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础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08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基础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18
页码: 1269-12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波市江北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会学校的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教育 基础

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
  民国8年(1919)春,在宁波江北槐树路崇德女校内创办蒙养园,次年改名为江北蒙养园,民国15年(1926)改称为甬北幼稚园。园长为施明德夫人(美国人),保姆主任、助教均为中国人,学生为本地人。1960年3月,原江北区民办第一幼儿园被评为浙江省集体福利事业先进单位和市级标兵。同年6月7日江北人民公社举办白沙母子康乐园,设三部(幼儿部、托儿部、产妇部)、八室(保健室、接待室、活动室,、洗澡室、缝补室、理发室、隔离室、百货供应室)、一堂(产妇儿童营养食堂)。至1988年底,区内有教育系统、乡镇街道、工厂企业、部队等创办的幼儿园共35所,113个班级,入园幼儿3708人,教职工371人。1951年8月,由香港甬港联谊会捐资40万元人民币,在范家边18号建甬港幼儿园。1983年,香港姚祥兴夫妇捐资50万元港币,在市第五幼儿园旧址新建祥星幼儿园。1994年,由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捐资450万元人民币,于慈城中城小学东侧建倡棋幼儿园。至2008年9月,江北区共有各类幼儿园52所,251个班,入园幼儿9751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1%;教职工1168人,其中园长58人、教师633人,合格学历达99.15%,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361人。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率达100%。
  在贯彻部编幼儿园教材中,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幼儿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2—1990年相继有舞蹈《不听话的小黄鱼》、游园项目《聪明的娃娃鱼》、木偶童话剧《小猪变干净》、剑操、舞蹈《午睡乐》等获宁波市幼儿园文艺比赛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东航机关幼儿园在学习借鉴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完善了一套工作秩序、一套工作资料、一套工作制度、一套工作职责的“四个一套”教养工作方法。吉波幼儿园重视园本课程的构建和完善,出版了英语教材《幼儿英语》,形成了在本市领先的双语特色教育。
  江北甬港幼儿园(江北中心幼儿园) 位于范家边18号,创建于1951年8月,前身为宁波市第四幼儿园。1988年,由香港甬J港联谊会和市政府共同出资建新园,改名为江北甬港幼儿园,是浙江省首批示范性幼儿园、浙江省一级一类幼儿园、宁波市首批五星级幼儿园,2006年升级为六星级幼儿园。曾被评为省三八红旗集体、省模范职工小家、省园本教研示范幼儿园、市优秀辅导幼儿园、市先进家长学校、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等。1983年12月代表浙江省出席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经验交流会”并作经验介绍。1997年成为全国“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获全国,幼教实验基地优秀成果奖。
  样星幼儿园 位于双东路151号,创建于1983年9月,由原江北区槐中小学改建,前身为宁波市第五幼儿园。1989年,由香港姚祥兴夫妇捐资50万港元,在旧址改建新园,次年更名为祥星幼儿园。2003年6月,锦江年华小区配套幼儿园划为祥星幼儿园分园。2005年8月,原祥星幼儿园划归甬港幼儿园,祥星幼儿园锦江年华分园更名为祥星幼儿园;同年被授予“宁波市五星级幼儿园”称号;次年4月,被评定为省示范幼儿园。
  东方幼儿园 位于三忠巷54—58号,创建于1994年6月,1995年迁入现址。该园占地面积2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035平方米。1996年创建为宁波首家体育特色幼儿园,与上海奥林体育幼儿园建立教育协作关系。2001年收并国泰幼儿园为分园。2002年成立亲子早教俱乐部,并邀请全国早教专家和日本专家到园指导,研究0~6岁儿童潜能开发。2003年被评为省示范幼儿园。现为市六星级幼儿园。
  怡江幼儿园 位于怡江新村怡南街2号,创建于1995年9月,1996年通过达纲考核,1998年成为江北区首家美术特色幼儿园。自2000年始,该幼儿园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在教科研上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园本美术特色课程体系。2005年6月被评为市五星级幼儿园;同,年10月被评为省示范幼儿园。
  倡棋幼儿园 1994年,由应氏计点制围棋创始人应昌期捐资创建,位于慈城民权路7号。现为浙江省示范性幼儿园、浙江省围棋育苗基地、浙江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浙江省一级幼儿园、宁波市六星级幼儿园。在引导幼儿学会自理、交往、创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棋激趣、以棋启智、以棋陶情、以棋育人”的围棋教育特色。
  槐树幼儿园 创办于1997年10月,2006年9月改妇联主管为区教育局主管。该园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33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面积1795平方米。是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单位、宁波市六星级幼儿园、市示范家长学校、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市环保模范(绿色)学校、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示范单位、区优秀园本教研单位。开办以来,坚持“真心真意爱孩子,全心全意为家长”的宗旨,不断改善办园条件,注重0~3岁婴幼儿的教养研究,是宁波市首批独生子女早期教育示范点。
  吉波幼儿园 位于翠柏西巷95号,创建于1995年5月,由原宁波吉波贸易公司董事长王焕投资兴办,原名吉波英语幼儿园,是宁波市首家寄宿制民办幼儿园。1997年通过四星级办园考核,并成为市首批少儿剑桥英语培训基地之一。2000年通过市五星级幼儿园考核。幼儿园重视园本课程的构建和完善,形成了在全市领先的双语教育特色,出版有吉波英语教材《幼儿英语》。2005年7月,成为省示范幼儿园。后因《合作办学协议》履行到期,于2008年9月撤销。
  第二节 初等教育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在槐树路设立男子寄宿学校,名崇信义塾,开设圣经、教义、算术、英语,、天文、地理等10门课程,学塾设施、教育管理均仿照美国教育制度。这是江北区近代教育的开始。同治六年(1867)迁杭州,更名为育英义塾,后改名为育英书院,为之江大学前身。
  民国元年(1912)在江北引仙镇佘使君庙庙之游廊设北隅三校;士绅乐之峰于永寿庵设北隅小学;杨韵堂于江北浮石,亭杨氏宗祠设浮石亭初级小学,民国3年(1914)改名为北隅二校。在庄桥集成弄由地方集资开办庄桥集成小学。至民国12年(1923),慈溪县(含今江北慈城镇)小学生7311人,占学龄儿童18560人的39.4%。民国14年(1925),私立崇本完全小学校(今江北区崇本学校)开设英文教育课,以中华书局出版的《英文模范读本》为教材,这在当时小学课程设置中尚属首次。民国22年(1933),慈溪县小学228所(内短期小学32所),学生191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0.43%,高于全省44.94%的平均入学率。
  1949年12月,江北区公所联合地方人士组成教育委员会,举办3所儿童、成人学校,即益三中学、崇信小学、引仙小学,计划动员300名贫苦儿童与成人入学,由地方人士捐献人民币255万元(旧币)。12月10日举行开学典礼,入学人数达407人。1951年7月,宁波军管会开始接收外
  资津贴的崇德、崇信、伯特利等教会小学。1961年,市教育局确定18所重点小学,其中有江北中心小学。该小学同时又被省教育厅列为重点小学和教改试点单位。1963年,城镇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江北中心小学被定为省试点单位。同年,市教育局通过对乍山、半浦等公社的调查,找出农村学校普及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流生多。于是在上述公社试办牧童班、半日班,以提高普及率。乍山公社讴思桥小学学区学龄儿童114人,原来只有92人入学,通过动员流生返校、办耕读小学班,入学儿童109人,普及率由80%提高到95.5%。
  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市教育局推广乍山、半浦等公社创办耕读小学经验,促进普及初等教育。3月7日,庄桥公社和甬江公社湾头大队举办15所简易小学,大量吸收不能入全日制小学的农家子弟入学。如湾头大队小学有早班、午班、晚班、夜班,共有学生156人,入学率从48.1%高到83.6%。1965年12月29日,江北(城市)人民公社槐树路小学(江北实验小学前身)确定为公社中心小学,负责对本公社辖区内的民办小学进行辅导。1968年12月初,境域市郊区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生产队,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公办教师回队任教。1984年江北建区,初等教育纳入江北区文教局管理。1985年6月,经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槐树路小学改名为江北区实验小学。1990年,江北区有小学122所,在校学生数272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8%,毕业率99.16%,升学率98.34%,在校学生巩固率99.97%。
  1993年,江北区率先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5年通过省“两基”复查。1996年,通过省、市普及实验教学县(区)的验收。1997年,中城小学被评为省文明学校;江北实验小学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8年成为市“两高”(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区。2000年6月成为市高标准普及实验教学区。
  2001年,创办于1996年7月的宁波至诚学校从奉化溪口风岭岙搬迁至洪塘江北大道377号。2002年6月,宁波强人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孔繁黎夫妇出资500万元,购置并改造原洪塘中学校舍,创办江北求知学校。从2001年起,江北区先后批准开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5所。2003年底通过省教育强区验收。
  2005年秋,江北区决定在原有600名慈善助学对象、特困、低保等八类学生及特殊困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对慈城镇的妙山小学、虹星小学、崇本小学、云湖小学以及修人学校小学部约1300名学生实施免费教育。至是年,全区有省示范性小学6所(中城小学、唐弢学校、洪塘中心、庄桥中心、慈城中心、至诚学校),省标准化小学2所(中城小学、广厦小学),市现代化达纲小学9所(中城小学、唐弢学校、
  江北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庄桥中心小学、洪塘中心小学、慈城中心小学、绿梅小学、江花小学),全区接受优质教育小学生比例达68%。2006年春,率先在区内所有农村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9月开始,又在全区所有公办学校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当年享受免费教育的人数,本地学生共14950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杂费近1000人。江北区此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与此同时,江花小学施行“五四”学制,成为宁波市首个进行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区域。至2006年9月,全区民办流动人口学校共接纳4520名民工子弟;同年秋,江北区在全市首创5所主要以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公办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公派,并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免费教育。2007年3月,怡江中心小学易名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是年,江北区实验小学、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洪塘中心小学通过省标准化学校验收。加上先期通过的中城小学和广厦小学,江北区已有省标准化小学5所。
  截至2008年9月,全区共有小学29所,其中民办小学5所。在校学生20084名,其中流动人
  图25-2-1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助学助教
  口子女11182人。教职工1031人,专任教师983人,合格学历99.49%,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848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保持100%;全面落实国家“两为主”政策,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全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双超70%。
  江北区初等学校选介
  江北中心小学 位于江北区江井园巷12号(今鄞慈镇路6号),创建于民国34年(1945)前身为“鄞县江北镇中心国民学校”现占地面积11300余平方米。1961年被省教育厅列为重点小,学、教改试点单位,是贯彻小学四十,条省重点试行单位。1996年,学校被区教委确定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后,铜管乐、舞蹈、大合唱、书画作品等9次获市级比赛一等奖、二等奖,10次获区比赛一等奖。1999年,该校铜管乐队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铜管乐比赛,获队列演奏一等奖。校足球队、羽毛球队多次获市级比赛冠军,特别是羽毛球队的运动员在1997年市运会、1998年省运会中,共获7枚市运会金牌、3枚省运会金牌。1998年,市教委、市教科所授予学校“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市业余训练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中期评估成果突出学校、市环保模范(绿色)学校。
  江北区实验小学 位于清河路146号,占地面积3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19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2580平方米。学校前身为崇德女校,清咸丰七年(1857),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爱尔德赛(MaryAnnAldersay)创办的女校和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柯夫人创办的女校合并而成,归长老会承办,是宁波乃至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所女子学校,享有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强之称。1952年7月,学校改为宁波初级师范学校,为解放后的宁波地区培养了第一批小学教师。1956年,初级师范学校停办,校址仍办小学,校名为宁波市槐树路小学。1985年6月,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江北区实验小学。它是宁波市区最早的一所实验小学。1994年,江北区文教局和宁波市教科所联合创办为宁波市第一所双语实验小学,开创了宁波市双语教学的先河。1999年,西草马路小学并入。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示范学校、省电化教学先进集体、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电化教育示范性学校、市现代化办学纲要达纲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连续4届共8年被评为省科研先进集体,成为省科研兴校200强之一。
  宁波市中城小学 位于慈城镇竺巷东路54号,占地面积13213平方米,建筑面积10035平方米。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1988年,宁波籍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捐资140余万美元重建中城小学,新校于1991年9月竣工并正式启用。20余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学校、省示范小学、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省绿色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示范性文明学校等区级以上荣誉。学校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在围棋、艺术、信息技术等特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围棋队在历届省“育苗杯”应氏计点制围棋比赛中保持前三名,在1996年的全省少儿围棋比赛中打进第二名;在市第二届围棋比赛中获得冠军。培养了世界青少年围棋赛亚军、职业棋手黄晨等一批优秀围棋手。
  洪塘中心小学 位于洪塘西路21号(洪塘学区)和洪塘中路436号(姚江学区)。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现占地面积49874平方米,建筑面积18731平方米,绿化面积16692平方米,运动场地18738平方米,拥有2个250米环形塑胶跑道等多种体育设施。2004年,学校被评为省农村示范性小学,首批校本教研先进示范学校。2005年,学校网站获省中小学校园网站评比一等奖。是年被评为2005—2006年市德育先进集体。2007年被评为市环保模范学校。
  唐弢学校 位于梅堰路555号,占地面积14566平方米,建筑面积5090平方米。清宣统二年(1910),由乡贤陈鲲创办,原名梅堰学堂。新中国成立前,学校改名为梅堰小学。1952年6月改为梅堰乡校。1958年,镇海县并入宁波市,又改为梅堰小学。1962年2月更名为北郊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10月改名为北郊乡中心小学。1984年4月,学校恢复原名梅堰小学。1990年8月,梅堰小学迁入现址;1995年8月,甬江镇中心小学迁至梅堰小学,梅堰小学更名为甬江镇中心小学。2003年2月,为纪念曾就读该校的文化名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文学史家唐弢,经有关部门批准,学校更名为唐弢学校。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笔为该校题写校名。现为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省示范性学校。
  庄桥中心小学 位于庄桥街道北外环东路36号,占地面积22422.7平方米,建筑面积7643平方米,绿化面积3500多平方米;创建于民国19年(1930),前身为私人集资兴建的集成小学。大书法家沙孟海曾就读于此。学校曾获“省示范小学”、“市小学现代化办学纲要达纲学校”、“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文明单位”、“区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等称号。该校女子排球队在市小学生排球比赛中获“四连冠”,男子排球队获“三连冠”。校铜管乐队曾代表江北区参加市少先队鼓乐大赛并获得金奖。
  慈城中心小学 位于慈城镇慈湖人家小区296号,占地面积27197平方米。原名尚志小学,民国21年(1932)由乡贤冯景曾创建。民国36年(1947)学校改名为慈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小。1949年5月,慈城解放,慈溪县军管会文教科接收学校,,易名为慈溪县城区第一小学。1958年改名为慈城镇中心小学。1991年改名为慈城第一小学,并负责江北区西片农村小学教学的辅导工作。学校先后获得省“班班有歌声”录音三等奖、省“少先队优秀中队”、“市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市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等称号。1996年被评为文明学校。1999年,普迪小学、慈城三小、白米湾小学先后并入中心小学。2005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是年迁至今址。
  育才小学 位于宁波市翠柏西巷96号。占地面积10293平方米,建筑面积4543平方米,绿化面积820平方米。学校创建于1994年。学校自开办以来,一直倡导以人为本、文化立校、争创特色的办学方向,围绕“育阳光少年,做阳光教师,创阳光校园”的核心,连续多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卫生先进单位、区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德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并被定为市教育学会创新教育研究分会。学校曾先后获得江北区第七届“足协杯”小学生足球赛第二名,第八届的优胜奖,市第九届“足协杯”小学生足球赛第四名,2002学年市小学生足球比赛的第三名。又组建了江北区第一支小学生女子足球队。在2002学年获区女子足球第一名、市第四名。学校与市甬剧团合作,探索“弘扬甬剧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育人之路,《乡音古韵》获“宁波市优秀校本课程”称号,并有小演员在第九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比赛中获浙江赛区银奖。
  普迪小学(1916—1998) 筹建于辛亥革命胜利之后民国建立初期,为宁波市慈城镇实业家秦润卿所创办。民国4年(1915)9月,秦润卿与李寿山、王荣卿等一起筹集巨款近10万银圆,于慈溪县(今江北慈城镇)考棚旧址兴建慈溪私立普迪小学,至翌年正月校舍竣工。“普迪”乃寓“普及文化,启迪民智”之意。民国5年(1916)2月着手聘请鄞县名秀才谢缄三(祖思)为第一任校长。
  民国14年(1925),因学生激增,校舍不敷,另建“二校”于原场旧址。“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在20世纪20年代期间,被学校延聘为教师。民国19年(1930)冬,谢缄三校长去世,由陈中坚执掌学校。民国30年(1941),县境沦陷,学校停办。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慈城镇第四小学,校长叶瑛。1985年春节,秦润卿之子秦省如,应慈城镇政府邀请,返故里继父志,出于“造福桑梓,普学迪智”的愿望,提出恢复“普迪”校名的主张。同年9月恢复“普迪”校名,承创办人秦润卿之子秦省如、孙女秦慧珠和慈城籍港澳侨胞王欣康、姚明先生的关怀,慷慨捐助学校办学资金计人民币1.2万元。1998年,普迪小学并入慈城中心小学。
  晋群小学(1910—1941) 创办于辛亥革命后,校址在洪塘下沈村,校名为慈东区立晋群小学。民国18年(1929),中共党员阎季平任教务主任,一年后离去。民国22年(1933),校董会聘请阎季平任校长。阎季平聘请周朴农(抗日战争初期为中共慈溪县委第一任书记)、邬月亭、邬承儒等进步教师,以杨贤江著的《新教育大纲》为指针,确定教育为革命服务,把晋群办成革命的学校。从民国27年5月到民国30年4月(1938—1941),晋群小学成为县委机关所在地和中心联络点,慈东也成为宁属特委的活动重点及特委机关所在地之一。民国30年(1941)宁波沦陷后,晋群小学被迫停办。
  第三节 中等教育
  发展概况
  宁波的中等教育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据陈善颐《宁波早期学校简介》,英、美教会在宁波开办的女校、书院中,“光绪七年(1881)就有了相,当于中学的书院”。光绪七年(1881)北美长老会在江北岸槐树路原崇信义塾旧址开办崇信书院,民国元年(1912)改为崇信中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溪县(今慈城镇)慈湖书院改办慈湖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前,今江北区境内除由国人自办的,中学堂外,还有教会办的斐迪学堂、中西毓才学堂、崇信书院、崇德女校等设有中学班级。民国元年(1912)英国偕我公会改斐迪学堂为斐迪学校。时该校已设有初中、高中、大学(预科)3部,学生200余人,。美长老会改崇信书院为崇信中学校。法国天主教改中西毓才学堂为毓才中学校。美长老会所办崇德女校和浸礼会所办浸会女校之高级班改称中学部;民国12年(1923),崇信、浸会两所中学合并,定名四明中学,设高中部于槐树路崇信中学旧址,设初中部于宁波北门外碶桥浸会中学旧址。
  民国16年(1927)2月,北伐军进驻宁波。7月,宁波市政府通令各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在8月底前向市教育局登记,同时成立收回教育权急进会。毓才中学“为与当局避免摩擦”宣告停办(1946年复校)。斐迪学校因仍令学生诵圣经、做礼拜,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决定与民强中学合并。民国19年(1930)在改组校董会后复校。四明中学在民国13年(1924)聘国人樊正康任校长,学校领导权已归国人。,民国24年(1935)斐迪、四明两校合并,称浙东中学,校址在江北泅洲塘。民国30年(1941)镇海、慈溪、余姚等县城沦,陷,浙东中学停办。民国31年(1942)秋,在江北泗洲塘保禄大修道院开办,私立育才中学。民国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沦陷区学校被接管或停办,内迁学校除鄞县私立正始中学,皆迁回宁波复校。民国35年(1946),原毓才中学复校,改名为益三中学。
  1949年5月,宁波解放。6月始,宁波市军管会和各县人民政府接管原有全部公立中学,成立校务委员会。10月,益三初级中学并入浙东中学。1952年12月接收私立浙东中学改公立后,改名为宁波市第四中学。1956年,原槐树路、庄桥区中心小学办的附设初中,分别定名为第六、第七初级中学。1957年,今江北区境内先后创办了慈城、洪塘、裘市等几所民办初级中学。1958年,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牵头创办华侨中学,校址江北伯特利教堂。江北泗洲路大吉巷江北补习中学改为民办江北中学(1962年又改名为江北人民公社中学)。在境域农村创办了黄山民办初中(原乍山中学)和费市农业中学(一年后停办,1964年在费市小学设分部)。1959年创办了半浦农中(不久停办)。1960年10月,余姚县慈城人民公社整体划归宁波市管辖,位于慈城镇的余姚二中改名为宁波市慈湖中学。1963年复办半浦农中。1965年创办洋市农中、云湖农中。1968年秋创办湾头农中。1970年3月,慈湖中学的妙山分部从慈湖中学分离,建立公办的妙山中学。1971年,费市农中从费市小学分离,1975年改名为费市中学。1972年,红旗中学(原江北人民公社中学)改为公立,改名为市第二十中学。该年改为公立学校的还有慈城中学、洪塘中学等。1980年起,市十四、市十三、市二十和庄桥、慈湖等中学,先后开办职业高中班;同时兴办一批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1981年9月,在孔浦新村建市第二十一中学,裁并压赛、北郊中学。1985年9月1日按照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原直属市管理的慈湖中学、庄桥中学、第二十中学、第二十一中,学划归江北区管理。1988年6月,宁波四中、十三中划为江北区管辖。1990年,江北区有普通中学16所,其中初中13所、高中3所;中学生7845人,其中初中生6930人、高中生915人;普通初中毕业生2054人,升入普通高中比例13.83%、升入农职业高中比例10.91%。
  1992年6月25日以美籍华人应明皓为代表的应氏海外后裔,捐资1672万元人民币,在慈城镇新建倡棋幼儿园、重建,慈湖中学。是年,云湖中学并入妙山中学。1993年6月,半浦中学与乍山中学合并为乍浦中学。1994年7月,区内宁波四中、慈湖中学、庄桥中学、第二十中学、第十
  三中学、第二十一中学划归市教委直属管理;妙山中学、洪塘中学、裘市中学、湾头中学、费市中学、乍浦中学、慈城中学7所初中归江北区管理。1998年3月24日,省教委发文,命名宁波市慈湖中学为省级综合高中。1999年,费市中学更名,组建为庄桥实验学校,另有修人学校(由乍浦中学更名)、妙山学校,共3校试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妙山学校于2002年中小学分离;庄桥实验学校于2006年撤销)。2000年秋,裘市中学并入洪塘中学;湾头中学撤销。
  至2001年,江北区基本完成学校布局的调整。区辖中小学从1997年初的64所调整到29所。从2001年起先后批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5所。是年12月,江北区洪塘镇、庄桥镇被省教育厅授予“浙江省教育强镇”称号。至此,江北区4个镇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2002年5月,全区农村中小学全部划归区政府管理。2003年8月,宁波四中的初中部和宁波二十中学合并,定名为宁波市三江中学。2004年7月,慈城中学撤销。2006年秋,初中管理体制调整,原市属三江中学、惠贞书院、孔浦中学、庄桥中学、慈湖中学(初中部,校名为慈湖书院)划归区管辖。江北区作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首批使用新课程的初中生将进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2007年4月10日通过省教育强区复查组的复查验收。2008年新建慈城中学。
  江北区中等学校选介
  宁波市三江中学 位于江北区新马路138号,占地面积18281平方米,建筑面积12174.86平方米。其前身可追溯到崇信义塾、斐迪书院,后演化为浙东中学,最后由原宁波市第二十中学与宁波四中初中部于2003年8月合并而成。现为全日制公办初中。
  宁波市第二十中学创办于1957年,原在泗洲路大吉弄内,租用私房为校舍,校名为宁波市江北补习中学,校长由创办人励柏荣担任。1958年,改名为宁波市民办江北中学。1962年后,江北(城市)人民公社接管学校,改名为宁波市江北人民公社中学。1972年,学校由民办转为公立,定
  表25-2-5截至2008年境域中等学校创办及变化一览表
  名为宁波市第二十中学,并开设高中班。1986年,学校增开职业高中班,与市粮食局合办粮食加工专业班,学制2年,2003与原四中的初中部合并。
  宁波四中初中部旧址原为浙东中学,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浙东中学,改私立为公立,定名为宁波市第四中学。1964年4月,宁波市劳动局技校(机械工业学校前身)并入第四中学。1965年9月,江北初中并入第四中学,是一所公办的全日制完全中学。2003年8月,高中部迁至环城北路原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旧址,初中部与宁波市第二十中学合并,更名三江中学。2006年6月,根据市政府《关于调整市直属初级中学管理体制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划归江北区管理。
  宁波市慈湖中学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环湖路11号,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扩建。1992年,应氏后裔捐资重建,现占地面积8933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今为市直属高中,省二级重点中学。先后被评为市花园式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等。办学百年间,培育了众多经世饱学之士,如民国闻人陈布雷,中科院院士朱祖祥、李庆逵,著名台湾实业家应昌期等。
  惠贞书院 位于宁波市育才路197号,创建于1995年。学校占地面积约26660平方米,由香港企业家范鸿龄为首的范氏家族与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办,是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五四分段、高中教育小班化的实验学校。学校以“一切为学生的发展”为办学宗旨,“集东西方教育之长”为办学特色。学校与美国圣保罗学校、香港慧思教育中心等建立经常合作和交流关系,由范氏慈善基金会出资,每年选送一位优秀毕业生赴美国圣保罗学校深造。先后被评为省市卫生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市教育局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
  实验中学 位于清湖路260号,2006年9月开工建设,2008年8月竣工,占地面积约3333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2008年秋招生开学。
  洪塘中学 位于洪塘街道文体路88号,创建于1957年。现占地面积51503平方米,建筑面积15362平方米。初时校名为余姚县鞍山乡民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958年秋,经余姚县文教局批准,更名为余姚县鞍山乡民办初级中学。1959年秋,学校更名为余姚县洪塘民办初级中学。1960年更名为宁波市洪塘民办初级中学。1972年改为公立宁波市洪塘中学。2000年9月裘市中学并入,翌年迁于现址,今为省示范初中。
  江北区庄桥实验学校 位于庄桥街道费市村,占地面积13056平方米,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绿化面积1560平方米。前身为费市中学,创建于1958年8月。1999年和费市中心小学合并而成庄桥实验学校,成为江北区第一所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校姚一军教师获“全国先进班主任”称号。学校注重体育锻炼,篮球为传统项目。学校于2006年7月撤销。
  专记:教会学校
  崇德女校(1844—1952)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传教士、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委员爱尔德赛到甬设教传道,同时,在城内祝都,桥竹丝门内大屋开办一所女校,爱尔德赛自任校长。其办学目的是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徒。开设课程主要是圣经、国文、美术等,并学习缝纫、刺绣。爱尔德赛为吸引学生,采取豁免学费、供学生膳食、津贴学生家庭等经济措施。当年入学仅数人,次年才增至15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美国北长老会派教士柯夫人到甬亦设立一女校。咸丰七年(1857)爱尔德赛任满回国,两校合并,,归长老会接办,定校名为崇德女校,校址在江北岸槐树路,后改名崇,德中学(设中学部和小学部)。民国12年(1923),中学部与圣模女校中学部合并,定名私立甬江女子中学,1952年2月改名为浙江省宁波女子中学。小学部改为独立的崇德小学,1951年由宁波军管会接管,改名为槐树路小学。
  崇信义塾(1845—1867)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在宁波江北岸槐树路设立崇信义塾(今宁波四中办学史上的最早源头),,为浙江境内最早的男子洋学堂,其课堂教学中英文并重,并参用宁波话授课。开设有圣经、“四书”、“五经”、作文、书法、算术、英语、天文、地理、唱歌10门课程。清同治六年(1867)该校迁杭州,改名育英义塾,即后来之江大学的前身。光绪七年(1881)美国长老会在原校舍续办,崇信书院。民国元年(1912)改为崇信中学。
  崇信中学(1881—1,923) 清光绪七年(1881)北美长老会又在江北岸槐树路原崇信义塾旧址,开办崇信书院。民国元年(1912)改为崇信中学。首任校长为美国籍人士励德。民国7年(1918)后,由美国人梅立德继任。至民国12年(1923),经长老会与浸礼会两教会协议,崇信中学与浸会中学合并,改名为四明中学。
  四明中学(1923—1935) 民国12年(1923)美国浸礼会和长老会集议,为利于管理,提高质量,将各自所办浸会中学、崇信中学合并,改名为四,明中学,由美籍华人梅立德任校长,设初中部于北门外碶桥浸会中学旧址,高中部于江北岸槐树路崇信中学旧址。次年,梅立德回国,由国人樊正康出任校长。民国19年(1930),被省教育厅取缔。民国24年(1935)与斐迪中学合并,改名为浙东中学。
  浙东中学(1935—1952) 民国24年(1935)夏,美国浸礼会、长老会及英国循道公会协议,为充实办学力量,联合建立校董会,把所办的四明中学与斐迪中学合并,定名浙东中学,校址设在斐迪中学旧址,校长为诸暨人寿子鲲。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乃设分校于奉化、诸暨等地。民国30年(1941)4月间,宁波、诸暨先后沦陷,学校停办。民国34年(1945)11月复校。1949年10月,天主教会所办益三中学并入,学生达530余人,破除旧规,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52年12月,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定名为宁波市第四中学。
  浸会中学(1855—1923) 美浸礼会传教士马高温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到宁波传教,当时适在鸦片战争不久,宁波人拒绝借房子设教堂。于是他先在宁波行医,后治愈一士绅疾病,士绅让给他西门内大街上两间街房设教堂(即以后真神堂地址)。咸丰五年(1855),浸礼会传教士卫克斯、罗培生两人即在教堂内开设一私塾。光绪六年(1880),迁到盐仓门内,定名养正书院。民国元年(1912),由郝培德把养正书院迁到北门外碶桥,改为浸会中学。校长为美国人卫福恩。民国12年(1923),与长老会办的崇信中学合并,改名为四明中学。西门口原址设小学,先称浸会中学附小,后又改为四明中学附小。
  斐迪中学(1860—1935) 斐迪中学前身是斐迪书院,是英国偕我公会(后改循道公会)于咸丰十年(1860)创建。当时办在竹林巷(今解放北路北端),为一学塾(时称大书房)。同治六年(1867)传教士阚斐迪到甬,将学塾迁到开明讲学堂院内,,称斐迪书房。同治十三年(1874)阚斐迪将书房迁至江北岸槐树路(即盐仓门对,江)。过了10余年,书房又迁移到老外滩巡捕房侧(原太古码头附近),时学生增至20余人,始定名“华英斐迪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书院又迁到周家桥河边(原里马路何家弄斜对面)一邬姓民房内,主持学校工作为牧师牧作霖。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教会派雷汉伯到宁波任院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斐迪书院在江北泗洲塘建成校舍,迁入后改名为斐迪学堂。民国12年(1923),雷汉伯辞职养病,始由英人斐茨继任,民国16年(1927)停办。民国18年(1929),由热心教育事业的前毕业生袁履登、徐学传发起,组织校董会,于次年复校,正式定名为斐迪中学,并报教育部批准备案。学校推袁履登为名誉校长,陈里仁为代理校长。民国24年(1935),经英美两国教会协商,与四明中学合并,改名浙东中学。
  益智学堂(1903—1909) 光绪二十九年(1903),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费佩德与镇海小港人李微五洽议,由双方出资合办益智学堂。次年,在宁波江北岸泗洲塘河边建立校舍,越一年落成,费任监堂(校长)兼教授。后费佩德由教会派往杭州主持育英书院和传教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李氏出资接办,聘江迥为校长,教师有励延豫、曹某等,学生40余人。宣统元年(1909)李氏因经费困难停办,将校舍、校具捐赠清政府海军部作为办海军学校之用,但未办成。
  民国元年(1912),由宁波军政分府收回,改办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
  中西毓才学堂(1903—1927) 益三初级中学(1945—1949)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主教浙江教区主教法人赵保禄,邀请在上海的圣母小昆仲到甬办学,签订为期5年的办学契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天主教宁波教区以庚子赔款及旅沪甬商捐款共4万多元,在江北岸草马路建造三层教学大楼1所。是年2月,上海圣母小昆仲会士安东尼等3人至宁波,先在药行街天主堂内余屋招生上课。4月首任校长安琪林到甬,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开设课程有教义、英文、法文等。9月新校舍建成迁入,定名中西毓才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曾发生学潮,是年第一学期结束,安琪林被迫辞职。后校长由巴斯卡尔及儒理安相继接任。光绪三十四年(1908)底,因与上海圣母小昆仲会签订的契约已满,且办学中问题较多,学校无法维持而停办。宣统元年(1909)2月,调衢州中法学堂法籍味增爵会和安当任校长,学堂复学。6个月后,由于教会神父干预学校行政产生矛盾,和安当办学信心不足,学校停办。宣统三年(1911)3月,调胡若山去江北天主堂任职,由大修院院长戴安德兼任校长。民国5年(1916),大修院院舍落成,单独分设,校长由神父沈毅臣担任。民国16年(1927),北伐战争胜利,国民革命军占领宁波后,学校又停办。民国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天主教会决定恢复毓才中学,组成以当地士绅周大烈为董事长的校
  图25-2-620世纪初的斐迪学堂
  董会,校董有戴安德(法籍)、汪焕章、冯纯馆、金臻庠等。教会方面拨1000亩地产作为基金,聘请邵规箴为校长,校名为益三初级中学。因学校使用汪伪时期教科书问题,浙江省教育厅不准立案,勒令停办,校长邵规箴辞职。后经校董会对校务作了整顿,另聘舒其谁为校长。民国35年(1946)秋,省教育厅才获准立案,校名为益三初级中学。宁波解放后,于1949年10月并入浙东中学。
  崇信小学(1881—1951) 光绪七年(1881)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麦嘉缔又在江北岸槐树路原崇信义塾旧址,开办崇信书院。民国元年(19,12),改为崇信中学附设小学部。民国12年(1923),崇信中学与浸会中学合并,改名四明中学。小学部单独建校,定名崇信小学,址在江北岸卢家道头。宁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学校曾停办,校舍由汪伪政府办江北镇镇立槐树路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崇信复校。民国35年(1946)教会决定将校舍借给浙东中学,崇信小学并入崇德小学。民国36年(1947)中华基督教会培灵团,契设义务小学于府侧街。次年,仍用崇信校名,当时仅设2个班级初级小学。,1951年2月,第五难童福利所并入,学校负责人为金志莲。同年春,由宁波军管会接管。后停办,学生分到附近小学读书,教师由文教局分配到其他学校工作。
  培德小学(懿德女子小学,1912—1949) 培德小学前身为江北岸天主教堂所办的经言教理诵习所,创办时间约在民国元年(1912)后定名培德小学,专收男生。民国5年(1916)又在江北岸慈母堂内创办懿德女子小学,专收女生,。民国28年(1939)两校合并,校名仍为培德,小学,校长史济仁。当时是一所具有一定规模、设备较完善的完全小学。,1949年5月宁波解放。是年秋,因国民党政府的空军对宁波市区狂轰滥炸,培德小学又处在新江桥北堍交通要道处,学校附近多次落弹,烧毁商店多间,居民外迁避空袭,学校停办。最后一任校长为神父柴日昶。
  斐德小学(1920—1952) 前身为斐迪女子小学,英循道公会创办,创办人阚斐迪,地址在江北岸中马路。具体开办年月不详,据民国9年(1920)7月8日《时事公报》报道:“江北岸泅洲塘斐德学校于7日上午举行毕业典礼,由校长雷汉伯主持”。可见当时已改名斐德学校,并迁到泗洲塘。民国25年(1936)《县教育机关一览》载有“斐德小学,教职员数11,学级数7,学生人数208,经费元数3450”在当,时已是宁波市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民国29年(1940),县城区小学校长名单中,斐德小学,校长为国人金体镕。民国30年4月至民国34年8月(1941—1945)宁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曾改名为白沙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斐德小学。1949年5月,校长为刘雯仙。1952年毓才小学并入,由当地热心教育事业人士组成教育委员会接办,改名为新生小学。1956年由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宁波市白沙路小学。
  毓才小学(1927.8—1952.1) 创办于民国16年(1927)8月,为法国天主教会所办,创办人陈尤传神父。是年,毓才中学停办,在泗洲塘附近居住的教徒利用中学部分校舍,先办经言班,把教友子弟集中起来,学习经言教理,兼读国语、常识、算术等课,逐渐具备小学雏形。民国24年(1935)前后,正式开办毓才小学,向鄞县政府登记备案。由神父陈雄为主持小学工作。民国29年(1940)由丁菊贞任校长。次年4月,宁波沦陷,学校曾停办。民国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校,校长仍为丁菊贞。1949年5月,宁波解放,学校由地方热心教育人士组织教育委员会管理。1951年上半年,基督教办的伯特利小学有3个班级90名学生并入。伯特利小学校舍作为毓才小学分部。1952年,调整小学布局并入斐德小学。
  伯特利小学(1931—1951) 创办于民国20年(1931),由美国基督教神召会女传教士倪歌胜创办,校址在江北草马路。1951年,由宁波军管会接管后改为毓才小学分部。

知识出处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宁波市江北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时限上起所载事物的发端,下迄2008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宁波市江北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