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食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2
页码: 1791-17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生活习俗-饮食。包括主食、菜肴、饮水、饮酒等。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江北区

内容

主食 江北区域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早稀,中、晚两干。有的乡村或山区农忙时节,早、中两干,晚稀,亦有三餐均干;农闲时吃早、晚两头餐,甚至一稀一干。旧日农家多以番薯干与米掺和着吃,俗称“番薯干饭”、“番薯泡饭”;也有将玉米、高粱磨成粉,与米粉煮,成糊,俗称“六谷糊”、“芦穄糊”。早稻收割前吃“麦碎”(碾碎的大麦),下半年吃番薯、薯干,还有六谷、大粟(高粱)、荞麦,青黄不接时吃草籽(即紫云英)煮薯干。改革开放后以大米为主。
  菜肴 多为本地物产,蔬菜品种较多。荤菜有猪、牛、羊等肉类及禽蛋,淡水水产及海产品。喜食海鲜,“黄蛤、吐铁,穷人鲜食”“海蜇皮子虾子酱,小鱼小虾沙白蟹”。传统菜肴制作方法有腌(腌菜、腌泥螺、腌蟹等)、霉(霉干菜,、霉千张、霉豆腐等),瞈(用腌苋菜梗卤浸制的豆腐、菜头、冬瓜、毛豆等)、酱(用蚕豆、黄豆、麦粉等发酵制成,是农家常年菜肴或作料,也有用来制酱瓜、茄等)、晒(春天,以笋为原料,辅以佐料,晒花生笋脯、咸齏笋脯、黄豆笋脯等)、糟(糟鸡、糟肉,以酒糟作调味配料),其中“茄糊苋菜头”是“常年老过口”。油菜蕻在滚开水中一汆,然后晾干,称作“阴晾菜蕻”(美称“万年青”),用以泡汤,色青菜香,别有风味。烹饪方法,有煎、炒、烤(干煮)、炖、蒸、煨(在火缸中炖)。宴筵菜肴,贫富相差悬殊,富豪人家,有12会千、16会千、甚至24会千的。贫困农家,乏力讲究。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生活逐步改善。80年代以后,多数人家日常不断荤腥,除部分农村居民及年长者仍喜食传统菜肴外,多讲究营养,注重色、香、味。至于宴请,其规格日趋高档,往往饱食有余,颇多靡费。
  饮水 旧时,江北民众城镇家家户户备有七石缸、青果缸、腰子缸等盛屋檐水,烧饭煮菜等饮食天落水;洗涤(洗衣洗菜)用河水、井水。山区村民多饮泉水、淡水,其水质纯而透明,含矿物质丰富,味如甘露,清澈微甜,俗称沙泸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来水渐进乡村。21世纪初,乡村除零星几个自然村外,全部饮用自来水。
  饮酒 祭祀、宴客,以绍兴老酒(黄酒)为主,自饮则黄酒、烧酒为多。入冬之后,农家习惯用糯米自酿白酒饮用,俗称白酒水。杨梅季节,用杨梅浸烧酒,称“杨梅烧酒”药饮兼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些农家以自种高粱、大麦吊制烧酒自用。20世纪70年代起,,啤酒风行。80年代,时兴各色瓶酒,送礼时尚高档酒。
  点心 旧时有一特殊的时间名称“点心时”,意为吃点心的时分。一般指上午九、十点钟与下午三、四点钟。这是古代农耕劳作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长时间在野外耕作,十分劳累,一日三餐不足以维持体力,中间需要补充吃食,点心就是用来“抵饥”的。常年点心有面条(切面、束面)、团类(金团、麻团、蒸团)和麦饼类(大饼、和尚饼亦称咸光饼、花类饼干、油条、馒头、包子);时令点心有糕类(年糕、麦馃、花糕、骆驼蹄、米饺等)、汤馃类(汤团、麻糍)、粽类(各花色粽子)。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