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图书馆
江北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江北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寺塔庙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寺塔庙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4
页码:
1421-142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各个寺庙、塔、祠堂的介绍。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建筑
江北区
内容
普济寺 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原址为阚泽书堂,后舍为寺,历代毁废。县令李楚臣于是年复立为德润院,以泽字德润,故取名之。,后敕赐应天德润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普济寺”。普济寺及其石经幢曾历经劫难。民国28年(1939)春,因日军轰炸,香火渐断,寺毁人散。1959年拆寺内东厢建师生膳厅。1971年寺大殿被雪压塌后,原址改建为慈湖中学女生宿舍。普济寺的经幢于1963年3月被列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83年3月,由原址迁移至保国寺,立于大殿外。
保国寺 位于洪塘街道灵山马鞍山山腹中,依山而筑,为江南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相传东汉建武元年至三十二年(25—56)间,骠骑将军张意与中书郎张齐芳父子弃官隐居此处。后宅基为寺,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880)唐僖宗赐“保国”匾额,遂名“保国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德贤和尚重建大殿等。后迭经废,兴,除大雄宝殿外,其余的殿堂斋房,均为明、清、民国时所建。有,天王殿、大殿、方丈殿、东西厢房、钟楼、鼓楼、藏经楼等,建筑面积约57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现有移置于此的普济寺石经幢和鄞县水寿庵的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原建于854年)。寺前的头门为清代建筑,由江北卢家巷24号大夫第拆迁于此。
永明寺 位于慈城县治西南500米,原普迪小学后面,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原号禅林院。唐高宗赐名大宝院,天宝中改为大宝寺,会昌中废毁。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永明教寺。寺前有桥,绍圣中建亭其上,称为迎薰亭。外立牌门匾:宝峰定成业林。北宋崇宁五年(1106)僧若冰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僧道缘重修,内建大雄宝殿,藏经636函、6314卷。民国34年,(1945),寺院被日军飞机炸毁一部分,残存建筑陆续被毁。
赭山寺 位于慈城镇西南5公里,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置名赭山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赭山清果院额。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仍名赭山寺。嘉靖初由女尼居住,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复延僧住持。嘉庆八年(1803),僧宗傅修建大殿。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法云堂;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建山门。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战事,仅存山门及天王殿。
宝庆寺 旧志称宝庆讲寺,位于庄桥街道颜家村。宋端拱二年(989)僧宗定建西资庵。开禧年间(1205—1207)僧广清请此额。嘉定十五年(1222)赐宝庆院额。元至正,四年(1344)毁于大火,八年僧肱江重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僧如静重建。清康熙七年(1668)再遭火灾,康熙三十年(1691)僧崖重建。雍正二年(1724)僧一归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僧普照改造大殿山门,同治元年(1862)大殿毁。光绪四年(1878),天童寺慧修宏智住持宝庆寺,渐次修复。光绪十五年(1889)国史馆编纂杨泰亨重建殿宇,并重书“宝庆讲寺”匾额(今存)。光绪末年,益舟住持,重建天王殿,,又对其他殿宇、厢房进行整修。民国时期,寺院逐渐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寺院一度辟为学校,后又做过仓库及民宅。1993年9月7日寺院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定名“宝庆禅寺”释朗宇法师出任监院,并募资整修了天王殿,、地藏殿,新建玉佛殿、三圣殿、祖师殿、药师殿、伽蓝殿,,新造山门、钟楼、鼓楼、省省阁及4幢仿古厢房、放生池等。1998年后,重建大雄宝殿、水陆内坛、观音殿等,新建真如塔、普渡桥、大悲殿、藏经楼等。2003年4月8日复名为“宝庆讲寺”。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2007年9月,释清修法师接任监院。
护龙寺 位于慈城小西门外妙湾。原址为宋遗民赵偕创办的“宝峰书院”清乾隆年间改建为寺。道光二十二年(1842)毁,咸丰元年(1851)秦姓重建大殿,未落成即圮。寺,内有历经数百年、堪称寺中两宝的龙口泉和树形奇异的龙尾树。1998年,因部分建筑被毁,筹划重建护龙寺,并从原址西移300米。2000年完成大雄宝殿、东厢房、斋堂等建筑。2004年后建西厢房、放生池、石牌楼。
普照禅寺 原名童家学堂,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2001年改名普照禅寺,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现存建筑二进,院落二重,呈四合院布局。其中门楼已,改动,门楼东侧墙体立“塾田碑”一方。该建筑也是江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私塾建筑。
东皋寺 位于慈城镇东南2里,距夹田桥北50米。宋淳祐十一年(1251)僧智恭建,名东皋精舍;咸淳四年(1268)赐福昌寺额;元至元十七年(1280)毁。僧思辑重建复名东皋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毁于倭寇。清顺治八年(1651)迁其额于夹田桥永济庵。光绪十年(1884)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改作民居。
彭山塔 位于慈城西门外鹏山(即彭山)山巅,俗称“文笔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慈溪县令霍兴段所建。该塔为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六角形,共7层,高约22米,每面有尖拱门,可站立眺望。塔内原置有楼板和扶梯,游人可盘旋至顶,后因腐蚀拆除。20世纪80年代,市文管会出资加固修缮。后因濒临倒塌危险,2005年由金田集团出资维修,开宁波市民营企业出资维护文保单位先河。流传有《赵文华造塔》的民间传说。
钟塔 位于慈城镇虹星严家池头,建于民国12年(1923)。该塔由当地富商出资建造。钟塔坐北朝南,塔高6.10米,砖混结构,塔占地1.33米×1.35米。该塔分为上、下两层,顶部原安置一指南针,外形呈宝塔状,下部为长方形状,原安置一钟摆,南北向,现有残存。
孔庙 位于慈城竺巷东路55号,又称慈溪县学、文庙、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明洪武三年(1370)设县学,作为祭祀孔子、名宦、乡贤的场所,也是原慈溪县培育人才的地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孔庙创办中城学堂,1991年因中城小学新校舍落成而迁离。民国27年(1938)4月8日大成殿被,日军飞机炸毁。2001年12月至2003年6月,全面修葺孔庙,并在原地基上重建。2003年6月28日对公众开放,是慈城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城隍庙 位于慈城镇西,始建于唐设慈溪县治初年,后废,宋咸淳四年(1268)重建。元至元五年(1268)童金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洪武四年(1371),拓其故址,建祠宇廊,庑及左右门。嘉靖三十五年(1556),邑人工部尚书赵文华重建两庑后寝及中门。万历三十九年(1611),邑人邵相等改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方允猷暨邑人重建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罗万象暨邑人重建前殿。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道光二年(1822)重修前殿,道光四年(1824)重修大殿及廊庑门屋。咸丰十一年(1861)被太平军拆毁。同治九年(1870),邑人冯本怀募捐修建。民国36年(1947),国民党临时军火库大火,殃及城隍庙。2007年3月10日恢复重建。
西庙 位于慈城西南,今慈城镇民生路中段,旧祀唐始迁邑令房琯(697—764)。旧时,慈城有东、西二庙,祀五通神,明嘉靖年间改西庙为房公祠,撰房公祠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邑人改建正殿,增建后殿;嘉庆十三年(1808)毁于火灾,嘉庆十四年(1809)重建;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1949年5月24日慈城解放后,该庙作居民会会场。1958年,拆除该庙3扇大门和高墙,沿街盖起了店铺。原来的正殿和后殿连同庙北毗邻的民宅打通,改建为国营第三米厂。现存西庙原围墙的条石墙基。
东庙 位于慈城东南,今东镇街中段,旧祀三国时期吴国太傅阚泽。元至元年间(1335—1340)封惠佑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改东庙为阚相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毁,同治八年(1869)重建正殿,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廊庑门房。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民居,现存部分旧址。
灵应庙 俗称大庙,位于今慈湖东岸,祀鲍盖。元至元二十年(1283)建后殿,至顺二年(1331)重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毁,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建,万历年间(1573—1620)修。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三十三年(1768)、四十六年(1781)累经修葺,咸丰十一年(1861)拆毁,光绪三年(1877)重修。该庙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以状元杨守勤的传说流传最广。
彭山庙 位于慈城城西五里,今鹏山(即彭山)脚下。旧名霍公祠,祀明知县霍与瑕,后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邑人姚宗文重建;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旧时为乡民求雨庙宇之一,有民间传说流传。
老安仁庙 位于慈城半浦村,离灌浦渡西数百步,亦称西安仁庙。旧名寒村庙或韩村,祀土谷神。明万历间郑尚林徙建河旁,称河为庙河。郑应璧始改题为安仁庙,清光绪三年(1877)里人郑焘捐修。
礼睦庙 位于慈城山东村,原名梨木庙,祀唐盖文达。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西北旧址迁移至此。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同治九年(1870),里人陈墉重修。曾作生产队仓库,现原址不完整。
刘家祠堂 又名世彩堂,位于慈城镇民族路刘家弄内,为明代建筑,是宁波市仅见的典型明代祠堂建筑。该宅是宋太常寺刘勉的居所,父(纯庵)、子、孙四世一门绿衣。后明代为刘姓大族的宗祠。三开间,梁架高大,进深九界,用十檩。明间抬梁式,正贴为五架梁,上置西瓜柱,支三架梁,中间置脊瓜柱,蝴蝶木,瓜柱皆粗壮。前后檐柱、前金柱、后老檐柱间额上皆有平板枋。边贴施中柱,梁下普遍施丁头拱。
童家祠堂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大童自然村1—15号。该建筑坐西朝东,现存建筑分童家老屋和童家新屋两大区块,总建筑面积为1990平方米。其中,老屋布局由北往南依次为台门、偏楼、南北厢楼、大厅,由此组成三合院;新屋布局为台门、厅堂、南北厢楼、后进楼房,布局呈“日”字形。新屋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单间,硬山单坡顶,两侧尽间山墙处起三叠马头墙,明间中柱处施板门两扇,两尽间木板墙体围合,次间置“万川”纹木栏杆,院落内前厅形式已经有所改动,风貌一般,但其前檐一步采用轩架,形式似“鹤径轩”;轩架及两侧墙头上的木雕手法高超,图案笔法娴熟,曲折有致,题材繁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后院由前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两侧厢房与后厅均两层,重檐,硬山顶;其中西侧风火墙形式较具特色,分上、下两层,上层七叠,下层一叠,错落有致;后厅两层,前部牛腿承檐檩,形式自由,线条以曲线为主,雕刻精细,具有一定的风貌特征,颇有徽派建筑风貌。
谢家祠堂 位于庄桥街道谢家村东南端,南近姚江,坐北朝南(偏东南)。现存的建筑为正厅五开间,占地约396平方米。正厅为硬山顶,屋脊中心为一“福”字,自东往西为“三星高照”四字,檐廊明、次间均置卷棚,明间为五架抬梁结构,进深五柱九檩,后二檩各置一单步,次间为中柱落地,穿斗结构,进深六柱八檩,梢间山墙面梁架为穿斗式,进深七柱九檩,前、后各二檩为双步梁,檐廊无卷棚,檐廊东西向各置一门。西侧小屋内立“勒石”碑一方,东侧小屋立“秋祭碑记”碑一方。
张氏祠堂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北230号,原为马径张氏宗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集资重修。祠堂坐北朝南,分别由台门、左右厢楼、戏台和大堂主体建筑所组成,内设前后天井,占地920平方米。该建筑布局规正、传统,台门为九开间,硬山屋面,前飞檐,船轩篷,梁架正贴施中柱,后双步梁。戏台屋面为歇山式,四周飞檐,部分木结构雕刻损坏。正堂五开间,硬山屋面,进深八柱十一檩,明间为抬梁结构,次、梢间正贴施中柱,穿斗结构,后三界为双步梁。该建筑用材硕大,做工精细,人文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结构富于地方特色,是江北地区晚清宗祠的典型之一。
周家祠堂 位于白沙街道人和巷1—2号,由台门、大殿、两厢及偏房组成。面阔五开间,用材硕大,雕刻精美,是江北岸地区保存较好的传统祠堂建筑。
妙音精舍 又名妙音庵,位于慈城西门的中华路,建于清光绪年间。该舍原是冯姓所建仓屋,五间二弄的前、中、后三进。民国初年由阿育王寺购作后院。民国24年(1935),由众居士捐资1万银圆转购,作观宗寺根慧方丈打禅坐关之用,取名“妙音精舍”。民国38年(1949)根慧方丈传给其弟子、近代著名女僧法师本空(原名张汝钊,庄桥人)作为弘法道场。20世纪50年,代后,精舍移作他用。1985年被批准开放寺庵,女尼陆续返归,恢复宗教活动,由常根师太主持。1987年起,修复大殿,先后重建观音殿、净土堂、烟水阁、本空法师纪念堂、放生池、斋堂等。近年新建天王殿、山门、水上观音、万佛殿等。
清道观 详见第二十九编“古慈城”。
朱贵祠 详见第二十九编“古慈城”。
张孝子祠 详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慈孝文化遗迹”。
节孝祠详 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慈孝文化遗迹”。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