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编 文物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54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八编 文物 古迹
分类号: K872.55
页数: 48
页码: 1411-1458
摘要: 本编介绍了宁波市江北区境域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名人荟萃,古迹众多。傅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丰富的出土文物见证了7000年前中国远古灿烂的农耕文明。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王勾践动用军民在城山渡口兴建新城,命名“句章”,开启了宁波城市历史的先河。新中国进行了3次文物普查,江北辖区内现有各类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共225处。四级文保单位共3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3处、市级4处、区级24处;二级文保点166处,其中市级33处、区级133处;历史建筑共18处。约占全市的1/10。江北还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县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半浦村,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无梁殿,以及宁波老外滩“外国人居留地”遗迹等。
关键词: 文物 考古 江北区

内容

今江北区境域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名人荟萃,古迹众多。傅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丰富的出土文物见证了7000年前中国远古灿烂的农耕文明。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王勾践动用军民在城山渡口兴建新城,命名“句章”,开启了宁波城市历史的先河。新中国进行了3次文物普查,江北辖区内现有各类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共225处。四级文保单位共3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3处、市级4处、区级24处;二级文保点166处,其中市级33处、区级133处;历史建筑共18处。约占全市的1/10。江北还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县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半浦村,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无梁殿,以及宁波老外滩“外国人居留地”遗迹等。
  第一章 遗址
  第一节 古遗址
  傅家山遗址 位于慈城镇妙山八字桥村傅家山,即今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慈城服务区东侧。遗址地层堆积分为八层,在第七、第八层中发现了原始村落遗迹1处,灰坑两个,出土可复原器物470件,其中包括石器、骨器、陶器和木器在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雕刻艺术品。这是宁波市内继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保存遗迹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遗址。地层堆积中的遗存和遗物说明,傅家山遗址距今约7000年。它的发现不仅说明河姆渡遗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表明文化分布在地域上具有广泛性。
  句章古城遗址 位于乍山城山渡(今慈城镇王家坝村),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所在地。相传古城始建于周元王三年(前473)终废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前后历周、秦、汉、晋诸代,约800年。汉《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郡县制,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今宁波境内始置句章县。东汉至东晋时期,句章古城的城址范围为南临姚江、西倚大湾山、东至焦家山西侧、北邻王家坝村南面的广大区域内。城址平面大体呈不规整的长方形,长约470米,宽120~200米,周长约1200米,而积约10万平方米。
  慈湖遗址 位于慈城,于1986年10月被发现。遗址根据地层堆积物的特征分为上、下层文化遗存。下层文化与河姆渡遗址文化相似,距今5700年;上层文化遗物距今5300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难得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镶嵌骨牙的木质钻头,这在同时期同类型的遗址中非常少见。又如出土较多的木耜,证明了这里的先民以从事耜耕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
  八字桥遗址 位于慈城镇西北,于1976年3月被发现。八字桥遗址文化层面堆积有1万多平方米,在遗址附近农耕土下,有大而积泥炭层,有的泥炭层中间夹着淤泥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炭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器的形制主要有釜、鼎、罐、钵、豆和盆等。在遗址中还发现夹在陶片中炭化了的稻谷、红烧土块、猪的上下颌骨、牛角、足骨、鹿角以及加工过的木器残片、凸榫的建筑残构件等。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第一、第二文化层遗物相比,不仅陶器的陶质、陶色相同,而且许多器物的形制也相同。
  小东门遗址 位于慈城镇东门外,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1992年上半年被发现。小东门遗址属于较典型的坡相堆积,靠山的北部地层较薄,南部低洼,地层分布较深较厚。在遗址中发现了瓮棺墓葬,近圆形圜底的墓坑,以及栽桩式结构的房屋遗迹。小东门遗址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夹砂陶为主。
  云湖窑址 位于慈城镇云湖英雄水库中的豆腐山。1966年前,该地发现唐、宋几处古窑址,后因修建水库而淹没。1977年12月发现的南朝古窑址两处也大半没于水中,暴露在水面上的仅为一小部分。出土遗物与种类有:碗、盘、钵、砚、罐、壶、盂、灯盏和窑具等。云湖窑址所烧造的瓷器具有东晋晚期特征。该窑址的发现,为研究南朝早期烧造青瓷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五星遗址 位于慈城妙山五星村东约600米,1978年发现。遗址东西长约100米,文化层深埋于地表3米以下,文化层厚0.8~1.53米,出土里黑外红的喇叭状细芭豆、泥质黑陶盆、夹炭黑陶釜,圆柱形和圆锥形鼎足、木构件、兽骨、稻谷、果实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层。
  妙山遗址 位于慈城妙山村南约200米。遗址南北宽约80米,文化层厚0.4~1.2米。上层出土夹砂灰陶侈口釜,象鼻形支座,敞口罐、浅腹圈足盘、喇叭状器盖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一层文化层。下层出土夹炭黑陶敞口釜、侈口釜、猪嘴形支座、泥质灰陶盆、牛鼻式双耳罐等,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层。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河姆渡文化内涵及其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灵山遗址 位于庄桥费市灵山村苏家自然村东端,1978年取土时发现。1991年发掘遗址面积200多平方米,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陶罐、陶斧、泥质灰陶罐及原始瓷和印纹硬陶。此外,还发现了铜矛、铜斧和石刀等石器。该遗址是江北区域保存较完好、面积较大且内涵丰富的东周时期文化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莲花庵遗址 位于洪塘荪湖费家自然村,为东周遗址,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出土有泥质红陶罐,夹砂红陶绳纹扁平足鼎,印纹黑皮陶罐、方格纹和云纹泥质灰陶罐,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
  鸡步山窑址 位于慈城妙山鸡步山东侧,为东汉遗址。瓷片散布面积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胎色灰白,釉面呈青色或酱褐色,器物有罐、钟、盆、罍,以及双足垫底,圆形垫饼,筒形、钵形托底等。
  玉成窑遗址 位于慈城西南角林家大院内,建于清晚期。该窑聘请名工制坯、名家刻字,产品以紫砂壶为主,也有笔筒、水盂、笔洗等文房用品,因产品制作精良多数有“调鼎”落款,而且只开了几炉就停窑了,其更显珍贵。清同治前期,玉成窑为小作坊式烧制,,烧制技术尚差,品种质量欠佳。清同治后期,以梅调鼎为代表的甬上文人专请当时宜兴制壶名家王东石、何心舟亲临指教,由于玉成窑所制紫砂壶烧结火候的控制和采用当地所产原料,所制紫砂壶与宜兴紫砂壶相比色泽偏黄红,其质感则各有千秋。
  汤山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
  商代的乍山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
  郭塘岙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
  季岙遗址 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第二节 墓葬陵园
  慈湖烈士陵园 位于慈城镇慈湖北岸。前身为朱洪山烈士墓,新中国成立初期,选定这里为安葬革命烈士的纪念墓地,先后安葬了朱洪山、郑侠虎、蒋子瑛等著名烈士;后又迁葬了原散葬在各乡镇的江北籍烈士。1989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江北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德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1996年,江北区人民政府拨款51万元予以整修,改建了朱洪山烈士墓、革命烈士公墓和烈士单体墓等108穴(座),并请浙江省委原书记谭启龙题写园名。是宁波市老三区唯一的一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
  庄桥烈士陵园 位于庄桥街道孔家村皇封桥堍。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纪念碑高9米,基座周围面积144平方米。内有革命烈士纪念陈列室、烈士塑像、碑记、纪念碑和浙江省委原书记谭启龙题词碑,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勤古墓葬群 位于江北区西部与余姚市接壤处。南为余姚江边的城山渡,西与河姆渡遗址相邻,北以乌石山、五步山、羊角尖山作为宁波市区与余姚市的分界岭。1992年,因古墓葬被盗而抢救发掘。调查发现,此地为西周、春秋、汉晋时期墓葬群,有30余座。1995年11月,宁波市考古所清理了被盗掘的墓,其中土墩石室墓4座,东汉至唐的砖室墓8座。土墩石室墓主要分布在五步山巅和乌石山脊,山高海拔近百米。根据石料可分片石结构、块石结构两种。砖室墓的结构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是残存的墓葬形制仍能反映一定时代特点。
  卢家山商周墓群考古发掘 位于江北洪塘镇山下沈自然村西北约100米处。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商周至六朝时期墓葬16座,其中商周时期墓葬11座、六朝时期墓葬5座。商周墓葬大都分布于卢家山向西南方向延伸部分之山脊上,少数分布在其西南侧山坡地带。其埋葬方式,大致分为无坑无穴平地掩埋式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两类。出土遗物共97件,器物种类主要有原始青瓷盅、盅式碗、碗、盘、钵、三足炉、盂、泥质陶罐、青铜斧、玉玦、玉管、石斧、石凿等。六朝墓葬5座,大都分布在卢家山南段西侧半山腰以下,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20米。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有10件。为研究当时浙东地区的生产、生活,尤其是丧葬形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忠墓 原墓位于江北湾头马公桥北,1995年12月因城市扩建,迁至慈城镇妙湾朱贵祠后山坡。“三忠”即明末抗清志士兵科给事董志宁、兵部右侍郎冯京第和兵部右侍郎王翊,三人殉难后,友人设法取得董志宁的遗骸、冯京第的手臂和王翊的头颅,合葬于今江北马公桥边,后谓之三忠墓。清人袁陶轩有《鄮北杂诗》凭吊其事:“马公桥畔冢累累,江人三忠识者谁?冯臂王头同葬处,新题独有董君碑。”
  姜家岙墓前石雕 位于慈城镇北姜家岙东坡,临小沟,南面有一开阔斜坡。为宋代怀王郡马林琮墓,墓已毁无存,现仅存墓前石雕,为4具石翁仲,文武像各2具,高2.5米。文者头戴梁冠,着罗云裳,手持朝笏;武者身着盔甲,双手握剑柄于腹前。此外,附近有石虎、石羊一对,为明代墓前石雕。
  上岙明墓前石雕 位于慈城北2里上岙村西岙(又名张家山)半山坡。墓已圮,墓主不详。根据石雕规制考证应为明代三品官墓,现存石马、石虎、石羊各二,原地保存尚好。是一套现存比较完整的明代三品官墓前石雕。
  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英军侵犯宁波。时任浙江金华协副将的朱贵奉命参战,率子昭南及陕甘军900人赶赴慈城大宝山扎营。翌年二月初四,与进犯英军血战于此。因寡不敌众,朱贵父子及众多士兵壮烈牺牲。阵亡将士的忠骨被埋葬在西悬岭山上,并建墓立碑,当地人称为“百丈坟”。1984年10月,市、区有关部门和慈城镇人民政府,在朱贵祠后山坡建成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将原葬在西悬岭的阵亡将士遗骨迁葬于新墓地,并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
  抗日阵亡将士之墓 位于保国寺山脚下,民国29年(1940)立。民国29年(1940)7月17日日本侵略军在镇海口沿海登陆,宁波驻军194师126团英勇抵抗,奋战三天三夜,击毙日军400余,人,伤600余人,击落敌机1架,宁波驻军600余位将士英勇牺牲。之后,将士遗体葬于此,并由当时的慈溪县长章驹主持公祭。该墓用巨型石砌成圆形坟墓,上覆黄土。墓碑镌刻“抗日阵亡将士之墓”,碑阴面是72位阵亡将士姓名。时人钱仁清义捐3亩3分田地,作为公墓的永远祭产。后遭毁坏。
  第二章 遗迹
  第一节 旧址
  慈孝文化遗迹 以慈城镇慈湖为中心的为纪念历代孝子而留下的遗迹。慈城、洪塘、庄桥等地原属慈溪县,因东汉董黯与唐代张无择、宋代孙之翰而名“三孝乡”。现存遗迹有:董孝子井、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的董孝子庙;祭祀唐孝子张无择的张孝子祠、孝顺井、节孝祠。2008年1月10日江北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
  太平天国公馆旧,址(秦宅) 位于慈城镇鼎新路16号。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黄呈忠部攻克慈城时用作公馆,清光绪年间由邑人秦子敬购得加以修葺,,新中国成立后曾做供销社仓库,今为民居。该宅主体木结构建筑,分前、后二进,台门朝南,前进为二合院,均为楼屋,正楼二弄两厢楼,后天井狭而长,后厅为五开间,进深两间,明间为抬梁式,总面积为4980余平方米。台门为三开间,砖雕门楼,门外天盘石下,左、右各有石质雀替,透雕龙、凤、麒麟。
  太平天国后营旧址(凌宅) 位于慈城镇日新路13号,清咸丰十年(1860)建。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黄呈忠部攻克慈城时曾驻营。该宅原为向复章宅,后转卖给书法家凌近仁,的父亲凌春如,故称凌宅。该宅是由正厅、两厢楼组成的三合院,建筑面积548平方米,大门朝北,正厅为七开间,朝南,有中柱。三合院天井青石板有部分破裂,为锻造兵器时受热所致,大厅柱上还有当年试刀留下的砍痕。
  辛亥革命遗迹(沪杭甬宁波火车站旧址) 位于江北区大庆南路84号,建于民国元年(1912)10月。民国5年(1916)8月22日,孙中山到宁波时在这里下火车,并在宁波中学向各界发表演说。民国16年(1927),中共宁波铁路工人支部在此成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党员、甬绍铁路工人纠察队队长熊双福牺牲于此。民国25年(1936)5月改名为鄞县站,民国27年(1938)2月被日机炸毁后拆除。现仅存一幢青灰色小洋房。2008年6月实施整体切割、迁移至新马路口历史街区内。
  太平军击毙华尔碑 同治元年(1862)9月,美国人华尔(1831—1862)率洋枪队千余人从上海乘轮船到宁波,准备攻打占领慈溪县城(今慈城镇)的太平军。华尔在慈城西门外被太平军从城楼的瞭望台射来的子弹袭中,因伤势过重死于宁波江北岸。1990年4月,江北区人民政府在慈城抱子山顶立太平军击毙华尔碑。
  金沙岙战斗纪念碑 位于慈城金沙村,建于2005年9月,为纪念金沙岙战斗牺牲烈士而立。民国33年(1944)2月16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近千名指战员在金沙岙与日伪军激战。战斗自清晨打至下午二三时,终于迫使,敌人溃退。战斗中12名指战员牺牲,19名指战员负伤。烈士的遗骸由当地民众掩埋在桃花岭、望海尖青山上。
  外滩(外国人通商居留地) 道光二十四年(1844)1月1日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宁波正式开埠,指定江北岸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此地是奉化江、姚江、甬江,交汇处,江流呈“Y”形,外国人遂用英语称此地为Y—town音译即“外滩”。英国派驻领事,取得领事裁判权,罗卜聃为首任英国驻宁波领事。此后,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荷兰、挪威、瑞典、日本等国纷起效仿,在此设立领事和副领事。到咸丰九年(1859)常住江北岸的外国人有49人,大多具有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等多重身份。到19世纪末,在江北,岸外滩的外国公司与洋行达28家。清宣统元年(1909),中国政府收回江北岸巡捕管辖权,巡捕房改称警察局。民国16年(1927),中国政府宣布收回外滩(包括江北工程局)的行政管理权,宁波“老外滩”作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的模式从此结束。
  英国领事馆旧址 位于白沙路56号(原中马路石板巷)。此楼面向甬江,屋檐叠涩而出,屋面为洋瓦四坡顶,梁架采用近代西式三角形木屋架,为英国式西洋建筑。民国22年(1933)领事馆撤销,次年6月,英国驻沪领事毕·约翰致函鄞县县政府,请求以5.6万元出售,被鄞县商人詹某购买。现存南楼一幢及部分偏屋。
  浙海关(新关)旧址 位于中马路198号,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亦称新关,以区别于设在江东的“浙海常关”。为四层楼房,面向东南,临甬江,背靠中马路。
  江北岸巡捕房旧址 位于中马路55号,为中西合璧式三开间二进三层砖木结构。前进为江北岸巡捕房,后进是关押犯人的牢房。新中国成立后,巡捕房旧址曾被作为江北区饮食服务公司开设的新甬旅社用房。
  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 位于今江北区玛瑙路41号,由民国时期传统民居组成,并列东、西两楼,坐北朝南,西楼二层面阔五间二弄,前后天井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26平方米,占地面积1096平方米。2007年重新修缮。
  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旧址 详见本编第三章第三节“楼阁宅第”、“谢宅旧址”条。
  半浦小学 旧址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普迪小学 旧址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裕德小学 旧址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五节。
  慎远学校 旧址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第二节 故居
  姚镇故居 位于慈城镇民族路18号,系明嘉靖兵部尚书姚镆故居,俗称状元宅。姚镆故居现存前厅、后楼、前堂,用料硕大,堂内原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闰十二月兵部尚书姚镆”匾,已毁。后楼为姚镆书房,有“梯瀛楼”之木匾,五开间。
  邵荃麟故居 位于庄桥街道东邵村,为清末建筑群。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三进,院落三重,中轴上分别为门楼、前厅、后厅。邵荃麟(1906—1971),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
  应修人故居 位于慈城镇应家河塘,建于清末民初。该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一弄硬山式顶木结构二层楼建筑。应修人(1900—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革命家。
  应修人烈士纪念室 位于慈城镇乍浦中学(今修人学校)内。纪念室主要介绍应修人烈士生平,陈列了60多张烈士生平照片和烈士创作的诗集。照片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市总工会图28-2-3应修人故居等单位提供。
  周信芳故居 位于慈城鼎新路口建于民国14年(1925)原称全恩堂。因周家的先人曾任明代江西道监察御史,也称御史房,俗称,周家祠堂,是周信芳30,岁成名后回乡重建的。周信芳(1895—1975),艺名麒麟童,中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
  徐訏故居 位于洪塘街道宅前张村竺杨自然村,故居为二层三间农家小院,今拆毁,原址建姚江花园。徐訏(1908—198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穆时英故居 位于庄桥街道穆家村,建造于清末民初。穆时英(1912—194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唐弢故居 位于甬江街道畈里塘西端,建于清中晚期。现存建筑为坐北朝南,五间二弄楼房,其中西侧两间为唐弢故居。唐弢(1913—1992),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
  谈家桢祖居 位于慈城糖坊弄2号,东侧山墙紧邻孔庙,始建于清晚期。该建筑为四间楼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谈家桢(1909—2008)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颜鸣皋祖居 位于慈城民生路24号,为清末,民初的普通宅院。现存建筑由正房、西偏房组成。该建筑结构稳定,保存完好。颜鸣皋(1920—),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航空材料专家。第三节 教堂 教会学校
  江北岸天主教堂 位于江北岸新江桥北堍“三江口”北岸,整座建筑由主教公署、本堂区、钟楼、宿舍、伙房及若干偏屋组成。天主教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由葡萄牙人传入宁波,设教授徒。该教堂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浙江教区和法籍苏主教兴建。光绪十年(1884),赵保禄继任主教,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增建钟塔。1980年教堂重新开放,天主教堂产权全由教区收回自主,主要堂区整修如昔,恢复原状,开展宗教活动。
  江北堂 位于中马路196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循道公会建造。该堂坐西朝东,面临甬江,上有一砖质匾,名为“耶稣教堂”,墙体用青砖,屋檐为砖叠涩出檐,每隔一窗用砖质抗风柱,门窗用砖砌尖卷,屋内梁柱采用木桁架,设有天窗。
  伯特利堂(伯特利圣经学校) 位于西草马路95号,坐北朝南,建筑群由教室、教工宿舍、教务办公室组成,砖混结构,正立面有8根混凝土仿古罗马科林斯柱,柱上端饰有卷草、花篮等。民国元年(1912)美国神召会倪歌胜至甬,创办孤儿院、妇女爱养所。民国12年(1923)创立宁波伯特利教会,并建造,伯特利教堂。为解决教牧人员短缺的问题,民国20年(1931)倪歌胜创办伯特利圣经学校,学制4年,1952年停办。2000年,因道路改造,伯特利堂被拆除。
  浙东中学 详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道本小学 详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寺塔庙祠
  普济寺 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原址为阚泽书堂,后舍为寺,历代毁废。县令李楚臣于是年复立为德润院,以泽字德润,故取名之。,后敕赐应天德润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普济寺”。普济寺及其石经幢曾历经劫难。民国28年(1939)春,因日军轰炸,香火渐断,寺毁人散。1959年拆寺内东厢建师生膳厅。1971年寺大殿被雪压塌后,原址改建为慈湖中学女生宿舍。普济寺的经幢于1963年3月被列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83年3月,由原址迁移至保国寺,立于大殿外。
  保国寺 位于洪塘街道灵山马鞍山山腹中,依山而筑,为江南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相传东汉建武元年至三十二年(25—56)间,骠骑将军张意与中书郎张齐芳父子弃官隐居此处。后宅基为寺,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880)唐僖宗赐“保国”匾额,遂名“保国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德贤和尚重建大殿等。后迭经废,兴,除大雄宝殿外,其余的殿堂斋房,均为明、清、民国时所建。有,天王殿、大殿、方丈殿、东西厢房、钟楼、鼓楼、藏经楼等,建筑面积约57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现有移置于此的普济寺石经幢和鄞县水寿庵的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原建于854年)。寺前的头门为清代建筑,由江北卢家巷24号大夫第拆迁于此。
  永明寺 位于慈城县治西南500米,原普迪小学后面,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原号禅林院。唐高宗赐名大宝院,天宝中改为大宝寺,会昌中废毁。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永明教寺。寺前有桥,绍圣中建亭其上,称为迎薰亭。外立牌门匾:宝峰定成业林。北宋崇宁五年(1106)僧若冰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僧道缘重修,内建大雄宝殿,藏经636函、6314卷。民国34年,(1945),寺院被日军飞机炸毁一部分,残存建筑陆续被毁。
  赭山寺 位于慈城镇西南5公里,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置名赭山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赭山清果院额。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仍名赭山寺。嘉靖初由女尼居住,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复延僧住持。嘉庆八年(1803),僧宗傅修建大殿。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法云堂;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建山门。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战事,仅存山门及天王殿。
  宝庆寺 旧志称宝庆讲寺,位于庄桥街道颜家村。宋端拱二年(989)僧宗定建西资庵。开禧年间(1205—1207)僧广清请此额。嘉定十五年(1222)赐宝庆院额。元至正,四年(1344)毁于大火,八年僧肱江重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僧如静重建。清康熙七年(1668)再遭火灾,康熙三十年(1691)僧崖重建。雍正二年(1724)僧一归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僧普照改造大殿山门,同治元年(1862)大殿毁。光绪四年(1878),天童寺慧修宏智住持宝庆寺,渐次修复。光绪十五年(1889)国史馆编纂杨泰亨重建殿宇,并重书“宝庆讲寺”匾额(今存)。光绪末年,益舟住持,重建天王殿,,又对其他殿宇、厢房进行整修。民国时期,寺院逐渐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寺院一度辟为学校,后又做过仓库及民宅。1993年9月7日寺院被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定名“宝庆禅寺”释朗宇法师出任监院,并募资整修了天王殿,、地藏殿,新建玉佛殿、三圣殿、祖师殿、药师殿、伽蓝殿,,新造山门、钟楼、鼓楼、省省阁及4幢仿古厢房、放生池等。1998年后,重建大雄宝殿、水陆内坛、观音殿等,新建真如塔、普渡桥、大悲殿、藏经楼等。2003年4月8日复名为“宝庆讲寺”。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2007年9月,释清修法师接任监院。
  护龙寺 位于慈城小西门外妙湾。原址为宋遗民赵偕创办的“宝峰书院”清乾隆年间改建为寺。道光二十二年(1842)毁,咸丰元年(1851)秦姓重建大殿,未落成即圮。寺,内有历经数百年、堪称寺中两宝的龙口泉和树形奇异的龙尾树。1998年,因部分建筑被毁,筹划重建护龙寺,并从原址西移300米。2000年完成大雄宝殿、东厢房、斋堂等建筑。2004年后建西厢房、放生池、石牌楼。
  普照禅寺 原名童家学堂,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2001年改名普照禅寺,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现存建筑二进,院落二重,呈四合院布局。其中门楼已,改动,门楼东侧墙体立“塾田碑”一方。该建筑也是江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私塾建筑。
  东皋寺 位于慈城镇东南2里,距夹田桥北50米。宋淳祐十一年(1251)僧智恭建,名东皋精舍;咸淳四年(1268)赐福昌寺额;元至元十七年(1280)毁。僧思辑重建复名东皋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毁于倭寇。清顺治八年(1651)迁其额于夹田桥永济庵。光绪十年(1884)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改作民居。
  彭山塔 位于慈城西门外鹏山(即彭山)山巅,俗称“文笔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慈溪县令霍兴段所建。该塔为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六角形,共7层,高约22米,每面有尖拱门,可站立眺望。塔内原置有楼板和扶梯,游人可盘旋至顶,后因腐蚀拆除。20世纪80年代,市文管会出资加固修缮。后因濒临倒塌危险,2005年由金田集团出资维修,开宁波市民营企业出资维护文保单位先河。流传有《赵文华造塔》的民间传说。
  钟塔 位于慈城镇虹星严家池头,建于民国12年(1923)。该塔由当地富商出资建造。钟塔坐北朝南,塔高6.10米,砖混结构,塔占地1.33米×1.35米。该塔分为上、下两层,顶部原安置一指南针,外形呈宝塔状,下部为长方形状,原安置一钟摆,南北向,现有残存。
  孔庙 位于慈城竺巷东路55号,又称慈溪县学、文庙、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明洪武三年(1370)设县学,作为祭祀孔子、名宦、乡贤的场所,也是原慈溪县培育人才的地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孔庙创办中城学堂,1991年因中城小学新校舍落成而迁离。民国27年(1938)4月8日大成殿被,日军飞机炸毁。2001年12月至2003年6月,全面修葺孔庙,并在原地基上重建。2003年6月28日对公众开放,是慈城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城隍庙 位于慈城镇西,始建于唐设慈溪县治初年,后废,宋咸淳四年(1268)重建。元至元五年(1268)童金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洪武四年(1371),拓其故址,建祠宇廊,庑及左右门。嘉靖三十五年(1556),邑人工部尚书赵文华重建两庑后寝及中门。万历三十九年(1611),邑人邵相等改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方允猷暨邑人重建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罗万象暨邑人重建前殿。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道光二年(1822)重修前殿,道光四年(1824)重修大殿及廊庑门屋。咸丰十一年(1861)被太平军拆毁。同治九年(1870),邑人冯本怀募捐修建。民国36年(1947),国民党临时军火库大火,殃及城隍庙。2007年3月10日恢复重建。
  西庙 位于慈城西南,今慈城镇民生路中段,旧祀唐始迁邑令房琯(697—764)。旧时,慈城有东、西二庙,祀五通神,明嘉靖年间改西庙为房公祠,撰房公祠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邑人改建正殿,增建后殿;嘉庆十三年(1808)毁于火灾,嘉庆十四年(1809)重建;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1949年5月24日慈城解放后,该庙作居民会会场。1958年,拆除该庙3扇大门和高墙,沿街盖起了店铺。原来的正殿和后殿连同庙北毗邻的民宅打通,改建为国营第三米厂。现存西庙原围墙的条石墙基。
  东庙 位于慈城东南,今东镇街中段,旧祀三国时期吴国太傅阚泽。元至元年间(1335—1340)封惠佑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改东庙为阚相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毁,同治八年(1869)重建正殿,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廊庑门房。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民居,现存部分旧址。
  灵应庙 俗称大庙,位于今慈湖东岸,祀鲍盖。元至元二十年(1283)建后殿,至顺二年(1331)重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毁,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建,万历年间(1573—1620)修。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三十三年(1768)、四十六年(1781)累经修葺,咸丰十一年(1861)拆毁,光绪三年(1877)重修。该庙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以状元杨守勤的传说流传最广。
  彭山庙 位于慈城城西五里,今鹏山(即彭山)脚下。旧名霍公祠,祀明知县霍与瑕,后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邑人姚宗文重建;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旧时为乡民求雨庙宇之一,有民间传说流传。
  老安仁庙 位于慈城半浦村,离灌浦渡西数百步,亦称西安仁庙。旧名寒村庙或韩村,祀土谷神。明万历间郑尚林徙建河旁,称河为庙河。郑应璧始改题为安仁庙,清光绪三年(1877)里人郑焘捐修。
  礼睦庙 位于慈城山东村,原名梨木庙,祀唐盖文达。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西北旧址迁移至此。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同治九年(1870),里人陈墉重修。曾作生产队仓库,现原址不完整。
  刘家祠堂 又名世彩堂,位于慈城镇民族路刘家弄内,为明代建筑,是宁波市仅见的典型明代祠堂建筑。该宅是宋太常寺刘勉的居所,父(纯庵)、子、孙四世一门绿衣。后明代为刘姓大族的宗祠。三开间,梁架高大,进深九界,用十檩。明间抬梁式,正贴为五架梁,上置西瓜柱,支三架梁,中间置脊瓜柱,蝴蝶木,瓜柱皆粗壮。前后檐柱、前金柱、后老檐柱间额上皆有平板枋。边贴施中柱,梁下普遍施丁头拱。
  童家祠堂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大童自然村1—15号。该建筑坐西朝东,现存建筑分童家老屋和童家新屋两大区块,总建筑面积为1990平方米。其中,老屋布局由北往南依次为台门、偏楼、南北厢楼、大厅,由此组成三合院;新屋布局为台门、厅堂、南北厢楼、后进楼房,布局呈“日”字形。新屋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单间,硬山单坡顶,两侧尽间山墙处起三叠马头墙,明间中柱处施板门两扇,两尽间木板墙体围合,次间置“万川”纹木栏杆,院落内前厅形式已经有所改动,风貌一般,但其前檐一步采用轩架,形式似“鹤径轩”;轩架及两侧墙头上的木雕手法高超,图案笔法娴熟,曲折有致,题材繁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后院由前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两侧厢房与后厅均两层,重檐,硬山顶;其中西侧风火墙形式较具特色,分上、下两层,上层七叠,下层一叠,错落有致;后厅两层,前部牛腿承檐檩,形式自由,线条以曲线为主,雕刻精细,具有一定的风貌特征,颇有徽派建筑风貌。
  谢家祠堂 位于庄桥街道谢家村东南端,南近姚江,坐北朝南(偏东南)。现存的建筑为正厅五开间,占地约396平方米。正厅为硬山顶,屋脊中心为一“福”字,自东往西为“三星高照”四字,檐廊明、次间均置卷棚,明间为五架抬梁结构,进深五柱九檩,后二檩各置一单步,次间为中柱落地,穿斗结构,进深六柱八檩,梢间山墙面梁架为穿斗式,进深七柱九檩,前、后各二檩为双步梁,檐廊无卷棚,檐廊东西向各置一门。西侧小屋内立“勒石”碑一方,东侧小屋立“秋祭碑记”碑一方。
  张氏祠堂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北230号,原为马径张氏宗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集资重修。祠堂坐北朝南,分别由台门、左右厢楼、戏台和大堂主体建筑所组成,内设前后天井,占地920平方米。该建筑布局规正、传统,台门为九开间,硬山屋面,前飞檐,船轩篷,梁架正贴施中柱,后双步梁。戏台屋面为歇山式,四周飞檐,部分木结构雕刻损坏。正堂五开间,硬山屋面,进深八柱十一檩,明间为抬梁结构,次、梢间正贴施中柱,穿斗结构,后三界为双步梁。该建筑用材硕大,做工精细,人文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结构富于地方特色,是江北地区晚清宗祠的典型之一。
  周家祠堂 位于白沙街道人和巷1—2号,由台门、大殿、两厢及偏房组成。面阔五开间,用材硕大,雕刻精美,是江北岸地区保存较好的传统祠堂建筑。
  妙音精舍 又名妙音庵,位于慈城西门的中华路,建于清光绪年间。该舍原是冯姓所建仓屋,五间二弄的前、中、后三进。民国初年由阿育王寺购作后院。民国24年(1935),由众居士捐资1万银圆转购,作观宗寺根慧方丈打禅坐关之用,取名“妙音精舍”。民国38年(1949)根慧方丈传给其弟子、近代著名女僧法师本空(原名张汝钊,庄桥人)作为弘法道场。20世纪50年,代后,精舍移作他用。1985年被批准开放寺庵,女尼陆续返归,恢复宗教活动,由常根师太主持。1987年起,修复大殿,先后重建观音殿、净土堂、烟水阁、本空法师纪念堂、放生池、斋堂等。近年新建天王殿、山门、水上观音、万佛殿等。
  清道观 详见第二十九编“古慈城”。
  朱贵祠 详见第二十九编“古慈城”。
  张孝子祠 详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慈孝文化遗迹”。
  节孝祠详 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慈孝文化遗迹”。
  第二节 塘闸坝堰
  慈湖 位于慈城北隅。三国时阚泽居此读书,慈湖因而又称阚湖,亦称德润湖、普济湖。唐开元年间(713—741)县令房琯凿之,拓以引水灌溉。宋时,普济寺僧人筑堤于湖间,贯通南北,以便往来。南宋景定五,年(1264)县令金昌年置东闸西碶,调节水源。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遣官修堤塘碶闸,启闭以时,民田赖,之。清顺治十二年(1655),县令王绣建师古亭于堤上,有桥名彩虹。乾隆年间,知县胡观澜重浚。道光二十五年(1845),邑人冯云濠再浚。净土池 位于保国寺内,开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池上方镌“一碧涵空”,镌联曰:“天光开图画,山翠入波纹”为明代御史颜鲸所题。
  应家池 位于慈城太阳殿路54号,原系明代应家所有。池长4.1米,宽3.1米,面积12平方米,用条石砌筑,四周围望柱栏板,南北两侧栏板由龙凤透雕装饰,东西两端为平板栏板,池西端有一船首状踏步向池中伸出0.6米,保存古朴完整。
  慈湖东闸 位于慈湖东,潦涨则泄,旱则闭之,民田有赖,曾废弃。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浚慈湖,修复旧闸改为碶。1995年,引英雄水库水入慈湖,重置慈湖闸。
  保丰契闸 位于文教街道永丰北路,初建于宋开庆元年(1259)。该契闸为4孔。1951年改建,仍为4孔木闸门人工启闭。1989年重建,为4孔,净宽12米,钢筋混凝土闸门,电动启闭,排市区中塘河水入姚江。现仍在使用。
  泗港闸 位于洪塘街道周陈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3孔。1954年重建。
  小新坝 亦名小西坝,位于今慈城镇前洋村。宋宝祐五年(12,57),郡给钱下县,鼎新修筑辇石。自此东达慈溪定海(今宁波镇海区),“两邑之地无斥卤浸淫之害,风帆浪楫往来上下者胥利焉”。1993年2月,为抗旱、排涝闸,旧坝附近开工建小西坝闸,当年12月竣工。现是官山河出口闸,排水总面积60.3平方公里,也是慈江灌区主要退水闸。
  城山渡 位于慈城三勤村南边。清咸丰八年(1858)里人王开泰捐置田30亩。同治三年(1864)王焘捐置田40亩,里人复集捐置田30亩,渡船3只。现仍有渡船载客往来。
  半浦渡 位于慈城半浦村,始于清朝。该渡为姚江十大古渡之一,现存清朝渡埠石灯柱。南属鄞县,仍存清代义渡牌一块。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里人郑时陛、郑性等捐置田18亩设立义渡。嘉庆年间(1796—1820)余北海、郑名臣续置田14亩,寻被义渡庵僧盗卖。道光七年(1827)郑芬、郑一夔等捐置田31亩,同治年间(1862—1875)里人续有捐置田共110亩,渡船3只。现仍,有渡客。
  邵家渡 洪塘街道办事处西南约5.5公里(直线距离)。清乾隆年间(1736—1796)裘文蔚辟地构亭,曰风木亭,以憩行人。潘侍御庭有记,今圮。道光年间(1821—1851)里人虞元利等建小憩亭。道光二十年(1840)里人裘搢三捐置田24亩,房屋2间,渡船2只。咸丰十年(1860)被毁废。同治元年(1862)裘雅裳募捐修理。同治十二年(1873)裘之祥捐置船2只,岁给修理费钱2万文,渡夫食谷1200千克。
  潺头浦船闸 位于洪塘街道孙家村洋市街河上,临姚江,是姚江建闸前今江北区境农村地区中部内河通姚江的唯一通道。采用人工、畜力两用,以农田灌溉车水方式使船只过堰,姚江大闸建成后停止使用。目前设施仍保持原状。
  青林渡 位于庄桥街道颜家村西南端,南临姚江,东近萧甬铁路桥,西为江北大桥,北靠永宁禅庵。渡口开埠于清代,现存东侧一埠头,面朝西南,上设如意踏三阶,为一平台;平台之下仍有台阶,正常水位只能目测二阶台阶,其余均被江水淹没;渡口堤沿为东西向,堤沿置牵缆石4个,相隔间距基本对称。青林渡古渡口在清代前已作为姚江两岸重要的水上通道。2006年修缮加固;同年收集该渡石碑2块及石柱,作馆藏文物。
  李渡 位于庄桥街道李家村庄桥河上,南临姚江。渡口开埠于清代,1962年建李碶渡船闸,为内河抗旱时过船船闸,至1985年。现由渡口凉亭和埠头组成。埠头原为阶梯式形制,埠头宽3.1米,岸口至埠头沿口约11米,正常水位时均被江水淹没,阶梯为6米。
  茅洲闸 参见第八编“水利”。
  姚江闸 参见第八编“水利”。
  荪湖 参见第八编“水利”。
  第三节 楼阁宅第
  姚家玉房东门厅 建于清晚期,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现存东门厅为玉房大屋的一部分,门厅、照壁保存古朴完整,门厅前八字墙、照壁用石须弥座,砖雕斗拱飞檐,门厅集石、砖、木刻于一体,内容之丰富,雕刻之精致,在江北现存古建筑中为罕见。
  谢宅 位于江北岸白沙路96号,旅沪鄞县巨商谢蘅牕建于清光绪二十九至三十四年(1903—1908)现保存完好。该宅系三层三开间西洋式楼房,坐西朝东,面朝甬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整栋建筑占地450平方米,系水泥、砖、石柱砌成3层楼房。墙体用灰色清水砖,水平用红色清水砖作间隔,巨柱上均布有几何图案和花卉饰纹。墙体四周开窗,正立面中石质拱券窗檐口装饰。宅之北面的墙基尚存有“谢天佑”碑石。西面开大门,用石柱及钢筋水泥做成圆拱状,是“五蝠捧福”图案组成的铁皮门;南开小侧门。地面铺水磨石阶。两旁均有造型各异之鸟兽、花草石雕,内部均铺金漆地板,设天井,两旁扶梯可拾级上下,各房间内设有西式壁炉吊灯,整个建筑颇显气派。宁波沦陷后,该宅被侵华日军占领,辟为“水上司令部”。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后改为军用。谢宅曾被评为宁波市十大近代优秀建筑。
  大一房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171号。建筑整体格局已毁坏,现存建筑坐北朝西,为原建筑群体东厢楼的一部分,占地面积为261平方米。单体建筑四间一弄,重檐硬山顶,穿斗梁架,中柱落地,房屋进深八柱八檩,檐廊为月梁单步,龙头状牛腿,明间开六扇格子门,该宅保存完好。
  竹丝墙门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57—64号,为清早期建筑。该建筑为东南朝向,现存的建筑为原建筑群体的东北角一部分,由东侧门、后楼、厅堂、倒厅、前楼所组成的四合院布局,占地约785平方米。东侧门为石砌门框,造型简朴,上方阳刻行楷“贻厥嘉■”四字,侧门为单开间,进深三柱三檩,柱头施十字斗拱,前檐为月梁步架;后柱施卷棚,连接后楼;后楼由东往西通排为八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檐柱顶部均施十字斗栱,梁架为穿斗式结构;厅堂面朝东,重檐硬山顶,为三开间,穿斗梁架,明间进深五柱七檩,明间为六扇格子门,次间各为双开格子窗,山墙面隔墙采用芦苇夹芯泥墙;倒厅面朝西,硬山顶屋面,三开间,明间施六扇格子门,次间为双开窗,进深二柱二檩,抬梁结构。
  樟树门头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的西端,为清晚期民宅。该建筑为东南朝向,占地1484平方米。现存有门楼、东厢房、正厅3个主体。该宅四周高砌围墙,南侧围墙中心开一石柱大门,大门整体造型简朴,破损较为严重;正屋为九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明间双顶结构,檐柱顶部施十字斗拱,大厅梁架为中柱落地,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前三檩为单步月梁步架,后三檩为双步架,梁架保存基本完好,但建筑内部改动、改建较为严重;西厢房因火灾被毁,正厅东侧檐廊均改建砖混结构。
  天一房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134号,为庄桥姚氏祖上住宅的一部分。该建筑坐西朝东,整体分布面积为1100平方米。因居民屡有增建与改建,建筑群落布局已不太完整,现存台门三间和北侧后楼一栋,台门为硬山顶,进深三柱四檩,中柱落地,前为月梁步架,檐柱顶部施十字斗拱;台门前筑青砖小八字影墙,下部置须弥座;后进建筑为重檐硬山顶穿斗梁架,东侧三间屋顶已坍塌,西侧均改为砖混结构。
  费家大院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北端。该宅坐北朝南,偏东南,现存建筑为门楼、东厢房、正厅三个单体建筑,建筑占地面积为1340平方米。其中门楼为五开间,硬山顶,明间进深四柱,前置飞檐,卷棚,后置檐廊,门楼木雕、砖雕、石雕内容丰富,做工精细,西厢房已毁,东厢房也已改动,正厅为六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明间为双顶结构,进深七柱九檩,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各三檩为单步月梁步架,檐柱顶部施十字斗拱,象鼻状牛腿。
  后姚前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后姚117号。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是门楼、两侧厢房和正厅合成的四合院建筑布局,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其中台门为五间二弄,硬山顶,明间中柱落地,穿斗抬梁混合梁架,进深四柱五檩,前为飞檐,中柱置双扇木门,门楼木构件雕刻精细,内涵丰富,后檐柱为方柱,柱头施十字斗拱;东、西厢房为三开间,重檐硬山顶,穿斗梁架,进深五柱
  七檩,檐柱置牛腿支撑檐檩;正厅为七间二弄,明间置八扇格子门,檐柱顶部置十字斗拱,月梁步架,进深七柱九檩,穿斗抬梁混合梁架,中柱落地,梁架保存基本完好。
  庙跟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为清代晚期建筑。该建筑东南朝向,格局保存比较完整。现存建筑有三进、院落三重,由前厅、两侧厢房、后厅及储藏用房等建筑组成,建筑之间均有双坡廊连接,占地面积为1528平方米。其中前厅为七间二弄,两侧梢间置楼梯,重檐硬山顶,两侧山墙起“高人字”形风火墙。檐廊为月梁单步步架,象鼻状牛腿,明间进深为七柱九檩,穿斗梁架,前为六扇万字形格子门,后为六扇隔墙门,次间均开双门格子窗。厢房为二开间,硬山顶,中柱落地,穿斗梁架,进深五柱七檩,檐柱为单步月梁,象鼻状牛腿,与前厅相接采用东西二连廊。
  童家祠堂 详见本编第三章第一节“寺塔庙祠”。
  三斢童中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三斢童自然村,为清晚期建筑,童祥春住宅。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前厅、二门、后厅、三门、左右厢组成。其中前厅建筑为七间二弄,东、西山墙面各设一辕门,明间为穿堂,正对二门,硬山顶,高平屋,内设阁楼,穿斗结构,中柱落地,前二界为双步梁,进深为五柱七檩;次、梢间为七柱七檩,梢间采用连廊与后进贯穿,二门石雕工艺精致,人物造型生动,布局合理,檐柱均采用月梁步架,象鼻牛腿,木雕内容丰富,工艺精细,连廊为抬梁结构,梁上设二方斗,方檩支撑卷棚形式,下置万川文木栏杆;第三进现保存为东西厢房,主体建筑已毁。
  三斢童后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三斢童自然村。该建筑坐北朝南,四周高砌风火墙,依次为台门、前厅、左右厢房、后厅、后偏房和东西偏房,整体呈四合院布局形制,院落三重,格局较为完整,保存基本完好。朝南风火墙体上开设一正门,门厅为单开间,单坡顶,进深二柱,内设卷棚,东、西各设侧门并通入偏房;前厅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明间为穿堂,重檐双顶,中柱落地,穿斗结构,进深为七柱九檩,前后各三檩采用单步月梁,明间南北廊柱均置以八扇门:东西厢房为二开间,穿斗梁架,硬山顶,南北向设连廊与前后二进建筑相接;后进为五间二弄,明间同样采用重檐双顶,中柱落地,穿斗结构,进深为七柱十檩,前三檩为单步月梁,后二檩为双步梁;后偏房为七开间,硬山平房顶,三柱五檩,东西偏房改动较为严重。
  马径后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后新屋,为清晚期建筑。该建筑面朝东南,占地面积为2950平方米,整体空间布局较为完整,为四厅二堂,四明二房。现存建筑为前后二进,院落三重,中轴依次为台门、二门、前厅、后厅,左右各为厢楼贯穿,东侧厢楼边另有偏房贯穿前后。门厅为硬山顶,三开间,明间梁架为前双步后双步用三柱结构形式。前、后两厅梁架均为穿斗式,硬山顶,三间两弄,明间均为九柱九檩,建筑屋顶与东西侧厢房屋顶相接。两侧厢房均为两层,东厢房南立面为歇山顶,西厢房已作改动。东侧偏房为硬山顶,南北贯穿。该建筑形制简朴,构件硕大,功能齐全,为清末著名外交家张斯桂、张斯枸兄弟的故居。
  张氏坤房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109号,为清晚期建筑。该建筑面朝东南,所有偏房为东西朝向,占地约2900平方米。原为清末张振来宅第,分乾房、坤房两大主要区块,中间有隔墙区分。中轴线上分为门楼、前厅、后厅,院落三重的合成院落布局,两侧各有厢房、东西偏房、柴房、谷仓等。其中门楼为五开间,左右各设耳房两间及东西偏房,呈“一”字形排开,硬山顶,明间前沿设小八字墙,梁架为穿斗结构,以中柱为对称前后双步梁。前厅为五开间,左右各有厢房两间,重檐硬山顶,檐廊顶部均为船篷轩,月梁雕刻细腻,穿斗结构,中柱落地。后厅为三间两弄,左、右厢房各两间,重檐硬山顶,明间七柱九檩,无楼板,檐廊顶部为船篷轩,穿斗梁架。东、西偏房基本对称,分隔也较为明显,均为硬山式屋顶,贯穿南北。
  张氏房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内,是典型的晚清浙东村落宅居。现存建筑有5栋,分三进,依次为门楼、左右厢房、前厅、后厅的合成院落格局。其中门楼通排七间,硬山屋顶,穿斗梁架,中柱落地,进深为五柱七檩;东西梢间均采用连廊与厢房相接,厢房为两开间,沿廊贯穿至后进;前厅为五间两弄,重檐硬山顶,明间采用复合式双重屋顶,穿斗梁架,八柱十檩,中柱落地,前后各三界为单步月梁结构;梢间为九柱十一檩,后三界为双步梁,中柱落地;后进为七开间横成一排,单坡顶,进深为单开间。
  中新房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为晚清建筑。该建筑群东南朝向,规模较大,但格局毁坏较为严重。现存的有门楼、大厅、正屋、左右厢楼和西后楼,组成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建筑东侧为一门楼,台门做工精致、古朴,通排为东西朝向六间楼房,重檐硬山顶;台门与东西沿廊相贯穿,大厅面朝北,为三间二弄,两弄贯穿南北走廊,明间穿斗梁架、进深六柱八檩,中柱落地,硬山顶,次间沿廊均采用连廊与厢房相接;厢房均为两开间,重檐硬山顶,南北沿廊与前后两进采用连廊相连接;正屋面朝东南,为七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廊改动较大,沿柱、屋檐均改为砖混结构,穿斗梁架,明间进深为六柱八檩。
  费家大屋 位于庄桥街道北街227号,为清代建筑。该宅坐西朝东,是座四合院建筑。原建筑台门已毁,现存建筑二进,院落二重,建筑分布面积为1043平方米。其中前厅为五间二弄,硬山顶,前檐步架置月梁,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中柱落地;二弄布局与左右厢房相接,厢房为三开间,硬山顶,檐柱风格一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四柱六檩;正厅五间二弄,檐廊南北向各开设一侧门,檐廊施月梁,重檐硬山顶,南北两侧山墙高砌四马头风火墙,明间置双顶,前置六扇格子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姚家新屋 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159号。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574平方米,为姚氏新屋的一部分,总体的建筑格局已遭破坏。现存建筑为五间二弄,前后天井,重檐硬山顶,山墙面高砌“人”字形风火墙,建筑梁架为穿斗步架,建筑用材硕大,檐柱施月梁步架,保存基本完好。
  戴祠巷近代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金宅、钟宅、刘宅、盐商房组成。其中,金宅位于生宝路6弄1—3号,为三幢并列式石库门建筑,其建筑结构类同,平面布局均为三合院式。钟宅位于生宝路10弄3号,为三合院式建筑,主楼面阔三间二弄,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梁架为穿斗式,带前廊。二层为木地板,底层为青石板,二层前廊有制作精美的铁花栏杆、廊檐雀替,柱下石柱础雕刻着梅花和如意云纹。
  德记巷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董宅、曹宅、严宅、方宅、许宅、章宅组成。其中,曹宅位于人民路439号,是一座较精致的近代三合院式民居,具有明显的民国时期小康人家的民居特色。严宅位于江北区德记巷3号、12号、13号、14号。由主楼两幢和左花园右偏房数间组成,宅主为严子均。
  新马路近代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新马路38号、40号、42号、新马路36弄1—5号石库门建筑群、36弄11号王宅、36弄13号王宅、36弄15号、36弄9号、新马巷5号鲍宅、新马路12号范宅、新马路22号孙宅组成。新马路38号、40号、42号,新马路36弄1—5号石库门建筑群,主体建筑为二楼传统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式建筑平面布局,每进院落前均为石库门。建筑群中间以甬道相连。
  槐树路临江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杨宅、孙宅、基督教会用房组成,2003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保点。杨宅坐西朝东,面阔三间重楼,屋顶采用洋瓦硬山式,梁架采用近代西式三角形木屋架。孙宅坐北朝南,由前后两幢二层楼建筑物组成,平面呈正方形,屋面采用洋瓦人字坡硬山式,外墙西式木格玻璃窗。基督教会用房坐西朝东,二层楼建筑。屋面采用小青瓦,并改造有两个人字坡天窗。正立面上下两层均为卷柱式外廊,四周开有多个西式木窗,外墙为清水砖墙,是一处典型的西式建筑。
  中马路近代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白沙码头部队内教堂用房、中马路166号的浙海关住宅楼、中马路172—2号西餐厅、中马路176号英商洋行、中马路180号朱宅组成。其中浙海关住宅楼位于中马路166号,是一幢西洋风格建筑,高两层,面朝甬江,背靠中马路。清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设税务司,并设立浙海关于江北岸。此大楼是海关高级职员的住宅,并设有部分办公室。中马路朱宅位于中马路180号,近代西式洋房,宅主为朱葆三。
  板桥街建筑群 该建筑群是由颍川巷1—9号、玛瑙路102号、104号的石库门民宅、使君街6—14号的唐家墙门和潘宅组成。
  贝家巷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杜宅等组成,位于贝家巷23号,现为部队家属宿舍。大门为水泥磨石子式石库门,门楣上有几何图形装饰。主楼高两层,面阔五开间带二厢。屋面为洋瓦硬山式,梁架采用近代西式木屋架。墙面上设有西式木窗,地面铺设菱形地砖。
  知县房 位于慈城镇西南,为明清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依次为前厅、后楼、后堂、后楼共五进。此宅原称钱知县房,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江西新建知县钱景超故居。1986年10月毁于火灾。同年,取消区级文保单位。
  大官房 位于洪塘街道裘市,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该房系裘壤之清景楼。“东北蛟川支脉所汇,西南则远受舜江。清波激流左右环带,吾之楼适当其中。凭高以望,轩几席之外皆水也,而西江为尤胜。故名之曰‘西江清景楼’。”裘壤,字本厚,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行人,转工部郎。奉命福建、湖广、河南及辽周二府。大官房在1986年10月毁于火灾。同年,取消区级文保单位。
  此外,尚有抱珠楼、抹云楼、二老阁、宝善堂、甲第世家、布政房、冯宅、莫驸马宅、俞宅、中华路79号民宅、太湖路24号民宅、周仰山宅、大夫第、福字门头、符卿第、张尚书第等近20处古建筑。(参见第二十九编“古慈城”)
  第四节 碑刻牌坊
  碑刻
  勾馀(碑) 建立年代不详。“勾馀”为境内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域名称,相传始于夏朝少康封庶子无余建越国时,析“无”、“余”两字在越境内设勾无、勾余两行政区域。
  佛顶尊胜罗尼经幢 在阚峰,唐开成四年(839)十一月十四日建。
  至圣先师像(碑) 原在学宫大成殿,唐代画家吴道元所绘;至圣先师孔子自赞,魏之璜书,韩鸿摹刻,冯烶篆,明崇祯九年(1636)三月立。今存朱贵祠。
  文武忠孝(摩崖石刻) 刻于今慈湖中学东首阚峰山麓岩石上(今朱洪山烈士墓附近),年代、书者无考,疑为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手迹。
  董孝子碣铭 宋人题记,原存慈城徐家巷,清光绪十七年(1891)移置三七市董氏繁露祠。
  慈溪县建学记 在孔庙内,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王安石撰文;清咸丰九年(1859)正月重刻。今存。
  题名碑 宋开禧三年(1207)立,原在慈城市心口,清光绪十八年(1892)春移至慈湖书院,疑为杨简手迹(一说监官李亦振撰并书)。
  王家闸题记 在小新坝,宋癸酉嘉定六年(1213)正月立,迪功郎主簿刘笠建。
  浚普济湖记 在慈湖书院,宋咸淳元年(1265)二月立,桂锡孙撰,孙困书。
  宋郭秘校墓志铭 舒亶撰,陈诜书。
  罗汉殿记 在普济寺,俞伸撰,孙籲书。
  龙虎轩诗刻 存普济寺。
  龙峰祝圣塔记 在白龙王堂,刘应时记。
  普济寺残碑 在普济寺。
  慈湖书院东西坊题字 在慈湖书院门外,钱时撰。
  孙孝子祠碑 在慈湖书院,桂锡孙撰,赵汝模书。慈湖书院记、重建慈湖书院之记 在慈湖书院,王应麟记,黄翔龙书,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三月,县尹富德庸立石。今存慈湖中学。
  重建慈湖书院本末 元至元甲午(1294)九月,黄翔龙记并书,宋泽立石。
  元宵忏会记 在青林庙,元大德庚子(1300),东吴沙门善记,姜文奎、陈宗舜、罗文超、周文浩、陈道奎等立石。
  宝峰禅庵记 在荪湖,天台山景德寺住持昙噩撰,桂德称书,王景辉刻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中秋立。
  皇元加封忠佑庙神之碑 在北郭庙(今东方威尼斯小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立,袁士元撰,倪可辅书并篆额。
  徵士茅公孺人唐氏墓表碑 在花屿湖(今慈城镇湖心村),明正统十三年(1448)三月,曹□撰,江饶礼书,子茅惟扬立石。
  明封夫人徐氏(屠滽之母)墓志铭 在江北东原,明弘治四年(1491)立,夏时正撰,邵庄书。
  大明故盘隐处士杨公(名斗观)墓碣铭 在大,王献撰文,陈音书丹,明弘治六年(1493)十二月,孝元孙惠立石。
  母弟宣义郎屠朝周墓志铭 在江北岸,明弘治十四年(1501)立,屠滽撰,卢书。
  明故封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松窗屠公瑜墓志铭 在江北东原,弘治十五年(1502)立,杨守阯撰,朱瑄书。
  慈溪县修造记 在县衙,明正德二年(1507)冬立,姚镆撰记。
  四川按察使茅公(名丹翰)墓表、茅恭人张氏墓铭 在花屿湖东三盘山,明正德四年(1509)立。
  明故安庆府儒学教授秉彝屠公珙墓志铭 在江北马郎桥,明正德八年(1513)立,李堂撰。
  怡隐先生(沈瑛,字栗夫,号怡隐)墓志铭 在七步车头,余本撰文,冯志书丹,明嘉靖壬午(1522)正月立。
  桂氏祠堂记 在阚峰,袁炜撰,刘士逵书丹,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立。
  江东庙记(二块) 一为刘世龙撰,另一为杨守陈撰,明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立。
  阚公祠碑 在东庙,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月立石,清时已残,撰文、书丹人已无考。
  桂氏庙碑 在阚峰,二十四世孙倬撰文,二十□世孙林书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立石。
  慈湖祠祀记 在慈湖书院,钱德洪撰文,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三月,慈溪知县刘逢恺立石。
  幽远经堂记 颜鲸撰文,□茂义书丹,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立。
  惠楷上人行迹碑 在幽远经堂,赵文华撰文,张谦书丹,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立。
  沈御史(名槐墩)墓志铭 在七步车头,姚镆撰文,周镐书丹,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九月立。
  湾头浚河记 在清湾庙,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立,陈王道会鳌王伟立石。
  友石冯公墓表 在荪湖,李贵撰,刘世龙书,明隆庆二年(1568)三月,其子成位、成能立石。
  慈湖书院学田碑 在慈湖书院,颜鲸撰文,孙光祖书丹,明万历二年(1574)十月,慈溪县知事戴洪恩立石。
  重修启圣祠碑记 在学宫(即孔庙),颜鲸撰文,张谦书丹,明万历六年(1578)立石。
  通济庵记 在三板桥庵,颜鲸撰,孙光祖书丹,明万历七年(1579)三月立石。
  鼎建太平桥记 在太平桥庵,颜鲸、应雷甫撰,费廷非书,陈子秀刻,明万历十四年(1586)五月立。
  新建太平桥记略 在太平桥庵,张谦撰,钱梦登书,陈子秀刻,明万历十四年(1586)立。
  重修蔡氏庵记 在东山,张谦撰文,岑应春书丹,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立。
  纪实师持教经堂碑 在幽远经堂,陈颐正撰文,陈应式书丹,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立。
  赵司空祠记 在城隍庙,明万历甲寅年(1614)立,杨守勤撰。
  向侯德政碑 在西门,刘伯渊撰文,罗应斗书丹,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玄月(即九月)立。
  陈侯(名昉矦)生祠记 在慈湖书院,刘伯渊撰文,刘宪龙书丹,明天启元年(1621)立。
  夹田桥残碑 在夹田桥,明天启甲子(1624)仲秋立,邹大相镌。
  重建夹田桥碑记 在夹田桥,(重建工程)始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六月,讫于天启四年(1624)正月。
  重建城隍庙碑记 在城隍庙,刘伯渊撰,刘宪龙书,明天启甲子年(1624)立。
  夹田桥善缘记 在夹田桥,刘伯渊记,明天启丙寅年(1626)秋立。
  重建白龙寺碑 在花屿湖,张九德撰文,冯元飚书丹,明崇祯元年(1628)住持惟远立石。
  重修佘使君(佘楷)庙碑记 在江北佘使君庙,明崇祯六年(1633)立,佘启芳撰。
  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赤水屠公隆墓志铭 在北郭白云翠,崇祯十七年(1644)立,杨德周撰。
  沈翘楚重修儒学记残字 在学宫明伦堂。
  大明故南隐处士杨君(名浚,字深源,号南隐)夫人袁氏合葬铭 在慈城镇金沙村,夏时正撰文,顾幸孙书丹。
  布政杨子器神道残碑 在阚峰,乔宇撰文,通议□□□书丹。
  孙孺人墓志铭 在七步车头(又称七部车头),向锦撰文,王惠书丹。
  明故广东布政司右参议秦公(名岳,字维翰)墓碑 在东山,汪俊撰,姚镆书。
  重修普济寺记 在普济寺,赵文华撰文,刘□□书丹。
  饶州府同知邬文明墓 在西管乡白沙村,谢泰宗铭其墓。
  贡生薛士珩墓 在西管乡白沙村,谢泰宗为墓表,全祖望为冢阙文。
  重建东西庑 名宦乡贤祠碑记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一月令窦忻撰立,县学生王国撰、王庆会书。今存孔庙。
  重修慈溪县儒学碑记 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令李光时撰。今存孔庙。
  义火祠捐薪祀碑记 在北门义火祠,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立,汪国撰。
  乘石庙西堡公会碑记 在草马路乘石庙,乾隆中期立,屠之蕴撰。
  修建砖桥捐资题名碑 在江北岸石板巷,清嘉庆十年(1805)立。
  凫园先生屠继墓志铭 在老界乡,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立,黄定文撰。
  慈溪县重修节孝祠记 清道光九年(1829),冯汝霖、汝震、汝霆兄弟,奉母之命重修,杜堮撰并书。今存孔庙。
  重建慈溪县学明伦堂碑记 朱渌撰并书,清道光十七年(1837),冯汝震等立。今存孔庙。
  重建柳山庙碑记 柳山庙在慈城东镇桥南,碑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立,陈梦兰撰并书。今存慈城镇觉民路小学旁。
  清龙山知县同生屠公(名可标)墓志铭 在江北,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立,屠继善撰。
  清介休县典史屠栋墓志铭 在江北双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立,牟衍騋撰。冯节母洪太夫人家传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立。今存孔庙。
  慈郭庙(又称高节祠、朱将军庙)碑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仲秋立,胡江跋,吴钟骏撰,赵光书,朱安山刻石。今仍存朱贵祠。
  清徐氏萱安姑娘墓(碑) 梅调鼎书,清光绪六年(1880)立。原墓已损毁,新碑现置于黄夹岙公墓。
  北门渡船户公议永禁多装规约碑 在浮石路,清同治元年(1862)立。
  左宗棠为杨庆槐所书碑 阴清光绪元年(1875)正月立。今存孔庙。
  宁绍台道宁波府知府鄞县知县会衔江北浮桥自向英商价买为义桥岁修之费由各洋药众栈轮柱承办条规给示勒石遵照告示碑 在江北岸,清光绪六年(1880)立。
  御制训饬士子文 在孔庙,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御制,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重刊。今存。
  钦颁训饬士子文 在孔庙,清乾隆五年(1740)钦颁,光绪十八年(1892)重刊。今存。
  鄞县知县禁止甬东八九十图居民偷窃田野稻禾蔬菜告示碑 在草马路乘石庙,清光绪二十年(1894)立。
  清 庙附祀张祖衔茂才记 在清湾庙(湾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立,陆廷黻撰,王雨芗书。
  江北工程局收买李姓余地告示碑 在新马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立。
  乘石庙募助琉璃会灯碑记 在草马路乘石庙,民国3年(1914)立,杨筠堂撰。
  屠氏收管和义门道头记 在屠氏义庄,民国7年(1918)立,屠彝撰。
  屠氏宗祠坤宁会记 在祝都桥,民国8年(1919)立,屠用锡撰。
  绍属七邑同乡会丙舍建筑记 在浮石路,民国17年(1928)立,田冰撰并书。
  宝峰琐翠(直碑) 在慈城小西门外护龙寺,民国18年(1929)4月立,钱罕书。今存大宝山。
  慈溪冯君墓志铭 民国23年(1934)立,陈三立撰,钱罕书,王开霖刻石。今存朱贵祠。
  以上碑刻按朝代年份先后为序,年份不清楚者置于朝代之后。此外,分布于江北区现境内尚有清光绪年间已经佚失的碑刻计90余块,比较著名的有清清堂记、花屿湖记、大宝泉铭、宝庆寺记、慈溪县医学记、重修茅洲闸记、归去来兮碑、贡茶碑记等,其中有历代名人撰文、书丹,如颜真卿、王安石、赵孟等。详见光绪《慈溪县志》。
  牌坊
  安济坊 县治东南二里,宋崇宁年间(1102—1106)建。
  兴贤坊 又名县学坊,在慈城,旧名崇儒坊,宋嘉泰年间(1201—1204)立,嘉定年间(1208—
  1224)重立并易名。
  崇孝坊 宋嘉定年间(1208—1224)改立为纯德坊。
  联桂坊 在平政桥西,宋宝庆二年(1226),为邑人孙梦观兄弟联科立。
  高义坊 又名高谊坊,在慈城,旧名承贤坊、旌贤坊,宋景定间(1260—1264)改名为高义坊。
  富礼坊 在县西方家巷,宋景定年间(1260—1264)立。
  东山坊 在慈城,宋景定年间(1260—1264)立。
  状元坊 在大方桥西,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为方山京及第立。
  状元坊 在慈城,为武举魁胡应时立。
  攀桂坊 在竺巷口,宋景定年间(1260—1264),以桂万荣登第,撤胡应时状元坊 改立。
  大宝坊 在县南二石桥西,宋景定年间(1260—1264)立。
  东溪坊 县南二石桥东,宋景定年间(1260—1264)立。
  更楼坊 宋咸淳丙寅(1266),为迪功郎监渠先生朱柏谦建。
  觐天坊 在西镇桥西,为宋桂锡孙任御史立。
  慈孝坊 旧名祈报坊 ,元至元三年(1266),因董孝子庙易名。
  嘉义坊 旧名棣华坊 ,元延祐年间(1314—1320),为旌表义士童金立。
  宣化坊 在慈城,元泰定二年(1325)立。
  美政坊 在慈城,元泰定二年(1325)建。
  积善坊 在砖桥西,元泰定二年(1325)建。
  采芹坊 在县学东,元天历二年(1329)立。
  崇善坊 在县治西南一里,永明寺西门,元天历年间(1328—1330)立。
  知训坊 在莫家巷口,元至正癸未(1343),居民立以为自表。
  集义坊 西南应家巷,元至正年间(1341—1368),居民自立以为表。
  两京廷尉坊 在德星桥,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为沈光大立。
  解元坊 在下颜巷,明永乐十二年(1414),为郑维桓立。
  攀桂坊 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举人叶郊立。
  奎昭坊 在骢马桥南,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为举人钱森立。
  青云坊 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为举人刘炜立。
  登俊坊 竺巷内,明正统三年(1438),为举人张瑭立。
  奎璧坊 明正统六年(1441),为举人林垚立。
  传桂坊 明正统六年(1441),为举人陈塾立。
  奎璧坊 明正统十年(1445),为举人周翔立。
  登科坊 明正统十二年(1447),为举人桂怡立。
  登云坊 明正统十二年(1447),为举人姚堉立。
  联奎坊 明正统十二年(1447),为举人张瑗立。
  文英坊 明正统十二年(1447),为举人王旸立。
  延桂坊 明景泰元年(1450),为举人冯彰立。
  文奎坊 明景泰元年(1450),为举人罗信佳立。
  传桂坊 明景泰元年(1450),为举人桂琛立。
  进士坊 明景泰五年(1454),为郑岑立。
  承芳第 明景泰七年(1456),为举人王钥立。
  光世坊 明景泰七年(1456),为举人张森立。
  进士坊 在慈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为罗信佳立。
  进士坊 在孙家衕,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为孙忱立。
  联桂坊 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为举人姚垌立。
  解元坊 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为魏英中京闱第一名立。
  澄清坊 慈湖堤上,湖桥之北,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
  都堂里 在东镇桥堍,明天顺二年(1458)为佥都御史张楷立。
  进士坊 明天顺三年(1459),为张琦立。
  进士第 在骢马桥南,明天顺三年(1459),为进士王应奎立。
  绣衣坊 明天顺七年(1463),为御史葛渊立。
  文魁坊 明天顺七年(1463),为举人向秉直立。
  尚书坊 在骢马桥南,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为王来立。
  世美坊 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为举人时中立。
  进士坊 在东南街,明成化元年(1465),为姚堂立。
  进士坊 湖湫桥南,明成化初,为冯琪建。
  桂林坊 明成化辛卯(1471),为举人孙颖立。
  连奎坊 明成化辛卯(1471),为举人周鉴立。
  绣衣坊 在大方桥北,明成化壬辰(1472),为桂镐立。
  翔凤坊 明成化甲午(1474),为举人冯钢立。
  应璧坊 明成化甲午(1474),为举人周锴立。
  步云坊 明成化甲午(1474),为举人汤理立。
  进士坊 明成化甲辰(1484),为王纶立。
  进士坊 明成化丁未(1487),为袁燫立。
  进士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余浚立。
  秋闱步武、春榜傅芳两坊 为明成化辛卯(1471)举人赵坤、丙午(1486)举人赵继宗立。
  云衢接武坊 在大方桥北,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举人葛林立。
  经元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姜森立。
  承锦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举人刘钢立。
  清白街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参政姚堂立。
  世科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举人桂棨立。
  钟英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举人赵珏立。
  奎光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举人周肃立。
  绣衣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冯琪立。
  科第坊 、丹山起凤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杜焞立。
  棣萼联辉坊 在县学前,为明景泰庚午(1450)举人罗信佳、成化乙酉(1465)举人罗信才立。
  柱史坊 明弘治庚戌(1490),为陈熙立。
  五马桥坊 明弘治己未(1499),为进士冯本澄立。
  冬官坊 在慈城西南街(今民主路26号),为明弘治己未(1499)进士赵暕立。今存。
  桥梓骈秀坊 明弘治辛酉(1501),为周旋之子周士英立。
  绣衣坊 明弘治十四年(1501),为余浚立。
  进士街 明弘治十五年(1502),为刘乔立。
  集桂坊 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为举人林凤仪立。
  柱史坊 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为御史周津立。
  外台总宪坊 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为按察使茅维扬立。
  清华街 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为大理寺卿夏时正立。
  黄门第 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为给事中周旋立。
  集贤里 明正德二年(1507),为刘氏立。
  进士坊 在费家桥,明正德戊辰(1508),为沈元立。
  大司成坊 在文庙东,明正德五年(1510),为陈正宗立。
  会魁坊 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为姚汀立。
  内台总宪坊 明嘉靖癸未(1523),为进士叶照立。
  状元坊 明嘉靖癸未(1523),为科状元姚涞立。
  世恩坊 在德星桥北(今慈城镇永明路南口),明嘉靖乙巳(1545)为进士周翔、周文进、周镐立。今存。
  登科坊 在大方桥,明嘉靖壬子(1552),为举人杨佐立。
  解元坊 明嘉靖乙卯(1555),为乡试第一名郑卿建。
  甲科济美坊 在德星桥,为明永乐丙戌(1406)进士刘本、弘治乙丑(1505)刘滂、丙辰(1496)刘志伊、降庆戊辰(1568)刘廷诰立。
  大司寇坊 明嘉靖壬戌(1562),为嘉靖丙戌(1526)进士冯岳立。
  国学师臣坊 在城隍庙门东,明嘉靖壬戌(1562),为敕赠主事国子监助教韩秉文立。
  刺史坊 西闸桥东,明隆庆丁卯(1567),为袁大轮立。
  父子进士坊 明隆庆二年(1568),为正德甲戌(1514)秦铖、嘉靖癸丑(1553)秦宗道立。
  解元坊 明万历乙酉(1585),为冯烶立。
  济美坊 为明景泰庚午(1450)举人费灿,成化庚子(1480)举人、甲辰(1484)进士费铠,正德丁卯(1507)举人、嘉靖己丑(1589)进士费渊,正德丙子(1516)举人费沐,嘉靖乙卯(1555)举人费桂,嘉靖辛丑(1541)举人、隆庆辛未(1571)进士费标立。
  九凤联飞坊 明嘉靖壬寅(1542),为正德甲戌(1514)进士姚釬、周士英、冯泾、朱良、秦钺、沈教、徐州、李浑、王嵱立。
  三元坊 在慈城,明万历丁酉(1597)为连中三元的杨守勤立。
  都宪坊 又名父子进士坊 ,明万历辛亥(1611),为弘治癸丑(1493)进士王纯、正德丁丑(1517)进士王镕立。
  阅武坊 旧在华家巷,后改于永明湖堤中,明天启二年(1622)立。
  解元坊 明崇祯戊辰(1628),为元至正癸卯(1363)乡贡第一名沈邦立。
  尚书坊 在慈城,为明兵部尚书姚镆立。
  会元及第坊 在慈城,为袁炜立。
  司谏坊 在慈城,为明孙懋立。
  绣衣坊 在慈城,为明冯震立。
  黄门坊 在慈城,为明冯景浩立。
  黄门坊 在慈城,为明冯彰立。
  黄阁调元坊 为明学士袁炜立。
  骢马坊 在骢马桥南,为明御史王钥立。
  太子宾客坊 在县学前,为明袁炜立。
  经元绣衣坊 在下横街,为明汤理立。
  镇东坊 在东镇桥北。
  御史台坊 在东镇桥,为明张楷、张昺立。
  副使坊 在东郭桥西,为明敕封知县、浩封副使叶林立。
  孝子里为冯世卿立。
  三凤坊 为明工部尚书王来、清吏司主事王复、监察御史王鼎立。
  宫保坊 在西南街,为明姚镆立。
  大司空坊 在下横街,为明王来立。
  柱史坊 为明敕赠监察御史冯垔立。
  豸绣坊 为明韩彦起、韩元立。
  累世登瀛坊 为明陈链、陈应龙、陈原理立。
  世儒坊 为明知府葛继宋立。
  五俊坊 为明姚涞、秦金、陈文誉、袁载、叶照立。
  三元坊 为明解元王交、会元袁炜、状元姚涞立。
  进士坊 为明周元立。
  福民坊 在普济湖头。
  父子进士坊 为明刘安、刘志业立。
  江山会秀坊 为明赵文华立。
  天官大夫坊 为明吏部员外韩彦起立;又名南曹武库,为韩子允立。
  绣衣坊 为明东山道监察御史费铠立。
  进士绣衣坊 为明沈賚立。
  绣衣坊 为明御史魏英立。
  恩命重光坊 为明左布政使刘廷浩立。
  中书第 明王汾为父王旸立。
  完节、惇德二坊 为明刑部尚书冯岳立。
  世司风纪坊 为明进士沈元、沈一定立。
  五马坊 为明汤理立。
  紫薇坊 在东南街,为明秦岳立。
  三骥坊 为明周冕、周宏、周晟、周时徵立。
  三凤坊 在东南街,为明周澜、周津、周沂立。
  世受国恩坊 在东南街,为明尚宝卿陈鲸立。
  都谏坊 在莫家巷口,为明户科给事中徐仁立。
  亚魁进士坊 为明姚鉌、姚谱立。
  熙光坊 慈湖书院前。
  咏春坊 慈湖书院前。
  屠尚书墓神道牌坊 在人民路周家巷口。今存。
  科贡承芳坊 在西管五都,为贡生陈瑚立。恩荣坊 在慈城西街(今慈城镇民主路26号),为清顺治年间(1644—1661)武进士诰授武骑将军向腾蛟立。今存。
  孝子坊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为应充生立。
  孝子坊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钱秉虔立。
  孝子坊 在洋墅,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徐廷襄建。
  西渡古迹坊 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建。
  义行坊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府同知叶封立。
  以上牌坊按朝代年份先后为序,年份不清楚者置于朝代之后。尚存的进士、职官牌坊共4块,已在文中标明。此外,在江北区现境内尚有贞节、烈妇牌坊16块、节孝牌坊43块,至今大都已毁,仅存刘氏、陈氏、邵氏、冯氏4块:
  刘氏贞节坊 明嘉靖甲子(1564),为举人冯赞妻刘氏立,在今慈城镇尚志路。
  陈氏贞节坊 为明冯若陶妻陈氏立,在今慈城镇金家井巷口。
  邵氏贞节坊 为旌表明刘蓥配邵氏立,在今慈城镇民权路46号。
  冯氏节孝坊 清雍正九年(1731),为应日朋妻冯氏立,在今慈城镇东镇桥街34号对面。
  现存而本节未列碑刻牌坊,请参见本编“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点)一览表”。
  第四章 文物
  第一节 文物普查
  1954年,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研究所研究人员调查慈城镇古建筑状况时,发现了深藏在灵山中的保国寺,此为江南仅存的北宋木结构建筑。1956年,中国建筑设计院研究人员普查慈城镇文物,重点调查了县城格局、商业街市、寺庙观庵、居民牌坊等建筑,并以照片、文字记录存档,为慈城的文物保护开发积累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61年3月,今江北区域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5月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1处。1963年3月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处。198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3处。1981—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清理了“文化大革命”中文物的破坏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性保护措施。
  1984年,江北区文物管理所设立,开始逐步对江北区境内的文物进行拉网式普查,依据实地普查所得第一手材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公布、提升一批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保单位、文保点。截至2006年底,江北区共有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210处,其中四级文保单位共30处(49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其中慈城古建筑群一处含有6个点)、省级文保单位3处(其中慈城明清古建筑群一处含12个点;江北岸近现代建筑群一处含4个点)、市级文保单位4处、区级文保单位20处;二级文保点166处(共203点);市级文保点35处(72点)、区级文保点131处,另有历史建筑18处。
  2007年4月,培训全区7个街道1个镇的近50名业余文物工作者、文物爱好者。10月,进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登记阶段,深入到每一个文物点,逐一进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踏勘、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做好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与登录工作,至2008年12月尚未结束。
  第二节 考古发掘
  1976年3月,妙山公社妙山大队新开河道时,发现八字桥距今5100年的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陶片、石器、木桩、稻谷、红烧土和兽骨,经宁波市文管会考证,此属河姆渡第一、第二层或早于第二层文化遗址。
  1977年,市文管会调查妙山八字桥郭塘岙窑址时,发现西晋—东晋古窑1处,西晋古窑1处,东汉古窑2处等共7处青瓷古窑,其中挖掘出的青瓷标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窑址标本展览”的展品,于1979年、1981年分别在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展出。
  1986年11月发现慈湖遗址。翌年8月起,省、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慈湖文化遗址,根据碳14测定,下层文物距今5700年,上层文物距今5300年。其中,下层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木器和少量石器及骨角器。出土木器较多,其中有木屐(木拖鞋)2件。器形为前宽后窄,圆头方跟,屐长21.2厘米,头宽8.4厘米,跟宽7.4厘米,底部有小孔,两孔之间挖有凹槽,推测木屐是用绳子穿过小孔嵌于槽内和足面系牢的,说明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木屐。这一发现改写了木屐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历史。
  1991年11月,宁波市博物馆发掘庄桥灵山遗址,遗址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发掘200多平方米,出土夹砂红陶鼎、罐、釜、泥质灰陶罐,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等。
  1992年上半年,发现小东门遗址。经宁波市博物馆试掘和省考古研究所组织正式发掘,此为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已发掘的出土遗物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夹砂陶为主。出土器物为釜、灶残器及支座、罐、鼎、豆、盆、盘器盖等残器。出土石器有纺轮、石锛、石斧、石刀及尖锥状器等。
  1992年10月,省考古研究所对慈城汤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地层中采集有泥质灰陶圈、足盘、夹砂红陶釜、罐以及单孔石斧、双孔石刀。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同年11月,宁波市博物馆对八字村郭塘岙古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挖掘面积长55~60米、宽23~30米。出土器物有壶、盆、罐等,纹饰有弦纹、水波纹、席纹、窗格纹。窑具有圆形垫饼以及覆钵形、喇叭形和双足垫座。
  1993年1月发现乍浦乡三勤村古墓葬被盗掘,搜集东汉晋时五联罐等出土文物10余件。之后于1995年11月起,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在该处进行清理发掘,发掘出文物有玛瑙耳塞、东汉陶片、春秋原始瓷器物等。
  1995年6月,慈城镇国庆村胡坑基因挖水沟暴露出地面,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对胡坑基蔬菜基地出土文物进行考察,发现众多陶片,属于4000~5000年前文化遗址。
  1996年6月,在建慈湖中学新校舍时,发现唐代石雕头像一座。
  2001年1月,在乍山龚冯里岙村搜集到左宗棠题“杨氏封翁墓碑”一块。
  2002年8月,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在慈溪县署(慈城县衙)遗址进行地下考古,发现中轴线唐代砖砌甬道一条,发掘10米,离地面深度2米,有部分铭文“唐大中乙亥岁”(855)砖出土。同年12月,在孔庙尊经阁修葺挖土时,出土3件完整陶钵,经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唐代文物。
  2003年10月,在妙山樟树下筑路工地发现一块梅调鼎题清光绪十六年(1890)吉旦“懋绅徐×秦氏”墓碑,收集到朱贵祠保存。同年12月,在慈城新联村工地发现横式石碑一块,此石碑记载朱贵将军事迹。
  2004年5—8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慈城傅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725平方米,出土可复原器物470余件,其中包括石器、玉石器、骨器和象牙器在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雕刻艺术品,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食物果实。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不少对鹰形象的生动刻画,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件鹰首象牙饰品,另有一件鹰形陶豆,做成大鹏展翅的形状,栩栩如生,此两件文物类型在河姆渡文化中属首次发现。从地层堆积中的遗存和遗物中可以确认,傅家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类型的又一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年。
  2005年1月起,为配合宁波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慈城白米湾芦家山商周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商周至秦汉时期石室、砖室古墓16座,共出土原始瓷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20余件。同年5月,搜集慈城清道观重建工地石浮雕金刚造型一块,此为清道观原物。同时,在慈城私营工业城工地上搜集到咸丰三年(1853)“遵例永禁里役”石碑一块。
  2006年4月,在洪塘下沈村实地察看因河塘建设,一座原古桥“古詹家闸桥”大部分被拆。此桥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募捐所建。同时,在洪塘街道还发现“青林陈氏改建祠堂碑记”石碑。
  第三节 民间收藏
  古代收藏 江北境内有记载的民间收藏主要为书画。最早见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罗仲舒退归后居“南轩营别墅”,其藏书之室曰“经训”。之后的达官贵人、文人逸士常辟专室用于藏书画。著名的有玉壶楼藏书、二老阁藏书、醉经阁藏书、寄月楼藏书、抱珠山房藏书、饮雪轩藏书、坦园藏书等(详见本编第三章第三节)。
  近代收藏 江北境内以秦润卿的抹云楼藏书为最。江北境外的江北籍收藏家,藏书以冯孟颛的伏跗室藏书楼为最,先后收藏、整理古籍10万余卷,碑刻400余种。又有报纸收藏家冯翰飞,自清末至民国收藏了数量可观的报纸,闻名于世。还有烟标收藏家冯孙眉,收藏了四五千枚精品烟标,人称“香烟牌子大王”。此外,在上海开古董店的蒋皋呜、蒋法中父子,“文化大革命”初期将珍藏的一手拉车书画付之一炬,劫后幸存的尚有晋代瓷器(碗、盆、壶等),元代管仲姬墨竹(手卷),明代祝世禄染金指墨梅花(立轴)、顾炎武狂草(屏条四幅),清代金冬心长题灵石(立轴)、禹之鼎罗汉卷(内庭供奉)、恽、王合璧(册页)、何绍基古木幼篁(立轴)、王文治山水(小中堂)等文物。
  当代收藏 江北区民间收藏门类分书画、瓷器、玉器、古籍(含中小学课本)、钱币、铜器、明清家具、根雕、绣品、漆器、邮票、印章、烟标、报纸、门票、奖券、像章、酒瓶等。其中罗丰年、张介人的钱币,郑家瑾、梅安全的邮票、首日封,谢永刚的小学课本,袁元德、罗乐遥的烟标,周文宝的明清家具,吴志善的中外古铜器闻名浙东。
  第四节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共140件,起于新石器时代,止于民国时期。
  第五节 文物保护
  新中国成立至1984年江北区建区之前,由宁波市文管委直接承担江北区、郊区的文保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毁坏严重。1976年7月维修保国寺大殿。1978年开始维修朱贵祠。1982年征用郑山庙旧址土地,扩建朱贵祠。1983年维修彭山塔。
  1984年10月,江北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5年,向省、市提出“要求阻止舟嵊要塞部队后勤部在江北天主教堂内改建高级招待所”请求修缮师古亭。
  1991年开展库藏文,物鉴定工作,鉴定三级文物14件;划拨孔庙东侧土地祠、崇圣祠等房屋为馆藏文物库房;开始修缮孔庙。港胞王欣康捐款1万元专门用于师古亭、恩荣坊的修缮,这是江北区第一笔民间资本用于文物保护。1993年,区政府出资修复朱贵祠163米外围墙;庄桥镇、童家村和区文保所共同出资修缮童家砖雕台门;完成孔庙内围墙加高28.86平方米工程。1994年全面检查慈城镇古建筑的防火设施;成立慈城镇古迹修复委员会;邀请上海博物馆等专家研究慈湖出土木器文物的保护措施;完成朱贵塑像;修复被台风吹坍的大耐堂西屋脊。
  1995年,位于沉降地带的三忠墓迁至慈城朱贵祠后山。1997年,将洪塘山下沈村沈光大墓前石刻文物(石马2只、石羊2只)迁移到保国寺保存;全面修缮因连续暴雨造成西南侧上翼角木构件断裂坍塌的师古亭。1998年重建明代古建筑慈城刘家祠堂东山墙;将慈湖姜家岙宋墓前石刻文物(石虎、石羊共4件)迁移到慈湖公园集中保护。1999年11月完成重修朱贵祠工程并举行落成典礼。2000年提出慈城古镇保护开发;出资15万元全面测绘18处省级文保单位慈城古建筑群。2001年,镇、村、区文管所三家共同出资维修童家砖雕台门,开始全面修缮慈城孔庙。2004年6月,新公布的区级文保点挂牌标示。
  2005年,由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出资100万元全面维修彭山塔。对慈城省级文保单位方家砖雕台门采取抢救性临时保护措施,以防止台门因瓦面缺损遭雨水渗透而导致结构崩坍。慈城镇半浦村成为宁波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对应修人故居实施保护。重新划定新公布省级文保单位的“二划”。实施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修缮工程。慈城镇获“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实施“耕读人家”迁移重建保护利用,开创了江北区文保单位异地保护的先河。开始实施江北区文保单位的“四有”记录档案工作,使文物保护进入信息化管理。
  2006年全面完成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整理、调查、拍照、文字记录、登记、编号入册。这些可移动文物包括:2001年以来搜集的乍山龚冯里岙村,左宗棠题“杨氏封翁墓碑”1块;散落在各处宋、明墓道石雕文物20件;上岙旧存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浮雕石刻3件;梅调鼎“寓褒贬”匾;在上岙征集石鼓墩2只、坟头石狮2只;保黎医院捐赠的石鼓墩1只、石门框1副;乾隆年“无处归”木匾1块和妙山仙桥头沈丽君收藏的明代沈御史石碑1块等。完成了江北区现存的1949年前碑刻、碑帖的档案。至2008年,江北区各类碑刻、帖石总共141通,其中祠堂、功德、善举、募举、禁示等碑刻83通,帖石34通,墓志铭22通,摩崖2处。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