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7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文物保护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2
页码: 1447-14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从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作了介绍。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物保护 江北区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1984年江北区建区之前,由宁波市文管委直接承担江北区、郊区的文保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毁坏严重。1976年7月维修保国寺大殿。1978年开始维修朱贵祠。1982年征用郑山庙旧址土地,扩建朱贵祠。1983年维修彭山塔。
  1984年10月,江北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5年,向省、市提出“要求阻止舟嵊要塞部队后勤部在江北天主教堂内改建高级招待所”请求修缮师古亭。
  1991年开展库藏文,物鉴定工作,鉴定三级文物14件;划拨孔庙东侧土地祠、崇圣祠等房屋为馆藏文物库房;开始修缮孔庙。港胞王欣康捐款1万元专门用于师古亭、恩荣坊的修缮,这是江北区第一笔民间资本用于文物保护。1993年,区政府出资修复朱贵祠163米外围墙;庄桥镇、童家村和区文保所共同出资修缮童家砖雕台门;完成孔庙内围墙加高28.86平方米工程。1994年全面检查慈城镇古建筑的防火设施;成立慈城镇古迹修复委员会;邀请上海博物馆等专家研究慈湖出土木器文物的保护措施;完成朱贵塑像;修复被台风吹坍的大耐堂西屋脊。
  1995年,位于沉降地带的三忠墓迁至慈城朱贵祠后山。1997年,将洪塘山下沈村沈光大墓前石刻文物(石马2只、石羊2只)迁移到保国寺保存;全面修缮因连续暴雨造成西南侧上翼角木构件断裂坍塌的师古亭。1998年重建明代古建筑慈城刘家祠堂东山墙;将慈湖姜家岙宋墓前石刻文物(石虎、石羊共4件)迁移到慈湖公园集中保护。1999年11月完成重修朱贵祠工程并举行落成典礼。2000年提出慈城古镇保护开发;出资15万元全面测绘18处省级文保单位慈城古建筑群。2001年,镇、村、区文管所三家共同出资维修童家砖雕台门,开始全面修缮慈城孔庙。2004年6月,新公布的区级文保点挂牌标示。
  2005年,由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出资100万元全面维修彭山塔。对慈城省级文保单位方家砖雕台门采取抢救性临时保护措施,以防止台门因瓦面缺损遭雨水渗透而导致结构崩坍。慈城镇半浦村成为宁波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对应修人故居实施保护。重新划定新公布省级文保单位的“二划”。实施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修缮工程。慈城镇获“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实施“耕读人家”迁移重建保护利用,开创了江北区文保单位异地保护的先河。开始实施江北区文保单位的“四有”记录档案工作,使文物保护进入信息化管理。
  2006年全面完成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整理、调查、拍照、文字记录、登记、编号入册。这些可移动文物包括:2001年以来搜集的乍山龚冯里岙村,左宗棠题“杨氏封翁墓碑”1块;散落在各处宋、明墓道石雕文物20件;上岙旧存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浮雕石刻3件;梅调鼎“寓褒贬”匾;在上岙征集石鼓墩2只、坟头石狮2只;保黎医院捐赠的石鼓墩1只、石门框1副;乾隆年“无处归”木匾1块和妙山仙桥头沈丽君收藏的明代沈御史石碑1块等。完成了江北区现存的1949年前碑刻、碑帖的档案。至2008年,江北区各类碑刻、帖石总共141通,其中祠堂、功德、善举、募举、禁示等碑刻83通,帖石34通,墓志铭22通,摩崖2处。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