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0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分类号: D432.9
页数: 2
页码: 1644-16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知青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就业、农婚知青就业、农婚知青参保的情况。
关键词: 知识青年 江北区 就业

内容

知青上山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组织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全中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在1200万至1800万人之间。宁波市先后共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1.4万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1966、1967、1968届(俗称“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动员上山下乡、支援边疆。从19681970年,宁波江北地区(含郊区城镇)一批知识青年支边支农,原江北区为2082人,郊区为964人。其中有1003名知识青年赴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支内),有1164名知识青年赴黑龙江省。1970年宁波内务局成立,内设“上山下乡”办公室。到了1970届的中学生分配,恢复“四个面向”(即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1973年,宁波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成立,并从是年起不再组织支边,适当调整留城比例,但仍以动员在市内的“上山下乡”为主。1979年起不再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青返城就业 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1978年以后宁波对上山下乡政策作了全面调整:一是对城镇中学毕业生的安排,扩大留城面,多留少下,有条件安排的可以不下;二是不再搞准留城谁下乡的定位做法;三是对不符合上山下乡政策而已经下乡的或病残下乡的青年应予返回;四是宁波市内插队青年,除对农婚青年就近就地安置外,其余大部分青年一次性跟随父母亲工作系统和工作单位在全民、县以上集体单位招工时予以解决,一部分通过“病退”、“特照”回城解决招工。截至1979年底,宁波市区安置回城下乡知识青年27201人。
  农婚知青就业 1979年9月,宁波市规定:已婚插队知识青年,应根据当地条件,因人制宜,就近就地,多种办法进行安置。今江北区境原有农婚知青737人(包括上海农婚知青478人),以女性为多,年龄偏大。江北区经各方努力,201名知青招收为全民或县以上集体企业合同制工人,占总数的27.27%;138名知青未改变工作岗位,录用为合同制工人并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占总数的18.73%;尚有398名知青被安置所在乡镇(社办)企业工作或自谋职业,占总数的54%。
  农婚知青参保 1980年4月,浙江省规定农婚女知青在安置就业以后(包括过去已经安置就业而未带子女的),可以随带1名15周岁以下的子女转为居民户口,由国家供应商品粮。1984年12月,江北区在此基础上又解决了全区农婚男知识青年的同样待遇。1990年,又决定对户粮关系在江北区内的农婚知青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参加宁波市社会保险处养老保险,并管理好投保人员的有关养老保险档案。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