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居民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2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居民消费
分类号:
C913.3
页数:
7
页码:
1732-1738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波市江北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
关键词:
人民生活
居民消费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城镇居民消费
1949年以前,城镇居民贫富悬殊,消费水平相差很大。富者吃鱼肉,穿绫罗绸缎,住高楼大厦。普通市民以吃蔬菜为主,偶有低档水产品进门,穿着以土布、棉布为主,房屋以租住为主。城镇贫穷居民常年不得温饱,衣不蔽体,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以维持温饱为主。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实行定量平价供应。凭证的商品有粮、棉、油、鱼、肉、蛋、煤(煤油、煤球)、柴(火柴)、肥皂、烟、糖、酒等。少数就业多、赡养少的家庭略有积蓄,添置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及家具。
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在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反映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下降,而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住房、文教娱乐、旅游休闲等项支出的比重增加。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江北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为6114.15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7.2%,比1985年的50.2%下降了13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56%下降18.8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39.8%下降了2.6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37.8%下降了0.6个百分点;人均衣着支出的金额由1985年的127元上升到2008年的1793.23元,增长13.1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金额,由1985年的141.4元上升到2008年的727.49元,增加了4.1倍;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2008年为2662.11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6.3%,比1990年的1.6%上升了14.7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008年达到2521.54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10.4%上升到15.4%;居住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4.1%上升到2008年的7.6%;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的比重由1990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4.5%。
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追求科学、健康、美味和营养的取向更为明显。“吃饱、吃好”被“科学合理搭配膳食、吃少、吃精”取代,绿色、营养、保健、低脂肪、方便食品成为消费的主旋律。在食品消费结构中,出现主食比重下降、副食比重上升的势头。2007年,人均家庭消费粮食仅73千克,比1985年的人均138.5千克减少47.23%;而在其他副食中,与1985年相比,均略有上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饮食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居民在外用餐增多,尤其是年轻人新组建的家庭。资料显示,2005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为946.6元,占食品总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1.3%,比1990年更是增长了39.9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在衣着方面开始由穿暖、单调低档向穿好、多样高档转变。衣着质地由原棉布、土布向化纤、毛料、裘皮、真丝发展,款式由单一的灰色或蓝色中山装、列宁装逐步转向多样化、个性化的西装、休闲装、夹克衫、女士连衣裙、超短裙。人们日益讲究服饰的新颖美观,穿着各种名牌服装成为大众时尚。2007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280.61元,比2005年的1059.67元多了220.44元,增长20.8%;比1985年的127元多了1153.61元,增长了9.1倍。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还逐渐从以购买布料到缝纫店制作为主转向以购买成衣为主。2007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服装消费978.14元,鞋类262.96元,而衣着加工服务费却只有4.39元,为历年来最低。
20世纪90年代前,城镇居民用于改善居住方面的消费较少;之后,居住消费成了消费一大热点。城镇居民开始购买公房甚至商品房,拥有了自己的“不动产”。2008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消费支出1248.06元,占总生活消费支出的7.6%。其中,住房类支出494.18元,居住服务费85.87元,涉及住房中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668.01元。到2005年末,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比例达到92.3%,有95.5%的家庭拥有至少两居室住房,有83.8%的居民家庭已达到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小康住房标准。同时,城镇居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住房浴室、厕所配套率97.8%,使用液化气和管道煤气、天然气的占了99.8%74.8%的家庭用上了空调。居住环境也随之改善,装潢热兴起。调查资料显示,江北区城镇居民2,007年最近一次装修花费,户均36249.35元,比2006年户均34877.75元增长了3.9%,是年,城镇居民住房装潢支出人均457.53元,维修用建筑材料人均23.47元。
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百姓家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20世纪70年代,人们追求当时普及率很低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耐用消费品,时称“两机一表丁铃铃”,一般只在结婚时购置。80年代中期起,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热水器等消费品逐渐普及,各种现代化的家用设备大量进入城乡普通家庭。1985年,江北区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彩电10台、洗衣机36台、电冰箱23台、收录机33台、电风扇275台。到2000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已拥有洗衣机93.5台、电冰箱103台、微波炉30台、空调器68台、脱排油烟机91.5台、淋浴热水器86.5台、彩电150台、家用电脑24台、摩托车13.5辆、移动电话33.5部、组合音响22.5台。到2008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89.8台、电冰箱95.7台、彩色电视机170.8台、家用电脑77.1台、组合音响31台、摄像机10.2架、照相机49.7架、钢琴3架、助动车46.3辆、摩托车6.1辆、家用汽车17.9辆、微波炉67.4台、空调171台、淋浴热水器95台、消毒碗柜16.7台、固定电话87.8部、移动电话177.2部。不但数量增加,产品档次也在提高。如彩电变成了大屏幕、多画面、多声道;洗衣机淘汰了双缸,代之以全自动电脑或滚筒带烘干机。2008年,江北区城镇居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类的消费支出为人均727.5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4.4%。
在公共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城镇居民拥有的交通工具也由最初的自行车过渡到助动车,再发展到家用汽车,而机关的公车改革加速了家用汽车的普及率。城镇居民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2007年为1115.5元,比1990年的24.3元多了1091.2元,增幅达到45倍。2008年,人均交通费支出1658.4元,同比增长48.7%。20世纪90年代前,城镇居民家中固定电话极少,只有少数家庭因工作需要由单位公费安装。2000年,江北区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住宅电话拥有量已达到98.5部。而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居民的通信支出也大幅增长。2000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通信费用支出369.1元,比1995年的209.7元增加了76.1%,年均递增12%其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由“八五”末的3.8%上升到4.6%。200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费用,支出1003.7元,比2000年的369.1元又增长了1.7倍。
1997年医疗改革,对医药费实施“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采取医疗费用承包到人、个人自付比率提高等办法,使城镇居民在医疗消费上的支出上升较快。20,05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15.2元,比1990年的25.8元增长了22.8倍,年均增长率为23.9%。2007年,居民人均
医疗保健支出745元,占总生活消费支出的5.4%,其中药品消费417.44元、滋补保健品消费193.8元、医疗费为122.7元、医疗器具4.5元、保健器具4.8元。保健食品逐渐成为消费热点。2006年,江北区城镇居民购买滋补、保健品人均消费126.41元,比1995年的40.64元增长了2.1倍。2007年增加到193.83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消费已由以生存性消费为主逐步转向发展性消费,发展消费和享乐消费比重大幅度提高。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已在人们日常消费支出中,继食品消费之后占据第二位。2005年,江北区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878元,同比增长2%。其中,教育支出人均1205元,同比增长13%,比1990年增长了30.5倍,年均增幅25.9%。2007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99.25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6.5%其中教育费用人均支出1327.31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活动很少,,主要是看电影。之后,文化娱乐生活逐渐多样化,舞厅、录像厅、卡拉OK厅、游戏房、台球房、音乐茶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纷纷涌现。90年代后期,网吧成为年轻人的热门娱乐场所。同时,城镇居民家庭娱乐用品也不断升级换代,电视机普及城乡家庭,收录机、照相机、放像机、组合音响、摄像机、影碟机、电脑、中高档乐器等都在家庭生活领域中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2005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05.56元,比1990年增长了13.5倍,年均增长19.5%。2007年,居民的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达到421.68元,比2005年又增长了38%。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萌发于90年代,很快成了消费的新热点。1995年,江北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为86.5元,同比增长1.54倍。到2000年,居民人均旅游支出达到146.64元,比1995年增长了69.6%。2007年,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为330.9元,比2000年又增长了1.25倍。
第二节 农村居民消费
民国时期,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支付生活的基本消费,以食品为主,勉求温饱。大佃农、富裕中农将余钱买田造屋,贫下中农的年收入只能维持生计,除节日菜肴略有改善外,无大宗支出。住房和家具多数系多代传用。穿着不求华丽,多用土布缝制,以蔽体暖身为主,素有“新阿大、旧阿二、缝缝补补是阿三”的俗话。20世纪50年代,农村各阶层的消费水平较接近,消费水平较低。住房和家具多为祖传或土改时分得。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粮食严重匮乏,农村口粮实行“低标准、杂粮添、瓜菜代”。70年代,农村居民的生活也仅维持温饱,少数劳动力多而负担轻的家庭凭多年的节俭,购置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基本生活消费中,副食、蔬菜、瓜果的开支超过主食。住房、较大件的耐用消费品增加。进入21世纪,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住房更新,汽车进入部分富裕百姓家,电脑网络化。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6年的1035元提高到2008年的8289元,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9.92%。其中,“八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2.2倍,年均增长28.8%;“九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20%,年均增长3.7%;“十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56.9%年均增长9.4%。与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相对应的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1994年以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从1995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本维持在40%~49%之间,由温饱进入了小康水平。
随着消费支出的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也由“量”的满足逐渐走向“质”的飞跃。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从1986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4394元,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11.02%。2008年,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8290元。其中,食品消费4394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53%;居住消费831元,占10%;交通通信消费639元,占7.7%;文教娱乐消费929元,占11.3%;医疗保健消费340元,占4.1%;衣着消费672元,占8.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367元,占4.4%;其他消费118元,占总支出的1.4%。
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粮、菜等植物性食物消费量由增到减,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基本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食物结构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食糖的用量,酒类、饮料的消费在下降。1986年,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95千克、蔬菜452千克、动植物油13.4千克、猪肉26.6千克、牛羊肉4.1千克、家禽蛋17.1千克、水产品44.8千克、食糖8.4千克、酒、啤酒及饮料80.5千克。而到了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75千克、蔬菜70千克、动植物油8千克、猪禽肉30千克、水产品40千克、酒、啤酒及饮料56千克,干鲜瓜果41千克。
农村居民的衣着需求从“保暖”转为“求美”,用于衣着的开支费用明显增加。2008年,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672元,比1986年的83.7元、1990年的79.3元、1995年的190元、2000年的263元、2005年的530.7元分别增长了7倍、7.5倍、2.5倍、1.6倍和26.6%。而且越来越注重服装的色泽和款式。一季多衣、款式新颖、衣着品种齐全成为普遍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居民建房陆续增多,尤其是随着“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广大农村居民的住房普遍从简陋的旧房升级为标准较高、同城市居住相差无几甚至超出城市居民居住的城市化住房。住房内设施齐全、配套,装潢舒适。2008年,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达831元,比1986年的302.3元、1990年的118.7元、1995年的464元、2000年的513元、2005年的1000.8元分别增长了1.7倍、6倍、79%、62%和减17%。22年间,年均增幅4.7%。
江北区农村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中的“老三件”,自行车从1986年的208辆减少到2007年的99辆;缝纫机从1986年的80架减少到1995年的67架;手表从1986年的318只降到1995年的218只(1995年以后,缝纫机和手表未作统计)。而“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数量在迅速增长,品种不断更新升级。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中,1986年有黑白电视机78台,2007年仅有1台;彩电有13台,2007年增加到100台。电冰箱从1986年的10台增加到2008年的98台,并由单门发展到双门、多门,而且是大容量和环保节能型。洗衣机从1986年的13台增加到2008年的83台,并从单缸、双缸演变为滚筒式或波轮式。固定电话在农村居民家庭中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从2000年的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15部增加到2008年的175部。截至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热水器67台、微波炉44台、抽油烟机91台、照相机15架、家用计算机29台、影碟机36台。2008年,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是367元,比1986年的165.1元增长了1.2倍。
江北区农村的交通道路,由泥土路、碎石路、机耕车道发展为水泥路、柏油路、公交车道。农村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小公共汽车100%通向全区所有的101个村,彻底改变了农村居民过去出行靠步行和自行车的局面。摩托车和汽车也已进入普通的农村居民家庭。摩托车从1986年的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3辆,增加到2008年的32辆。
江北农村曾长期缺医少药,现在则是农村合作医疗办到家门口小病不用出村。至2006年,江北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7.42%。2007年,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用567元,比2005年的医保支出504.3元增加了62.7元,增长12.4%,比2000年的271元增长了1.1倍。2008年,人均医疗保健费用为340.11元,同比下降41%。
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同交通通信并列为农村居民家庭日常消费性支出的第三位,排名在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之后。村文化宫、图书阅览室和文化队伍建设在绝大多数村已建立起来,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对精神文化的消费也越来越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更舍得花本钱。2000年,江北区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447元;2005年则猛增到711.9元,增幅达59.3%;2007年再增至766元,比2000年增长71.4%。2008年,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为929元,同比增长21.3%。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