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现代对外文化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9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近现代对外文化交流
分类号: G125
页数: 2
页码: 1408-140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近现代对外文化交流的人物介绍及发展状况。
关键词: 江北区 对外文化交流 近现代

内容

中华文化自成体系,很少对外交流。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开埠,江北岸成为外国人居留区,随之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首选之地。清道光三十年(1850)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到江北岸。他向庄桥马径村秀才张斯桂学习中国文化,张斯,桂向他学习西方文化,实现了中西文化在宁波最早、最亲密、最成功的交流。同治元年(1862),丁韪良翻译了《万国公法》。这是第一部西方国际法学著作中译本,对中国学术界具有巨大的启蒙作用,直接促进了清末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诞生。张斯桂为之作序,序文得到丁韪良的高度评价:“展示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非常少见的对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丁韪良后来官至同文馆总教习、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影响深远。同治五年(1866)张斯桂在上海与日本著名文化人岸田吟香展开过对话,讨论北宋欧阳修的《日本刀歌》是否构成中,日间文化交流共同话语场。光绪二年(1876),张斯桂被任命为首任驻日副使,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为日本两部著名医书《皇国名医传》和《先哲医话》撰写序言,也为高桥二郎译述、冈千仞删定的《法兰西志》作了序。他带去了梅调鼎的书法作品,向日本朋友推介宣扬,使之在日本书坛声誉鹊起,被称为“清代王羲之”。光绪八年(1882)卸任时,他带回日本刺槐树树种,在南京试种成功。其胞弟张斯枸,从丁韪良问西学,精通英语,旁涉天算、舆地、声光化学,以及枪炮机器制造。光绪二年(1876),作为随员兼翻译官出使英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嗣后,他参与过英、德、法、美、俄、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外交活动,历时2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回国,次年又被派往日本,护送首批中国陆军留日学生,任务完成后不幸病逝。张斯枸是清政府中驻外国家最多、工作时间最长的外交官,也是最早走向世界、亲身经历西方文明最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所著《环瀛日记》,处处闪烁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强国的思想火花。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慈城黄山村的王氏家族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也有较大影响。19世纪70年代,王惕斋以文化商人身份,率先与日本文人尤其是汉学家交往。光绪十年(1884)他邀请著名学者冈千仞访问黄山村,给江北留下了一段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佳话。光绪二十五年,(1899)友人松本正纯、吾妻兵治将《大日本维新史》、《日本警察新法》、《战法学》、《国家学》诸书译成中文,,王惕斋介绍他们携书前往上海销售。其堂兄王治本于光绪三年(1877)赴日先是教授汉文并为汉文报刊撰稿,与日本的汉学家、汉诗人们交游唱和,并结识日本贵族大河内源,辉声,有记录的笔谈达141次,结集为《黍园笔话》17卷。光绪八年至三十二年(1882—1906),应各地文人雅士之邀请,先后4次前去为他们题书作画、润笔诗文。他周游了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深入民间,足迹遍及中国人很少甚至从未到过的地区,其旅行路线之长、所到地方之多、交结朋友之众、留下遗墨之丰,在近代旅日华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当时的文人儒士,仰之如泰斗”。王治本留下的笔谈和漫游记录,被日本人视为珍宝。2005年,旅日华人学者金世龙专程到宁波寻访他的故里,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直到2008年5月才如愿找到黄山村,采访了王治本后裔。10月,日本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一行13人,也到甬考察访问,演绎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百年佳话。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