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楼阁宅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楼阁宅第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5
页码: 1426-143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各个阁楼宅第的介绍。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建筑 江北区

内容

姚家玉房东门厅 建于清晚期,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现存东门厅为玉房大屋的一部分,门厅、照壁保存古朴完整,门厅前八字墙、照壁用石须弥座,砖雕斗拱飞檐,门厅集石、砖、木刻于一体,内容之丰富,雕刻之精致,在江北现存古建筑中为罕见。
  谢宅 位于江北岸白沙路96号,旅沪鄞县巨商谢蘅牕建于清光绪二十九至三十四年(1903—1908)现保存完好。该宅系三层三开间西洋式楼房,坐西朝东,面朝甬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整栋建筑占地450平方米,系水泥、砖、石柱砌成3层楼房。墙体用灰色清水砖,水平用红色清水砖作间隔,巨柱上均布有几何图案和花卉饰纹。墙体四周开窗,正立面中石质拱券窗檐口装饰。宅之北面的墙基尚存有“谢天佑”碑石。西面开大门,用石柱及钢筋水泥做成圆拱状,是“五蝠捧福”图案组成的铁皮门;南开小侧门。地面铺水磨石阶。两旁均有造型各异之鸟兽、花草石雕,内部均铺金漆地板,设天井,两旁扶梯可拾级上下,各房间内设有西式壁炉吊灯,整个建筑颇显气派。宁波沦陷后,该宅被侵华日军占领,辟为“水上司令部”。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后改为军用。谢宅曾被评为宁波市十大近代优秀建筑。
  大一房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171号。建筑整体格局已毁坏,现存建筑坐北朝西,为原建筑群体东厢楼的一部分,占地面积为261平方米。单体建筑四间一弄,重檐硬山顶,穿斗梁架,中柱落地,房屋进深八柱八檩,檐廊为月梁单步,龙头状牛腿,明间开六扇格子门,该宅保存完好。
  竹丝墙门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57—64号,为清早期建筑。该建筑为东南朝向,现存的建筑为原建筑群体的东北角一部分,由东侧门、后楼、厅堂、倒厅、前楼所组成的四合院布局,占地约785平方米。东侧门为石砌门框,造型简朴,上方阳刻行楷“贻厥嘉■”四字,侧门为单开间,进深三柱三檩,柱头施十字斗拱,前檐为月梁步架;后柱施卷棚,连接后楼;后楼由东往西通排为八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檐柱顶部均施十字斗栱,梁架为穿斗式结构;厅堂面朝东,重檐硬山顶,为三开间,穿斗梁架,明间进深五柱七檩,明间为六扇格子门,次间各为双开格子窗,山墙面隔墙采用芦苇夹芯泥墙;倒厅面朝西,硬山顶屋面,三开间,明间施六扇格子门,次间为双开窗,进深二柱二檩,抬梁结构。
  樟树门头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的西端,为清晚期民宅。该建筑为东南朝向,占地1484平方米。现存有门楼、东厢房、正厅3个主体。该宅四周高砌围墙,南侧围墙中心开一石柱大门,大门整体造型简朴,破损较为严重;正屋为九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明间双顶结构,檐柱顶部施十字斗拱,大厅梁架为中柱落地,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前三檩为单步月梁步架,后三檩为双步架,梁架保存基本完好,但建筑内部改动、改建较为严重;西厢房因火灾被毁,正厅东侧檐廊均改建砖混结构。
  天一房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134号,为庄桥姚氏祖上住宅的一部分。该建筑坐西朝东,整体分布面积为1100平方米。因居民屡有增建与改建,建筑群落布局已不太完整,现存台门三间和北侧后楼一栋,台门为硬山顶,进深三柱四檩,中柱落地,前为月梁步架,檐柱顶部施十字斗拱;台门前筑青砖小八字影墙,下部置须弥座;后进建筑为重檐硬山顶穿斗梁架,东侧三间屋顶已坍塌,西侧均改为砖混结构。
  费家大院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北端。该宅坐北朝南,偏东南,现存建筑为门楼、东厢房、正厅三个单体建筑,建筑占地面积为1340平方米。其中门楼为五开间,硬山顶,明间进深四柱,前置飞檐,卷棚,后置檐廊,门楼木雕、砖雕、石雕内容丰富,做工精细,西厢房已毁,东厢房也已改动,正厅为六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明间为双顶结构,进深七柱九檩,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各三檩为单步月梁步架,檐柱顶部施十字斗拱,象鼻状牛腿。
  后姚前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后姚117号。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是门楼、两侧厢房和正厅合成的四合院建筑布局,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其中台门为五间二弄,硬山顶,明间中柱落地,穿斗抬梁混合梁架,进深四柱五檩,前为飞檐,中柱置双扇木门,门楼木构件雕刻精细,内涵丰富,后檐柱为方柱,柱头施十字斗拱;东、西厢房为三开间,重檐硬山顶,穿斗梁架,进深五柱
  七檩,檐柱置牛腿支撑檐檩;正厅为七间二弄,明间置八扇格子门,檐柱顶部置十字斗拱,月梁步架,进深七柱九檩,穿斗抬梁混合梁架,中柱落地,梁架保存基本完好。
  庙跟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清代晚期建筑。该建筑东南朝向,格局保存比较完整。现存建筑有三进、院落三重,由前厅、两侧厢房、后厅及储藏用房等建筑组成,建筑之间均有双坡廊连接,占地面积为1528平方米。其中前厅为七间二弄,两侧梢间置楼梯,重檐硬山顶,两侧山墙起“高人字”形风火墙。檐廊为月梁单步步架,象鼻状牛腿,明间进深为七柱九檩,穿斗梁架,前为六扇万字形格子门,后为六扇隔墙门,次间均开双门格子窗。厢房为二开间,硬山顶,中柱落地,穿斗梁架,进深五柱七檩,檐柱为单步月梁,象鼻状牛腿,与前厅相接采用东西二连廊。
  童家祠堂 详见本编第三章第一节“寺塔庙祠”。
  三斢童中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三斢童自然村,为清晚期建筑,童祥春住宅。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前厅、二门、后厅、三门、左右厢组成。其中前厅建筑为七间二弄,东、西山墙面各设一辕门,明间为穿堂,正对二门,硬山顶,高平屋,内设阁楼,穿斗结构,中柱落地,前二界为双步梁,进深为五柱七檩;次、梢间为七柱七檩,梢间采用连廊与后进贯穿,二门石雕工艺精致,人物造型生动,布局合理,檐柱均采用月梁步架,象鼻牛腿,木雕内容丰富,工艺精细,连廊为抬梁结构,梁上设二方斗,方檩支撑卷棚形式,下置万川文木栏杆;第三进现保存为东西厢房,主体建筑已毁。
  三斢童后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三斢童自然村。该建筑坐北朝南,四周高砌风火墙,依次为台门、前厅、左右厢房、后厅、后偏房和东西偏房,整体呈四合院布局形制,院落三重,格局较为完整,保存基本完好。朝南风火墙体上开设一正门,门厅为单开间,单坡顶,进深二柱,内设卷棚,东、西各设侧门并通入偏房;前厅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明间为穿堂,重檐双顶,中柱落地,穿斗结构,进深为七柱九檩,前后各三檩采用单步月梁,明间南北廊柱均置以八扇门:东西厢房为二开间,穿斗梁架,硬山顶,南北向设连廊与前后二进建筑相接;后进为五间二弄,明间同样采用重檐双顶,中柱落地,穿斗结构,进深为七柱十檩,前三檩为单步月梁,后二檩为双步梁;后偏房为七开间,硬山平房顶,三柱五檩,东西偏房改动较为严重。
  马径后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后新屋,为清晚期建筑。该建筑面朝东南,占地面积为2950平方米,整体空间布局较为完整,为四厅二堂,四明二房。现存建筑为前后二进,院落三重,中轴依次为台门、二门、前厅、后厅,左右各为厢楼贯穿,东侧厢楼边另有偏房贯穿前后。门厅为硬山顶,三开间,明间梁架为前双步后双步用三柱结构形式。前、后两厅梁架均为穿斗式,硬山顶,三间两弄,明间均为九柱九檩,建筑屋顶与东西侧厢房屋顶相接。两侧厢房均为两层,东厢房南立面为歇山顶,西厢房已作改动。东侧偏房为硬山顶,南北贯穿。该建筑形制简朴,构件硕大,功能齐全,为清末著名外交家张斯桂、张斯枸兄弟的故居。
  张氏坤房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109号,为清晚期建筑。该建筑面朝东南,所有偏房为东西朝向,占地约2900平方米。原为清末张振来宅第,分乾房、坤房两大主要区块,中间有隔墙区分。中轴线上分为门楼、前厅、后厅,院落三重的合成院落布局,两侧各有厢房、东西偏房、柴房、谷仓等。其中门楼为五开间,左右各设耳房两间及东西偏房,呈“一”字形排开,硬山顶,明间前沿设小八字墙,梁架为穿斗结构,以中柱为对称前后双步梁。前厅为五开间,左右各有厢房两间,重檐硬山顶,檐廊顶部均为船篷轩,月梁雕刻细腻,穿斗结构,中柱落地。后厅为三间两弄,左、右厢房各两间,重檐硬山顶,明间七柱九檩,无楼板,檐廊顶部为船篷轩,穿斗梁架。东、西偏房基本对称,分隔也较为明显,均为硬山式屋顶,贯穿南北。
  张氏房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内,是典型的晚清浙东村落宅居。现存建筑有5栋,分三进,依次为门楼、左右厢房、前厅、后厅的合成院落格局。其中门楼通排七间,硬山屋顶,穿斗梁架,中柱落地,进深为五柱七檩;东西梢间均采用连廊与厢房相接,厢房为两开间,沿廊贯穿至后进;前厅为五间两弄,重檐硬山顶,明间采用复合式双重屋顶,穿斗梁架,八柱十檩,中柱落地,前后各三界为单步月梁结构;梢间为九柱十一檩,后三界为双步梁,中柱落地;后进为七开间横成一排,单坡顶,进深为单开间。
  中新房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为晚清建筑。该建筑群东南朝向,规模较大,但格局毁坏较为严重。现存的有门楼、大厅、正屋、左右厢楼和西后楼,组成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建筑东侧为一门楼,台门做工精致、古朴,通排为东西朝向六间楼房,重檐硬山顶;台门与东西沿廊相贯穿,大厅面朝北,为三间二弄,两弄贯穿南北走廊,明间穿斗梁架、进深六柱八檩,中柱落地,硬山顶,次间沿廊均采用连廊与厢房相接;厢房均为两开间,重檐硬山顶,南北沿廊与前后两进采用连廊相连接;正屋面朝东南,为七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廊改动较大,沿柱、屋檐均改为砖混结构,穿斗梁架,明间进深为六柱八檩。
  费家大屋 位于庄桥街道北街227号,为清代建筑。该宅坐西朝东,是座四合院建筑。原建筑台门已毁,现存建筑二进,院落二重,建筑分布面积为1043平方米。其中前厅为五间二弄,硬山顶,前檐步架置月梁,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中柱落地;二弄布局与左右厢房相接,厢房为三开间,硬山顶,檐柱风格一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四柱六檩;正厅五间二弄,檐廊南北向各开设一侧门,檐廊施月梁,重檐硬山顶,南北两侧山墙高砌四马头风火墙,明间置双顶,前置六扇格子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姚家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159号。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574平方米,为姚氏新屋的一部分,总体的建筑格局已遭破坏。现存建筑为五间二弄,前后天井,重檐硬山顶,山墙面高砌“人”字形风火墙,建筑梁架为穿斗步架,建筑用材硕大,檐柱施月梁步架,保存基本完好。
  戴祠巷近代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金宅、钟宅、刘宅、盐商房组成。其中,金宅位于生宝路6弄1—3号,为三幢并列式石库门建筑,其建筑结构类同,平面布局均为三合院式。钟宅位于生宝路10弄3号,为三合院式建筑,主楼面阔三间二弄,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梁架为穿斗式,带前廊。二层为木地板,底层为青石板,二层前廊有制作精美的铁花栏杆、廊檐雀替,柱下石柱础雕刻着梅花和如意云纹。
  德记巷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董宅、曹宅、严宅、方宅、许宅、章宅组成。其中,曹宅位于人民路439号,是一座较精致的近代三合院式民居,具有明显的民国时期小康人家的民居特色。严宅位于江北区德记巷3号、12号、13号、14号。由主楼两幢和左花园右偏房数间组成,宅主为严子均。
  新马路近代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新马路38号、40号、42号、新马路36弄1—5号石库门建筑群、36弄11号王宅、36弄13号王宅、36弄15号、36弄9号、新马巷5号鲍宅、新马路12号范宅、新马路22号孙宅组成。新马路38号、40号、42号,新马路36弄1—5号石库门建筑群,主体建筑为二楼传统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式建筑平面布局,每进院落前均为石库门。建筑群中间以甬道相连。
  槐树路临江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杨宅、孙宅、基督教会用房组成,2003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保点。杨宅坐西朝东,面阔三间重楼,屋顶采用洋瓦硬山式,梁架采用近代西式三角形木屋架。孙宅坐北朝南,由前后两幢二层楼建筑物组成,平面呈正方形,屋面采用洋瓦人字坡硬山式,外墙西式木格玻璃窗。基督教会用房坐西朝东,二层楼建筑。屋面采用小青瓦,并改造有两个人字坡天窗。正立面上下两层均为卷柱式外廊,四周开有多个西式木窗,外墙为清水砖墙,是一处典型的西式建筑。
  中马路近代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白沙码头部队内教堂用房、中马路166号的浙海关住宅楼、中马路172—2号西餐厅、中马路176号英商洋行、中马路180号朱宅组成。其中浙海关住宅楼位于中马路166号,是一幢西洋风格建筑,高两层,面朝甬江,背靠中马路。清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设税务司,并设立浙海关于江北岸。此大楼是海关高级职员的住宅,并设有部分办公室。中马路朱宅位于中马路180号,近代西式洋房,宅主为朱葆三。
  板桥街建筑群 该建筑群是由颍川巷1—9号、玛瑙路102号、104号的石库门民宅、使君街6—14号的唐家墙门和潘宅组成。
  贝家巷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杜宅等组成,位于贝家巷23号,现为部队家属宿舍。大门为水泥磨石子式石库门,门楣上有几何图形装饰。主楼高两层,面阔五开间带二厢。屋面为洋瓦硬山式,梁架采用近代西式木屋架。墙面上设有西式木窗,地面铺设菱形地砖。
  知县房 位于慈城镇西南,为明清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依次为前厅、后楼、后堂、后楼共五进。此宅原称钱知县房,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江西新建知县钱景超故居。1986年10月毁于火灾。同年,取消区级文保单位。
  大官房 位于洪塘街道裘市,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该房系裘壤之清景楼。“东北蛟川支脉所汇,西南则远受舜江。清波激流左右环带,吾之楼适当其中。凭高以望,轩几席之外皆水也,而西江为尤胜。故名之曰‘西江清景楼’。”裘壤,字本厚,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行人,转工部郎。奉命福建、湖广、河南及辽周二府。大官房在1986年10月毁于火灾。同年,取消区级文保单位。
  此外,尚有抱珠楼、抹云楼、二老阁、宝善堂、甲第世家、布政房、冯宅、莫驸马宅、俞宅、中华路79号民宅、太湖路24号民宅、周仰山宅、大夫第、福字门头、符卿第、张尚书第等近20处古建筑。(参见第二十九编“古慈城”)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