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城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9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古城胜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1486-149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慈城的各个名胜古迹的介绍。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慈城 宁波市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古遗址
  慈湖遗址 详见第二十八编“文物古迹”。
  八字桥遗址 详见第二十八编“文物古迹”。
  傅家山遗址 详见第二十八编“文物古迹”。
  董孝子井 位于慈城小东门,原董孝子宅旁。此井历代都受到保护,井边原有一块“汉董黯孝子之井”的石碑,据传为南宋皇帝的御书。
  普济教寺 位于慈湖北侧,即今慈湖中学校址。普济教寺本为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书堂,后舍为寺,历代屡遭毁废。唐大中二年(848)县令李楚臣立为德润院,以泽字德润故取名乾符(874—879)中,敕赐应天德润寺,僧文义大师请宴,铭于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普济寺额,常住田251亩。遗址上之。仍有保护经幢的碑亭和古朴的白果树。
  唐朝县治甬道 位于浮碧山南麓原慈溪县署内。2002年新建县衙时挖掘发现,全长自清清堂下至衙门口,用砖砌成,个别砖块上盖有唐印。新县衙建成后,古甬道局部陈列保护于县衙大堂后。
  第二节 胜迹
  慈湖 位于古城北面。唐开元间,县令房琯开凿之,以溉民田。因吴太子太傅阚泽德润曾在湖畔居之,故也谓“德润湖”或“阚湖”;又以普济寺在其北,亦名“普济湖”。慈湖面积100亩,内立两洲,洲上建亭,亭四面皆花,,洲外红白芙蕖(荷花),环堤皆柳;沿湖四桥,桥上俱有亭;山水清妍,金碧相焕,湖中原有五楼船,每值良天,邑人争贳船以游,歌笑之声溢于四境;湖西复有小湖,正当清清堂后。慈湖堤心建有师古亭。乾隆间,知县胡观澜建。民国初,王绣复募民浚慈湖,观澜下车即规划,此事工竣,盖小亭于湖上,颜曰“师古”。
  抱珠楼 清冯本怀藏书处,又称抱珠山房。由三进两层木结构楼房组成,楼房之间有天井,天井内铺设着巨型条石和青石板;最北面的一进两层楼房就是抱珠楼。整幢书楼依小山丘抱珠山而建,山上草木葱郁,山丘与楼房之间还有一处小花园。冯本怀道光十九年(1839)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道光二十八年(1848),抱珠楼刻印《溪上遗闻集录》10卷、《别录》2卷,为慈溪珍贵地方文献。道光二十九年(1849),抱珠楼刻印《溪上诗辑》14卷、《续编》2卷、《补编》1卷。
  梯瀛楼 县治南,姚堂、姚镆、姚涞、姚宗文之祖宅内,系后楼,有明显的时代风格,为姚镆书房,有“梯瀛楼”之木匾,五开间,左右梢间为置梯处。柱、檩用材较大,正贴施中柱,爪柱为简单的方短柱,中柱头置圆斗,施十字科,檐柱为小八角,相应之柱基为方形腰沿式柱基,其余皆为珠式柱基,檐柱斗置方斗,梁架间隔墙,以编竹为芯,外抹谷壳拌泥。这是一处明代嘉靖年间二品高官的住宅建筑。
  宝善堂 位于浮碧山东麓,旧名潘园,与县治公廨相连,原本是县衙的后花园,后更名为浮碧山房,内置来鹤山房。宝善堂背山面湖,凭栏而望,北郊远景俱收,为登眺胜处。道光间,知县周壬福建,旋为英夷所毁。乾隆间邑人桂秀山等倡议,岁行埋胔掩骼事。嘉庆九年(1804),应慎修募资建拓堂宇,增益施棺、舍药、恤嫠、惜字诸善举。民国25年(1936)12月26日,后成为台湾著名实业家的应昌期与唐平尘在此举行订婚仪式。
  官庄桥 县志作县东12里。旧时一直以木结构建造,但遇大水即冲毁,每每重建。明永乐二年(1404),僧汝节建石桥,但水势湍悍之时,又有舟船覆溺。天顺年间(1457—1464),乡民集资改建为三洞石桥。亦名观壮桥。
  夹田桥 县东南三里,接驿路往来之冲。宋皇祐二年(1050)建。绍兴八年(1138),令林定重建,邑士李瑞民记,久复圮。开禧元年(1205)令赵希观易而大之,遂即改元之号,名开禧桥。,明永乐八年(1410),道士赵秉中重建。将圮,天启元年(1621)知县李逢申重建。
  太平桥 县西南3,里。明嘉靖初建,上有屋。万历十年(1582)重建,上无屋,而修广过于旧时。西北有亭,石碑大书曰“甬东第一桥”。现已改造。张谦新建太平桥记:略太平,于弘治初始置渡借舟以济。正德间,一僧募化数年,仅砌成□□洞,而圮后,宪赵敬斋始创议,筑为四垛,覆以巨木,而建屋于上,已逾一甲子,而石敧屋敝,桥木渐朽,有道人沈贤者能任之,始事壬午(1582)九月初十日,至甲申(1584)十月初七日桥成,趾高5.8丈,南北长21丈,东西阔2.2丈。颜鲸鼎新太平桥记:嘉靖初,揵石批流,上横巨木,经营十年始就,而圯亦随之,张谦、刘志业、孙光祖、冯叔吉、颜鲸相与置籍,各书所助,动工始于万历十年(1582)九月,至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竣事。
  环碧桥 县西南3里,俗呼横边桥。邑之水自东来者抱城而西,自西来者从鹏山直走大江,奔泻无情,如营卫之偏缺于右。万历乙巳,知县潘汝桢从民之请,于城西一里外河口筑堰建桥,于堰之北浚鹏山河,引水归堂,自西往东出,绕大江而西,甚合形家之论。潘以迁召行,小船户装载者以其迂回不便,乘夜鼓众掘堰,遂废成劳,舟行虽便,而水势泻如故。清康熙三十年(1691),阖邑捐资重筑,又以科名不振掘毁。
  王桥 县西8里,相传,后汉王修之子建,遂以为名,俗呼为王桥。宋高宗被金人追至此,土人拔桥得渡,今有拔桥巷,俗呼为廿板王桥。
  清道观 县东南3里。唐天宝八年(749)建。宋绍兴三十年(1160)道士叶景虚重建,又于其右建“东岳行宫”,尚书,楼钥匾。其入观之路,曰“列仙游馆”。元至元十七年(1280)火,至元二十四年(1287)重建。山门之东,塔山之阿,旧有东山道院,为云水往来息肩之所,崇奉真灵像,匾为“真圣观”后圮,并于清道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收并,至道、崇寿二宫,名“清道观”道士王智静重,修。成化四年(1468),道士吴以诚,重建其东一室(雍正志为官厅),曰“天开图画”面江带野,景最幽胜。其山多鬻于民间,万历二十年(1592),郡丞龙德孚或赎或劝而归之清道观,,因即官厅左建龙公生祠,祠西文昌阁,旧名“蓬莱轩”。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道会张继祖重建大殿云亭。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官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文昌阁。,雍正八年(1730)其徒孙冯守恒创建“符官阁”,重建灵官殿,修筑阶级。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士周启宗重建。道,光八年(1828),道士王元任复修,并重建灵官殿。道光九年(1829)邑人冯汝,霖、汝震、汝霆重建文昌殿,额曰“斯文在兹”。同治元年(1862)八月,毁于太平天国。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冯翊廷、冯全墉集资重建。
  清道观以其雄伟的建筑、幽静的环境、众多的文物和广泛的影响成为浙东著名的道观。其门被称为“龙山第一门”山为“句章第一山”。清道观有三绝:参天古柏、精制转幢、五金巨钟。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和冬至夜,成群结队的信徒携被枕来到殿前野宿求梦,以期得到神仙的指引,多时竟达数万人。
  朱贵祠 位于慈城镇大宝山西麓,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是当地民众为纪念在鸦片战争中英勇阵亡的朱贵将军及其部下将士而募资兴建的。朱贵祠原名“高节寺”又名“慈郭庙”,俗称朱将军庙。祠悬林则徐撰、李天马书“忠规孝矩”匾,沙孟海书“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楹对;朱贵第6代孙甘肃朱光明撰、曹厚德书“浩气长存”匾;凌近仁书“朱贵祠”门匾;慈溪人捐“武显高节”匾;礼部右侍郎吴忠骏撰书“慈郭庙碑记”;孝丰县知事朱绪曾撰“慈溪大宝山武显将军庙之碑”和民国28年(1939)冬立“重修朱将军庙碑记”等陈设。1984年,当地政府在朱贵祠后面山坡上建“大宝山阵亡将士之墓”。墓碑不远处,是侵华英军首领华尔被太平军击毙的地方。此处有石碑,刻着“华尔击毙处”。1999年,祠内落成朱贵立像一尊和40平方米大殿壁画,以及浙东和大宝山抗英战争史迹陈列室
  第三节 名人故居
  慈城古镇名人辈出。虽大都由于相隔年代久远而地面建筑无存,但因为古城的总体格局,它的街巷规模在历朝历代均无大的改变,所以,一些有史志记载的名人故居仍有显著的地理位置可寻。慈城一邑,所出名人几乎包括社会各界,从政治、军事到宗教、教育乃至商业,无所不有。古城内名人故居相对较为密集。如金家井巷,从东到西排列着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布政房(含积高堂)、福字门头、甲第世家。巷内钱家弄口有现代著名物理学家、首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何育杰的故居。长640米的尚志路,东段有明代贞节坊,张尚书第大门,冯氏二梅堂等;中段有清杨九畹榜眼第,清姜宸英探花第,民国上海钱庄界名人冯受之故居,冯氏福聚支宗祠—统宗祠等;西段则有民国实业家,开办上海、苏州、宁波电力公司的周仰山洋房。
  慈城的一个望族里往往代有名人,其故居的名声也就成了上下代人的拥有,如竺巷口的“双桂轩”既是明初大儒桂彦良的故居,又是桂彦良两个儿子桂慎、桂全的读书之室。同时,又有名人大宅由两姓曾经分别拥有的,如冯俞宅。冯俞宅原为金家井巷布政房主人冯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冯叔吉后来在太湖路东面又购地建屋,称新布政房。原新老布政房之间夹着太湖路,为行走方便,他曾在太湖路上建一过街楼,以通往来。冯叔吉孙子冯元仲,为救济穷人,竟将存银用完,最后又将属于他名下的大屋,卖给了俞姓,被民间捧为千古善人,名垂史册。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