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扶贫帮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1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扶贫帮困
分类号:
C913.7
页数:
3
页码:
1701-17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对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扶贫帮困
江北区
内容
农村扶贫帮困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由于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经济很落后,贫困发生率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致力于扶贫帮困,成效显著。
1964年,对农村困难户的照顾和补助,方法是根据他们劳力和特长,由生产队适当安排其生产为主,辅之以贷款和少量救济款。是年,市政府拨款8000元,通过农村信用社以无息贷款形式发放7113元,扶持困难户696户,养猪706头,以解决他们的生活、生产困难。1965年,本着“发展生产、保证生活”的原则,地方政府、各级组织因人制宜地开展帮困工作,帮助困难户参加力所能及劳动,挖掘他们的劳动潜力,开展家庭副业增加收入。费市公社严家、跃进、灵山3个大队共有困难户15户72人,照顾农活12户,平均每户增加现金收入70元左右,全年每人分口粮205千克。
1979年,郊区农村制订并实施扶贫脱贫规划,郊区576户困难户1815人,通过扶贫有357户脱贫,占总数62%。至1982年2月,郊区尚有困难户251户777人。政府提出扶贫工作是“解民愁、得人心、合时宜、利四化”的大事,开展群众性的帮扶活动,组织“帮包小组”,形成“一家困难百户帮”的社会新风尚。社队企业、供销社、粮食购销等单位密切配合,在人力安排、资金、物资、饲料方面给予困难户照顾与支持。1986—1992年,供销社每年给江北区扶贫补助平价化肥标氮10吨左右。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帮困的重点亦转移到帮助贫困户参加各种经济实体,扶持他们发展商品生产,特别是对人均收入150元以下的贫困户给予重点扶持,从而加快了脱贫步伐。1987年,全区确定扶贫对象270户,下拨扶贫款1.2万元,年底脱贫率达30%。
1988年,江北区实施扶持贫困村政策,给25个贫困村连续3年贴息贷款,年贴息总额为4万元,用于兴办资金周转快、效益好的村办企业和农牧渔业开发;对村民联办的企业和家庭工业免缴三年所得税,并积极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通过借用、聘用、调动等形式到贫困村承包、领办、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1988—1996年,全区每年重点扶持贫困户在120户以上,每年由民政部门下发的扶贫资金2万元左右,脱贫率在30%左右。
2001年1月,区党政领导走访慰问全区贫困户,开展送温暖活动。2003年,又走访慰问全区500多户困难群众,赠送300余万元慰问金和物品。2004年1月起对全区特困、低保等六类家庭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城镇困难户扶持救济
清代至民国期间,城镇贫民多由民间慈善团体和工商界赈济,政府也偶有放赈。民国35年(1946)成立宁波国际救济委员会,接受战后各种援助和救济事宜,多次给学校儿童和公教人员放赈牛奶294箱;玉枢慈善资金会在江北岸施粥近1个月,共用去粮食9.4吨。民国36年(1947),冬令救济委员会救济城区老弱病残成人6斤糙米,小孩减半,棉背心共1000件。
1949年5月,宁波解放,人民政府调查登记烈军属、失业工人和城市贫民等情况,团结改造慈善救济团体,接管受外国人资助的普济院等机构,成立失业工人救济处,对生活困难的人员进行援助。1950—1956年,宁波市历年共发放救济粮114145千克,救济款367189元,救济棉衣10185件。受救195587人次,受救人员占全市总人口13.9%。
1950年后,在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自救互救为基础,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开办制麻袋、制粉笔等生产自救社(组、厂),解决了一部分贫民中有劳动能力人的工作与生活。同时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救济失业工人,还资助一部分人回乡生产。对于必须由政府救济的对象,划分出定期救济(长期救济)户和临时救济户。当年,市区共救济6152人。1951年,政府规定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残废失业工人,可转入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给予定期救济。当年11月,原江北区政府民政股组织居民干部深入调查,确定困难救济167户364人,发放粮米1547千克。1952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城市紧急救济款发放暂行办法》,扩大了救济对象的范围。当年宁波市发放救济款10339.6元,救济大米15859千克,其中定期救济2485户2749人。1954年7月,原江北区有社会救济户112户196人,失业救济244户970人,定期救济平均每人每月3.57元。1956年底,市政府提出“生产为主、生活为辅、救济适当”的精神,槐树、中马、泗洲3个街道共发放救济款2518元,救济贫苦居民和失业工人560户,对515户缺粮户补助粮食2357千克,帮助1325人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困难。
1959年后,城区困难户增多,政府给予困难户适当救济,房租、电费给予适当减免。1965年,江北(城市)人民公社共发放社会救济款11100元,救济2512户次。其中长期救济6748元,1182户次;临时救济4352元,1330户次;物资救济42户;贫病减免医疗费92户。“文化大革命”前期,定期救济基本上未间断,救济对象大多为无依的孤寡老人,但临时救济受到了冲击。1969年以后,对贫困户的救济才逐步恢复。
1980年,城市救济主要依靠街道举办各类经济实体,安排困难户工作,侧重安排盲聋哑残人士。对“三无”老人及长期救济户的救济每人每月增加到12元。当年,各种临时救济142人,共计1404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贫困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社会救济标准和办法也不断加以完善。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