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继续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88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继续教育
分类号: G64
页数: 5
页码: 1294-12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教育的发展概况、扫盲教育、职工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教育 学校

内容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清宣统元年(1909),各县兴办专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而设的一批简易识字学塾,这是宁波继续教育的开端。民国12年(1923)1月,宁波青年会在江北岸槐树路礼堂试办平民学校。民国13年(1924)秋,共产党人卓兰芳在江北岸创办宁波第一所工人夜校。民国17年(1928),政府在江北岸封仁桥创办宁波市立成年妇女补习学校。1954年,宁波市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在宁波四中设分部,开设初中班。1957年,郊区(含今江北辖区)农民夜校开始设初中班。1978年,创办宁波动力机械厂、宁波拖拉机厂职工大学。同年,创办宁波市、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79年,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市、地分校同时建立。1983年9月,地和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定名宁波教师进修学院。翌年2月更名为宁波教育学院。1980—1995年,江北、甬江、慈城、庄桥、洪塘等成人学校先后建立。据《宁波市教育志》统计,1990年江北区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状况是:文盲525人,小学124人,初中15人,高中55人,电视中专11人,农广校(含自学旁听生)3491人,电大67人;函授委托代培的中专生53人、大学生66人。
  1993年,全区首批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5年通过省“两基”复查。1998年成为市“两高”(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区。1995年,江北慈城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省级首批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2002年建立成人教育协作网。次年,中马、白沙、孔浦、文教4个街道配备了社区教育专职干部。2004年7月,江北区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9月,江北区社区教育学院成立。内设江北区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青少年假日活动中心等多家教育单位。200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宁波,江北区慈城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授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实验点”。至2005年,江北区有区、镇、街道成人学校5所,校均占地面积5.45亩,校均建筑面积2674平方米,经费投入校均18.61万元。校均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设备2.5套、计算机43.25台、图书3.58万册。2007年4月,经江北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撤销江北区成人学校,将10名教师编制转至江北区社区教育学院。
  慈城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位于慈城竺巷东路33号,占地面积1021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646平方米。有教职工31人,拥有电脑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视听阅览室、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IP卫星接收装置。1981年9月创办,初名慈城镇职工学校;1989年9月改名为慈城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成为江北区第一所独立建制的成人学校。1991年相继办起职高、电大等;1994年择地新建,在原慈城老年公园内落成教学楼;此后又相继建成综合楼、创业楼、敬业楼、世纪楼。2000年增设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江北工作站与宁波市慈城社区教育学院。办学的规模从开始时的业余扫盲、文化补习发展到现在的成人中专12班、电大的大专班及本科班15班,在读学员达1100人。成人培训扩展到农民、企业职工、干部、财会人员等社会群体。
  1995年11月,学校获“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称号,是年12月被评为省级首批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2005年,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先进基地、省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是年4月,被授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实验点”。2006年3月被评为全国妇女培训先进基地、省劳动力预备教育先进基地。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第二节 扫盲教育
  扫除文盲教育始于清末的简易识字学塾。民国35年(1946)9月,鄞县政府订定实施民众补习教育要点,规定“各中心国民学校必须开办一至二班民教班”并制定强制入学措施。1955年12月29日根据市委关于必须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在两年内基本扫,除城市文盲的指示精神,制定两年内扫除文,盲规划。据不完全统计,今江北境内有青壮年文盲、半文盲5077人,按校舍和民校教师条件,计划在1956年上半年动员50%左右文盲、半文盲青壮年入学,到下半年动员80%青壮年进识字班学习文化,到1957年上半年动员所有文盲、半文盲的青壮年入学。1956年7月10日槐树、中马、泗洲3个街道办事处均建扫盲协会,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活动,。先后办了8所民校,76个识字班。3个街道辖区共有文盲、半文盲青壮年2629人,有2004人进民校或识字班学习文化。1963年,郊区(含今江北辖区)扫盲班学员1331人,占学员总数的
  表25-5-2008年境内成人学校一览表
  22%。1985年4月9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组织扫盲验收工作队,对江北区的扫盲工作进行复核验收,达到省颁“基本扫除文盲单位”标准。省人民政府发给“基本扫除文盲单位”证书。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15~40周岁青壮年中非文盲率已达95.41%,其中江北区为95.9%1990年,北郊乡被评为市扫盲先进乡。
  第三节 职工教育
  民国12年(1923)1月,宁波青年会在江北岸槐树路礼堂试办平民学校。翌年秋,共产党员卓兰芳在江北岸创办宁波第一所工人夜校,开宁波职工教育之先河。民国17年(1928)8月,宁波市立成年妇女补习学校在江北岸封仁桥建立,学校除开设小学文化课程外,订有《职业训练实施纲要》,分缝纫、编织、刺绣、经济、家事5组,并设缝纫机、袜车等工场,供学生操作实践。民国19年(1930)8月,迁出江北。民国30年(1941)4月,鄞县、慈溪、镇海等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敌占区民众教育全部停顿。民国37年(1948)2月,士民蔡竹屏等发起创办中学层次的宁波青年补习学校,校部设在鼓楼,在江北镇公所等地设分校。开设国文、常识、英文、簿记、会计、应用文等课程,国文、常识为必读课,其余任学生选读。全学期规定为4个月,每周一至周五晚上授课2小时,以修满200小时结业。
  1954年上半年,宁波市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50年9月创办)在宁波四中(今三江中学)设江北分部,开2个初中班,配1位专职教师,1966年停办。1960年5月,宁波市财政局在慈城镇太湖路3号,创办宁波市财政学校。设中专班,学制2年;培训班培训期半年。学员由市各局选送。1962年初停办,共培养了中专生51人,培训在职工业财会人员270人,税务干部100人。1982年初,宁波市会计训练班改为浙江财政干部学校宁波市分校,位于新马路93号。1983年底,在分校的基础上筹建宁波财税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迁至江东区。
  1980—1983年,庄桥成人学校对全镇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技术“双补”。1981年,市教育局在江北办起了第一所五厂联校,次年有12名学员达到国家技工五级标准。1983年1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宁波市委员会在市第十三中学开办宁波市民进业余学校。1984年10月,宁波市交通职工学校成立,校址在姚江大闸西首。1988年6月,该校建立宁波市海船船员培训中心。该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负责全市交通行业的干部管理人员和陆上、水上运输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设有船舶驾驶、船舶轮机、汽车修理、驾驶等专业。1985年后,职工教育重点转向岗位培训。至1990年,设于江北区境内的职工中专有宁波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宁波市成人教育学校、中国农业银行宁波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与宁波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是年,江北区职工总数7446人,其文化结构为:大学189人、大专760人、中专1112人、技工学校及职业高中120人、高中1652人、初中3200人、小学413人;其技术结构为:高级职称40人、中级职称398人、初级职称1280人、中级技工87人、初级技工401人。江北区农民专业技术教育方面:乡镇企业初级工培训1709人、中级工培训420人、其他培训1990人;主业技术种植业培训4712人、养殖业培训390人、其他技术培训16219人;社会生活教育3667人。
  1995年6月,《宁波市职工教育条例》开始实施。1996年,庄桥成人学校举办江北区村级干部高中班;又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到2000年底共举办6期,人数达261人。2003年,江北区成人教育开展了资格和技术等级、“订单式”对口、自主创业等就业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万余名。同年,在中马、白沙、孔浦、文教4个街道配备了社区教育专职干部。2004年,全区共开设面向被征地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培训班243期,就业培训12911人,8808人实现了就业;共有12150人取得各类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年7月,江北区成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9月成立了市内最大规模的江北区社区教育学院,内设江北区劳动技能培训中心等。并与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电大等高校联合办学。2005年完成农村劳动人口培训31200人次,失土农民就业培训8939人。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
  1958年,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建立夜大学,不久设立函授部,此为宁波最早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今院址在江北区育才路196号,占地面积52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拥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2000年成为省学历文凭考试专业指导学校。
  1975年开始,各县(区)“五七工农兵学校”改称为“五七大学”。至翌年12月,市郊费市、庄桥、裘市、妙山、洪塘、半浦等公社办起6所五七农民大学,招生1022人。1976年,境内出现“七二一”工人大学,1978年停办。同年,宁波市和宁波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分别创建。1983年9月合并,定名宁波教师进修学院。翌年更名为宁波教育学院。1979年1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市、地两所分校建立,1981年6月迁至北郊路120号。1983年两分校合一,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分校。1990年改名为宁波市广播电视大学。1995年,宁波电大分校(慈城教学点)与宁波职工业余大学联办两年制大专证书班,参加培训的有镇政府行政干部、镇(村)办企业、行政村干部等41人,经考核全部结业。1978年成立的宁波动力机械厂、宁波拖拉机厂职工大学,于1994年更名为浙江机械工业宁波职工大学。
  1997年11月,宁波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宁波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分院合并,成立宁波大学成教学院。2005年,该院报考与录取数均列全省第一(招生7983人)。1998年,宁波电大通过省级电大的教学评估,翌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27所省级电大之一,试点专业为专科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升本科英语专业。1999年,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江北工作站在慈城开设,至2004年,实施高等学历教育1000多人。同年秋,江北区老年大学成立,开设课程有艺术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民族舞、电脑、烹调、书画、中医按摩保健、太极、营养与食疗、英语、歌咏、表演越剧等。此外,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于1999年在宁波电大设教学点,专业有专升本的法学、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学;北京大学远程教育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中心则于2002年开设,专业有专升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和高升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2月创办,前身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地区分校和宁波市分校。1983年9月,两校合并,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分校。1990年7月,更名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校址在北郊路120号。2002年,迁址在文教路1号,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学校下设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鄞州、镇海、北仑、江北、镇海炼化公司、东钱湖旅游度假区11所分校或工作站,另有12所乡镇电大学习中心,教学网络覆盖全市,先后开设40余个专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9万余人。学校有多媒体教室35个、电子阅览室2个、语音实验室4个,以及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网络、计算机专业、文秘等实验室,具备电大特色的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直播教室及网络中心等功能齐全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藏书22万册。2005年,宁波电大为首家通过教育部对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总结性评估的省级电大。2006年4月,学校承建的市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网站建设工程顺利完成并开通。学校形成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在职研究生、成人本专科、普通大专、中专等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宁波教育学院 是一所培训全市中、小、幼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由原地区、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前身为市教师进修学校,1959年5月创建,1968年10月停办,改为市第十三中学,1978年1月重建,定名为宁波市教师进修学院。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0月成立。1983年9月,地区和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定名宁波教师进修学院。翌年2月更名为宁波教育学院。2001年9月,市教育局在该院设立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2004年12月,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并入,翌年3月设立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取得独立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资格,并于当年招收文秘等4个专业的学生281人。是年11月,市教育局将原浙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校园有偿划拨给学院。学院现拥有环城北路、育才路和海曙区菱池街3个学区,占地面积5.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