小轻捷,时速5~6公里,为旧时境内水上客运工具,也是富裕人家出行工具,平常人家无事不敢问津。现偶作渔船。水泥船 分农用、交通两种。交通水泥船载重量较大,一般在150~500吨,主要用于江海货运,内河载客,20世纪70年代兴盛,90年代逐渐减少。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