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编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894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编 科技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58
页码: 1315-1372
摘要: 本编介绍了宁波市江北区1984年江北建区以来,确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至2007年,全区拥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建立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获得“宁波市软件孵化器”和“浙江省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称号。以江北工业区为中心的“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江北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江北区实施的科技项目中有65项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建立江北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文教、孔浦、中马、白沙等街道被命名为省科普示范街道。建成8个科技馆,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所有社区拥有1~2个省级标准科普画廊的目标。江北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和“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地方组织 江北区

内容

科技1984年江北建区以来,确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至2007年,全区拥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建立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获得“宁波市软件孵化器”和“浙江省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称号。以江北工业区为中心的“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江北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江北区实施的科技项目中有65项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建立江北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文教、孔浦、中马、白沙等街道被命名为省科普示范街道。建成8个科技馆,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所有社区拥有1~2个省级标准科普画廊的目标。江北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和“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第一章 科技组织
  第一节 科技机构
  区科技领导小组
  为贯彻落实科技发展方针,制定科技政策,协调各部门的科技工作,促进科技进步,保证“科教兴区”战略的顺利实施,1993年8月,江北区成立区科技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的副区长任组长;1996年调整江北区科技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科技领导小组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区长任副组长。
  区科学技术局
  1984年8月2日建立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区科学技术协会合署办公,实行区科委、科协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各乡镇、街道先后设立了相应的科技机构。1996年,江北区政办发〔1996〕81号文件,确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行政编制6人,领导职数:主任1人,副主任1人。2002年2月,根据《关于印发〈宁波市江北区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江北区委〔2002〕2号)文件,江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江北区科学技术局。同年,江北区政办发〔2002〕61号文件确定区科学技术局行政编制5人,局长1人,副局长1人,科级(综合科)领导1人。2003年,江北区编〔2003〕66号文件,同意增设科技发展科,增设科级领导1人。至2008年,局机关内设科技发展科、综合科2个行政科室,下设江北区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于2007年)、江北区科学普及推广中心(成立于2008年)2个事业单位及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1个企业单位。
  江北区域内主要科研机构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立于1975年,地址在宁波市良种场内(今慈城镇妙山)。由宁波市郊区办事处副主任、市郊农林水利局局长张春良任所长。1979年冬,经市委决定,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镇海农科所合署,农科所迁址镇海县骆驼镇(今镇海区骆驼街道)赵严家的镇海县水稻良种场。
  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宁波分所 成立于1990年,位于宁波市环城北路西段8号,为宁波市首批成建制引进的2家部属科研院所之一。宁波分所从事铁道机车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并负责筹建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宁波机车电容器研制中心。研制中心由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和宁波市江北区三方共同投资。1992年,宁波分所与宁波机车电容器研制中心分开管理,各自独立运行。1996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宁波分所在宁波市大榭岛注册创办“宁波大榭开发区铁龙科工贸有限公司”。2005年10月,根据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宁波分所随株洲时代集团公司(即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转制为科技企业。(详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宁波市工业传感器工程技术中心”)
  宁波市江北区科学技术研究所 成立于1986年,地址江北区科技局内。旨在全区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引进、交流、推广和人才开发利用工作,同时为乡镇企业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落实编制。1992年,江北区成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部分职能转移。2008年5月,根据江北区编〔2008〕4号文件注销。
  宁波市江北文教精华教学仪器研究所 原名宁波市江北区精华适用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4月,1996年4月更名,地址在江北区大闸路138弄44号。该所主要研究开发物理演示仪器、科学玩具和科技馆展品。在20世纪90年代共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其中强力电磁铁及电磁阻力演示管,实施情况较好,仅香港一地400所中学中,有一半左右的学校订购了这两种仪器。电磁阻力演示管和后来开发成功的热电转换演示仪被编入上海市高中物理教材。2006年春,新开发的记忆合金系列产品(包括记忆合金弹簧、记忆合金五角星、魔力发动机等)销势良好,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已于2007年订购记忆合金弹簧100余套,热电转换演示仪还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2008年秋,该研究所生产的多种教育仪器被上海明洲文教用品有限公司带往瑞士参加国际教具展。
  宁波江北天一农业应用研究所 江北天一农业应用研究所是一家集农业新技术引进和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农业科研的机构;于2002年9月正式开业,地址在江北区洪塘街道外新屋路28号。研究所下设两个部门:一是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内容有水稻良种与栽培、蔬菜栽培与蔬菜植保、蔺(席)草栽培等;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农技咨询服务等。2003年9月,被宁波市科学技术局确定为宁波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至2008年先后立项17个,其中与浙江万里学院共同申报的“蔺草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列入宁波市科技局项目;与市农科院蔬菜所共同试种推广日本大和公司的蔬瓜新品种、蔺草(本、秧)田杂草种类调查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和球根花卉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列入农科教结合项目;食用嫩南瓜良种引进示范研究等3个项目列入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项目。
  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厂办研究所) 详见本编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 科技队伍
  科技人员 1984年,江北区建区初期有各类科技人员(有技术职称者)272人,按大类分:讲师1人,工程40人,其中工程师13人、助工13人、技术员14人;农业技术人员43人,其中农艺师5人、助农21人、技术员17人;医务工作者172人,其中主治医生4人、医师42人、医士126人;财会人员16人,其中助理会计师4人、会计员12人。1991年,江北区有专业技术人员3252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者53人、中级职称者487人。1997年,全区有专业技术人员4362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者1110人。
  江北区委、区政府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定期召开全区科技(人才)工作会议,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或优秀科技人员。1990年表彰奖励首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人;1992年11月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6人,1996年表彰奖励10人。1999年、2003年、2006年及2008年,区科技(人才)工作会议上均表彰奖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
  1999年,江北区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2004年实施人才强区战略,2004—2008年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试行意见》、《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江北区青年科技创业奖评选办法》、《关于引进培养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科技人才发展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2005年,江北引进各类人才5049人,其中高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445人,研究生学历48人。2007年,江北区引进各类人才5179人,其中高级职称80人,博士4人,硕士105人。至2008年,江北区已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4343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4人,市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4人,区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3人,列入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第二层次人选13人。
  农民技术人员 根据国发〔1989〕78号文件及省、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规定,江北区于1989年3月17日成立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副区长张金康任组长,农林水利局局长和科协主席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农林水利局,确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机、水利、农电、财会、土管9个序列。通过培训、考核、审查、鉴定、推荐,第一批获各级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共353人,其中技师39人、助理技师118人、技术员161人、助理技术员35人。1991年进行第二次评定138人,其中技师3人、助理技师14人、技术员99人、助理技术员22人。1997年底开展第三次评定工作,办公室设在区科协,共评定晋升农民技术员86人。1998年,区政府出台有关鼓励政策——绿色证书班学员毕业后可免试,并优先评定农民技术员职称,随即补评农民技术员219人。以后每两年评定晋升一次。至2007年共评定9次,计1560人,其中女性262人,技师71人,陈国良于2004年被省农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评定为高级技师。
  第二章 科技成果与开发
  第一节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管理以及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是科技局的重要职能,1984年,江北区建区后先后出台了《宁波市江北区新产品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江北区“星火计划”成果奖励办法》、《关于印发〈江北区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镇(乡)科技三项经费的设立及使用管理的意见》、《江北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重点软课题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江北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措施。
  新产品计划项目 各级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是一项政策性引导计划。凡国内(省内、市内)首次(或首批)开发成功,并已有市场销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相关行业政策,具有国内(省内、市内)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且没有与所申报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的产品,均可列入计划。江北区1986—1990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项目65项,1991—1995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107项,1996—2000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94项,2001—2005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180项,2006年63项,2007年170项,2008年220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共14项。
  表26-2-1 1987—2008年列入国家、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一览表续表
  火炬计划项目 该项目是一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指导性科技开发计划。1991—2008年江北区列入市级火炬计划项目9项,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4项。
  星火计划项目 该项目是1985年国家科委在农村推行的科技开发计划。1986—2008年,江北区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共11项,1986—1999年实施市、区级星火计划项目120项。从2000年起,宁波市实施农业与社会发展项目,即在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中侧重于共性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种子种苗选育推广技术,至2008年,江北区实施市级项目28项、区级67项。
  工业科技攻关项目 该项目是宁波市科技局实施的工业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规模化生产中技术难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的项目。1984—2008年,江北区共列入市级科研攻关项目44项,其中2008年5项。江北区从2002年开始实施区级工业科研攻关项目,2002—2008年共实施124项,其中2007年40项,2008年39项。
  科技合作项目 详见本编第五章第三节“科技合作”。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创新基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2001年7月,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的低硫宽幅膨胀石墨卷材项目被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为江北区第一家。至2008年,江北区共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除此之外,1989—1995年,江北区实施市级推广计划5项;1989—2003年,实施市级成果转化项目12项;1999年,实施市级科技兴海计划1项。
  第二节 科技成果
  1983—2008年,江北区实施的科技项目中有65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29项获区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较为突出的有17项成果。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耕作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1955年3月,《浙江日报》发表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关于1955年改变耕作制度的意见》,开始全面推行“五改”(即改间作稻为连间稻、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中籼稻为晚粳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改一熟稻为二熟或三熟稻),原余姚县、市郊大力推广间作双季稻、连作稻。余姚县慈城地区连作稻面积从1954年试种25亩,1955年扩大到6924亩,占水稻面积的5.3%间作双季稻面积78735亩,占水稻面积的60.8%,比1954年增长23.8%,单季中稻面积比上年减,少42.4%。
  甘兰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 1955年,妙山农场引入甘兰型“胜利油菜”,1956年5月收获,表现高抗病毒病,耐肥抗倒,高产又稳产,而后迅速推广,至1958年,甘兰型“胜利油菜”代替了传统的白菜型油菜。油菜生产由低产向中产发展,第一次飞跃通过甘兰型油菜代替白菜型来完成。
  水稻矮秆化栽培 1960年3月,慈城人民公社农技站直接从广东省农科所邮寄购得矮脚南特种子0.25千克,在慈城人民公社农业实验场(今国庆村的庙湾、枫湾自然村)试种早籼稻品种一举成功,成为高秆改矮秆之始,早稻生产由低产逐步高产。江北在晚粳稻高秆改矮秆则始于1963年6月,地处妙山的宁波专区水稻原种场引种晚粳农垦58种子25斤。品比试验亩产590斤,居参试15个品种之首,比对照新太湖青增产12.5%。1.81亩农垦58单季晚稻亩产1113斤。另一丘0.5亩,亩产1226斤。随后,组织调种,迅速推广,至1965年就成为郊区的晚稻当家品种,实现连作晚稻低产变高产的第一次飞跃。
  芝选2号推广 1967年3月,宁波市农业局种子站人员在江苏省镇江地区农科所海南岛陵水县繁殖基地田间捋得晚粳“214”(后命名“芝选2号”)和“229”(后命名“芝选3号”)等品种、品系的少量种子。后由宁波专区水稻原种场进行试种,当年表现良好,次年品试中产量高居第一、第二位,亩产比农垦58增加34.9%、29.7%。大田试种同样获高产,其中试验队单本插单季晚稻芝选2号亩产高达920斤,芝选3号亩产890斤,在市晚稻良种评选会议上获得一致好评。1969年,场内大面积种植,市郊农村开始试种,各地反映较为耐肥抗倒、抗病耐迟栽而获得高产。1970年开始大田推广。至1973年,市郊种植6万亩,占晚稻面积的38.3%;1974年又扩大到8.25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3.1%。到1980年,市郊种植面积达5.74万亩,成为市郊晚稻品种当家时间最长的一个晚粳品种。
  广陆矮4号推广 1970年3月,宁波市妙山良种场首次引入早籼迟熟品种广陆矮4号试种。次年,宁波市妙山良种场继续对早籼广陆矮4号进行品种对比试验,表现株型紧凑,剑叶角度小,叶子浓绿,茎秆坚硬,生长整齐,结实率高,成熟略早,亩产919斤,供试65个品种中高居榜首。大田试种14.11亩,亩产771斤,最高达990斤。之后很快推广普及,更换了第一代矮秆当家品种矮脚南特。
  大麦早熟3号推广 1971年冬,宁波市妙山良种场从绍兴东湖农场和省种子公司引入大麦早熟3号种子330斤,开展品比鉴定、栽培试验和大田试种,三管齐下,同比进行。1972年5月,品比试验结果,早熟3号亩产430斤,位居15个参试品种之首,比对照矮白洋秆矮16.2厘米,早熟5天,亩产高14.2%,并耐迟播。大田试种早熟3号12.11亩,亩产408.3斤,比全场大麦平均亩产高27.3%。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得到省农业厅的肯定,成为全省编写早熟3号品种介绍资料的例证。这一年繁殖种子4945斤。1972年冬,播早熟3号面积占全场大麦面积的86.8%,同时,在市郊区进行多点试种。1973年冬播时,早熟3号为该场唯一的大麦品种,此后迅速推广普及。
  杂交稻推广 1976年6月,宁波地区成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市郊开始试种示范杂交水稻17.1亩,分布8个场、队,在优异的栽培条件下亩产593斤(当年全区晚稻亩产172千克)。亩产最高的是庄桥镇(今江北庄桥街道)农牧场1.3亩南优2号,亩产880斤。当年,制种面积98.46亩,收获杂交种子3918斤,亩产40斤,市郊繁种21.6亩,亩产23.5斤。市郊11个公社和市牧场,共28个单位,3个组合。1977年,市郊杂水稻面积扩大到1716亩,占晚稻面积的1.1%,亩产503斤(当年全区晚稻亩产199千克);1978年又快速发展,超过1万亩,占晚稻面积的7.4%亩产662斤(当年全区晚稻亩产262千克);1979年,杂交稻面积超过3万亩,亩产621斤,比晚产增加13.4%。
  种草养鹅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浙东白鹅养殖是江北区的传统产业。浙东白鹅养殖列入江北区农业科技项目主要推广实施优质牧草及采收加工技术;选育优质种鹅,推广人工孵化技术;优稻亩,质牧草与配合饲料,相结合的肉鹅全阶段饲养技术;鹅病综合防控技术等。实施期间,年平均饲养量44.23万羽,是该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24.06万羽的184%;平均年出栏肉鹅34.41万羽,是实施前三年平均16.81万羽的205%;65~70日龄平均体重4.14千克,是实施前三年平均3.61千克的115%。每羽种鹅提供健康雏鹅22.08羽,比实施前三年平均20.5羽提高1.58羽。种鹅和肉鹅死亡率由实施前三年平均11.8%和13.4%下降到2002年的7.5%和6.6%,分别下降了4.3%和6.8%。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综合防控技术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两病”)综合防控技术,实施期为3年(2005—2007)。江北区通过建立奶牛标识和管理系统,改进“两病”检测方法,建立奶牛检测和监管体系,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措施。把奶牛结核病阳性率从2002年、2003年、2004年3年平均12.27%降低到了2005年的7.88%,2006年的1.72%,2007年的0.2%。2008年净化了奶牛“两病”,牛群健康状况和产奶量都有提高,3年增产牛奶1220.88吨,农民增收280.68万元。
  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 江北区最早引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是在1975年,但因当时的制造技术及材料等原因使得实际使用效果不是很好,一直得不到普遍的推广应用。直至1994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使用效果明显变好。全区开始批量引进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至1998年,全区拥有各类联合收割机达515台,是江北区历史上拥有量最高的一年,机割率达98%以上,以后机割率均保持这个水平,从而彻底解决了水稻生产中“三弯腰”中一个“弯腰”的问题。
  拖拉机的推广应用 拖拉机能犁耕、旋耕和运输等作业,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作业机具。江北区最早引进使用是在1969年。早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1978年随着东方红—24型等型号拖拉机的引入和推广使用,拖拉机才逐步成为江北区农业生产中主要的作业机具。21世纪后,更大功率的高新技术的轮式拖拉机被逐步引入全区。
  葡萄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1985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浙江农业大学、浙江上虞等地引种了2亩多巨峰、红富士等品种的葡萄,由洪塘镇陈国良试种成功。1999年,由宁波市都市农业园区从浙江农科院、金华等地引入无核白鸡心等欧亚种葡萄。2001年,从鄞州引入甬优1号,在2006年年底开始,葡萄面积迅速发展。到2008年,葡萄面积达4200亩,投产葡萄园亩收益达1万元。
  黄花、翠冠梨的引进和推广 1986年,江北区蜜梨仅21亩,由于技术落后,产业规模小,总产值还不到5万元。1992年以后,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黄花、翠冠、脆绿等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洪塘镇的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1996年,种植梨的面积达到1150亩;2008年,梨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产量6700吨,产值1072万元,成为宁波市城郊主要的绿色水果生产基地。
  “慈荠”种杨梅的选育与推广 2000年在宁波市江北区南联村“荸荠”杨梅园中发现一大果单株,曾命名为“甬选56号”。2001年开始选育,2007年命名为“慈荠”2008年2月通过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自2006年以来,推广“慈荠”杨梅600余亩,主要,集中在南联、妙山等地,2006—2008年3年累计产值1280万元。
  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大江栏箔,分段养殖 1959年6月,姚江大闸建成后,实施拒咸蓄淡,江北区境内水域水质改变,回游性鱼类减少,为发展淡水渔业养殖创造了条件。是年,宁波市水产局组织在姚江湾头古道1800亩水域,率先开辟大江栏箔,淡水鱼人工试养,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青、草、鳙、鲢)及鳊鱼、鲫鱼为主。1960年,大江栏箔淡水鱼类人工试养喜获成功。至20世纪70年代,姚江淡水鱼年平均产量达534吨左右。姚江大江栏箔分段养殖淡水鱼类的成功,开创了全国先河。1973年,由宁波地、市水产局推荐,经浙江省水产厅和省农委审议后,报送全国农业展览会批准,作为全国农业十大典型之一。姚江栏箔分段养殖淡水鱼类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采用了轮放轮捕技术,年平均产量仍保持在500吨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增大放养鱼种规格和数量,以及改进机电捕鱼技术,淡水鱼产量稳步增长。1990年,姚江淡水鱼产量达625吨,至1993年,增至711吨,成为宁波市淡水鱼养殖重要基地之一。
  网箱养殖 1997年6月,按江北区政府“渔业增放,渔民增收”的要求,江北区水产管理处借鉴市内海水网箱养殖经验。经过调研分析,决定充分利用姚江、慈江水域资源,在保持淡水鱼类统养基础上,实施淡水鱼类网箱养殖。是年,由第一水产养殖场在慈江建设的4个网箱进行试养成功。1997年底,该场发展到12户渔民,建设网箱334只,投入淡水鱼类养殖。1998年,江北区水产管理处在姚江上游车厩段和下游姚江公园段建设网箱养殖示范点,试养成功。1999年,姚江、慈江水域全面推行淡水鱼类网箱养殖,共有网箱3073只,年淡水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215吨。2000年,养殖网箱增至7200余只,年淡水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523吨,全区淡水渔业产量上升到1721吨,比1980年(年产量843吨)增长104%。由于网箱养殖成本适中,经济效益高,广泛被渔民接受,至2002年,养殖网箱发展到11917只,年淡水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700余吨,实现了发展网箱养殖业之初制定的“再造一条姚江”的目标。2004年,因宁波经济发展需要,宁波市政府决定取消姚江水域淡水渔业养殖功能。是年9月,拆除养殖网箱1.5万余只,相关渔业人员实行转产转业。
  杂交银鲫繁育 1986年,江北洪塘镇水产养殖总场,从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种开始试养异育银鲫。1987年,该场进行人工繁育异育银鲫获得成功。1988年,建立了异育银鲫良种场,为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荪湖”牌商标。年繁育异育银鲫种苗30万尾左右,属宁波市异育银鲫品种首创单位。2000年,根据省、市水产种苗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洪塘水产养殖总场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在洪塘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内建异育银鲫良种繁育基地,并被列为宁波十大水产种子种苗基地之一。2002年初,根据《宁波市种子种苗管理办法》和市级水产良种场建设有关要求,繁育基地实施了二期建设,建立了纯种亲本养殖区(核心群)24亩。鱼苗繁殖与培育区21亩,商品成鱼养殖示范区300亩。繁育基地拥有固定资产430万元。技术方面,以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依托,聘请高级工程师1人,担任技术总顾问,培养技术人员4人。2002年,培育异育银鲫子一代60万尾左右,年底存塘有:母本—方正鲫6000余条,父本—兴国红鲤600余条的亲本梯队。2005年,繁育基地年繁育异育银种苗400万尾左右。后因异育银鲫种苗销售市场关系,繁殖基地异育银鲫种苗繁育逐步减少,并实施了部分转产。至2008年,繁育面积下降为30亩左右,年繁育异育银鲫种苗100万尾左右。
  异源三倍体鑫鱼繁育 异源三倍体鑫2002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国科发计字228、异源三倍体鲫鱼产业化开发)。2006,年初,利用宁波大学科研成果,在慈城镇夹田桥建办了江北区新宁淡水鱼繁育中心,是年繁育异源三倍体鑫鲫鱼苗1500万尾,供应给区内外各淡水鱼养殖场(户)试养。至2007年推广养殖场(户)37家,提供异源三倍体鑫鲫鱼苗1110万尾。2008年,繁育中心在繁育异源三倍体鑫鲫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采取部分转产繁育观赏鱼——锦鱼。全年产异源三倍体鑫鲫鱼苗60万尾,锦鱼苗10万余尾。至2008年底,繁育中心转产成功,异源三倍体鑫鲫和锦鱼繁育步入正常。
  医疗科技成果转化
  针拔白内障术(中西医疗法) 1962年,徐曾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眼病,专长针拔白内障(中西医疗法)、白内障囊外摘除、青光眼、人造瞳孔等手术,疗效显著,使众多病人复明。徐曾祥曾著学术论文《中西医结合浅谈农村常见角膜病》、《浅谈中心性视网膜炎》、《防治近视》、《论翳》等,为眼科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依据。
  显微眼科术 1989年4月,槐树卫生院更名为宁波光明眼病医院,与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建立专家会诊中心,开设显微眼科手术、平面弧形视野检查,参加6次省内外学术交流会,有3篇学术论文进行了交流。1992年开展泪道再造术、眼球震颤矫正术、虹膜根部断离缝合术等。并引进TB(C-1型电脑静态中心视野,使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拥有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眼科专用设备如“眼科B超”、“RK多功能电脑验光仪”、“A超角膜测厚仪”、“全自动静态中心视野仪”、“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等。1998年10月引进国际先进的玻璃体切割机及眼内激光机,开设眼整形专科,玻璃体、视网膜专科,眼底病专科,眼病诊疗已具规模。
  矫治屈光不正系列术 1990年,光明眼病医院在全市首次开展的手术治疗近视即角膜放射状切口、后巩膜加固术填补了省、市眼科此项手术的空白。同年12月成功完成对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研究,并顺利通过省级鉴定。1993年,RK手术获得市科技四等奖。
  1997年11月,医院中美合作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PRK治疗中心)成立,引进500余万元美国NOVATEC公司生产的固态激光治疗系统,治疗近视、远视、散光及部分角膜病。2002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成功实施老花眼矫正手术,填补省眼科医疗的空白。同年10月26日,医院“专家会诊中心”成立,美国科以人公司鹰视第八代准分子激光仪投入启用,开展PRK、LASIK、LASEK、EPI-LASIK治疗不同个体的近视患者,至2008年底共实施近视激光手术10060例。2007年6月,宁波光明眼病医院在全市首例实施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治疗超高度近视获得成功,至2008年底共实施ICL手术30例,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1995年4月,宁波光明眼病医院更名为宁波光明眼耳鼻喉科医院,并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年11月投资170多万元,与上海中美合资华山眼科中心合作,在全市首家引进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同时引进眼A/B超、非接触性眼压计和德国进口的光学显微镜等一整套先进设备,提高了宁波市治疗白内障手术水平,当实施白内障超乳手术231例。1998年4月,作为实施宁波市“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医院之一,全力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成果在《宁波日报》头版进行报道。同年9月,医院率先在宁波市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获得成功。2000年,投入100万元新添购超声乳化仪、眼电生理、手术全麻机,使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项目继续保持全市眼科领先地位。当年被列为宁波市慈善复明行动首批定点医院之一,并承办宁波市白内障慈善复明行动启动仪式。实施慈善复明手术,从第一次2000年的39例到2008年的408例,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和社会效益。2001年12月,省内首例多焦人工晶体植入术在该院实施并取得成功。2008年实施白内障超乳手术1233例。
  角膜移植多联术 1992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开展角膜移植手术。2004年率先在省内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割术治疗角膜斑翳取得成功,并引进应用国际领先水平的角膜共焦显微镜、全自动医学验光设备及对比敏感度眩光测试仪、新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设备),提高了对疑难眼病的诊断率,并成功实施多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联角膜移植手术。2005年,医院在全市成功实施眼角膜残留皮样瘤切除、角膜染色、人造瞳孔和羊膜覆盖“四联手术”以及后巩膜下埋藏色素变性、成人弱视、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眼底激光治疗术 1996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引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照相机、氩激光治疗仪及德国产高级蔡司手术显微镜。2004年,在省内率先开展新兴的眼底激光——T.T.T.激光疗法(即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脉络膜血管瘤、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底病变所导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取得较好疗效。2005年开展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开展“Avastin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的临床研究”,已见成效。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1998年,宁波光明眼病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眼玻璃体切割技术,使眼科的疑难杂症在宁波能得到及时诊治,并填补了宁波地区眼科领域空白。2001年12月,宁波光明眼病医院“玻璃体视网膜诊疗中心”成立,使医院走在省市眼科的前列。2005年,医院在宁波地区率先开展了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高难度手术,使医院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手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缩小了宁波地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中医治疗“面瘫(歪嘴风)”技术 白沙医院自1956年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在“面瘫(歪嘴风)”中医治疗领域独树一帜,以传承祖传秘方和诊疗方案,结合50多年临床实践,取其精华,辨证施治,因人而宜,利用特制中药丸外敷重要相应穴位,并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辨证施治,辅以内服中药,对由经络寒虚、风寒、风热侵袭和头面部术后引起的面瘫均有良好效果,治愈率高。
  断指(肢)再植术 1987年,江北区中心卫生院(今更名为江北区人民医院)开展断指(肢)再植术、胎儿骨移植术。1989年,与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搞联合体。1990年开展断指术至2008年,共开展断指再植术560例,成功率约96%。为4例前臂离断病人进行离肢再植术,3肢再植成功,免除了病人缺肢之苦,恢复了大部分的功能。1988年,江北区中心卫生院率先开展足趾搬移拇指再造术取得成功。
  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 1988年,江北区中心卫生院被市卫生局残联定为宁波市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定点医院,先后为200余位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进行手术矫治。开展的骨盆延长术、腹外斜肌代股直肌手术、髋关节孪缩松解术、胫骨延长术等高难度手术,为儿麻病人改善功能,从不能独立行走至能独立行走,从扶拐行走至能弃拐行走,病人十分满意。先后获得全国、省、市表彰,江北区中心卫生院骨科为3项康复先进集体。
  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 1996—2008年期间,区人民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骨科合作,1997年,区人民医院在宁波市率先开展进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先后为600位病人做此项手术,最大年龄80岁。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矫正,为病人提高了生活质量。1998年,该院在宁波市率先开展进口全膝关节置换,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在2006年开展双膝同时置换,获得成功。至2008年,先后共进行近120例此项手术,均获得成功。
  直肠癌根治术、甲状腺癌及颈淋巴结清扫术 1987年,在上海肿瘤医院支持下,区中心卫生院(江北区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普外科已经能开展直肠癌根治术,先后为近200例病人进行此项手术,5年生存率达到70%以上,取得比较理想效果。1988年开始共开展甲状腺手术60例,其中甲状腺癌及颈淋巴结清扫术10例,胃全切、次切10例,均取得比较理想效果。2004年运用进口缝合器,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提供新治疗手段,为10例病人应用此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卵巢囊肿及子宫次全切术,宫腔镜手术 1994年,区中心卫生院与市妇儿医院建立联合体,开展了卵巢囊肿及子宫次全切术。2000年,为洪塘妇女腹腔中已经有数年历史的子宫肌瘤(约有2500克,40厘米×35厘米大小),进行子宫肿瘤全切除术,《宁波日报》、《宁波晚报》都进行相关报道。医院先后为120位病人进行子宫次全切除。1998年,江北区人民医院与上海妇女保健院合作,开展宫腔输卵管疏通术,为不孕症治疗提供新手段,对120位病人开展宫腔输卵管疏通术,受孕率达50%。
  第三章 科技服务
  第一节 科普宣传
  组织机构
  科普宣传的日常工作由区科技局、区科协负责。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出发,1997年3月建立由区政府副区长为组长、区科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及群众团体参加的宁波市江北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区科普工作的领导管理,共同推进科普工作。为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年12月制定了《江北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并由此成立了江北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承接了原江北区科普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随着机构人员的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
  科普宣传周
  1984—1987年以图片展览、编印科技资料发放、放映科教电影及进行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活动。1988年9月27日,区科协和区委宣传部在庄桥镇举办第一个“科普宣传日”活动,拉开了第一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序幕。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咨询、组织知识竞赛、发放科普资料、放映电影及录像、展销科技图书、评比科普黑板报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和传播农村各业科技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宣传计划生育以及日常生活科普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受教育者达2000余人次。
  1989年11月,区委宣传部、区科委、区科协共同举办“江北区第二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分别在市区兰江剧场、慈城镇、洪塘镇等三地进行宣传活动。1990—1994年,区委宣传部、区科委、区科协每年举办一次科普宣传周活动。1995年,以“科学技术——加快江北经济发展的金钥匙”为主题,先后组织了2次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受教育人数达2万人次。
  从1995年起,每年确定一个科普宣传周活动主题,规模逐年增大。2004年开始确定每年5月为科技宣传周,9月第二个星期日为科普日。2006年12月,制定《江北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并成立江北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在相关街道、社区建立科普乐园,让辖区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在家门口体验科学的魅力,得到科学知识的普及。
  青少年科普教育
  1984年,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成立,建区初期在辖区内开展“三模”、“风筝”、“小制作展评”、“爱科学活动月”、“暑期科技夏令营”等活动。1986—1988年参加的各类比赛中,获个人奖的有:国家级31人次、省级4人次、市级1人次,其中“三模”比赛中,江北区连续三年获市团体冠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中小学的特色科普活动进一步加强,1999年,江北实验小学开展科幻教育实验,开设科幻教育课,创办“与外星人通话”信箱,此项实验列入省级科普教研课题。2004年,怡江小学2名学生在新世纪宁波青少年网络大赛上获一等奖和三等奖,获三模比赛一等奖3人;获宁波市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机器人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人。2006—2007年,在全区开展“异想天开的发明家”设计、科学小论文、科学幻想画、电脑绘画、优秀网站评比等比赛和活动。重视学校科普基地建设,科技教学设施和科技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至2008年,辖区内的中小学中已建成学校科技馆3个、植物园2个、动物园2个、科学创新实验室3个、机器人实验室2个。至2008年底,6个街道建有青少年科技馆8个,洪塘街道新建青少年实践农庄1个。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1997年2月,江北区首次举办为期一周的科技、文化、卫生、司法、计生等“五下乡”活动。从1998年2月开始,每年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周,旨在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推广科学种田和科学生活结合起来,大力提倡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全区每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次进行巡回咨询,送科技录像、科技资料,办科技培训班,举办科普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
  江北科普月月行
  2006年4月,在整合全区科普资源基础上,启动“江北科普月月行”活动,4月26日,在庄桥灵山村举行活动的启动仪式,区四套班子领导及各部门参加了启动仪式。此活动每年年初制订计划,安排主题,每月10~20项活动内容,遍及各街道、乡镇、社区(村)。2008年,全年举办各类科普活动351次。
  科普示范街道(社区)建设
  1997年着手科普示范街道创建工作,1998年文教街道列入市科普示范街道,1999年被命名为省科普示范街道。2000—2002年,孔浦、中马、白沙街道先后被命名为省科普街道。2008年,庄桥街道被命名为省科普示范街道。2004年文教双东坊社区、2006年庄桥街道广厦社区、2007年绿梅社区、2008年桃源社区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004年桃源、槐树、绿梅、翠东社区创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至2008年,全区有市级科普示范社区(村)45个,区级科普社区18个。
  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1998年,甬江镇在园艺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洪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列入宁波市科普示范基地(后改名为宁波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002年4月被命名为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列入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五星村(林业示范园区)列入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至2008年,辖区内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区级8个。
  宁波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该园区是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和宁波市重点农业园区,园区建设总面积1.5万亩,由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航天育种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及都市观光休闲园等组成。2002年4月,由园区与宁波市教委合作建成总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的科普教育基地——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学校有培训教室、宿舍楼、教师办公室、拓展训练、手工制作场、迷你农场以及食堂、迷你超市等配套设施,能一次性满足500名学员学习、生活所需。2002年,该基地列入宁波市第二批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度获“宁波市先进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04年列入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获“省科普示范基地”称号;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科普教育基地一等奖。
  宁波大学海洋生物陈列馆该馆 坐落于宁波大学校园内曹光彪科技馆一楼,馆内收集了海洋与水产系等几代教职工采集和积累的鱼、虾、贝、藻类等标本。海洋生物陈列馆面积280多平方米,分4个展区、1个陈列室。有浸制标本、剥制标本、活体标本共1000余种。2000年11月4日宁波大学海洋生物陈列馆被命名为“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2001年12月14日,该馆被浙江省科,协确定为首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9月15日,被浙江省科协、浙江省科委、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教育厅再次命名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陈列馆每年举办一次“海洋科技周”活动,旨在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走进海洋、聆听海洋、探索海洋、海洋写真、海洋影院、海洋珍所、海洋寻宝”等活动,编写学生杂志《海韵》。
  科普画廊建设 1997年,在江北区咸宁路口建成首批江北区科普画廊2个共长10米,在城区4个街道建成科普画廊各1个。1998年4月决定建设乡镇科普画廊,5个乡镇各建1个,年底前建成。为鼓励科普画廊建设,2003年区科协出台《关于科普画廊资金补助办法的意见》,2007年出台《关于江北区农村建设科普标准画廊的补充通知》。到2008年12月,已建成省、市级标准科普画廊97个,其中农村59个,总长924米。2008年新建电子画廊16个,其中农村4个。《江北科普》 2005年10月创刊《江北科普》报,每月2期,每期8版,3000份发至社区(村)、企业、机关等300余个部门。
  表彰奖励 甬江镇科普协会被评为1995—1997年度浙江省科普先进集体;江北区人民政府被宁波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评为1997—1998年度宁波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江北区科协被评为1999年度浙江省科普宣传先进集体。1995年高妙胜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赵雅琴被评为1995—1997年度省级科普先进工作者。
  第二节 技术培训
  建区初期,江北区的技术培训主要面向工农业生产和配合星火计划的实施,举办不同层次实用技术的培训:机械制图、机械制图新国家标准、机械类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计及制造、电机电器、热铸锻焊、农业技术、水产畜牧养殖、财务会计、医药卫生等短期培训班。1986—1988年共举办培训班68期,参加培训学员7000余人次:其中有大专水平培训班1期,学员28人;中专水平培训班8期,学员350人。乍山乡农科站从1984年开始办农业技术夜校,对农村生产骨干进行培训,受到宁波市农业局表彰,宁波市电视台及《宁波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1989—1991年,江北共举办标准计量、农业技术、财务会计、瘦肉型猪新饲养、葡萄栽培、人才管理、医药卫生等培训班499期,参加培训学员3.25万余人次。1992—1994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50期,参训近4万人次。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加TQC管理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培训、厂长(经理)管理培训、种粮大户培训。配合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结构如何多元化及葡萄、草莓、食用菌、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培训。
  从1994年起,区委组织部与区科协联合开展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中进行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1994—1996年,对农村中的基层干部和党员普遍轮训一遍,培训适用于本地的先进生产实用技术和经济管理技术。1997年,区委组织部与区科协开展第二轮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69期,培训3776人次;其中农村党员1108人。有998人通过培训,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获农民技术职称的301人,其中中级职称42人。2002年开展“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至2004年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电工、电焊、服装打样、烹调以及大专初级英语班、电脑操作、公文写作等素质教育的不同类型的培训班26期,共培训8000人次。1995年,在农村开展农科教三结合,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至2000年,农科教统筹的科技培训基地6个,110个行政村有84个教育点。
  2004年,全区开展“百万家庭计算机网络知识普及教育工程”市、区两级共投入培训经费95万元,当年建立12个教育点,2006年整合调整为6个教育点。200,4年和2006年共培训学员13877人,2007年培训2000人;2008年培训2027人,其中农村1000人。江北区科协获市2006年“普网工程”一等奖。
  2005年始,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培训,分别培训18956人次和8936人次。另组织4451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全年有29人被确认具有高级经济师资格,150人被确认具有经济师资格。2006年,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1000人次,同时举办科技干部业务培训班20期,组织浙大江北区科技管理高级研修班1期。2007—2008年开展各类科技政策培训及宣讲30余场,参加企业500余家次。
  第三节 科技咨询
  1988年5月,江北区科委发文,建立“宁波市江北技术市场”,地址在宁波市大庆南路90号,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量、物化试验及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小量生产工作。同年,江北区信息学会建立“江北区经济技术信息服务部”,地址在大庆南路123号202室,进行技术中介、转让服务、介绍经济技术信息。1991年,“宁波市江北技术市场”更名为“宁波市江北科学技术服务部”。1992—1999年先后建立“宁波市庄桥镇技术经济信息开发部”、“宁波市江北科技实业服务部”、“宁波市江北慈城新科技发展中心”、“江北华星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咨询机构。
  江北区科技局负责技术市场服务管理、技术合同认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1995年完成技术转让、中介及技术服务13项,累计成交金额391万元;1999年完成技术交易额679.7万元;2000年完成231.77万元。2002年建立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江北分市场。至2008年,全区有上网企业412家,累计发布技术难题67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130万元,并获市科技立项16项。2004年,江北区科技局出台《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江北区分市场考核奖励办法》;同年,江北区分市场获“市科技系统的先进网管单位”称号。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浙江省推出了浙江科技信箱。它以实名制为基础,是面向浙江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工具和互动平台。江北区已成为科技信箱的注册用户,在网上进行技术交易,技术转让更加便捷。随着科技发展,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逐年增加。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
  1995年,宁波市开始评定市高新技术企业。1996年,宁波未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江北区第一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搬迁至鄞州区高桥)。1997年、1998年至1999年先后有宁波甬微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永久磁业有限公司、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被评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宁波沪甬电力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甬江集团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宁波甬江洲丞塑机有限公司)通过市级评审。至2000年,江北区有6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科技型企业(分别是宁波互感器厂和宁波江北通讯设备实业公司)。2004年,宁波甬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江北区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随着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至2007年,江北区共有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国家重新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取消分级,重新认定17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江北区高新技术企业选介
  宁波甬微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宁波市江北工业园区内,公司创立于1988年,2004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精密微小型、薄壁微型球轴承和轴承制造机械设备、碱性环保电池、空调压缩机高精度滑片、汽车转向泵叶片、活塞等,其中生产的“Jw”薄壁高精度、低噪音轴承在国内同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汽车冷却风扇电机轴承,质量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水平,被列入2003年国家火炬计划。2008年,公司总资产达1.5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公司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工商企业信用“AAA”级守信用重合同单位、浙江省诚信企业、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公司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52人,占职工总数比例32其中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科技人员18人,占职工总数比例11%。公司历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均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公司拥有自己的研究和开发机构——宁波市精密金属件工程技术中心,2006年宁波市科技局验收合格列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用地250平方米,有各类研发用设备21台,价值342万元。中心主要负责人苏子法,从事兵器工业设备制造工作近40年,特别是在开发各种液磨及数控自动磨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制开发了多种机械产品。
  公司成功研发了空调压缩机高精度滑片,被列入2006年国家火炬计划。并获1项发明专利(专利名称:一种压缩机滑片的制造方法,专利号Z103114855.7)、2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名称:带标记的压缩机滑片,专利号Z1200420021556.0;双面磨床,专利号200720109488.7)、12项外观专利。该项目2005年度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6年度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精度压缩机滑片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双端面磨床和旋转式压缩机滚动活塞获得2008年“市级新产品”称号。
  宁波跃进汽车前桥有限公司 位于江北工业区,公司成立于1991年,专业生产汽车前后独立悬架车轿总成、转向节、扭杆弹簧及其他底盘类零部件。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和自理报关资格,下设两家全资公司。现有总资产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2008年底有员工458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153人、从事研究开发科技人员67人。公司拥有生产、检测设备260台,其中由日本、美国等国引进的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立式和组合专机等组成的相对柔性的机械加工生产线5条,投资2000万元由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国引进的感应热成形镦锻机、感应淬火机床、荧光磁粉探伤机、涡流分选仪和热处理等设备组成的扭杆加工生产线2条,由650T/500T油压机、400T/160T冲床等组成的冲压生产线1条,由数台日产弧焊和点焊机器人组成的焊接生产线2条,由阴极电泳等设备组成的表面处理生产线1条。
  公司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名优企业。2004年9月,公司通过IS(/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7年8月通过了质量体系复证。2008年初,公司和长春汽车研究院一起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汽车悬架扭杆弹簧技术条件与台架试验方法》的草案文本。公司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为浙江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宁波市级企业技术中心。NF6500前桥总成(HFC6500前桥总成)项目于2005年7月通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被列为2006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获浙江省和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公司开发的NF6450前后悬架总成项目被列入2007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截至2008年12月底,公司共获授权专利19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
  第二节 企业技术研发
  1990年1月,永红工业经营公司在宁波食品三厂内创办了江北区第一家厂办研究所——宁波市食品机械研究所。至2000年,江北区共有18家企业(村)开办研究所。“十五”以来,江北区政府进一步推进科技强区的建设,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实体的建设。至2008年,企业研发机构共49家,其中经过认定的省级研发机构7家、市级研发机构13家、区级研发机构29家。
  宁波科田冶金材料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成立于1999年,于2001年升级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05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能是为本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支持和服务,如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技改项目管理、研发项目申报、质量体系审核与维护、产品性能检测、自制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等。中心现有员工467人,其中高级职称者36人、中级职称者51人,办公区建筑面积逾6000平方米,中试车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试验和检测仪器3000多万元。2008年,中心主要在研项目有:宁波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节能环保高效废杂铜连续熔炼精炼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宁波市“十一五”新材料科技专项“射频电缆铜带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类课题“面向绿色节能废杂铜冶炼过程的成套控制系统”、“耐蚀铜合金冷凝管三辊行星轧制工艺的研究”以及“废铜冶炼渣和黄铜熔炼渣的综合回收利用新技术”等。
  中心自主研发的“大吨位电炉熔炼—潜液转流—多头多流水平连铸技术和设备”项目获2005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废杂铜水平连铸直接生产空心异型材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200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中心共计申报专利36项,已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负责公司新产品开发及技术研究等工作。1998年被评为省级技术中心,为宁波市首批“AAA”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技术开发中心共有员工8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49人、大专学历35人,具有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5人,平均年龄38岁。
  中心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共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拥有近500万元的设计分析软件。2008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7229万元,同年用于产品研究开发的投入为1576万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3%。技术中心主要研发项目有:DN8320系列柴油机的成功研发并量产(功率范围定为3310千瓦/675最高转速),为当前国内自主研发单缸最大功率产品,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DN330系列柴油机(功率范围定为4044千瓦~4412千瓦)设计工作的完成,产品采用当前先进设计理念,并将于2009年二季度实现产品的试制。
  2005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获得“柴油机气缸盖”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520117329.2。
  2006年,该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获得“柴油机吸油超速保护停车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53814.7。“G8300ZC30B型柴油机”被列入2006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GN8320系列柴油机仿真模拟计,算、动力性能分析计算、强度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2008年,该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轴用机械密封装置”,专利号:ZL200820087262.6;“改进的柴油机活塞”,专利号:ZL200820087263.0;“一种自动锁紧式自动调节支承”,专利号:ZL200820087266.4;“一种柴油机喷射油泵顶杆部件”,专利号:ZL200820087265.X;“分段式曲轴结构”,专利号:ZL200820087463.6;“双轴式内燃机动力传动及输出机构”专利号:ZL200820087618.6。“双轴式柴油机”已申报发明专利。“GN8320ZC4B型柴油机”获宁波,市2008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年,与浙江大学合作,进行宁波市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大功率船用柴油机项目合作,柴油机的仿真模拟计算、动力性能分析计算、强度计算与有限元分析,,计划2011年完成研发。宁波市工业传感器工程技术中心中心属宁波南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原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宁波分所,2005年改为现名),2006年被认定为浙江省传感器工程技术中心。中心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现有人员8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72人,大专学历14人,其中电子、自控、电传动类专业占50%机械、机电类专业约占30%经济、管理类专业约占20%。从事科技开发、科技管理73人;工艺技术,、质量控制人员13人。工程,中心拥有测试设备183台,关键测试仪器、设备从美国、德国及瑞士引进或合资企业提供,具备产品的型式试验能力。主要设备有:6位半数字万用表、数字荧光示波器、手持示波器、大型半导体器件测试仪、电动振动及水平滑台试验系统、高低温试验箱、高低温交湿热试验箱、快速温变试验箱、电磁兼容(EMC)及国内独家开发、在国际招标中夺标的大机位移传感器试验装置等。
  依托宁波南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销售收入1.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6%,存货周转率为5.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48万元/人,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2008年中心科研开发项目共22项,其中新立项17项、延续项目5项,基础研究项目1项。在新立项的17个项目中,民用洁具产品和民用电量传感器项目有11项,占新立项项目总数的65%。
  宁波水表器具工程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中心于2007年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流量仪表的研究和开发。现有研发人员154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82人、教授级高工1人、硕士5人;中心拥有机电一体化新型流量仪表研究和开发所需的各类测试设备,塑料材料试验设备,电子元器件测试设备,水表模具制造及样机试制设备。中心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设有产品设计室、产品工艺室、流量试验室、塑料材料试验室、电子元器件试验室、标准化情报资料室。中心依托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信息学院科研力量,将光电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与传统水表技术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表产品。
  单位依托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500毫米全系列民用、工业用冷热水表、智能水表及自动抄表系统、热量表和水表检测装置,产品销往国内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欧美和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水表年销售量607万台,销售额50463万元,其中出口水表276万台,销售额3969万美元,占国内水表出口贸易额的45%以上。企业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已连续20多年稳居国内水表行业第一名,成为国内最大的水表专业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水表出口基地,也是当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水表制造厂商之一。中心建立了新产品快速研发体系,每年有30余项新产品投放国内外市场,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主要科技成果有:
  宁波市热交换器工艺装备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于2006年被宁波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中心有5个设计室、1个资料室,建筑面积250平方米;1个试制车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郑良才担任中心主要负责人,现有研发人员42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38人,其中高工2人、硕士2人。中心致力于各类生产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换热器专用生产设备的研究开发,成为行业中的典范和领头羊。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前景良好,国外市场也得到了广泛肯定,远销美国、意大利、阿曼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中心自主研发的GD高速冲床、GD系列高速精密压力机2007年12月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于2008年11月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GC系列空调翅片高速自动生产线与GD系列高速精密压力机列入市级试产计划。2007年度产值4313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40.5%;2008年度产值为4484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37.2%。至2008年,中心现有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高速冲床的施力机构(ZL200520013877.0),U型弯管机的校直装置(ZL200520013876.6),工件高度自动调整装置(ZL200520013825.3),切割器的调节机构(ZL200620104156.3),金属薄管的切割装置(ZL200620107241.7),压力机的施力机构(ZL200620104518.0)。授权发明专利1项:顶置式油缸式四柱压力机(ZL200610050557.1)。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受理发明专利11项。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品
  1994年,区科技局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文件精神,对电力输变电设备及器材、现代通信广播设备及器件、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新材料七大新兴产业作了调查。全区七大新兴产业,涉及产品24个,其中已投产20个、正在试制的4个,1993年创产值1.2亿元,利税1926万元,分别占全区当年工业总产值的6.3%和工业总利税的9.9%。1996年,区科技局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七个领域——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含精细化工)、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新能源、节能与环保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全区高新技术总产值为2.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4%。至200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4.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7.8%。
  第五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江北区科技领导小组 贯彻落实科技发展方针,制定科技政策,指导、协调全区科教兴区战略的实施,促进科技进步。
  江北区科学技术局 负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按照“科教兴区”战略,编制和组织实施本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科技政策;营造区域创新氛围;负责科技计划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鉴定(从2007年开始由社会机构组织进行)、科技项目验收、奖励、推广、保密、计算机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推荐、技术市场管理、专利管理、软科学研究、科技信息和科学普及等工作以及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并指导协调区级机关各部门和镇、街道的科技管理工作。
  基层科委 1988年8月,慈城、庄桥、洪塘3个镇成立镇科委,1989年4月乍山乡成立乡科委,1990年11月湾头乡科委成立,以上均由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乡镇长担任科委负责人,之后其余乡相继成立乡科委。1995—1996年,城区街道相继建立街道科普协会。根据乡镇撤、扩、并以及人事变动,各镇乡、街道及时调整科委或科普协会负责人及联络员。至2008年,辖区7个街道、慈城镇和工业区等基层单位都设立了相应的科技工作机构,并配有关人员负责科技工作。
  科技考核 1997年起,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每年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的年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当年开始,全区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党政领导按照已制定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推进全区科技进步。1999年度、2006年度、江北区分别被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浙江省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浙委办〔2000〕93号、浙委办〔2008〕11号)。区委、区政府从1997年起对乡镇、街道及有关经济部门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区委办〔1996〕99号)。内容为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科技工作网络建设、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兴农、科学普及和科技培训的情况。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及省统计局、省科委《关于开展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1998〕19号、省统、省科〔1998〕183号)文件精神,江北区政府下发《关于开展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北区政办发〔1999〕1号),在全区建立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制度,并从1998年度起实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工作。
  科技先进企业和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表彰 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全区科技(人才)大会,表彰科学技术先进集体、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及优秀科技专业人员、科技管理先进个人。1990年,
  江北区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业)人员2人。1992年11月,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科技大会,会上表彰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6人,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1996年,表彰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0人,其中特等奖1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评出11家单位
  为江北区科学技术先进集体,12名同志为江北区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2006年、2008年,各表彰江北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业)人员10人。此外,江北区还表彰2004—2005年度、2006—2007年度科学创新特别奖人员各1人。
  1996年江北区科学技术先进集体名录
  宁波未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宁波甬江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梦神床垫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甬陵泡沫塑料厂
  宁波市互感器厂
  宁波新谊钢化玻璃有限公司
  庄桥镇胡家村
  洪塘镇横山村
  江北区种子公司
  宁波光明眼耳鼻喉科医院
  宁波机车电容器研制中心
  1999年江北区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名录
  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
  庄桥镇胡家村经济合作社
  宁波市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慈城五星)
  宁波市江北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
  宁波新谊钢化玻璃有限公司
  宁波甬微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北洪塘)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
  宁波市江北区水产管理处
  宁波甬江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永久磁业有限公司
  宁波富声达电机有限公司
  宁波虹星园艺中心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医院
  2003年江北区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名录
  宁波甬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信远工业器材有限公司
  宁波甬微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昌祺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宁波斯迪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宁波沪甬电力制造实业公司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恒帅微电机有限公司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医院
  第二节 专利管理
  从1986年国家《专利法》颁布至2000年,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的专利管理及专利代理人归属宁波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利处,江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协办做好专利法的宣传、培训工作和专利申报的推荐工作。1991年,江北区科委与江北区司法局、普法办公室联合组织全区科技人员参加《技术合同法》、《专利法》的学习和考试。1996年,举行《专利法》颁布10周年的宣传活动,发放《专利法》小册子5000份。1986—2000年,江北辖区内共获国家级专利322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2001年开始专利工作划归区属统计及协助管理,江北区政府加大对专利及其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开展知识产权申报、保护的培训工作。2004年4月29日在花园宾馆举办专利知识讲座,为鼓励专利申报,在市级奖励的基础上,江北区对授权专利加大奖,励力度,并制定出台《江北区专利示范企业管理认定办法》。2006年度举办江北区专利申报与政策交流会和“江北区专利工作论坛”邀请省内专利事务所和司法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江北区科技局开展专利进企业,活动。2008年4月,江北区设立专利维权服务中心,为全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专利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使企业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辖区内申请专利数增加迅速。是年,全区共申请专利1053项,当年授权专利591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实用专利370项、外观专利190项。至2008年,全区有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专利示范企业3家,市专利试点企业6家,江北区专利示范企业16家。
  第三节 科技合作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合作。建区初期,为了便于区内企业与上海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搞科技合作,于1984年8月成立“甬达公司”下设科技人员交流服务办公室上海办事处(上海市山阴路四达里131号),聘请上海黄浦区、虹口区,、徐汇区三区科委主任担任江北区上海办事处顾问,区政府委派徐再君为联络员,驻延安东路564号401室,区政府分别于1984年下半年、1985年上半年及1986年下半年在上海举行江北籍在沪科技人员座谈会及科技项目洽谈会。
  1992年12月13—15日上海市人大、市政协、市经委、机电工业管理局和机电局所属16家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一行45人,受江北区人民政府的邀请,参加江北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机电局所属研究所经济、科技合作洽谈会,双方签署经济、科技合作协议,区内有关企业与上海市有关研究所就5个项目签订合作意向书。
  1993年11月,上海市科委、机电局率领电科所、工艺所等15家部、局科研所第二次到江北区举办科技成果洽谈会,会上参展的成果达70余项,各镇(乡)街道、部分经济局和38家机电行业的骨干企业参加洽谈,有7家企业与上海4家研究所就精煅齿轮、照明电器箱等9只新产品的开发达成意向。
  1995年9月至1997年5月,江北区政府与上海机电控股集团多次举行科技合作洽谈。1998年,区政府组织区农业局的有关科站长及洪塘镇科委、多种经营办公室领导和技术业务骨干去省农科院学习考察并进行技术协作,8月,区政府与省农科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书;组织农业局林工总站、慈城林工站、市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五星村)有关人员去浙江林学院学习考察并建立科技协作关系;组织企业、基层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沈阳分院及所属的4个研究所、兵科院以及西安交大、电子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研究所、重型机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横联和科技合作。
  1999年10月22—26日区长邹建伟带领组织有关镇(乡)领导及有关企业到北京拜访江北籍的2位院士(颜鸣皋、孙儒泳,),寻求科技合作,并聘他们为江北区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2000年3月,浙大副校长程家安率队到江北考察,就与江北区的科技合作达成意向。2000年4月9—11日,由区长梁黎明带队组织有关企业和部门领导赴北京拜访江北籍中科院院士,参观考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进行科技合作洽谈,签订全面技术合作协议。新聘请中科院院士童志鹏及北大副校长王义遒为江北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同年6月,江北区政府与宁波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9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专家领导到江北考察,就双方科技协作、人员交流达成协议。11月初,区长梁黎明带队走访中南大学,就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达成合作意向。
  2000年充实调整江北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聘请童志鹏、颜鸣皋、谈家桢、王义遒4位院士教授为江北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并分别邀请童志鹏、颜鸣皋院士、中南大学的陈康华博士、浙江大学钟明强教授、原浙农大校长夏英武教授等先后到江北区考察,为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组织科技项目合作对接会。组织企业及有关部门分别参加宁波—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科技项目洽谈会,计100余人次。其中,在4月5日与中科院、兵科院的项目洽谈会上,江北区共签订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等4个项目;6月,在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协作会上有4家企业与浙大签订4项科技项目合作协议,9月组织企业与北京航材院开展项目对接;9月邀请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工学院的专家到江北区考察,促进“金桥工程”建设,经区科协牵线搭桥,落实2项“金桥工程”项目。
  2001年,区政府组织企业赴长沙、西安进行科技合作和人才招聘活动;参加宁波市与浙大的“双百活动”、留美博士企业家合作洽谈会、中科院与宁波合作战略研讨与项目洽谈会等活动,全年签约项目12个。
  2002年,区政府组织有关企业分别走访考察北京航材院、中科院沈阳分院及下属的大连化物所。同时,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都与江北区的一些企业建立联系,并在科技项目合作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江北区科技局分别组织企业参加俄罗斯创新项目展览会、宁波名特优新产品(武汉)展销会、第四届浙洽会、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招聘会、杨凌农业博览会、上海工业博览会等活动。12月份,组织举办江北区科技成果洽谈会,邀请10所高校科研单位的30多名专家以及全区6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负责人、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会上有6个科技合作项目签约,并有17个项目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2003年3月,江北区3家企业在北京参加宁波市—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并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浙江(宁波)国际著名院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东钱湖论坛等活动。8月份,组织企业随市科技局考察团去哈尔滨、沈阳考察科技工作,与哈工大、中科院沈阳分院进行项目交流。11月份,组织区有关重点科技骨干企业赴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科技合作洽谈,5个合作项目(意向)现场签约。12月份,组织1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参加同俄罗斯代表团的合作洽谈活动,有2家企业在“纪念圣彼得堡300周年科技、工业、教育展览会”签约仪式上同俄罗斯方面签署3个科技合作协议。
  2004年先后举办或参加“上海大院大所负责人宁波行”、“浙江大学研究所所长科技合作江北行”、浙科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和第二届浙江(宁波)国内著名院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活动。在浙科会上,江北区有2家企业分别和2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浙江大学研究所所长科技合作江北行”活动中,近50位专家和区内60余家企业进行分组对接洽谈,共达成合作意向18项。
  2005年推出“科技专家江北行”系列活动,以专业化小分队形式,邀请专家进企业,推进院企科技合作。全年举办“磁性材料”、“电机制造与控制”、“知识产权”、“刀模具”4个专场的“科技专家江北行”系列活动,有近120余名企业负责人参加该项活动。11月,组织街道科技人才管理干部和负责人赴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中科院光机所进行科技人才考察活动,达成合作意向5个,宁波宇洲液压公司的“液压产品检测系统”项目签约。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第三届浙江科技成果交易会”、“第一届宁波高交会”,甬江集团与包头钢研院的“盐酸回收”项目、柯力公司和浙江大学的“设计软件开发”项目在会上签约,另达成合作意向7项;组织参加“北京科技博览会”、“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深圳高交会等活动。全年先后组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专家走访企业。全年有20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8个科技合作项目签约。
  2006年,“科技专家江北行”系列活动共举办“汽配”、“机电”等6个专场,有120余名企业负责人参加了该项活动,共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百余项,达成合作意向24项。2007年,以“科技专家江北行”系列活动为抓手,继续开展特色科技合作活动。全年共组织科技专家120人次到区开展各类科技合作活动15次,近200家次企业参与。2008年,全区举办“科技专家江北行”4个专场活动,共组织邀请各类科技专家150人次到区开展科技合作活动,有近200家次企业参与。
  2005—2008年共举办“磁性材料”、“金属表面处理”、“电机制造与控制”、“知识产权”、“刀模具”、“汽车及零配件”、“上海交通大学”、“农产品深加工”、“工业自动化与电子设计”、“刀片制造”等28个专场的“科技专家江北行”系列活动,共有1000余人次企业负责人参加,行业专家直接面对面地解决企业面临问题,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达成合作项目30余项。至2008年,江北区已与全国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国内7家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全面科技(人才)合作协议,逐步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兵科院、北京航材院和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上海、南京、北京、东北、武汉、西安“三院四校六区”为重点的合作体系。以此为基础,每年举行大型科技(人才)合作活动,先后举行“百名浙江大学研究所所长江北行活动”、“双百联动”等大型科技(人才)对接。从2005年起,区政府设立500万元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基金,用于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
  第四节 科技先进区创建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创建
  1995年9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科委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意见(甬政办发〔1995〕159号)。根据此文件精神,1995年12月24日江北区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上,作出在全区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活动的决定。1996,年2月,江北区科委向区政府作了“关于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工作意见的请示”;3月,北区政办〔1996〕1号文件转发区科委关于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成立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活动领导小组,由区长邹建伟任组长,科技副区长陈大申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区科委。
  在创建工作中,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11项鼓励科技进步和实施人才工程的政策文件:《中共江北区委、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若干意见》(区委〔1996〕28号)、《关于印发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型企业评定标准及奖励办法的通知》(北区政办发〔1996〕36号)、关于印发《宁波市江北区选拔奖励有突出贡献科技(专业)人员办法的通知》(区委办〔1996〕2号)、《关于评选区科技先进集体的通知》(北区科筹〔1996〕1号)等。1996年8月建立江北区专家咨询委员会。1996年9月,区政府下发《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12月下发《宁波市江北区科教兴区发展规划和纲要》。1996年,区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05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11%,安排科技发展基金100万元,技改贴息资金212万元。1996年11月7—8日受国家科委委托,市科委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和领导共14人,对江北区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进行验收,并以总分1087.6分的较好成绩通过验收,报国家科委审查批准。1996年12月,江北区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
  “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
  为进一步推进全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997年2月,区委、区政府作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创建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活动的决定。结合江北区实际,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科技工作副区长为副组长的创建省科技进步先进区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职责,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了申请创建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活动的报告。
  1993年8月建立区科技领导小组,1998年8月建立区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调协、督促全区科技和教育工作。区所辖的5个镇(乡)相应建立科技(科教)领导小组及科委、科协,4个街道建立科普协会,区经济管理部门明确负责本系统科技工作的科室。1997年10月,区政府配备专职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区长,5个镇(乡)配备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镇(乡)长,村和重点骨干工业企业设有科技副职干部。从1997起,全区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对镇(乡)、街道及有关经济部门实行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考核。1997年制订了《宁波市江北区“九五”期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1999年制定了《江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江北区工业科技发展规划》、《江北区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江北区工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江北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新出台科技扶持政策有:《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共江北区委、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中共江北区委、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若干政策意见》。
  区财政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并且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区财政科技投入从1996年的113.34万元,提高到1998年247.66万元,达到了当年区财政支出的2.01%其中科技三项经费220万元,占财政科技投入的88.82%,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79%。1999年安,排50万元高新技术扶持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转化和开发。
  1999年11月24日创建省科技先进县(区)工作通过省评审组的考核评审。2000年1月19日江北区被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浙委发〔200,0〕7号)。同时,江北区被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1999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02—2003年,区政府分别出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细则》、《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江北区分市场考核奖励办法》等政策。
  “创新型城区建设”和“浙江省科技强区”创建
  2005年1月26日,区委第三次常委会议听取科技局关于《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强区建设对策研究》及相关情况汇报,确定由区科技局牵头,做好省科技强区创建的相关准备工作。2005年10月召开创建省科技强区规划论证会,对创建工作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3月召开全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暨科技人才工作大会,会上提出,到2007年,达到省科技强区标准;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进入创新型城区行列。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常务副区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科技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江北区创建科技强区活动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促进地方科技进步的规划政策:《江北区“十一五”科技规划》、《江北区信息化规划》、《江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江北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认定办法》、《江北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江北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江北区专利示范企业管理认定办法》、《关于评选奖励江北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专业)人员的通知》、《江北区科技奖励办法》、《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科技开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设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补助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基金。
  区政府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2006年,区财政科技投入达到3463万元,比上年增长44.8%,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85%。全区科技投入绩效分析显示,5年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0余项,累计投入项目扶持资金3509.1万元(含上级扶持资金),带动企业项目投入超过5亿元,项目累计实现产值超过50亿元。
  2006年,江北区科技进步监测水平综合评价处于全省第17位,变化情况处于第10位。2008年,江北区被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2006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07年5月,向浙江省科技厅申报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材料。2007年7月,通过省政府组织的评审答辩。2007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江北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称号。
  乡镇创建工作
  市政府办公厅1990年下达《关于在全市开展乡镇“科技达标”活动试点的通知》,江北区确定庄桥镇、乍山乡为“科技达标”试点乡镇。1992年2月,两单位通过市科委组织的验收,被市政府命名为宁波市科技达标试点乡镇。1992年乡镇撤、扩、并后,1995年甬江镇、庄桥镇被市政府命名为宁波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1996年慈城镇、洪塘镇,1997年乍浦乡先后被市政府命名为宁波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
  第五节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2000年9月,区政府成立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协调小组,由副区长王伯宁任组长。10月底,“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建立,中心位于车站路76号(原江北区工商局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首期入驻企业18家,科技人员83人;引进科技项目20余项,孵化项目主要是软件开发、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领域。中心给企业提供房租、注册登记和风险资金扶持等优惠。同时,在创业中心设立虚拟园区,允许科技人员在园区内注册成立技术开发公司给予优惠政策。至2002年,已有宁波金腾化工有限公司、宁波蓝野医疗器材有限公司2家企业孵化成功,分别在浙江上虞化工区和洪塘工业园区购地,兴建自己的生产基地。2003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家,共25家(含15家虚拟企业)。至2004年,先后共有32家科技型企业入驻中心孵化,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85名。成功的有宁波科导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一诺电子有限公司、江北天极实业有限公司。由于硬软件基础配套、管理服务和租房到期等多种因素制约,原址创业中心于2004年3月停止运行。
  2007年4月,租赁位于环城北路东段134号的原宁波市梦神床垫有限公司的厂房,江北科技创业中心重建并正式运行,重点发展软件信息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的专业孵化器。2007年,经市信息与产业局的现场考察和对中报材料的审核,认定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为宁波市软件孵化器,并被团省委授予“浙江省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称号。科技创业中心打造的“134创意谷”品牌在全市已有一定知名度,产业集聚效应逐步体现。至2008年底,中心已有在孵化企业52家,其中软件及电子信息类企业24家,企业注册资金3320万元,入驻企业员工200人,大专学历以上人数占80%以上,销售达3530万元。
  2008年上半年,江北区政府启动宁波大学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产业园依托宁波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素质等综合资源优势,办成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和培育基地及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基地。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