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国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0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爱国卫生
分类号: R126.4
页数: 4
页码: 1607-16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爱国卫生的情况,包含了机构、除害灭病、城乡环境整治等。
关键词: 江北区 公共卫生 爱国卫生

内容

机构 1980年2月,原江北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成立。历届爱卫会主任均由分管教文卫副区长兼任,组成单位及委员由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组成。今区爱卫会由31个部门组成,其中副主任委员部门为区府办、区城管局和区卫生局3个,委员部门28个。区爱卫会下设办公室,常设在区卫生局内,为区卫生局代管的独立行政办事机构。各街道办事处、慈城镇人民政府也均设有爱卫会和爱卫办。爱卫会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全区城乡开展以治害灭病、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卫生街道(镇)村(单位)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根据市爱卫会的统一部署,江北区作为宁波市的老城区之一,以宁波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各类卫生创建活动。2004年,宁波市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且创建成果被全国爱卫会树为全国学习的样板。2007年,宁波市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复查。
  除害灭病 除害灭病是区爱国卫生运动的主旋律,也是辖区内各单位和居民家庭除害工作的重头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北区开展大规模的除害达标工作。1987—1989年,全区开展创建无鼠害区活动,共投放毒饵20余吨,鼠密度由灭前的25.53%下降到1.39%,获得全国“灭鼠先进城区”称号。1993年以来,江北区又每年定期开展大规模灭蟑和灭蚊蝇活动,1994年8月通过了全国达标考核,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灭蟑螂先进城区”。1996年,除四害工作由原来街道卫生院改为街道办事处管理。1998年3月,全国爱卫办对宁波市灭鼠达标后近6年的巩固工作进行复查,江北区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灭鼠先进城区”的复查。1998—2000年,在创建全国灭蝇先进城区活动中,江北区合理运用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从治理蝇类孳生地入手,蝇类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分别被全国、省和市爱卫会授予“灭蝇先进城区”称号。2003—2004年,结合宁波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江北区除四害工作在重点区域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尝试由有害生物防治机构(PCO)承担沿街“五小”工商户和农贸市场等特殊行业的除四害工作,成效显著,为江北区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迎检任务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来,江北区结合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和卫生街道(镇)创建,采取区、街道二级财政投入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扩大除四害工作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面。至2007年底,全区除白沙街道外,除四害工作全部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有效地控制了四害的密度。
  城乡环境整治 城乡环境整治也是区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2003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城区背街小巷和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意见》和《江北区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开展了“一控制六整治”行动(控制新违章建筑产生;全面整治环卫设施、卫生死角、路灯、道路、立面、绿化),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街道投入、区考核补助的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各村改善设施的积极性。全区镇级以上河道全部实行动态保洁;99个村(占总数的96%)全部完成改厕粪管,所有公共厕所实行动态保洁;各镇主要道路路面硬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甬江镇达到100%;各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新建了一批垃圾收集亭、垃圾桶、果壳箱,建立了适合于本地实际的环卫保洁机制,全区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全部实行集中处理,建制镇建成区、农村、企业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收集和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垃圾袋装化(桶装化)率达到100%;对“破烂王”(指收购废物且不讲整洁者)、“牛皮癣”(指乱张贴)和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也取得显著效果;划定了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开展集中清理。
  2007年,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理念,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要求,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区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组织全区开展为期3年,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以“美化家园”为主题、以“洁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在这次专项行动中,江北区以“四治”(乱堆放、乱搭建、乱倾倒、乱停放整治)、“三有”(每村有一批布局合理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一支工作负责的保洁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二控”(控制河道污染和无序畜禽养殖)、“一绿”(建设公共绿化)为工作重点,开展具有江北特色的星级卫生示范村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村,其中庄桥街道李家村等64个村被评为江北区首批星级卫生示范村,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通报表彰。
  这期间,江北区先后创建宁波市卫生街道(镇)7个,其中二星级卫生街道2个,一星级卫生街道4个,卫生镇1个。至此,江北区8个街道(镇)除甬江街道外,全部实现了卫生街道(镇)创建目标。全区还累计创建各级卫生村78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23个、区级50个;累计创建各级卫生先进单位123家,其中省级33家、市级54家、区级36家。
  农村改水 1982年开始,郊区、江北区农村改水工作启动。1992年江北区完成了“七五”改水工作,辖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被全国爱卫会评为“七五”改水先进市辖郊区。1996年,江北区顺利完成由市政府确定的“八五”农村自来水普及任务,除慈城公有村外,自来水在全区农村得到普及,农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从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村二次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区爱卫办(改水办)深入农村逐一实地调查,掌握了农村自来水供水现状及管网分布情况,于是年6—9月对山区6个村级水站(慈城镇五联、金沙、公有、毛力、南联、毛岙)进行改建并通过验收。新建水站增添了过滤、消毒设施,水源干净充足,为山区2182户农民提供了用水保障。同时,还对104个村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本着“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原则,是年7—8月先在庄桥镇上邵、冯家两个村进行工程试点,9月起在全区农村全面铺开。2002年完成了湾头片4个村自来水管道的简易改造,2003年完成了全区81个行政村自来水一户一表的改造工程,2006年完成了公有村、五联村小水站的再次改造,2007年完成了慈城镇山东、山西、白米湾村和庄桥街道李家村、袁陈村自来水管道一户一表的改造工程。全区农村二次改水总计投入7800多万元,对88个村庄自来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全区农村人口自来水受益率达到100%,10多万农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放心水。
  农村改厕 江北区农村改厕粪管则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迈开了大步。1992年4月,区成立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小组,是年农村新建甲类户厕268座,甲类公厕7座,清除搬迁国、省道线两旁和风景旅游点露天粪缸154只,简易茅厕39座。1996年,在农村累计安装新型三格式粪池47只,小型联户三格式倒粪池72只,甲类户厕783座,甲类公厕74座,清除、搬迁村庄中及国、省道沿线和风景旅游点粪缸3862只,拆除简易茅厕169座,全区主要道路沿线和原湾头乡5个村的露天粪缸基本清除。进入21世纪以来,江北区围绕“开展环境整治,提高生活质量”和“田园城市”建设要求,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及巩固工作,以建造农村三格式无害化公厕(贮粪池)和家庭卫生厕所为方向,结合建设小康示范村、卫生镇、村活动,大力清除露天粪缸和简易茅厕,从根本上消灭了蚊蝇孳生地和相关传染病传播源头。至2007年底,全区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累计建造卫生公厕1003座、贮粪池637座,卫生户厕入户率达到93.88%,实现了农户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切实改善了群众居住、出行和生活环境,圆了广大农民对现代化物质生活的追求之梦。
  公民健康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健康教育列为地段医师的首要任务。1952年、1958年爱国卫生运动中,普遍举办卫生知识学习,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传活动。1981年,原江北区卫生防疫站组建,配置1名专业人员分管中马、白沙、槐树街道的卫生宣教(后称健康教育)工作。1984年,卫生宣教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形成区、乡(镇、街道)、村(居民区、工厂、学校)三级网络。至1987年,全区有专职卫生宣教人员2人,兼职人员8人,业余卫生宣传员170人。1993年,区卫生防疫站设健康教育科,有专业人员2人,2007年增至3人,承担全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组织指导、健康教育资料制作、业务培训、活动策划等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江北区总结多年卫生宣传工作的经验,开展了“五个一”宣传活动,即一块黑板、一个宣传窗、一个讲座、一个广播、一支文艺宣传队伍,以后又增加了卫生阅报栏、挂牌、咨询等形式,在全区医疗卫生和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区普遍推行,受到卫生部的重视。1988年,江北区卫生局投入资金为辖区内各医院“健康区”配备了电视机、录像机,区卫生防疫站提供有关免疫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治等的电视片,推广电化教育。1990年开始向各单位推广使用《宁波市基层单位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册》。2007年,全区各类健康教育阵地共刊出宣传橱窗241期,黑板报2043期,阅报栏1998期,卫生挂牌60块,进行电化教育285次。
  大众传媒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区广电站协办《健康之声》广播节目。2003年底,创刊《健康江北》(双月刊),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每期印13000份,其中11000份随当月15日的《宁波日报》下发,其余1600份下发至465家健康教育网络单位,供卫生阅报栏张贴,400份发到辖区医院(卫生院)住院病人手中。版面分疾病控制、养生保健、重点疾病防治专版等,其中重点疾病防治专版配合重点疾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先后刊出肠道传染病、控烟、结核病防治、禽流感防治、预防性病艾滋病、慢性病防治等专版,还以该报为平台分别组织了控烟、性病艾滋病、结核病防治等的健康知识竞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市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一时期区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创建标准提出辖区内各类单位的工作模式、程序,以健康教育业务指导意见书的形式为相关部门出谋划策,提供各类宣传资料等。2007年,宁波市迎“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又由区爱卫会和区疾控中心联合举办了4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培训班”,培训人员150余人次。区疾控中心还编印了《市民健康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职工职业卫生保健知识读本》各5000份,《健康江北报》18000份,设计编印了7种《江北卫生墙报》。
  1994年起,全国爱卫会等多部委联合发起“全国九亿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最初主要是通过电视影像向农民进行健康知识传播。江北区随即也开展“农民健康促进行动”。,1993年开始为庄桥、洪塘、慈城镇医院提供“全国九亿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专题片,还每周一期(2次)向农村地区播送《健康之声》广播节目。1997年初,江北区制订《“三·五”农民健康教育计划》,通过电视、广播专题节目、卫生报、健康教育读本、培训班、宣传等形式向农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村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从试点开展时的29.3%上升到75.5%提高了46.3个百分点;不随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吸烟、不酗酒等健康行为由56.4%上升到66.38%,,提高了9.98个百分点。2006年4月,甬江街道外漕村、庄桥街道李家村、洪塘街道邵家渡村、慈城镇五星村被确定为首批“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村。2007年4月,各示范村工作均通过了中期评估。同年10月,区爱卫办出台《江北区“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村建设扩面工作方案》,将示范村推广到涉农4个街道(镇)30%的行政村。
  与“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相对应的是“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2004年6月9日,区医学会在全区医疗卫生单位中聘任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健康教育讲师团,开始“相约健康社区行”卫生防病知识讲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联络工作,各社区可以根据需求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相关专科(专业)专家去社区讲课。2003—2007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制70余种健康处方,以“健康直通车”的形式进入到辖区街道、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行政服务中心、门诊大厅等处,供广大居民阅取,至今已有70个“健康直通车”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也是健康教育题中应有之义。2003年春季,非典型性肺炎暴发流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制8万多份宣传折页、传单,发放到城乡民众手中,并快速转发省、市下发的宣传画、传单、报纸、专辑、挂图、VCD等10多个品种,共20余万份资料。2004年以来,针对宁波市部分地区甲肝、伤寒(副伤寒)、登革热、麻疹的突发疫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制预防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狂犬病、结核病、性病、艾滋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危害等10余种应急宣传折页,建立电子资料库,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省市区疫情动态,体现了较强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能力。2005年,洪塘中学突发猩红热疫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疫情报告的2小时之内,将猩红热防治的健康教育资料分发到病人及密切接触者手中,并将病人出疹状况拍成高清晰数码照片,通过网络传到省级有关部门进行确诊。
  从2005年开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区内人、车流量大的地方设置了7处大型宣传路牌,宣传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国家政策及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等,每季度更换一次。还向辖区内各大中型宾馆、饭店发放性病、艾滋病防治宣传折页、宣传牌。2007年开始,对各类人群开展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如以街道为单位举办预防控制艾滋病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等,发放《预防控制艾滋病党政领导干部读本》、《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30问》等资料。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