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成果与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89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成果与开发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12
页码: 1332-13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与开发情况。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地方组织 江北区

内容

第一节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管理以及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是科技局的重要职能,1984年,江北区建区后先后出台了《宁波市江北区新产品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江北区“星火计划”成果奖励办法》、《关于印发〈江北区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镇(乡)科技三项经费的设立及使用管理的意见》、《江北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重点软课题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江北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措施。
  新产品计划项目 各级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是一项政策性引导计划。凡国内(省内、市内)首次(或首批)开发成功,并已有市场销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相关行业政策,具有国内(省内、市内)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且没有与所申报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的产品,均可列入计划。江北区1986—1990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项目65项,1991—1995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107项,1996—2000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94项,2001—2005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180项,2006年63项,2007年170项,2008年220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共14项。
  表26-2-1 1987—2008年列入国家、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一览表续表
  火炬计划项目 该项目是一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指导性科技开发计划。1991—2008年江北区列入市级火炬计划项目9项,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4项。
  星火计划项目 该项目是1985年国家科委在农村推行的科技开发计划。1986—2008年,江北区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共11项,1986—1999年实施市、区级星火计划项目120项。从2000年起,宁波市实施农业与社会发展项目,即在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中侧重于共性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种子种苗选育推广技术,至2008年,江北区实施市级项目28项、区级67项。
  工业科技攻关项目 该项目是宁波市科技局实施的工业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规模化生产中技术难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的项目。1984—2008年,江北区共列入市级科研攻关项目44项,其中2008年5项。江北区从2002年开始实施区级工业科研攻关项目,2002—2008年共实施124项,其中2007年40项,2008年39项。
  科技合作项目 详见本编第五章第三节“科技合作”。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创新基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2001年7月,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的低硫宽幅膨胀石墨卷材项目被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为江北区第一家。至2008年,江北区共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除此之外,1989—1995年,江北区实施市级推广计划5项;1989—2003年,实施市级成果转化项目12项;1999年,实施市级科技兴海计划1项。
  第二节 科技成果
  1983—2008年,江北区实施的科技项目中有65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29项获区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较为突出的有17项成果。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耕作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1955年3月,《浙江日报》发表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关于1955年改变耕作制度的意见》,开始全面推行“五改”(即改间作稻为连间稻、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中籼稻为晚粳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改一熟稻为二熟或三熟稻),原余姚县、市郊大力推广间作双季稻、连作稻。余姚县慈城地区连作稻面积从1954年试种25亩,1955年扩大到6924亩,占水稻面积的5.3%间作双季稻面积78735亩,占水稻面积的60.8%,比1954年增长23.8%,单季中稻面积比上年减,少42.4%。
  甘兰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 1955年,妙山农场引入甘兰型“胜利油菜”,1956年5月收获,表现高抗病毒病,耐肥抗倒,高产又稳产,而后迅速推广,至1958年,甘兰型“胜利油菜”代替了传统的白菜型油菜。油菜生产由低产向中产发展,第一次飞跃通过甘兰型油菜代替白菜型来完成。
  水稻矮秆化栽培 1960年3月,慈城人民公社农技站直接从广东省农科所邮寄购得矮脚南特种子0.25千克,在慈城人民公社农业实验场(今国庆村的庙湾、枫湾自然村)试种早籼稻品种一举成功,成为高秆改矮秆之始,早稻生产由低产逐步高产。江北在晚粳稻高秆改矮秆则始于1963年6月,地处妙山的宁波专区水稻原种场引种晚粳农垦58种子25斤。品比试验亩产590斤,居参试15个品种之首,比对照新太湖青增产12.5%。1.81亩农垦58单季晚稻亩产1113斤。另一丘0.5亩,亩产1226斤。随后,组织调种,迅速推广,至1965年就成为郊区的晚稻当家品种,实现连作晚稻低产变高产的第一次飞跃。
  芝选2号推广 1967年3月,宁波市农业局种子站人员在江苏省镇江地区农科所海南岛陵水县繁殖基地田间捋得晚粳“214”(后命名“芝选2号”)和“229”(后命名“芝选3号”)等品种、品系的少量种子。后由宁波专区水稻原种场进行试种,当年表现良好,次年品试中产量高居第一、第二位,亩产比农垦58增加34.9%、29.7%。大田试种同样获高产,其中试验队单本插单季晚稻芝选2号亩产高达920斤,芝选3号亩产890斤,在市晚稻良种评选会议上获得一致好评。1969年,场内大面积种植,市郊农村开始试种,各地反映较为耐肥抗倒、抗病耐迟栽而获得高产。1970年开始大田推广。至1973年,市郊种植6万亩,占晚稻面积的38.3%;1974年又扩大到8.25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3.1%。到1980年,市郊种植面积达5.74万亩,成为市郊晚稻品种当家时间最长的一个晚粳品种。
  广陆矮4号推广 1970年3月,宁波市妙山良种场首次引入早籼迟熟品种广陆矮4号试种。次年,宁波市妙山良种场继续对早籼广陆矮4号进行品种对比试验,表现株型紧凑,剑叶角度小,叶子浓绿,茎秆坚硬,生长整齐,结实率高,成熟略早,亩产919斤,供试65个品种中高居榜首。大田试种14.11亩,亩产771斤,最高达990斤。之后很快推广普及,更换了第一代矮秆当家品种矮脚南特。
  大麦早熟3号推广 1971年冬,宁波市妙山良种场从绍兴东湖农场和省种子公司引入大麦早熟3号种子330斤,开展品比鉴定、栽培试验和大田试种,三管齐下,同比进行。1972年5月,品比试验结果,早熟3号亩产430斤,位居15个参试品种之首,比对照矮白洋秆矮16.2厘米,早熟5天,亩产高14.2%,并耐迟播。大田试种早熟3号12.11亩,亩产408.3斤,比全场大麦平均亩产高27.3%。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得到省农业厅的肯定,成为全省编写早熟3号品种介绍资料的例证。这一年繁殖种子4945斤。1972年冬,播早熟3号面积占全场大麦面积的86.8%,同时,在市郊区进行多点试种。1973年冬播时,早熟3号为该场唯一的大麦品种,此后迅速推广普及。
  杂交稻推广 1976年6月,宁波地区成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市郊开始试种示范杂交水稻17.1亩,分布8个场、队,在优异的栽培条件下亩产593斤(当年全区晚稻亩产172千克)。亩产最高的是庄桥镇(今江北庄桥街道)农牧场1.3亩南优2号,亩产880斤。当年,制种面积98.46亩,收获杂交种子3918斤,亩产40斤,市郊繁种21.6亩,亩产23.5斤。市郊11个公社和市牧场,共28个单位,3个组合。1977年,市郊杂水稻面积扩大到1716亩,占晚稻面积的1.1%,亩产503斤(当年全区晚稻亩产199千克);1978年又快速发展,超过1万亩,占晚稻面积的7.4%亩产662斤(当年全区晚稻亩产262千克);1979年,杂交稻面积超过3万亩,亩产621斤,比晚产增加13.4%。
  种草养鹅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浙东白鹅养殖是江北区的传统产业。浙东白鹅养殖列入江北区农业科技项目主要推广实施优质牧草及采收加工技术;选育优质种鹅,推广人工孵化技术;优稻亩,质牧草与配合饲料,相结合的肉鹅全阶段饲养技术;鹅病综合防控技术等。实施期间,年平均饲养量44.23万羽,是该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24.06万羽的184%;平均年出栏肉鹅34.41万羽,是实施前三年平均16.81万羽的205%;65~70日龄平均体重4.14千克,是实施前三年平均3.61千克的115%。每羽种鹅提供健康雏鹅22.08羽,比实施前三年平均20.5羽提高1.58羽。种鹅和肉鹅死亡率由实施前三年平均11.8%和13.4%下降到2002年的7.5%和6.6%,分别下降了4.3%和6.8%。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综合防控技术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两病”)综合防控技术,实施期为3年(2005—2007)。江北区通过建立奶牛标识和管理系统,改进“两病”检测方法,建立奶牛检测和监管体系,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措施。把奶牛结核病阳性率从2002年、2003年、2004年3年平均12.27%降低到了2005年的7.88%,2006年的1.72%,2007年的0.2%。2008年净化了奶牛“两病”,牛群健康状况和产奶量都有提高,3年增产牛奶1220.88吨,农民增收280.68万元。
  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 江北区最早引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是在1975年,但因当时的制造技术及材料等原因使得实际使用效果不是很好,一直得不到普遍的推广应用。直至1994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使用效果明显变好。全区开始批量引进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至1998年,全区拥有各类联合收割机达515台,是江北区历史上拥有量最高的一年,机割率达98%以上,以后机割率均保持这个水平,从而彻底解决了水稻生产中“三弯腰”中一个“弯腰”的问题。
  拖拉机的推广应用 拖拉机能犁耕、旋耕和运输等作业,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作业机具。江北区最早引进使用是在1969年。早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1978年随着东方红—24型等型号拖拉机的引入和推广使用,拖拉机才逐步成为江北区农业生产中主要的作业机具。21世纪后,更大功率的高新技术的轮式拖拉机被逐步引入全区。
  葡萄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1985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浙江农业大学、浙江上虞等地引种了2亩多巨峰、红富士等品种的葡萄,由洪塘镇陈国良试种成功。1999年,由宁波市都市农业园区从浙江农科院、金华等地引入无核白鸡心等欧亚种葡萄。2001年,从鄞州引入甬优1号,在2006年年底开始,葡萄面积迅速发展。到2008年,葡萄面积达4200亩,投产葡萄园亩收益达1万元。
  黄花、翠冠梨的引进和推广 1986年,江北区蜜梨仅21亩,由于技术落后,产业规模小,总产值还不到5万元。1992年以后,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黄花、翠冠、脆绿等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洪塘镇的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1996年,种植梨的面积达到1150亩;2008年,梨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产量6700吨,产值1072万元,成为宁波市城郊主要的绿色水果生产基地。
  “慈荠”种杨梅的选育与推广 2000年在宁波市江北区南联村“荸荠”杨梅园中发现一大果单株,曾命名为“甬选56号”。2001年开始选育,2007年命名为“慈荠”2008年2月通过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自2006年以来,推广“慈荠”杨梅600余亩,主要,集中在南联、妙山等地,2006—2008年3年累计产值1280万元。
  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大江栏箔,分段养殖 1959年6月,姚江大闸建成后,实施拒咸蓄淡,江北区境内水域水质改变,回游性鱼类减少,为发展淡水渔业养殖创造了条件。是年,宁波市水产局组织在姚江湾头古道1800亩水域,率先开辟大江栏箔,淡水鱼人工试养,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青、草、鳙、鲢)及鳊鱼、鲫鱼为主。1960年,大江栏箔淡水鱼类人工试养喜获成功。至20世纪70年代,姚江淡水鱼年平均产量达534吨左右。姚江大江栏箔分段养殖淡水鱼类的成功,开创了全国先河。1973年,由宁波地、市水产局推荐,经浙江省水产厅和省农委审议后,报送全国农业展览会批准,作为全国农业十大典型之一。姚江栏箔分段养殖淡水鱼类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采用了轮放轮捕技术,年平均产量仍保持在500吨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增大放养鱼种规格和数量,以及改进机电捕鱼技术,淡水鱼产量稳步增长。1990年,姚江淡水鱼产量达625吨,至1993年,增至711吨,成为宁波市淡水鱼养殖重要基地之一。
  网箱养殖 1997年6月,按江北区政府“渔业增放,渔民增收”的要求,江北区水产管理处借鉴市内海水网箱养殖经验。经过调研分析,决定充分利用姚江、慈江水域资源,在保持淡水鱼类统养基础上,实施淡水鱼类网箱养殖。是年,由第一水产养殖场在慈江建设的4个网箱进行试养成功。1997年底,该场发展到12户渔民,建设网箱334只,投入淡水鱼类养殖。1998年,江北区水产管理处在姚江上游车厩段和下游姚江公园段建设网箱养殖示范点,试养成功。1999年,姚江、慈江水域全面推行淡水鱼类网箱养殖,共有网箱3073只,年淡水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215吨。2000年,养殖网箱增至7200余只,年淡水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523吨,全区淡水渔业产量上升到1721吨,比1980年(年产量843吨)增长104%。由于网箱养殖成本适中,经济效益高,广泛被渔民接受,至2002年,养殖网箱发展到11917只,年淡水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700余吨,实现了发展网箱养殖业之初制定的“再造一条姚江”的目标。2004年,因宁波经济发展需要,宁波市政府决定取消姚江水域淡水渔业养殖功能。是年9月,拆除养殖网箱1.5万余只,相关渔业人员实行转产转业。
  杂交银鲫繁育 1986年,江北洪塘镇水产养殖总场,从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种开始试养异育银鲫。1987年,该场进行人工繁育异育银鲫获得成功。1988年,建立了异育银鲫良种场,为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荪湖”牌商标。年繁育异育银鲫种苗30万尾左右,属宁波市异育银鲫品种首创单位。2000年,根据省、市水产种苗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洪塘水产养殖总场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在洪塘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内建异育银鲫良种繁育基地,并被列为宁波十大水产种子种苗基地之一。2002年初,根据《宁波市种子种苗管理办法》和市级水产良种场建设有关要求,繁育基地实施了二期建设,建立了纯种亲本养殖区(核心群)24亩。鱼苗繁殖与培育区21亩,商品成鱼养殖示范区300亩。繁育基地拥有固定资产430万元。技术方面,以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依托,聘请高级工程师1人,担任技术总顾问,培养技术人员4人。2002年,培育异育银鲫子一代60万尾左右,年底存塘有:母本—方正鲫6000余条,父本—兴国红鲤600余条的亲本梯队。2005年,繁育基地年繁育异育银种苗400万尾左右。后因异育银鲫种苗销售市场关系,繁殖基地异育银鲫种苗繁育逐步减少,并实施了部分转产。至2008年,繁育面积下降为30亩左右,年繁育异育银鲫种苗100万尾左右。
  异源三倍体鑫鱼繁育 异源三倍体鑫2002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国科发计字228、异源三倍体鲫鱼产业化开发)。2006,年初,利用宁波大学科研成果,在慈城镇夹田桥建办了江北区新宁淡水鱼繁育中心,是年繁育异源三倍体鑫鲫鱼苗1500万尾,供应给区内外各淡水鱼养殖场(户)试养。至2007年推广养殖场(户)37家,提供异源三倍体鑫鲫鱼苗1110万尾。2008年,繁育中心在繁育异源三倍体鑫鲫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采取部分转产繁育观赏鱼——锦鱼。全年产异源三倍体鑫鲫鱼苗60万尾,锦鱼苗10万余尾。至2008年底,繁育中心转产成功,异源三倍体鑫鲫和锦鱼繁育步入正常。
  医疗科技成果转化
  针拔白内障术(中西医疗法) 1962年,徐曾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眼病,专长针拔白内障(中西医疗法)、白内障囊外摘除、青光眼、人造瞳孔等手术,疗效显著,使众多病人复明。徐曾祥曾著学术论文《中西医结合浅谈农村常见角膜病》、《浅谈中心性视网膜炎》、《防治近视》、《论翳》等,为眼科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依据。
  显微眼科术 1989年4月,槐树卫生院更名为宁波光明眼病医院,与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建立专家会诊中心,开设显微眼科手术、平面弧形视野检查,参加6次省内外学术交流会,有3篇学术论文进行了交流。1992年开展泪道再造术、眼球震颤矫正术、虹膜根部断离缝合术等。并引进TB(C-1型电脑静态中心视野,使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拥有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眼科专用设备如“眼科B超”、“RK多功能电脑验光仪”、“A超角膜测厚仪”、“全自动静态中心视野仪”、“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等。1998年10月引进国际先进的玻璃体切割机及眼内激光机,开设眼整形专科,玻璃体、视网膜专科,眼底病专科,眼病诊疗已具规模。
  矫治屈光不正系列术 1990年,光明眼病医院在全市首次开展的手术治疗近视即角膜放射状切口、后巩膜加固术填补了省、市眼科此项手术的空白。同年12月成功完成对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研究,并顺利通过省级鉴定。1993年,RK手术获得市科技四等奖。
  1997年11月,医院中美合作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PRK治疗中心)成立,引进500余万元美国NOVATEC公司生产的固态激光治疗系统,治疗近视、远视、散光及部分角膜病。2002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成功实施老花眼矫正手术,填补省眼科医疗的空白。同年10月26日,医院“专家会诊中心”成立,美国科以人公司鹰视第八代准分子激光仪投入启用,开展PRK、LASIK、LASEK、EPI-LASIK治疗不同个体的近视患者,至2008年底共实施近视激光手术10060例。2007年6月,宁波光明眼病医院在全市首例实施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治疗超高度近视获得成功,至2008年底共实施ICL手术30例,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1995年4月,宁波光明眼病医院更名为宁波光明眼耳鼻喉科医院,并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年11月投资170多万元,与上海中美合资华山眼科中心合作,在全市首家引进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同时引进眼A/B超、非接触性眼压计和德国进口的光学显微镜等一整套先进设备,提高了宁波市治疗白内障手术水平,当实施白内障超乳手术231例。1998年4月,作为实施宁波市“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医院之一,全力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成果在《宁波日报》头版进行报道。同年9月,医院率先在宁波市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获得成功。2000年,投入100万元新添购超声乳化仪、眼电生理、手术全麻机,使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项目继续保持全市眼科领先地位。当年被列为宁波市慈善复明行动首批定点医院之一,并承办宁波市白内障慈善复明行动启动仪式。实施慈善复明手术,从第一次2000年的39例到2008年的408例,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和社会效益。2001年12月,省内首例多焦人工晶体植入术在该院实施并取得成功。2008年实施白内障超乳手术1233例。
  角膜移植多联术 1992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开展角膜移植手术。2004年率先在省内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割术治疗角膜斑翳取得成功,并引进应用国际领先水平的角膜共焦显微镜、全自动医学验光设备及对比敏感度眩光测试仪、新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设备),提高了对疑难眼病的诊断率,并成功实施多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联角膜移植手术。2005年,医院在全市成功实施眼角膜残留皮样瘤切除、角膜染色、人造瞳孔和羊膜覆盖“四联手术”以及后巩膜下埋藏色素变性、成人弱视、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眼底激光治疗术 1996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引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照相机、氩激光治疗仪及德国产高级蔡司手术显微镜。2004年,在省内率先开展新兴的眼底激光——T.T.T.激光疗法(即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脉络膜血管瘤、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底病变所导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取得较好疗效。2005年开展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开展“Avastin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的临床研究”,已见成效。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1998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眼玻璃体切割技术,使眼科的疑难杂症在宁波能得到及时诊治,并填补了宁波地区眼科领域空白。2001年12月,宁波光明眼病医院“玻璃体视网膜诊疗中心”成立,使医院走在省市眼科的前列。2005年,医院在宁波地区率先开展了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高难度手术,使医院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手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缩小了宁波地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中医治疗“面瘫(歪嘴风)”技术 白沙医院自1956年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在“面瘫(歪嘴风)”中医治疗领域独树一帜,以传承祖传秘方和诊疗方案,结合50多年临床实践,取其精华,辨证施治,因人而宜,利用特制中药丸外敷重要相应穴位,并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辨证施治,辅以内服中药,对由经络寒虚、风寒、风热侵袭和头面部术后引起的面瘫均有良好效果,治愈率高。
  断指(肢)再植术 1987年,江北区中心卫生院(今更名为江北区人民医院)开展断指(肢)再植术、胎儿骨移植术。1989年,与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搞联合体。1990年开展断指术至2008年,共开展断指再植术560例,成功率约96%。为4例前臂离断病人进行离肢再植术,3肢再植成功,免除了病人缺肢之苦,恢复了大部分的功能。1988年,江北区中心卫生院率先开展足趾搬移拇指再造术取得成功。
  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 1988年,江北区中心卫生院被市卫生局残联定为宁波市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定点医院,先后为200余位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进行手术矫治。开展的骨盆延长术、腹外斜肌代股直肌手术、髋关节孪缩松解术、胫骨延长术等高难度手术,为儿麻病人改善功能,从不能独立行走至能独立行走,从扶拐行走至能弃拐行走,病人十分满意。先后获得全国、省、市表彰,江北区中心卫生院骨科为3项康复先进集体。
  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 1996—2008年期间,区人民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骨科合作,1997年,区人民医院在宁波市率先开展进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先后为600位病人做此项手术,最大年龄80岁。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矫正,为病人提高了生活质量。1998年,该院在宁波市率先开展进口全膝关节置换,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在2006年开展双膝同时置换,获得成功。至2008年,先后共进行近120例此项手术,均获得成功。
  直肠癌根治术、甲状腺癌及颈淋巴结清扫术 1987年,在上海肿瘤医院支持下,区中心卫生院(江北区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普外科已经能开展直肠癌根治术,先后为近200例病人进行此项手术,5年生存率达到70%以上,取得比较理想效果。1988年开始共开展甲状腺手术60例,其中甲状腺癌及颈淋巴结清扫术10例,胃全切、次切10例,均取得比较理想效果。2004年运用进口缝合器,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提供新治疗手段,为10例病人应用此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卵巢囊肿及子宫次全切术,宫腔镜手术 1994年,区中心卫生院与市妇儿医院建立联合体,开展了卵巢囊肿及子宫次全切术。2000年,为洪塘妇女腹腔中已经有数年历史的子宫肌瘤(约有2500克,40厘米×35厘米大小),进行子宫肿瘤全切除术,《宁波日报》、《宁波晚报》都进行相关报道。医院先后为120位病人进行子宫次全切除。1998年,江北区人民医院与上海妇女保健院合作,开展宫腔输卵管疏通术,为不孕症治疗提供新手段,对120位病人开展宫腔输卵管疏通术,受孕率达50%。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