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10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医
分类号: R21
页数: 2
页码: 1593-15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传统医学中医的发展概况、专科建设及中药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江北区 医疗 中医

内容

发展概况
  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向来是江北境内治病救人的主体。但自从惠爱医局、体生医院、保黎医院等西医医院崛起之后,求诊于中医者十去八九。慈城的中医有鉴于斯,于民国9年(1920)9月组织成立中医研究学会,旨在互相切磋,提高水平。1952年9月,个体中西医成立联合诊所,其中江北有2家联合诊所,即第五联合诊所(今光明眼病医院)和第六联合诊所(今区人民医院),全体员工共30人,其中中医药人员16人,全市著名的中医师钟一棠、冯忠琦加盟。20世纪70年代中期,城区中马、槐树、白沙3个卫生所和农村14家卫生院(所)统计,共有职工347人,其中中医药34人(中医师10人、中医士20人、中药员4人),占职工总数的9.8%,比例明显下降。
  建区后,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在逐步提高,但从业人员数量却呈递减的趋势。1990年有30人,其中主治中医师4人、中医师16人、中医士1人、中药师1人、中药士8人。1995年有43人,其中主治中医师9人、中医师10人、中医士12人、中药师2人、中药士10人。2000年减少至27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7人、中医师5人、中医士4人、主管中药师1人、中药师4人、中药士4人。2005年有21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4人、中医师6人、主管中药师4人、中药师2人、中药士3人。
  中医专科建设
  中医眼科 1962年,宁波市及周边地区有较高声誉的眼科中医师徐曾祥调入槐树卫生院工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眼病,专长针拔白内障(中医疗法)、白内障囊外摘除、青光眼、人造瞳孔等手术,疗效显著,众多病人得以复明。由徐曾祥著述的学术论文《中西医结合浅谈农村常见角膜病》、《浅谈中心性视网膜炎》、《防治近视》、《论翳》等,为中医眼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上的支持。1984年,槐树卫生院确立走专科特色的发展道路,开设中医眼科专家门诊,聘请已退休的名医、主治中医师徐曾祥主持门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中医专科 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北各医疗机构均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专职人员。庄桥、白沙、槐树等卫生院在中医事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较为突出的是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慢性疾病。1988年初,宁波市甲型肝炎大流行,市传染病医院病房爆满,市政府紧急发文,要求各医疗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就地解决甲肝病人的住院问题。江北区各卫生院因陋就简,建立隔离病房,收治病人,以中草药为主对甲肝病人进行治疗。采用的有板蓝根、茵陈、垂盆草和其他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等,竟出现理想的治疗效果,收治病人全部康复出院。中医在治疗热病方面,对肝胆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胃肠道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发热,其退热效果明显,3剂中药发热尽退。在治疗疑难疾病问题上,特别是肿瘤病人,结合西医的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用中医的辨证论治,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20世纪50年代以来,白沙医院一直坚持中医专科建设。一是中医治疗面瘫,运用民间秘方外敷,至今已有四代传人,其治疗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价格低廉,患者遍及宁波,年门诊在3000余人次。二是辨证论治肿瘤,把握“扶正”与“去邪”的辩证关系,结合西医治疗手段,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三是运用中药碎石,1986年以来,碎石专科尝试在体外冲击波碎石后,对未碎石(小结石)用中药排出,疗效显著。
  中药
  据《溪上遗闻集录》记载,慈城有“五马桥冯氏初以药肆为业,后遂致饶富..冯氏之药肆,且始于北宋矣”。康熙元年(1662),慈城五马桥冯映斋在宁波新街开设冯存仁药店。以后,慈城、庄桥等地的中药业向外地拓展,相继开办了北京同仁堂、上海童涵春堂、上海姜衍泽药店、杭州张同泰国药号等中医药店(堂)。
  民国时期,江北同兴街有中药行、店3家,另在车站路、槐花树下各有1家。庄桥镇有中药铺3家。至1987年,江北区出现零售中药店——江北药店。2004年,境内有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店26家。至2008年,有医药及医疗器械零售企业50家,全部为限额以下,总销售额1248万元。医药批零企业大多为中西药兼营。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